印章  相关知识 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6914 回复:3

[其他] 印章  相关知识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天若舞

ZxID:789464


等级: 派派贵宾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11-07 0
印章  相关知识
[color=#0000ff][size=4][b]古文,或鉴赏情节可用。。。[/b][/size][/color]
[color=#0000ff][size=4][/size][/color]
[color=#0000ff][size=4][b]图不对文。。[/b][/size][/color]

[color=#669900][size=4][color=#ff0000][/color][/size][/color][color=#669900][size=4][color=#ff0000][b]印章[/b][/color]
[/size][attachment=11340384]
 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的印独称“玺”,臣民只称“印”。汉代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与“死”近音(也有说法是与“息”同音),遂改称为“宝”。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汉将军印称“章”。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先秦及秦汉的印章多用作封发对象、简牍之用,把印盖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而官印又象征权力。后筒简牍易为纸帛,封泥之用渐废。印章用朱色钤盖,除日常应用外,又多用于书画题识,遂成为我国特有的艺术品之一。古代多用铜、银、金、玉、琉璃等为印材,后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后盛行石章。

[/color][attachment=11340403]
[color=#669900][color=#ff0000][size=3][b]【古代印章的起源】[/b][/size][/color]
  
[/color][color=#669900]  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老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玺印的起源或说商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color]
[color=#669900]  战国时期,主张合纵的名相苏秦佩戴过六国相印。近几年来,出土的文物又把印章的历史向前推进了数百年。也就是说,印章在周朝时就有了。
[/color]
[color=#669900]  传世的古代玺印,多数出于古城废墟、河流和古墓中。有的是战争中战败者流亡时所遗弃,也有在战争中殉职者遗弃在战场上的,而当时发动机惯例,凡在战场上虏获的印章必须上交,而官吏迁职、死后也须脱解印绶上交。其它有不少如官职连姓名的,以及吉语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实品。其它在战国时代的陶器和标准量器上,以及有些诸侯国的金币上,都用印章盖上名称和记录上制造工匠的名姓或图记性质的符号,也被流传下来。
[/color]
[color=#669900]  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一般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现在我们还下认识。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印文笔画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朱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

[b][color=#ff0000][size=3][/size][/color][/b][/color][attachment=11340385]
[color=#669900][b][color=#ff0000][size=3]【印章的历史与鉴定】[/size][/color][/b]
[/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  走过你征我伐、割据政权多如牛毛的南北朝,历史终于又一次挣脱窄狭的瓶颈,豁然开朗。但古代印章艺术并未随历史的前进而再度辉煌。以典淳平正的缪篆为基础的秦汉印风在劲吹印坛800年后,终于退出历史舞台,九叠文主宰了公印,公印也因之丧失了管领印艺风骚的地位,几百年在实用道路上机械盘曲,终为明清兴起的文人篆刻的光焰所掩盖。
[/color]
[color=#669900]  [color=#6600cc][size=3][b]※隋唐印章的创新[/b][/size][/color]
[/color]
[color=#669900]  隋代继秦代之后,开启了中国古代印章制度与风格的又一新的历史阶段。这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color]
[color=#669900]  首先,由于简牍早巳全面退出日常生活,纸张在政府公文等方面的普遍使用,公印不再局限于简牍上所能取得的狭小平面,边长从2.3厘米左右(秦汉一寸)猛然增大到5.4厘米左右(约合隋二寸)。由于印体加大,公印不像秦汉时代那样刊刻职官名而发给官吏本人佩带,而是转为发给以官吏为代表的官署,完成了由职官印向官署印的转变。公印不再佩带而变为匣装,置诸衙署。
[/color]
[color=#669900]  其次,由于印章不再钤抑封泥而转为钤于纸帛,封泥时代结束,钤朱时代到来。印泥(一般为红色)出现了。同样出于追求醒目的实用目的,公印也由秦汉的阴文转为阳文。
[/color]
[color=#669900]  第三,秦汉印主要分铸、凿两种,故所用缪篆平正谨严。隋代公印是用薄铜片盘曲成印文再焊于印面上,故又称蟠条印。其印文盘曲,多为圆曲笔道。后世为将宽大的印面填满,更将文字笔画任意重叠折绕,发展为九叠文。
[/color]
[color=#669900]  第四,秦汉时代,官印从不署款。从隋代开始,官署印有了刻款的习惯。有印款隋公印凡见三例,皆刻铸造时间,如“观阳县印”,背部凿款“开皇十六年(596年)十月十五日造”。
[/color]
[color=#669900]  唐代公印主要继承了隋印的特点而略有发展。
[/color]
[color=#669900]  首先,出现了“宝记”“朱记”等新的印章自名。
[/color]
[color=#669900]  其次,唐初印章钮式从隋代接近汉魏的鼻钮向宋以后的橛钮又跨进了一步,鼻钮升高,钮穿渐向竖长方形发展。唐代后期印穿已消失,完全演化为橛钮,如西安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唐“千牛府印”。
[/color]
[color=#669900]  第三,印背多刻楷书印文,如唐“武夷县之印”背款刻“武夷县之印”5字,不再像隋公印印背凿刻造印时间。
[/color]
[color=#669900]  第四,出现了新的印章门类鉴藏印和斋馆印。
[/color][color=#ff0000][attachment=11340386] [/color]
[color=#669900] [color=#6600cc][size=3][b] ※宋代公印的演变[/b][/size][/color]
[/color]
[color=#669900]  宋初百废待兴,官印一度袭用五代旧印。不久重铸公印时,印文多嵌“新”或“新铸”字样,以区别于五代公印,如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东关县新铸印”等。百官印一律用铜铸造,大小依官阶高低而有所区别。
[/color]
[color=#669900]  宋早期公印印文与印边粗细相若,以后印边逐渐加宽,如989年铸“拱圣七都虞侯朱记”印边已比印文宽近1倍,达0.1厘米。到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铸“嘉兴府金山防海水军统领印”,印边已宽[/color]
[color=#669900]达0.3厘米。
[/color]
[color=#669900] [/color][color=#669900] 宋公印印文不再如隋印那样用蟠条法制造,而是直接铸造,印文笔画间已不似隋唐印疏阔。方长形柄钮已不见穿孔。
[/color]
[color=#669900]  与隋唐公印偶有背款不同,北宋早期公印多刻有年款,标明铸印年月,如“东关县新铸印”背凿“太平兴国五年九月铸”。中期以后,在刻凿年款的同时,还凿有兼管颁发铸造的机构“少府监”的名称。如“保捷弟一百三弟六指挥使朱记”。南宋公印转由文思院统管,背款中“少府监”遂为“文思院”取代。
[/color]
[color=#669900]  靖康元年(1126年)靖康之难后,宋代官员仓皇南渡,印信多有遗失。南宋又重铸公印,不过在印文前“加‘行在’二字,或冠年号以别新旧”(《宋史•舆服志》)。
[/color]
[color=#669900]  [size=3][b][color=#6600cc]※夏辽金元公印的样式[/color] [/b][/size]
[/color][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 [/color][color=#669900] 两宋时期,与中原汉族政权对峙的皆为少数民族政权,北方有辽,西北有夏,东北有金。后来辽为金灭,后来居上的蒙古人又毫不客气地收拾了西夏、金,最后灭宋建立了元朝。这四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和朝代,在公印制度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宋朝公印制度的影响,但又创造了自己一些别具一格的特点,在印文上出现了有趣的现象。西夏公印用西夏文,辽、元公印有的用汉文;有的用契丹文或八思巴文,金公印则全用汉文。
[/color]
[size=3][/size][attachment=11340387]
[color=#669900][color=#ff00cc][size=3][b]1.西夏公印[/b][/size]
[/color][/color][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  西夏(1038—1227年)是由党项族建立的政权,其文字吸收了汉字笔画的一些特点,但与汉字完全不同。西夏公印有以下几个特色。
[/color][color=#669900]  第一,中国古代公印基本上皆为正方形,宋辽金元亦莫能外,西夏公印却独用圆角形式。
[/color]
[color=#669900]  第二,隋唐以来,朱文公印已流行了400年,但西夏公印皆为满白文,笔画极粗,而且使用边框。其印文吸收了宋朝流行的九叠文特点,印面安排匀整饱满。
[/color]
[color=#669900]  第三,印文从二字到六字不等。其中二-二字的“首领”印最多,占现存西夏公印的九成。“首领”二字西夏文为上下安排,与汉人两字印多作左右安排不同。
[/color]
[color=#669900]  第四,两宋公印一般背款中只刻铸印年月(有的还精确到日)和机构。西夏公印却在印背左边刻铸印年代,不记月日,更不见铸印机构。而在钮右印背刻执印者姓名,这在汉人公印制度上是从来不见的。有时西夏公印在背钮顶端还用西夏文刻“上”字,这显然是受到宋印的影响。
[/color]
[color=#669900][color=#ff0000][size=3][/size][/color][/color]
[color=#669900][color=#ff00cc][size=3][b]2.辽印[/b][/size][/color]
[/color][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  辽(916~1125年)是契丹人建立的政权。其子民分为以农业为主的汉人和渤海人,以及以畜牧业为主的契丹和奚等族人。为此,辽本着因地制宜,“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史•百官制》)的原则,实行南面官、北面官并行的制度。公印也分别采用汉篆文和契丹文。契丹文又分为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
  契丹文为辽神册五年(920年)根据汉字隶书之半增损得之。1125年金灭辽后,仍继续使用,直到金明昌二年(1191年)才废止,前后通行300年。明清以来已无人认识,成了真正的“绝学”。
[/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b][color=#ff00cc][size=3]3.金朝公印[/size][/color][/b]
[/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  金朝(1115—1234年)是由我国东北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女真族所建,曾与南宋、西夏鼎足而立,对峙百余年。
[/color]
[color=#669900]  金建国之初,使用在征辽伐宋过程中掠去的辽、宋官印。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金朝官印,追缴袭用之辽、宋旧印。海陵王和金世宗时期(1149—1189年)成为金代公印的典范时期,公印铸造精工,外观平整光滑,很少见到气孔和毛刺。金印一般印背左侧刻造印机构名称,如少府监、礼部、尚书礼部、行宫礼部等。右侧刻铸印年及月。印台侧面刻印文名或兼印章的编号。如公元1200年的金“库普里根必刺谋克印”,印台左侧面刻“库普里根必刺谋克印”,印背右侧刻铸印年月“永安五年闰二月”,左侧刻造印机构“礼部造”。
[/color]
[color=#669900]  金朝晚期内忧外患,金廷只好扩大军队,增设军官,致使同—军职和同……‘级军事机构的公印数量激增,同一‘名称公印只好按顺序编号。编号有两个系统,即五行(金、木、水、火、土)系统和千字文(天、地、玄、黄,宇……)系统。这种编号印主要流行于金末卫绍王至哀宗时代(1209~1234年)。
[/color]
[size=3][/size]
[size=3][b][color=#ff00cc]4.元朝公印[/color]
[/b][/size][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  元朝(1271—1368年)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其公印有汉文印和八思巴文印两类。前者行用于八思巴文颁行以前的了元代早期,如内蒙古昭乌达盟宁城县辽中京大名城遗址出土的至元二年(1265年)“武平县尉司印”,印文即为标准汉文九叠篆。
[/color]
[color=#669900] [/color][color=#669900] 至元六年(1269年),忽必烈命令国师八思巴创立拼音文字一—八思巴文,即所谓“蒙古新字”,以后汉字九叠文公印就越来越少了。八思巴原为西藏喇嘛教萨逊派法王,他创立的新字不像辽、金、夏文字皆与汉字有一定渊源,而是从藏文发展而来。其八思巴文印吸收了宋印九叠文的特点,极为匀称整齐,棱角分明。元八思巴文公印的一大特点就是背款皆为汉字,这也是今天我们识别八思巴文的最重要依据。
[/color]
[color=#669900]  元公印印面构成的一大特点是印边加宽,有时竟达印文笔画宽度的6—10倍。而隋唐宋初,印文与印边往往等宽,以后印边不断加宽。
[/color][attachment=11340388]
[color=#669900]  [/color][color=#6600cc][b][size=3]※明清公印的特点[/size]
[/b][/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  明代(1368~1644年)皇帝、王府之宝用玉箸篆玉印。这种篆书“笔画两头肥瘦均匀,末不出锋”,乃“篆书正宗也”(清•陈沣《摹印述》)。御宝舍两宋九叠文而直溯唐以上之玉箸篆,意味着九叠文禁锢公印的冰山已经松动。
[/color]
[color=#669900]  此外,明代内阁印用玉箸文银印,直钮,方一寸七分,厚六分;将军印用柳叶文,平羌、平蛮、征西、镇朔等将军印用螭鼎文,皆银印虎钮,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其余百官印都用九叠文,铜印直钮,这类印比重最大。如故宫博物院藏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造“朵颜卫都指挥使司之印”。
[/color]
[color=#669900]  明代直钮已由两宋长方形板状钮变为上小下大的椭圆柱状,加高到8厘米左右,形成后世俗称的[/color]
[color=#669900]“印把子”。明代官印背款皆凿年款及编号。
[/color]
[color=#669900]  应该指出,两宋之时,九叠文中所谓的“九”是—个概数,极言其多,不一定确有九叠,也可能只有五叠、七叠,叠即一字中横画的层数。但明代九叠文中绝大多数确有九层横画。
[/color]
[color=#669900]  清代百官印等级区分同样十分严格,印章普遍有所增大。其字体有蒙古文楷书、满文、汉篆等。最常见的是汉满文对照同时出现在印面上,这也是清公印的一大特点。其中汉篆中,九叠文不太兴盛,出现了玉箸篆、悬针篆、柳叶篆、芝英篆等等。
[/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color][attachment=11340389]
[color=#669900][b][color=#ff0000][size=4]【印章的种类】[/size][/color][/b]
[/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  印章种类繁多,基本上可分为官印和私印两类。
[/color]
[color=#669900]  [color=#6600cc]官印:[/color]官方所用之印章。历代官印,各有制度,不仅名称不同,形状、大小、印文、纽式也有差异。印章由皇家颁发,代表权力,以区别官阶和显示爵秩。官印一般比私印大,谨严稳重,多四方形,有鼻纽。
[/color]
[color=#669900]  [color=#6600cc]私印:[/color]官印以外印章之统称。私印体制复杂,可以从字意,文字安排,制作方法,治印材齐白石制印料以及构成形式上分成各种类别。
[/color]
[color=#669900] [color=#6600cc] 1.从字义上分有:[/color]
[/color]
[color=#669900]  姓名字号印:印纹刻人姓名,表字或号。汉人名多一字,其三字印,无“印”字者即字印。字印自唐宋后始以朱文二字为正格,也有于姓下加“氏”字的。现代人也有刻笔名的,也属此类。
[/color]
[color=#669900]  斋馆印:古人常为自己的居室,书斋命名,并常以之制成印章。唐李沁有“端居室”一印,约为此类印章的最早者。
[/color]
[color=#669900]  书简印:印文在姓名后加“启事”,“白事”,“言事”者。今人有“再拜”,“谨封”,“顿首”者。此种印专用于书简往来。
[/color]
[color=#669900]  收藏鉴赏印:此种印多用于钤盖书画文物之用。它兴于唐而胜于宋。唐太宗有“贞观”,玄宗有“开元”,宋徽宗有“宣和”,皆用于御藏书画。收藏类印多加“收藏”,“珍藏”,“藏书”,“藏画”,“珍玩”,“密玩”,“图书”等字样。鉴赏类多加“鉴赏”,“珍赏”,“清赏”,“心赏”,“过目”,“眼福”等字样。校订类印多加“校订”,“考定”,“审定”,“鉴定”,“甑定”等字样。
[/color]
[color=#669900]  吉语印:印文刻吉祥的语言。如汉印中常见的“大利”,“日利”,“大幸”,“长乐”,“长幸”,“长富”,“宜子孙”,“长康寿”,“永安宁”,“日入千石”,“日利千万”等,皆属此类。秦代小玺有作“?疾除,永康休,万寿宁”。也有在姓名上下附加吉语者,多见于汉代两面印中。
[/color]
[color=#669900]  成语印:属于闲章之类。印文刻以成语、诗词,或牢骚、风月、佛道等语,一般钤盖在书画上。成语印盛行于宋元,传贾似道有“贤者而后乐此”,文嘉有“肇锡余以嘉名”,文彭有“窃比于我老彭”,皆《离骚》中语,令忍忍俊不禁。成语入印是从秦汉吉语印演变而来的,随一时游戏,然当求其隽永笃雅,不能信手臆造。
[/color]
[color=#669900]  肖形印:也称“象形印”,“图案印”,刻有图案印章的统称。古代的肖形印,一般刻有人物,动物等的图象,取材多样,有龙、凤、虎、犬、马、鱼、鸟等,以古朴取胜。肖形印多白文,有的纯图画,有的加有文字,汉印中多有于姓名四周附以龙虎,或“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color]
[color=#669900]  署押印:也称“花押印”,系雕刻花写姓名的所签之押,使人不易摹仿,因作为取信的凭记。这种印信,始于宋代,一般没有外框。元代盛行的多为长方形,一般上刻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又称“元押”,“元戳”。
[/color]
[color=#669900] [color=#6600cc] 2.从文字安排上分有:[/color]
[/color]
[color=#669900]  白文印、朱文印、朱白相间印、回文印
[/color]
[color=#669900] [/color][color=#6600cc] 3.从制作方法上分有:
[/color]
[color=#669900]  铸印、凿印、琢印、喷印
[/color]
[color=#669900][color=#6600cc]  4.从冶印材料上分有:[/color]
[/color]
[color=#669900]  金印、玉印、银印、铜印、铁印、象牙印、犀角印、水晶印、石印等,今人尚有木质印、塑料印、有机玻璃印等。
[/color]
[color=#669900] [/color][color=#6600cc] 5.从构成形式上分有:
[/color]
[color=#669900]  一面印、二面印、六面印、子母印、套印
[/color][attachment=11340390]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b][color=#ff0000][size=3]【印章的鉴赏】[/size][/color][/b]
[/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  印章的美学价值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印章的艺术美和印章的材质美。印艺之美则可分化成四个部分:印文、印款、印谱以及印饰。
[/color]
[color=#669900]  [/color][color=#6600cc]※印文的鉴赏
[/color]
[color=#669900]  鉴赏印章文字,先要把握艺术表现手法的特征,如书法、章法、刀法,再要体会印文内容中蕴含的情趣、意味,综合起来细细品鉴、慢慢欣赏。
[/color]
[color=#669900]  [color=#ff00cc]书法[/color]
[/color]
[color=#669900]  历来有成就的印艺家对书法都十分重视,我们在前面一章中已经有所了解,“无一讹笔”是保证印文具备鉴赏价值的重要前提。大家知道,书法是写字的艺术,如果连字都不能识读,还有什么艺术鉴赏可言。印章之所以被历代知识阶层推崇、喜爱,也正是由于他的难能、他的艰涩所带来的挑战已 经诱惑。垂手可得的东西不具备挑战性,也没有诱惑力,更谈不上鉴赏价值。而对于鉴赏者来说,识篆就成了一件首要任务。 篆字初看起来,是有点陌生,其实学起来很容易上手,要精通却很难。篆字是以“形”为中心发展而成,虽然后来已经变为“意象”,但探其本源,总有形的影迹可循,所以篆字从一开始就具备美术性。
[/color]
[color=#669900]  [color=#ff00cc]章法[/color]
[/color]
[color=#669900]  印文章法就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位置安排和整体布局的方法。符合情理的章法能给人以高品位的享受,不合情理的章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底蕴不足甚至是冒牌货。章法的基本要求是平衡、老实、大方、端正,汉印章法大多根基于此,进一步要求自然生动、别饶情趣,这样才可供协商、玩味。
[/color]
[color=#669900]  [color=#ff00cc]刀法[/color]
[/color]
[color=#669900]  古人凿铜刻玉,力艰功深,其过程较为复杂。佳石极宜受力,一如良纸之受笔墨,铁笔所行之处,石屑纷披,呈现出天然崩裂的效果,留下的线条痕迹具有古拙苍劲的金石气息。刀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冲刀和切刀。冲刀行进爽快,一泻千里,很像书法中一拓直下的笔法,能表现出雄健淋漓的气势;切刀则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一步一个脚印,犹如书法中的涩笔,能表现出遒劲凝炼、厚实稳健的气象。有时两种刀法结合起来使用,效果更佳。
[/color]
[color=#669900]  [color=#ff00cc]情趣和意味[/color]
[/color]
[color=#669900]  我们知道,历代许多文学家、诗人、书画家都对印章情有独钟,许多印人同时也兼工诗书画,他们常常取用一些典故成语、诗词佳句或者俚俗语言作为闲章内容,往往能出奇制胜,饶有情趣和意味。当我们鉴赏到这类语句时,也会觉得分外的有滋有味、兴趣盎然。
[/color][attachment=11340391]
[color=#669900]  [color=#6600cc]※边款的鉴赏[/color]
[/color]
[color=#669900]  边款,就是铭刻在印章面或周面的姓名、年月等文字记录。按照钟鼎等铭文的称法,“款是阴字凹入者,识是阳字挺出者”,但是在印章领域,不论阴阳,通常统称为边款或款识,很少有把印章阳文款识称为“边识”的。
[/color]
[color=#669900]  上古印章极少署款,文彭以双刀行书款开了风气,此后的印家各显身手,使印章边款迅速上升为印章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像绘画题跋一样的作用。在款识的刻制上,也同样显示出印家们精[/color]
[color=#669900]彩的刀法和高超美妙的书法境界,值得我们细加品鉴和赏析。
[/color]
[color=#669900]  印章款识除了可作书法碑帖艺术品来鉴赏外,有些款识还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它可以或记事或抒情,或谈艺或品味,读之令人神往,发思古之幽情。所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不单是指印文,而且也适合款识,两者都具有金铸玉琢的微 妙感觉,同样引人入胜,唤起我们不尽的联想,带给我们无穷的意味。
[/color]
[color=#669900] [/color][color=#6600cc] ※印谱的鉴赏
[/color]
[color=#669900] [/color][color=#669900] 印谱是印文以及款识的载体。钤拓精美的印谱不仅可以让我们尽情欣赏其中的佳作,而且它本身也是一件艺术品。印谱的钤拓,在清道光之前,都是只用印泥朱拓印章,并不墨拓款识,直到西泠印章艺术昌盛繁荣的晚期,才有林云楼以拓碑帖的方法为赵之深墨拓印款,置于印谱后面。此后大家都来仿效,蔚然成风。印谱的钤拓分为二个步骤,一是印底文字的钤朱,一是印章款识的墨拓。濡朱钤印必须选用优质印泥,好的印泥细腻光泽、不走油、不变质、厚而匀,具有立体感,钤出的印谱持久如新、光艳可人。墨拓印款操作起来比较复杂,一方面要有熟练的技艺,一方面要把握时间,需要细心和经验。印谱的制作,一般先拓墨款,后钤朱印,墨款又分为墨拓和蜡拓,蜡拓不如墨拓精微清晰,只能应付一时急需,不宜制谱。墨拓根据墨色浓淡,又有“乌金拓”和“蝉翼拓”之分,前者对比强烈、富有光泽,后者素淡清和,别饶雅趣。印谱传拓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印文、印款的表达,故有“刻之功六、拓之功四”的说法,可见印谱钤拓的重要性。考究的印谱装帧素雅,纸选用净皮绵宣、单宣或连史纸,每业每印每款,主但选摸、朱丹玄墨,交相辉映,令人赏心悦目,除了观赏,还可临习、研讨,因而成为人们鉴赏收藏的宝贵之物。
[/color]

[color=#669900][color=#ff0000][size=3][/size][/color][/color][b][color=#0000ff][size=4][attachment=11340392] [/size][/color][/b]
[color=#669900][b][color=#ff0000][size=3]印章设计的艺术性[/size][/color][/b]
[/color]

[color=#669900][/color][color=#669900]  印章作为艺术品,其价值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外形设计,也就是印钮的设计、铸造技艺及后期更高层次的深加工技艺。二是印面文字的书法和镌刻艺术。
[/color]
[color=#669900]  印钮的设计最初以实用为主,用于穿绶带系于腰间,如瓦钮、鼻钮等。现将我国古代的主要印钮形态分列如下:
[/color]
[color=#669900]  鼻钮:这是我国古代早期印章最多见的印钮,因孔小如鼻而得名。先秦的官印、私印均大量采用这种形式,汉代以后的官印鼻钮变大,故又称之为瓦钮、桥钮。
[/color]
[color=#669900]  龟钮:龟钮也是官印中最常见的钮制。龟与蛇结合称之为玄武,玄武是人格神,演化成赫赫有名的真武大地。此外,龟与贵同音,是长寿吉祥的象征。
[/color]
[color=#669900]  蛇钮:蛇钮不多见,但颁给滇王的印章采用蛇钮。
[/color]
[color=#669900]  羊钮、马钮、兔钮有颁发给其他民族首领的记载。
[/color]
[color=#669900]  此外,鹿钮、罴钮、鱼钮等神兽钮也见于历史记载及出土文物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螭钮,又称螭虎钮,皇帝及皇后玺均用此钮。螭为龙的一种,明清时皇帝印玺均采用螭为钮的造型。
[/color]
[color=#669900]  由于印章在官方、民间的大量、广泛的使用,印材的多样化,为印钮的设计、制作创造了更加宽广的空间,所以,到了清末民国年间,印章的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印钮的设计也突破了上述的钮制,各种生肖鱼虫,人物花鸟也尽现于钮的设计中,在这种形式下,铜印章作为我国几千年沿袭下来的印材,在与明末清初出现的石制印材竞争中,不仅没有衰落,反而有大量铜印章精品面市,并流传后世,据北京市印章前辈回忆,民国时期铜印章牢牢占据着北京市场的七、八成。有数家著名的铜印章作坊,齐聚了能工巧匠,集皇家工艺之精华,日夜烟火不熄,为北京印章市场提供了充足的货源,小到学徒领薪的铜戳子,大到清室皇亲国戚、文人墨客、收藏家掌上把玩的绝世精品。
[/color]
[color=#669900]  铜印材较之其它印材,如石、木、牛角、象牙、有机玻璃等,优点是坚久耐用,传世性强,艺术表现的形式丰富,适宜加工。铜印材颜色庄重,它可以比上述印材表现更细致、镂空等,配合错金、错银、鎏金、錾制等表面深加工技术,铜印章可以更高层次地表现皇家的永恒、持久、庄重、高贵的气派。
[/color]
[color=#669900]  今天铜印章印钮的设计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寿星、佛像、龙凤、狮子、瑞兽、螭虎、蒲牢、生肖等等,铜印章作为中国印玺文化的代表,我们需要进一步来了解和重新认识它的价值。
[/color]
[color=#669900][/color][attachment=11340393]

[color=#669900][b][color=#ff0000][size=3][/size][/color][/b][/color][color=#669900][b][color=#ff0000][size=3]用印的忌讳[/size][/color][/b]
[/color]

[color=#669900][/color][color=#669900]  书画上落款盖印,印比字大不可以。大幅盖大印,小幅盖小印,理所当然。
[/color]
[color=#669900]  国画直幅落款字下盖印,直下底角,不可再盖压角闲章。如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闲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闲章。如上款字印接近下角,闲章就不需盖了。
[/color]
[color=#669900]  国画棋幅落款,左右两头角边,不可盖闲章。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方形闲章,左下落款,右下角可盖方形闲章。此处如不需要盖闲章,而勉强盖上,反而弄巧成拙。
[/color]
[color=#669900]  长方形,圆形,长圆形闲章,尔不可盖在下角方形压角闲章处之地位。 方形闲章,不可盖在书画上端空白处,否则,就喧宾夺主了。
[/color]
[color=#669900]  国画直幅落款,字行末行末字,与他行字长短,不可整齐,盖印亦如此。
[/color]
[color=#669900]  盖二印,一方形,一圆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
[/color]
[color=#669900]  盖二印,一大一小,不可匹配。同样大小可匹配。
[/color]
[color=#669900]  盖二印,一长方形,一椭圆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
[/color]
[color=#669900]  落款盖印之下,不可再题字,印章上下有字掣肘,就失去自然现象。
[/color]
[color=#669900]  已经落款盖印字画,款后不可再落上款赠人,否则,就失敬了。
[/color]
[color=#669900]  花头,鸟尾,树枝,山顶上,不可落款盖印。这是画家最起码的常识,不可不懂。
[/color]
[color=#669900]  匠刻印章,不可用於书画上,需用艺术篆刻家,所刻石章最佳。
[/color]
[color=#669900]  普通印泥,不适用于书画上,要用八宝印泥。
[/color]
[color=#669900]  盖二印,距离不可太远太近,相隔一个印距离正好。
[/color]
[color=#669900]  盖二印,印文,章法,刀法各异,不可匹配。要用相同刀法所刻印章。
[/color][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  画上不可题打油诗,一来识者奚落,二来作品就贬为低俗。
[/color]
[color=#669900]  上款上端不可盖闲章,压在人名头上,人家很忌讳。一来失礼,二来破坏了画面。
[/color]
[color=#669900]  盖压角闲章,不可太小,宣纸四开,用方形石印,大约叁公分,比较适中。
[/color]
[color=#669900]  盖压角闲章,不可盖二方上,一方正好。印与边距离约一。五公分为适中。
[/color]
[color=#669900]  落款字下不盖印,而偏要盖在款字左右,脱离字行,而成画外物,特殊情形例外。
[/color]
[color=#669900]  书画上,不可盖上劈头大印,即成巨印炸弹,毁灭了美丽的画面,令人看了很恐怖。
[/color]
[color=#669900]  小画不可题大字,大画不可题小字。小空不可题字多,大空不可题字少。
[/color]
[color=#669900]  书画上姓名印,不可连盖叁印以上,应盖二印,或一印妥当。
[/color]
[color=#669900]  书画上下左右,不可任意盖印。盖多不当,不如少盖,印章印泥不佳,倒不如不盖好。
[/color]
[color=#669900]  盖二印,不可东倒西歪,如何盖法,用力轻重,印章印泥保养,一切要潜心研究,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color]
[color=#669900]  画上不可题上粗俗字题,致影响画面美感,就未能免俗了。
[/color]
[color=#669900]  书法四联首幅,右上可盖印首小长形章,其馀不可盖,如统统盖上,行气就破坏了。
[/color][b][color=#0000ff][size=4][attachment=11340402] [/size][/color][/b]

[color=#669900][color=#ff0000][size=3][b]【印章历史及种类】[/b][/size][/color]
[/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  [color=#ff00cc]1.战国古玺[/color]
[/color]
[color=#669900]  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现在我们还不认识。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印文笔画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
[/color]
[color=#669900]  [color=#ff00cc]2.秦印[/color]
  
  秦印指的是战国末期到西汉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书体和秦汉量,秦石刻等文字极相近,所有较战国古文容易认识。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相想得志”、“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
[/color]
[color=#669900]  [color=#ff00cc]3.汉官印[/color]
  
  广义地说是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印的统称。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体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典重。西汉末手工业甚为发达,所以新莽时代,(“新”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为精美生动,汉代的印章艺术登峰造极,因而成为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两汉官印以白文为多,皆为铸造。只有少数军中急用和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凿而不铸,这在后面还要介绍。
[/color]
[color=#669900]  [color=#ff00cc]4.汉私印[/color]
  
  汉私印即为汉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数量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类。不仅形状各异,朱白皆备,更有朱白合为一印,或加四灵等图案作为装饰的,进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带钩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还加上吉语、籍贯、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辅助文字,钮制极为多样,充分显示了汉代工匠的巧思。两汉私印仍以白文为多,西汉以凿印为主,东汉则有铸有凿。
[/color]
[color=#669900]  [color=#ff00cc]5.将军印[/color]
[/color]
[color=#669900]  将军印也是汉官印中的一种。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军中急于临时任命,而在仓促之间以刀在印面上刻凿成的,所又称"急就章"。将军印风格独特,天趣横生,对后的艺术风格有很大影响。汉代的将军用印,普通都不称"印"而叫做"章",这是军印的一大特点。
[/color]
[color=#669900] [color=#ff00cc] 6.汉玉印[/color]
  
  两汉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贵稀少的一类。"佩玉"在古代也是名公贵卿和士大夫的一种高雅风尚。一般玉印制作精良、章法严谨、笔势圆转,粗看笔画平方正直,却全无板滞之意。由于玉质坚硬,不易受刀,也就产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谓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又由于玉质的不易腐蚀受损,使传世下印得以比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来面目。
[/color]
[color=#669900][color=#ff00cc]  7.魏晋南北朝印[/color]
  
[/color]
[color=#669900]  魏晋的官私印形式和钮制都沿袭汉代,但铸造上不及汉印精美。传世的给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较多,用刀如刻如凿,书法风格表现为舒放自然,从而成为一个时期篆刻风格的代表。南北朝各国传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凿款比较草率,官印未见铸印。
[/color][attachment=11340399]
[color=#669900][color=#ff00cc]  8.朱白文印[/color]
[/color]
[color=#669900] [/color][color=#669900] 朱白文相间的印式在汉印中很见巧思,据说起自东汉。它的方式极为多样,朱白文字的位置安排及字数均可灵活变化不受局限。这里例举的数印就可见一斑。朱白的原则大致根据笔画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画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画较少,白文则相反,从而达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谐效果,这类印大多工稳的私印,未见用于官印。
[/color]
[color=#669900][color=#ff00cc]  9.子母印[/color]
  
[/color]
[color=#669900]  子母印又称“玺印”,起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六朝,是大小两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人印腹空,可以合宜地套进一方或二方小印,形成母怀子的形状。也有套进一方两印(如右栏“郭意”印)成一组三方的。在一方印章的体积中,兼备了几方印的使用价值,古代印匠的工艺水平由此见。
[/color]
[color=#669900]  [color=#ff00cc]10.六面印[/color]
  
  传世六面印实物较少。这种呈“凸”字形的印章,上面的印鼻有孔,可以穿带而佩,鼻端作一小印,连同其余五个印面故称六面印。传世六面印的一种典型风格为带边白文,每字为一行,密上疏下,印文竖笔多引长下垂,末端尖细,犹如悬针,所以有“悬针篆”的俗名。这种风格虽然尚有笔意舒展、疏密相映的好处,但很容易流于庸俗,远不及汉印的相茂,故历来篆刻家只偶一为之。
[/color]
[color=#669900]  [color=#ff00cc]11.缪篆印(附鸟虫书)[/color]
[/color]
[color=#669900]  传世六面印实物较少。这种呈"凸"字形的印章,上面的印鼻有孔,可以穿带而佩,鼻端作一小印,连同其余五个印面故称六面印。传世六面印的一种典型风格为带边白文,每字为一行,密上疏下,印文竖笔多引长下垂,末端尖细,犹如悬针,所以有“悬针篆”的俗名。这种风格虽然尚有笔意舒展、疏密相映的好处,但很容易流于庸俗,远不及汉印的相茂,故历来篆刻家只偶一为之。
[/color]
[color=#669900] [color=#ff00cc] 12.杂形玺[/color]
  
[/color]
[color=#669900]  战国以来的印章中,杂形玺也是甚为别致的一类。其式样没有定例,大小从数寸至数分不等,变化极为丰富,除了方圆长宽更有凹凸形印、方、圆、三角合印,二圆三圆联珠,以及三叶分展状等,朱白都有,不胜枚举。杂形玺因其独特的谐趣与官印的庄严、沉着的要求不同,故只用于私印。
[/color]
[color=#669900]  [color=#ff00cc]13.图案印[/color]
[/color]
[color=#669900]  图画入印自战国到汉魏都有,以汉代为最多。又称肖形印或象形印。形式多样,简练生动,除了人物、鸟兽、车骑、吉羊、鱼雁等图案外,常见以吉羊的四灵(?龙、虎、雀、(凤、龟)入印的,这类印又称为"四灵印"。
[/color]
[color=#669900]  [color=#ff00cc]14.成语印[/color]
  
[/color]
[color=#669900]  成语印自战国开始就有,使用的格言、成语达百余种。如"正行"、"敬事"、"日利"、"日入千万"、"出入大吉"等,成语字数不等,自一、二字始,多达二十字,其用途除了表示吉祥之外,也有为死者殉葬之用。
[/color][attachment=11340398]
[color=#669900]  [color=#ff00cc]15.花押印[/color]
  
  花押印又称"押字",兴于宋,盛于元,故又称"元押"。元押多为长方,一般上刻楷书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从实用意义上说历代印章大都有防奸辨伪的作用,作为个人任意书写,变化出来的"押字"(有些已不是一种文字,只作为个人专用记号),自然就更难以摹仿而达到防伪的效果,因而这种押字一直沿用到明清时代。
[/color]
[color=#669900]  [color=#ff00cc]16.封泥[/color]
  
  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保留下来的珍贵实物。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封泥的使用自战国直至汉魏,直到晋以后纸张、绢帛逐渐代替了竹木简书信的来往,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后世的篆刻家从这些珍贵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鉴,用以入印,从而扩大了篆刻艺术取法的范围。基本训练与创作
[/color]
[color=#669900] [color=#ff00cc] 17.钮制[/color]
  
  古代的玺印大多有钮、以使在钮上穿孔系绶,系在腰带上,这就是古代的"佩印"方式。自汉代开始,以龟、驼、马等印钮来分别帝王百官。例如高级官史使用龟钮、驼钮、蛇钮则是汉魏晋时授与兄弟民族等官印常见的钮制。历代钮制形式为丰富,其中以坛钮、鼻钮、复斗钮为最常见,现将部分钮制列举于右,以见一斑。
[/color]
[color=#669900]  [color=#ff00cc]18.隋唐以来的官印[/color]
[/color]
[color=#669900]  官印到了隋唐时代,印面开始加大。随着纸的普遍应用,朱文逐渐替了白文。许多官印印背上开始有年号凿款。在文字上隋印多用小篆,并开始运用屈曲的"九叠文"入印(古代的"九"为数的终极,故有此名,并不一定要九叠,?可以随笔画的繁简而变化)以便填满印面。唐宋时代开始以隶楷入印,清代官印满文,?汉文两体兼用,同刻于一印之中。无明清代各代农民政权留下的官印,也是值得我们珍视的革命文物。
[/color]
[color=#669900]  [color=#ff00cc]19.宋元圆朱文印[/color]
[/color]
[color=#669900]  魏晋以来,纸帛逐渐代替竹木简札,到了隋唐,印章的使用已直接用印色钤盖于纸帛,到文人画全盛时期的元代,由文人篆写,印工携刻的印章已诗文书画合为一体,起到了鲜艳的点级作用,为书画所喜爱。在这个阶段,首先是宋未无初的书画家赵孟疃宰桃帐跞肆μ岢捎谑榉ㄉ鲜芾钛舯榈挠跋欤∥谋适屏鞒沧骼觯艘恢址绺穸捞氐挠≌乱
[ 此贴被天若舞在2009-11-07 21:07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
  • 灬千ヽ

    派派币 +10

    我很赞同+基础分

灬千ヽ

ZxID:264835


等级: 内阁元老
倾力而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11-07 0
Re:印章 相关知识
很不喜欢那些在名画名字上四处盖章的人。。特没道德。。

其中康熙乾隆就是两祸害。。最喜欢把自己章子往上加。。很多文物都有他们章子。。

如果说价值。。恩。。那的确是提升了。。皇帝看过的收藏的。。能不好吗?

但是。。这些人总是不看地方瞎盖。。还净挑显眼的地方盖。。

格局、甚至是图文都被破坏了。。
rainlxsh

ZxID:3206502


等级: 素材组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11-07 0
Re:印章 相关知识
哇,好多章子,又这么好看,长见识了




siriusshaiya

ZxID:8142071

等级: 寒窗墨者
有事没事,找点乐子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11-08 0
Re:印章 相关知识
真好看哦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