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针灸文化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2922 回复:6

[人文通史] 中医的针灸文化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逸清远

ZxID:10846726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沅牧生。
似曾相识燕归来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8-19 0
中医的针灸文化

[align=center][table=70%,#ffffff,#974806,2][tr][td] [align=center][b][size=4][color=#974806][font=宋体]针灸的起源[/font][/color][/size][/b][/align][align=center][size=4][color=#000000][font=Arial][/font][/color][/size] [/align][align=center]
[/align][align=left][size=2][font=宋体]   针灸不用药物,单凭小小一根银针,一小撮艾叶,就能治病,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也不禁令人叹为观止。在遥远的茹毛饮血的年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发明这种疗法的呢?下面就让我们神游远古的蛮荒,一探究竟。[/font][/size][/align][align=center][size=2][color=#974806][font=宋体][/font][/color][/size] [/align][align=center][size=2][color=#974806][font=宋体][b]远古人类的医疗实践[/b][/font][/color][/size][/align][align=center][size=2][color=#974806][font=宋体][b][img]http://img2081.poco.cn/mypoco/myphoto/20110819/13/56645289201108191326143186435801772_002.jpg[/img][/b][/font][/color][/size][/align][align=center][b][size=2][color=#974806][font=宋体][/font][/color][/size][/b] [/align][align=center]
[align=left]   [size=2][font=宋体]现代人类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医疗手段产生的必要条件,是大脑的高度发达,也就是说,在人类出现后,很长时期内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医疗实践,而针灸等医疗手段的发明最早可以追溯到新人时期。然而,由于没有可靠的文献记载,针灸起源的细节,我们已经无法准确地再现,只能通过针灸疗法的特点,参考早期的医疗文献做出谨慎的推测。[/font][/size][/align][align=left][size=2][font=宋体][/font][/size] [/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
[align=left][size=2][font=宋体]   关于灸法的起源,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一本古医书《五十二病方》尿闭病治疗中有这样的记载:“燔陈刍若陈薪,令病者背火炙之”。意思是用干草或者干柴烧一堆火,然后让患有尿闭的人,背对着火堆,烘烤背部。从这里我们不妨推断:在医疗开始萌芽时期,可能有某个患有尿闭的人,在偶然的情况下,烘烤了背部,而很快痊愈,就把这种方法记载下来,作为经验传与后世。[/font][/size][/align][align=left][size=2][font=宋体][/font][/size] [/align][align=left] [/align]
[align=left][size=2][font=宋体]   既然隔空烘烤可以治病,那么古人有没有可能试着用物品点火,然后直接在身体上去炙烤呢?幸运的是在现存的寥寥无几的汉代医籍中,《黄帝蛤蟆经》中还有相关记载,书中记述了用松、柏、竹、橘、榆、枳、桑、枣等八木之火施灸,可以带来副作用——“皆伤血脉、肌肉、骨髓”,这样我们就可以肯定在古代人们使用过其他的材料施灸。那么,为什么最后又把艾叶作为固定的灸材呢?在看完《本草纲目》对艾叶的描述后,或许所有的疑问就都涣然冰释了——“艾叶,《本草纲目》不著土产,但云生田野,……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由于艾叶生于田野之中,采集极为方便,尤其是其卓著的疗效,使所有的其他灸材相形逊色,人们逐渐就把灸材固定为艾叶,也就不足为怪了。[/font][/size][/align][align=left][size=2][font=宋体][/font][/size] [/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size=2][font=宋体][/font][/size] [/align]
  
[align=left][color=#974806][size=3][font=宋体][b]新近的研究[/b][/font][/size][/color][/align]
[align=left][size=2][font=宋体][/font][/size] [/align][align=left][size=2][font=宋体]    关于针刺治病的起源,传统的观点认为:由于环境和劳动条件的极端恶劣,出现跌磕碰撞也就是家常便饭,中国先民在与野兽的搏斗过程中,更是容易鲜血淋漓。可是,或许是上苍眷顾吧,有时在碰撞流血后,原来的某些病痛竟然莫名其妙的消失了。那时的人们肯定不明究竟,就算是今天,人们依然没有完全揭示针灸治病的机理,可是原始人不会去理会其机理,或许他们就认为是老天保佑,不管怎样,他们记住了这种方法能够治病。当部落中有别的人出现相类似的疾病时,人们会主动地去模拟这种受伤过程,主动地去刺激那些部位,甚至是放血。工具可能是石器,也可能是骨针或别的尖状物,当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时,就作为一种经验或知识传给后人。[/font][/size][/align][size=2][font=宋体][/font][/size][align=left] [/align]
[align=left]
[size=2][font=宋体]    在这种经验的传递过程中,人们精制石器,作为固定的医疗器械,那就是所谓的砭石。锐利的砭石可以用来刺脓、放血,比较钝的砭石可以按压穴位,刺激穴位。随着人类的进步,发明了金属冶炼术,人们开始制造金属针具。由于金属针具更锐利,使用起来更为方便,很快就取代了砭石的位置。金属针具出现后,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医疗需求制造合适的针具。令人惊奇的是,当今非常时髦的标准化、规范化在遥远的古代也有体现,最晚到西汉时已经出现了针灸器具的规范,即《灵枢?官针》中记载的“九针”的形制。伴随金属针具的出现,针法也相应得到了发展,《黄帝内经》时代已经发展成为五刺、九刺、十二刺等多种刺法。[/font][/size][/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size=2][font=宋体]    然而,以上观点难以解释:为什么针法只出现在中国?[/font][/size][/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center][color=#974806][b]古代针[/b][/color][/align][align=center][b][color=#974806][img]http://img2081.poco.cn/mypoco/myphoto/20110819/13/56645289201108191326143186435801772_000.jpg[/img][/color][/b][/align] [align=center] [/align]

[size=4][/size]
[align=center][b][size=4][color=#974806]针灸的历史[/color][/size][/b][/align][align=center][b][size=4][color=#974806][/color][/size][/b] [/align][align=center][size=4][/size] [/align][align=center][size=4][/size] [/align]
[align=left][size=2][font=宋体]   据古代文献《山海经》和《内经》,有用“石篯”刺破痈肿的记载,以及《盂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再根据近年在我国各地所挖出的历史文物来考证,“针灸疗法”的 起源,可能就在石器时代。[/font][/size][/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size=2][font=宋体]   针灸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科学。早在公元6世纪,针灸学术便开始传播到国外。目前,在亚洲、西欧、东欧、拉美等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针灸术为本国人民治病,不少国家还先后成立了针灸学术团体、针灸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著名的巴黎大学医学院就开设有针灸课。据报道,针灸治疗有效的病种达307种,其中效果显著的就有100 多种。1980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43种推荐针灸治疗的适应病症。1987年,世界针灸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针灸作为世界通行医学的地位在世界医林中得以确立。[/font][/size][/align][align=left] [/align]
[align=left]
[size=2][font=宋体]   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font][/size][/align][align=left][size=2][font=宋体][/font][/size] [/align][align=left][size=2][font=宋体][/font][/size] [/align]
[align=left][size=2][font=宋体]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人们制成了金属针,称为微针,并用微针对经脉进行治疗。《黄帝内经》分为两部书,其中之一叫做《灵枢经》,也称为《针经》,就是专门论述用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黄帝内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成为古人心目中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结构。《黄帝内经》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黄帝内经》对经络系统及其功能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长期的临床观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结果和取类比象的描述。
    
  
   刺法灸法学,是针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临床治疗疾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历代针灸学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刺法灸法的内容不断充实,理论不断完善,为本学科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font][/size][/align][align=left][size=2][font=宋体][/font][/size] [/align][/td][/tr][/table]

[/align]






[align=center][table=70%,#ffffff,#974806,2][tr][td] [align=center][size=4][color=#974806][font=宋体][b]针灸文化[/b][/font][/color][/size][/align][align=center]
[/align][align=center][size=3][color=#974806][font=宋体]国民政 府时期的中医抗争运动[/font][/color][/size][/align][align=center] [/align]

[align=left] [size=2][font=宋体]  1929年2月23—26日,南京政府卫生部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由卫生部副部长刘瑞恒主持。会上讨论了有关废止中医药的提案共四项,分别是:1、中字第十四提案:《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2、生字第二十二号提案:《统一医士登录方法》。3、生字第三十六号提案,《制定中医登记年限》。4、生字第四十二号提案:《拟请规定限制中医生及中药材之办法案》其中,余云岫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基本包括了后三项提案的内容。他在提案中提出了彻底消灭中医的具体措施共六条。会上还议决将上述四项提案合并为《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委托卫生部施行:甲.旧医登记限至民国19年(1930年)底止。乙.禁止旧学校。丙.其余如取缔新闻杂志等非科学之宣传品及登记介绍旧医等事由,卫生部尽力相机进行。这就是中医近代史上著名的“废止中医案”。[/font][/size][/align][align=left][size=2][font=宋体][/font][/size] [/align]

[align=left][size=2][font=宋体] 全国中医药界联合请愿,1929年2月26日,上海《新闻报》首先披露此事。消息传出,全国为之震动。上海市中医协会首先发起召开上海市医药团体联席会议,邀集神州医药总会、中华医药联合会、上海中国医学院、医界春秋社等40余个中医药团体的代表商讨对策。会上讨论决定,组织上海医药团体联合会以便采取统一行动,议决筹备召开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定会期为3月17日。[/font][/size][/align][align=left][size=2][font=宋体]
[/font][/size][/align]
[align=center][size=2][color=#974806][font=宋体][b] 1929年为抗议国民政府废止中医案晋京请愿代表团合影[/b][/font][/color][/size][/align][align=center]
[/align][align=center][img]http://img2081.poco.cn/mypoco/myphoto/20110819/13/56645289201108191326143186435801772_018.jpg[/img][/align][align=center] [/align][align=center] [/align][align=center] [/align][align=center] [/align][align=center]

[align=center][size=2][color=#974806][font=宋体][b]《三一七纪念特刊》 [/b][/font][/color][/size][/align][/align]
[align=center][img]http://img2081.poco.cn/mypoco/myphoto/20110819/13/56645289201108191326143186435801772_016.jpg[/img][/align][align=center] [/align][align=center] [/align][align=center] [/align][align=center] [/align][align=center] [/align][align=center]

[/align][align=center][size=2][color=#974806][font=宋体][b]《废止中医抗争之经过》[/b][/font][/color][/size][/align][align=center][img]http://img2081.poco.cn/mypoco/myphoto/20110819/13/56645289201108191326143186435801772_017.jpg[/img][/align][align=center] [/align][align=center] [/align][align=center] [/align][align=center] [/align][align=center] [/align][align=center]

[/align][align=center][size=3][color=#974806][font=宋体]北洋政 府时期的中医抗争运动[/font][/color][/size][/align][align=center] [/align][align=center] [/align][align=center]
[/align][align=left][size=2][font=宋体]   1912年7月,北洋政府举行教育会谈,参照日本学制,制订了《王子癸丑学制》。1912年1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医学专门学校规程》。1913年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了《大学规程》医学、药学两门,完全没有中医药学方面的规定,这就是民元的所谓教育系统“漏列”中医事件。[/font][/size][/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size=2][font=宋体] 教育系统“漏列”中医药案,引发了近代医学史上首次抗争救亡运动。上海神州医药总会余伯陶等人,立即和各地医学团体进行联系,至1913年10月有19个省市医学团体响应。并派代表参加“医药救亡请愿团”推举恽薇荪(北京)、叶晋叔(上海)为代表。此外尚有药业方面,同仁堂、西鹤年堂等参加。代表于1913年11月23日起程赴京请愿。《神州医药总会请愿书》是一份非常珍贵的近代中医教育史资料。现文摘如下:[/font][/size][/align][align=left][size=2][font=宋体][/font][/size]
[/align][align=left][size=2][font=宋体]   “为请求建议,呈为恳请提倡中医中药,准予另设中学(注:指中医学)医药专门学校,以重民命而顺舆情事……”“今者民国肇始,力图自强,我国医药人材,方将与世界各国竞胜争雄,教育部太部定章,于医学课程独取西法,不及中学,此虽迫于世界进化之大势,别具苦心,然会员等愚以为医药为卫生强种之要素,与国计民生有绝大关系;速举中医中药切实整顿则可,逐如淘汰则不可……”。[/font][/size][/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size=2][font=宋体]   请愿书全文很长,最后提出八条具体措施,即设立中国医药书编辑社;开设医院;开设中医补习学校;规定诊察手续及立案程式;删补丸散膏丹暨各种药品;设立医药藏书楼、药品陈列所;设药品化验所;编辑医学报等。请愿书结尾曰:“大部为全国教育总司,必能下顺舆情,俯加采择,当无畸轻畸重之虞。所有请求恳请建议提倡中医中药,准予另设专门学校各缘由,除向教育部恳请,议会请求外,理合抄具简章,吴请俯充批示祗遵,不胜迫切待命之至。谨呈。”[/font][/size][/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size=2][font=宋体]   北洋政府教育部在群众舆论压力下,1914年1月8日函复余德勋(余伯陶)请愿书。该批示认为:“本部对于医学,只期学术完备,求合于世界进化之大势,然后检疫,卫生诸政,冀可推行无碍,并非于中医、西医有所歧祝也。”[/font][/size][/align]
[align=left]
[size=2][font=宋体]   继教育部批复之后,北洋政府国务院于1月16日也发下正式复文:“查中国医学,肇自上古,传人代起,统系昭然,在学术固已蔚为专科,即民生亦资具利赖,前此部定医学课程,专取西法,良以歧行不至,疑事无功。先其所急,致难兼采,初非有废弃中医之意也。来呈述理由五端,尚属持之有故,拟办各宰,亦均具有条理,除厘订中医学校课程一节暂从缓议外,其余各节,应准分别筹办。仍仰随时呈明地方行政长官立案,俾资查考以便维持。此批。”。[/font][/size][/align]
[align=left]
[size=2][font=宋体]  教育部和国务院的答复,明确表示并非于中医有所歧视、废弃之意,基本同意了全国医药救亡请愿团要求,准予分别筹办。虽然对中医学校课程要暂缓议定。但原则上已表示准许不加反对。这次请愿的初步胜利,为以后各地中医学校立案成功奠定基础。
[/font][/size][/align][align=center] [/align][align=center] [/align][align=center] [/align][align=center] [/align][align=center] [/align][/td][/tr][/table]
[/align]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
逸清远

ZxID:10846726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沅牧生。
似曾相识燕归来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8-19 0

官方教育--宋代

机构设置

   宋代置太医局设太医院开展医学教育。除此之外,自公元1061年以后,各州、县都仿效太医局开办医学教育(当然包括针灸教育),普遍设立医学教育机构,并从现任官员中选拔精通医术与文章者,兼任医学教师,一切制度均仿效“三舍法”。



教材

   在教材选择上,针灸科开设有《素问》、《难经》、《诸病源候论》、《本草经》、《千金要方》、《针灸甲乙经》等课程。


《难经》


《千金要方》


教学方法
  
   据《宋史•艺文志》记载,宋神宗时(1068—1107年),医学教育分为三大科,即“方脉科”、“针科”、“疡科”。设有医博士、针博士、按摩博士、咒禁博士等。采取“三舍升试法”分级教学,学习期间参加临床实践,轮流为太学、律学、武学的学生及各营将士治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


   创立实验教学方法:王惟一在完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编纂的同时,为了便于学习针灸,铸成针灸铜人腧穴模型两具,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作为针灸教学、医疗和考核之用,成为针灸实验教学的开端,对后世影响很大。




王惟一像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明正统仿宋针灸铜人





考试方法

   学生常于春季应试。崇宁间(1102—1106年)考试分三场:第一场考三经大义五题(相当于今之中医基础理论);第二场考脉证、运气各二题;第三场考假令治病三题(相当于病案分析)。至于考试的实际情况及其水平的高低,史书中缺乏详细的记载。而《四库全书》所载之《太医局诸科程文》九卷(该书系从明代《永乐大典》中辑出)汇集了大量的宋代医学试题及其答案。试题分六类:墨义、脉义、大义、论方、假令、运气,共八十道题,其中针灸科考题存有八道:大义五道,论方一道,假令二道,为我们具体考查宋代医学教育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太医局诸科程文》


《太医局诸科程文中试题的记载》

  



   《太医局诸科程文》辑录的是宋代太医局考试医学生的考题及标准答案。所录针灸试题都具有相当高的难度,考生要想获得高分,除了精通针灸专业外,还必须具备相当的脉诊、运气、病候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有相当好的文笔,每一道题实际上都是一篇水平很高的学术论文。通观全部试题,可以看出,宋代医学对运气学说比较重视,这不仅表现在当时考试设专场考运气学说,同时在其他考题中也或多或少包含了运气内容。总之,《太医局诸科程文》一书真实地反映了宋代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侧面,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值得广大医史研究人员,特别是医学教育史研究人员深入研究。




官方教育--明代



机构设置


    明代的针灸医学发展较快,明代政府相当重视针灸医学教育。明承袭元制,设立专门的教育与管理机构,中央有太医院,各府、州、县设置医学,促进了针灸医学教育及医政管理,明太医院中仍有针灸一科。

    明代所设立的太医院是国家级的医药教育机构,据《明史•职官志》载:“太医院掌医疗之法。凡医术十三科,医官、医生、医士专科肄业。曰大方脉、曰小方脉、曰妇人、曰疮疡、曰针灸、曰眼、曰口齿、曰接骨、曰伤寒、曰咽喉、曰金镞、曰按摩、曰祝由。凡医家子弟,择师而教之,三年五年一试再试三试乃黜陟之。”上述史料表明,明代太医院设十三科,针灸仍为其中一科。


教材
    
   规定学习的教科书为《素问》、《难经》、《脉诀》和各科紧要方书,医学生必须熟读详解。但这些书不易读懂,因此,刘纯于洪武二十一年著有《医经小学》,其中包括本草、脉诀、经络、治法和运气共六卷,将医学知识撮要编成韵语,便于初学。万历四年李梴编《医学入门》,也仿照《医经小学》编成韵语,并且在下面还加以注解。首先是释方,其次为历代医学姓氏、诊断、针灸、本草、内科、女科、小儿科和外科。虽然《医经小学》和《医学入门》并非作为太医院学习的教科书,但当时一般医生都乐意采用它作为入门的教本。



《医经小学》




《医学入门》




教学方法


   明代医生的教育,主要是家传世业,凡属医家子弟,选入太医院学习,推选堪任教师的二或三人,教习医术。



考试方法


   明代似乎并无医学入学考试制度,学生的来源,可从医家子弟中挑选,但每隔三至五年要举行考试,三试不及第者即予淘汰之。


   明代各府、州、县均设置医学,掌执地方医学教育,针灸学也列入其中。但对于地方医学教育,明代不如元代重视,只设考官,主持考试。明代无论中央和地方设立的教育机构,都从考试来选拔医官,并作为量材取用的标准,如《明史•凌云传》就有“孝宗闻云名,召至京,命太医官出铜人,蔽以衣而试之,所刺无不中,乃授御医”的记载。


官方教育--清代



机构设置


   清代受清政府废止针灸科及西学传入的影响,针灸教育受到严重摧残,这一时期的针灸教育与管理可分为两个历史时期,公元1644年~1822年是一个相对稳定和有所发展的时期,公元1822年,清政府下令“太医院针灸一科,着永远停止”,从此之后,针灸医学便处于日趋衰落的境地。


   清政府虽然不如前朝历代政府那样重视针灸,但在公元1822年以前太医院中仍设立针灸科。医药教育(包括针灸)则分内教习与外教习两种。内教习为教授内监之习医学者,外教习为教授普通平民及医官子弟之习医学者。太医院开始有十一科,包括针灸科在内,公元1797年,太医院将十二科缩减为九科,其中仍有针灸科。清朝前半期的针灸教育仍有官方教育的成份,各府、州、县设置医学,主管地方医学教育。公元1822年以后,由于清政府下令太医院废止针灸科,故针灸教育之责完全流入民间。

  

清太医院



清太医院印


清道光皇帝禁针诏





教材


   清代与明代要求大致相同,但实际上所习课目主要是《医宗金鉴》、张景岳《类经》及《类经图翼》、《本草纲目》,而至晚清考试则多从《医宗金鉴》出题。从清代的针灸文献看,也是受《医宗金鉴》、《类经图翼》影响最大,许多针灸书实际上就是此二书化裁而来。


   清初至民国时期,针灸医学由兴盛逐渐走向衰退。公元1742年吴谦等撰《医宗金鉴》,其《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不仅继承了历代前贤针灸要旨,并且加以发扬光大,通篇歌图并茂,自乾隆14年以后(公元1749年)定为清太医院医学生必修内容。


《医宗金鉴》


《类经图翼》



教学方法

   清代医学教育值得一提的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太医院使(最高行政官)张仲元奏请开办太医院医学堂,以培养新型的中西医高级人才。学生分为“中学班”、“高等班”两班,每班各六十人。其中中学班五年制,学习科目以中医传统课目为主,兼学西医基础知识;高等班为八年制,主要学习西医课目,兼学中医临床及中医基础。并且制定相应的《太医院开办医学堂章程》,明确提出“智育、体育、德育三者并重”。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提出培养智、体、德并重的中西医学结合通才的培养模式的确是一个创举。不过从时间上看,恐怕第一届学生都没能毕业。


考试方法

   凡到太医院学习者,通常要经六品以上同乡官员推荐,满人要经该管佐领推荐,并由本院医官作保,由首领官而试,粗知医理,且通晓北京话,合格者方可入学,称之为医生。入院学习后,称为肄业生。一般肄业生学习3年期满,由礼部堂官来主持考试,合格者标为医士,不合格者继续肄业,以待再考。凡肄业一年以上,经季考3次,名列一等者,遇粮生有缺,可呈报礼部递补,不再考试。







针灸大事记1840—1990年


1851年 吴亦鼎编著《神灸经纶》。
1876年 张镜撰《刺疔捷法》。
1878年 陈惠畴著《经脉图考》。
1899年 刘仲衡著《中西汇参铜人图说》。
1912年 北洋政府将中医排除在教育系统之外,激起中医药界强烈抗议。
1917年 余云岫《灵素商兑》刊行,对《黄帝内经》进行批判。
1923年 赵熙、孙秉彝合著《针灸传真》。
1928年 承澹盦创办无锡中国针灸研究社。
1929年 余云岫等人提出“废止中医案”,社会各界组成请愿团,迫使民国政府,取消提案。
1931年 中央国医馆正式成立。
1933年 曾天治著《科学针灸治疗学》。
1936年 承澹盦著《铜人经穴图考》。
1937年 方慎安著《金针秘传》。
1937年 夏少泉等辑《针灸薪传集》。
1945年 延安和平医院门诊部首次设置针灸科。
1951年 朱琏著《新针灸学》。
1951年 卫生部针灸疗法实验所成立。
1955年 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院内设针灸研究所。
1956年 北京、上海、成都、广州等地先后成立中医学院。
1956年 经络的研究被列为第一次全国自然科学发展规划的项目
1957年 江苏省中医学校针灸学科教研组编《针灸学讲义》,是1961年统编教材《针灸学讲义》的前身。
1958年 张协和等应用经络测定仪测定经穴皮肤电阻,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经络测定”的工作。
1958年 上海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成功针麻行扁桃体摘除术,为我国第一例针麻手术。
1961年 南京中医学院针灸教研组统编教材一版《针灸学讲义》,以后各版《针灸学》均在此基础上修订。
1964年 第一部对外针灸培训教材《中国针灸学概要》发行,后扩充为《中国针灸学》于1987年出版。
1971年 中国新华社首次向全世界正式公布针麻成果。
1975年 《针刺研究》杂志的前身《针刺麻醉》作为内部刊物出版,1976改为公开发行,1980年改名为《针刺研究》。
1975年 北京、广州、厦门等地建立了中医药国际培训中心,为国外的医生进行针灸、中医药等的长期或短期培训。
1979年 WHO向全世界宣传针灸的安全性和针灸治疗的适应症,公布了针灸治疗的首批43种疾病表。
1979年 全国针灸针麻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
1981年 《中国针灸》创刊。
1982年 中国公布“针灸穴名国际化方案”
1984年 第二届全国针灸针麻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
1985年 1979年5月成立的“全国中医学会针灸分会”晋升为一级学会,正式更名为“中国针灸学会”。
1986年 经络研究被列为国家科委“七五”攻关课题。
1987年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在北京成立。
1987年 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在北京召开。
1988年 《针灸穴名国际标准化手册》出版,王德深主编。
199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并于1991年1月1日起实施。
1990年 第二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


瑶池碧落

ZxID:11335430


等级: 派派贵宾
配偶: 齐小憩
小憩哥哥。哪去了。。。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08-19 0
已审
相关帖
★ 古代针灸器具与针灸歌诀
http://www.paipai.fm/r5888790/
中医知识
http://www.paipai.fm/r5888098/
水涵blue

ZxID:3428131


等级: 热心会员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1-08-19 0
针灸成于何年代?
歆晴

ZxID:583415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1-08-19 0
中医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现在很好的老中医不剩多少了,要珍惜
_____醚

ZxID:15027804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1-08-23 0
噢哟。。LL了个中医大全啊~~~~
等级: 派派新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4-08-22 0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