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的生平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2506 回复:1

[人文通史] 唐玄宗的生平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一而在三

ZxID:14545417

等级: 寒窗墨者
时间是最伟大的神, 信誓旦旦的我们从此各不相干爱着别的人.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7-31 0
唐玄宗的生平
唐玄宗(唐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李隆基(685年——762年),又称唐明皇,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昭成窦皇后(窦德妃)。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合谋发动政变,杀死韦皇后,拥其父李旦即位,被立为太子。延和元年(712年),受禅即位,改年开元。唐玄宗开元年间,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后人称这一时期为开元盛世。唐玄宗后期,他贪图享乐,宠信并重用李林甫等奸臣,终于导致安史之乱发生,唐朝开始衰落。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在位44年。
皇子
  庆王(靖德太子)李琮(母刘华妃)
  郢王李瑛(母赵丽妃)
  唐肃宗李亨(母杨贵嫔)
  棣王李琰(母钱妃)
  鄂王李瑶(母皇甫德仪)
  甄王(靖恭太子)李琬(母刘华妃)
  光王李琚(母刘才人)
  夏悼王李一(母武惠妃)
  仪王李璲(母刘华妃)
  颍王李璬(母高婕妤)
  怀哀王李敏(母武惠妃)
  永王李璘(母郭顺仪)
  寿王李瑁(母武惠妃)
  延王李玢(母柳婕妤)
  盛王李琦(母武惠妃)
  济王李环(母钟美人)
  信王李瑝(母卢美人)
  义王李玼(母阎才人)
  陈王李珪(母王美人)
  丰王李珙(母陈才人)
  恒王李瑱(母郑才人)
  凉王李璿(母武贤仪)
  汴哀王李璥(母武贤仪)
  另有七人早夭,母亲名氏与地位失传。
  公主
  永穆公主,下嫁王繇。
  常芬公主,下嫁张去奢。
  孝昌公主,蚤薨。
  唐昌公主,下嫁薛锈。
  灵昌公主,蚤薨。
  常山公主,下嫁薛谭,又嫁窦泽。
  万安公主,天宝时为道士。
  开元新制:长公主封户二千,帝妹户千,率以三丁为限;皇子王户二千,主半之。左右以为薄。帝曰:“百姓租赋非我有,士出万死,赏不过束帛,女何功而享多户邪?使知俭啬,不亦可乎?”于是,公主所禀殆不给车服。后咸宜公主以母爱益封至千户,诸主皆增,自是著于令。主不下嫁,亦封千户,有司给奴婢如令。
  上仙公主,蚤薨。
  怀思公主,蚤薨,葬筑台,号登真。
  晋国公主,始封高都公主。下嫁崔惠童。贞元元年,与卫、楚、宋、齐、宿、萧、邓、纪、郜国九公主同徙封。
  新昌公主,下嫁萧衡。
  临晋公主,皇甫淑妃所生。下嫁郭潜曜。薨大历时。
  卫国公主,始封建平公主。下嫁豆卢建,又嫁杨说。薨贞元时。
  真阳公主,下嫁源清,又嫁苏震。
  信成公主,下嫁独孤明。
  楚国公主,始封寿春公主。下嫁吴澄江。上皇居西宫,独主得入侍。兴元元年,请为道士,诏可,赐名上善。
  普康公主,蚤薨。咸通九年追封。
  昌乐公主,高才人所生。下嫁窦锷。薨大历时。
  永宁公主,下嫁裴齐丘。
  宋国公主,始封平昌公主。下嫁温西华,又嫁杨徽。薨元和时。
  齐国公主,始封兴信公主,徙封宁亲公主。下嫁张垍,又嫁裴颍,末嫁杨敷。薨贞元时。
  咸直公主,又记咸宜公主,贞顺皇后所生。下嫁杨洄,又嫁崔嵩。薨兴元时。
  宜春公主,蚤薨。
  广宁公主,董芳仪所生。下嫁程昌胤,又嫁苏克贞。薨大历时。
  万春公主,杜美人所生。下嫁杨朏,又嫁杨锜。薨大历时。
  太华公主,贞顺皇后所生。下嫁杨锜。薨天宝时。
  寿光公主,下嫁郭液。
  乐城公主,下嫁薛履谦,坐嗣岐王李珍事诛。
  新平公主,常才人所生。幼智敏,习知图训,帝贤之。下嫁裴玪,又嫁姜庆初。庆初得罪,主幽禁中。薨大历时。
  寿安公主,曹野那姬所生。孕九月而育,帝恶之,诏衣羽人服。唐代宗以广平王入谒,帝字呼主曰:“虫娘,汝后可与名王在灵州请封。”下嫁苏发。
 不期岁,礼遇如惠妃。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每倩盼承迎,动移上意,宫中呼为“娘子”,礼数实同皇后。

于是唐玄宗李隆基在先天二年(713)七月以皇帝身份发动第三次宫廷政变,杀掉姑妈太平公主及其党羽,清除了武家的最后势力。从此政治上重新出现平静安定的局面,迎来了我国历史上光辉的一页——“开元之治”。

  事情讲完了,可能有人会问:“你对武则天究竟怎样评价?”我想这不用回答,看了上面所讲的真相之后,有头脑的读者自会评说。我在这里只提两点请注意:一是不要因为武则天是女的就特殊照顾,好像照顾了女皇帝才得免顽固保守之讥。要知道,女皇帝毕竟还是个皇帝,而皇帝总是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代表者,让女的当上了仍不说明妇女翻了身。再是不要受“四人帮”玩“影射史学”的影响,这种影射除能歪曲历史外实在起不了任何积极作用。

  1994年9月

  (选自《学苑零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原载《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年第3期)

  【第三讲】盛世英主唐玄宗

  唐朝的玄宗皇帝姓李名隆基,玄宗是他死后的庙号,死后的谥号叫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因此后人也叫他明皇、唐明皇。他出生于武则天垂拱元年八月初五日(685年9月8日),延和元年七月十五日(712年8月21日)二十八岁时父亲睿宗李旦退位让他做皇帝。天宝十五载七月十二日(756年8月12日)其子肃宗李亨自立为皇帝,玄宗便结束了长达四十五年的皇帝生涯,做了太上皇,肃宗宝应元年四月五日(762年5月3日)他去世,享年七十八岁。这在我国历史上可算是一位在位时间长并享高龄的皇帝,而且还是一位十分英明大有功绩的皇帝。

  一

  唐玄宗的功绩,首先是在他手里结束了长期动荡不安定的政局。

  在封建社会里,政局安定的起码条件是中央最高权力必须由一姓来掌握。而这个局面从唐高宗永徽六年(655)武则天立为皇后,尤其是麟德元年(664)武则天杀死反对她的宰相上官仪,和高宗并称“二圣”时就被打破了。弘道元年(683)高宗去世后武则天亲生的第三子中宗李显、第四子睿宗李旦相继做皇帝,实权仍在皇太后武则天手里。载初元年(689)武则天“革唐命,改国号为周”,应该改由武氏一姓来掌权了,可仍没有。这位女皇帝和多数古人一样相信人死会变鬼,鬼还得吃东西,如果身后传位给武姓内侄,她作为姑母就决无进武家太庙配享之理,只有传位给姓李的亲儿子自己才能配享李家太庙,不致有沦为饿鬼的危险。于是在圣历元年(698)把贬为庐陵王的李显重新立为皇太子,她怕李、武两家不合作,叫皇太子和改封相王的李旦代表李家,叫侄儿梁王武三思、堂侄又是武则天小女儿太平公主的丈夫定王武攸暨代表武家,一起到明堂立誓文。神龙元年(705)因为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侵犯李、武两家利益,宰相张柬之等在李、武两家支持下发动政变杀死二张并迫武则天下台,中宗李显即位,武三思仍不倒,武三思的儿媳妇、中宗的女儿安乐公主,还有安乐公主生母、中宗的韦皇后,也都成为武家势力的代表,政权仍旧无法一元化。


这种李、武多元化政权的危害是有目共睹的。为了扬武抑李,武则天大批大批地屠杀李氏宗室和将相大臣,还任用了大批酷吏做爪牙,而这些爪牙的残暴激起了极大的民愤。地方上的局势也不稳,早在光宅元年(684)徐敬业就以反武为名在扬州起兵,垂拱四年(688)宗室琅邪王李冲、越王李贞又在博州、豫州起兵。最后弄到张柬之等在中央闹政变,中宗神龙三年(707)太子李重俊受不了安乐公主等人的欺侮又在中央闹政变,杀掉武三思后自己也被杀。因此,唐玄宗起来彻底铲除武氏势力,尽管是从一己私利出发,对安定政局仍有重大的意义。

  他的手段仍旧是中央政变,但在策略上远比前两次高明。他利用姑母太平公主和安乐公主之间的矛盾,在景龙四年(710)中宗去世、韦后学习武则天临朝称制时,和太平公主联合起来发动政变,形成李家和武家的一部分势力来反对武家的另一部分势力,结果顺利地杀掉韦后、安乐公主及其党羽,让父亲睿宗李旦当上皇帝,自己当上皇太子。接着他和睿宗、太平公主之间又展开斗争,睿宗在景云三年(712)被迫让玄宗当皇帝自己退为太上皇,但三品以上即宰相级官员的任免以及大刑狱仍归太上皇掌握,而且七个宰相中也有五个成为了太平公主的私党。于是玄宗又以皇帝身份发动一次清除武家残馀势力的政变,在先天二年(713)杀掉太平公主及其党羽,并让睿宗交出全部权力,中央最高权力重新由李家一姓来掌握。

  二

  光会铲除政敌还不算大本领,唐玄宗的大本领还在于能够吸取教训,杜塞乱源。

  唐代的皇位授受往往不正常,不由嫡长子继承而由众皇子争夺,争夺时甚至危害到老皇帝的安全。玄宗自己本来就只是睿宗的第三子,凭实力才越过两位哥哥做上皇太子,并让睿宗退位做上皇帝,他的曾祖太宗李世民更是杀了哥哥弟弟并迫父亲高祖退位才做上皇帝。为此玄宗一上台就采取措施,在南内兴庆宫旁给大哥宋王、二哥申王和弟弟岐王、薛王盖了第宅,有空时去兴庆宫和他们寻欢作乐,史书上夸耀“天子友悌,近古无比”,其实无非是控制兄弟的手段,兄弟们“奏乐纵饮,击球斗鸡”,干什么都可以,只不许过问时政,结交朝官。对自己的十几个儿子也是如此,盖了所大宅叫“十王宅”,让儿子们分院居住,派宦官管束,以后还盖了孙儿辈居住的“百孙院”。皇太子也不按惯例住东宫而跟随皇帝住别院,以免私下有所举动。这对皇子皇孙们讲自然少了点自由,但换来的却是政治上的安定,玄宗在位四十五年中没有哪位王爷敢在长安城里闹动乱。

  皇后也是一个乱源,祖母武则天和伯母韦后都是凭了皇后的特殊地位来夺取李家的政权。因此玄宗即位后虽曾照惯例让原来的王妃王氏升成皇后,但在开元十二年(724)把王皇后废掉后就不再另立皇后。有个武氏极受玄宗宠爱,被“特赐号为惠妃,宫中礼秩,一同皇后”,但就是不让正式升格为皇后。开元二十五年(737)武惠妃死了,玄宗又把他和武惠妃亲生的儿子寿王李瑁之妻杨氏弄进宫做妃子,就是众所周知的杨贵妃,史书上说她“不期岁礼遇如惠妃”,“宫中呼为娘子,礼数实同皇后”,但仍旧不正式升格为皇后。为什么?还不是怕她们步武、韦的后尘。

  禁军在唐玄宗发动的两次政变中是出了大力的。剪除韦后、安乐公主那一次,羽林军的将军本都已由韦后、安乐公主的人充当,玄宗就派亲信家奴王毛仲去勾结羽林军主力左右万骑营长葛福顺、陈玄礼之流,由他们杀掉羽林将军,政变才取得胜利。对付太平公主那一次也是如此,尽管两个羽林将军是太平公主的人仍不能不被剪除。但王毛仲、葛福顺等就此骄横起来,玄宗便利用亲信大宦官高力士和他们的矛盾,把其中的陈玄礼拉拢过来,把王毛仲、葛福顺等人诛戮贬逐。这样禁军就不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玄宗本人有什么举动。

  三

  在安定内部的同时,还得对付周边的少数民族。其时,吐蕃的松赞干布已去世,后人要有所发展,威胁到了唐朝在西边的统治。高宗咸亨元年(670),薛仁贵西征吐蕃,在大非川被打得大败,仪凤三年(678),李敬玄在青海又被吐蕃打得大败。东北角则有号称“两蕃”的契丹和奚强大起来,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派二十八将征讨“两蕃”,结果全军覆没,第二年王孝杰出兵又全军覆没,同年武懿宗再出兵又大溃退,靠突厥袭击契丹后方才侥幸取胜,而威胁仍未解除。这里固然有用人不当等因素,如武懿宗就单凭是武则天堂侄身份统兵,其实全然不懂军事,但根本原因还在于兵农合一的府兵制已不适合当时作战的形势。唐代的版图那么大,无论从关中调往河北打契丹,或者从河南调往甘肃打吐蕃,农民都受不了。再加上当时战士与将帅间很讲封建从属关系,而府兵制却规定“命将出师”,临时派行军大总管去统率府兵,兵将间互不相习,自然影响战斗力。这些问题在武则天时已暴露得很明显,而这位女皇帝忙于粉饰太平不去解决。

解决这个大问题的还是唐玄宗,他采取了两道措施:第一是解决指挥权,把原来行军大总管的权力转移给边防长官——节度使,到开元九年(721)从东北到西南已设置了范阳、平卢、河东、朔方、安西、北庭、河西、陇右、剑南九个节度使和一个岭南五府经略使,让这些节度使集中管区的军事、行政、财赋大权以对付周边的少数民族。第二是解决兵源,不再依靠府兵而由节度使在当地招募称为健儿的长任边军,并在开元二十五年(737)五月下诏把这种办法定为制度,在天宝八载(749)停折冲府上下鱼书把府兵完全废止。其成效是既“使州郡之间永无征发之役”,还有力地缓解了少数民族的威胁,如武则天时的动用倾国之师尚难对付的契丹和奚,这时单凭范阳节度使本身的实力就足以制服。真做到了“人赖其利,中外获安”。

  四

  我国古代是小农经济,只要环境安定,给百姓一定程度的休养生息,自然易于富庶。《通典》的“食货典·历代盛衰户口”里就有这样一段描述:“〔开元〕十三年(725)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二文。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这会不会有夸大的成分?那可看“历代盛衰户口”里几个数字。高祖武德时户200馀万,太宗贞观时仍不满300万,到开元二十年(732)是7861236户,天宝元年(742)是8348395户,天宝十四载(755)也就是安禄山作乱前夕是8914709户。当然这户数只是政府所能调查到的户数,人们为了逃税会少报户口,但大体上总可看到玄宗时的富庶确已远远超过了高祖、太宗,而且一直在向上发展。因此在这里要附带纠正一个传统的观念,即把“开元之治”“天宝之乱”理解成开元之治而进入天宝即乱,还说什么杨贵妃迷昏了唐玄宗造成“天宝之乱”。其实所谓“天宝之乱”本来只指天宝十四载十月的安禄山作乱,在这以前经济还是上升着,《资治通鉴》在记载了天宝十四载的户口后就说“此国家之极盛也”。至于说宠爱杨贵妃就坏事,更属旧日统治者把责任推给女人的陈词滥调,开元时玄宗不也同样宠爱武惠妃,为什么倒有“开元之治”呢?

  最后还可以举一个玄宗时经济搞上去的实例。即在其前由于关中农产品不能充分供应长安帝王宫卫百官的俸食,山东、江淮的租米要运入长安又得经历三门峡险滩,改走陆路则费用巨大,弄得高宗、武则天长期住到东都洛阳来就食,到玄宗开元五年(717)、十年(722)、十二年(724)、十九年(731)、二十二年(734)还五度短期临幸洛阳。但到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就可以留在长安不再东幸了,其主要原因就是关中以至洛阳地区的农产品多了,有条件搞和籴。如《资治通鉴》开元二十五年九月所说:“敕以岁稔谷贱伤农,命增时价什二三,和籴东西畿粟各数百万斛,停今年江淮所运租。自是关中蓄积羡溢,车驾不复幸东都矣!”

  毋庸讳言,作为封建帝王,唐玄宗自有他反动腐朽的一面。但就上述几项重大措施及其成效而言,他确实可算是一位盛世英主。比他的祖母武则天强,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他的曾祖唐太宗,譬如下决心设节度使来取代府兵制就是一个例子。

  唐玄宗并非完人,在成功的同时也会带来失误。其中最重大的失误就是对节度使强大了会造反这点估计得不够充分,天宝后期虽已发现安禄山不稳也未采取有力的措施。而太子肃宗李亨之得以去灵武自立为皇帝,则是钻了发生动乱朝廷撤离长安的空子,不能说玄宗平时控制不力。至于入蜀时路经马嵬驿发生一场兵变,不过是大宦官高力士和宰相杨国忠矛盾深化,高力士指使禁军大将陈玄礼把杨国忠剪除。玄宗是要依靠老伙伴高力士、陈玄礼的,在他同意下杨贵妃自免不了赐死的厄运。但高、陈二人对玄宗仍始终护卫效忠,说明玄宗虽年过古稀还颇有头脑并未昏庸。

附记〕限于篇幅,本文只讲了若干看法,详细的论证可看拙撰《说李武政权》(《人文杂志》1982年第1期)、《唐代河北藩镇与奚契丹》(《中国古代史论丛》1982年第2辑)和《说马嵬驿杨妃之死的真相》(《学林漫录》第五集)等论文,以及陈寅恪先生《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第七章财政部分。

  (选自《文史存稿》,原载《文史知识》1992年第6期)

  附:说唐玄宗防微杜渐的两项新措施

  从唐高宗永徽六年(655)武昭仪得立皇后,继而与高宗并称“二圣”以后,到睿宗景云三年(712)内禅传位玄宗,长达半个世纪中央政权不获稳定。酿成不稳定的因素中最明显的有两个,一是后妃,一是皇子。所以先天二年(713)玄宗剪除太平公主,让太上皇睿宗交出了全部权力,就要对后妃、对皇子作出防微杜渐的新措施。

  一

  先说对皇子。

  玄宗自己就是以睿宗第三子的身份,唐隆元年(710)发动政变诛杀中宗的韦后和安乐公主,把睿宗扶上皇帝宝座,以功大超越睿宗的长子成器而成为皇太子,继而成为皇帝的。而且他的曾祖李世民也是以高祖的第二子通过武德九年(626)的玄武门政变成为太宗皇帝的。中宗神龙三年(707)太子李重俊也曾发动政变要杀韦后和安乐公主,不过没有成功。因此玄宗取得全部权力后,为防微杜渐,就得着意安抚好他的大哥成器(后改名宪)、二哥成义(后改名)和弟弟隆范(后单名称范)、隆业(后单名称业)。《旧唐书》卷九五《睿宗诸子传》说:

  玄宗兄弟圣历初出阁,列第于东都积善坊,五人分院同居,号“五王宅”。大足元年从幸西京,赐宅于兴庆坊,亦号“五王宅”。及先天之后,兴庆是龙潜旧邸,因以为宫。〔宁王〕宪于胜业东南角赐宅,申王、岐王范于安兴坊东南赐宅,薛王业于胜业西北角赐宅,邸第相望,环于宫侧。玄宗于兴庆宫西南置楼,西面题曰花萼相辉之楼,南面题曰勤政务本之楼。玄宗时登楼,闻诸王音乐之声,咸召登楼同榻宴谑,或便幸其第,赐金分帛,厚其欢赏。诸王每日于侧门朝见,归宅之后,即奏乐纵饮,击毬斗鸡,或近郊从禽,或别墅追赏,不绝于岁月矣。游践之所,中使相望,以为天子友悌,近古无比,故人无间然。
  所谓友悌自是表面文章,实质上是用这种特殊的友悌来防微杜渐,即“奏乐纵饮,击毬斗鸡”,“近郊从禽”,“别墅追赏”,干什么吃喝玩乐都可以,只是不准参与政治活动,要安分守己。
  其中本来身居嫡长有当皇太子资格的大哥宁王宪,就做得比较好,《睿宗诸子传》说:

  玄宗既笃于昆季,虽有谗言交构其间,而友爱如初。宪尤恭谨畏慎,未曾干议时政及与人交结,玄宗尤加信重之。

  岐王范则不够注意,《诸子传》说:

  范好学工书,雅爱文章之士,士无贵贱,皆尽礼接待,与阎朝隐、刘庭琦、张谔、郑繇篇题唱和,又多聚书画古迹,为时所称。时上禁约王公,不令与外人交结。驸马都尉裴虚己坐与范游宴,兼私挟谶纬之书,配徙岭外。万年尉刘庭琦、太祝张谔皆坐与范饮酒赋诗,黜庭琦为雅州司户,谔为山茌丞。然上未尝间范,恩情如初,谓左右曰:“我兄弟友爱天至,必无异意,只是趋竞之辈强相托附耳,我终不以纤芥之故责及兄弟也。”

  虽然对与外人结交的岐王范可以宽容不加斥责,但和他饮酒赋诗的文士就得黜逐,和他游宴兼私挟谶纬更要配徙岭外,这也是对他的一种警诫。至于兄弟的亲戚当玄宗身体欠适时和外人私议休咎,处分自逾加严厉,《诸子传》所记:

  〔开元〕十三年,上尝不豫,〔薛王〕业妃弟内直郎韦宾与殿中监皇甫恂私议休咎。事发,玄宗令杖杀韦宾,左迁皇甫恂为锦州刺史。妃惶惧,降服待罪,业亦不敢入谒。上遽令召之,业至阶下,逡巡请罪,上降阶就执其手曰:“吾若有心猜阻兄弟者,天地神明,所共咎罪。”乃欢宴久之,仍慰谕妃,令复其位。

 对薛王业和王妃则仍慰谕不追问。这样以胡萝卜为主,必要时副以大棒,成为了玄宗安抚兄弟诸王使他们安分守己的一贯措施。

  对自己的皇子皇孙也是如此,所不同的是进而创设了和其前“五王宅”颇不一样的“十王宅”和“百孙院”。《旧唐书》卷一〇七《玄宗诸子传》说:

  先天之后,皇子幼则居内,〔开元十三年〕东封年,以渐成长,乃于安国寺东附苑城同为大宅,分院居,为“十王宅”,令中官押之。于夹城中起居,每日家令进膳,又引词学工书之人入教,谓之侍读。十王,谓庆、忠、棣、鄂、荣、光、仪、颍、永、延、济,盖举全数。其后盛、仪、寿、陈、丰、恒、凉六王又就封,入内宅。二十五年,鄂、光得罪,忠继大统。天宝中庆、棣又殁,惟荣、仪等十四王居院。而府幕列于外坊,时通名起居而已。外诸孙成长,又于十宅外置“百孙院”。每岁幸华清宫,宫侧亦有十王院、百孙院。宫人每院四百,百孙院三四十人。又于宫中置维城库,诸王月俸物约之而给用。诸孙纳妃、嫁女,亦就十宅中。太子不居于东宫,但居于乘舆所幸之别院,太子亦分院而居,婚嫁则同亲王、公主,在于崇仁之礼院。

  这里所说“盛、仪、寿、陈、丰、恒、凉六王又就封”,实数已有七王,当从《新唐书》卷八二《玄宗诸子传》和《唐会要》卷五“诸王”作“寿、信、义、陈、丰、恒、凉七王就封”,而这《旧传》的盛王也应如《新传》和《会要》移入上文“十王”之中作“庆、忠、棣、鄂、荣、光、仪、颍、永、延、盛、济等王”。这样庆、忠等王是十二王,加上又就封的七王为十九王,其中“鄂、光得罪”,“忠继大统”,“庆、棣又殁”,共去掉五王,正好剩下“荣、仪等十四王居院”。

  “鄂、光得罪”事以《新传》所记为详悉,说:

  太子瑛,始王真定,进王郢,开元三年立为皇太子。……初,瑛母〔赵丽妃〕以倡进,善歌舞,帝在潞得幸,……鄂、光二王母〔皇甫德仪、刘才人〕亦帝为临淄王时以色选。及武惠妃宠幸倾后宫,生寿王,爱与诸子绝等,而太子、二王以母失职,颇怏怏。惠妃女咸宜公主婿杨洄揣妃旨,伺太子短,哗为丑语。惠妃诉于帝,且泣,帝大怒,召宰相议废之,中书令张九龄谏,……太子得不废。俄而九龄罢,李林甫专国,数称寿王美以揠妃意。……二十五年,洄复构瑛、〔鄂王〕瑶、〔光王〕琚与〔太子〕妃之兄薛锈异谋,惠妃使人诡召太子、二王曰:“宫中有贼,请介以入。”太子从之,〔惠〕妃白帝曰:“太子、二王谋反,甲而来。”帝使中人视之,如言,遽召宰相林甫议,答曰:“陛下家事,非臣所宜豫。”帝意决,乃诏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同恶均罪,并废为庶人,锈赐死。瑛、瑶、琚寻遇害,天下冤之,号“三庶人”。

  但寿王瑁仍未能代立为皇太子,第二年立为皇太子的是忠王玙,也就是后来改名绍又改名亨的肃宗皇帝,这就是所说的“忠继大统”,不再算在居住十宅的诸王里。

  “天宝中庆、棣又殁”的庆是玄宗的长子庆王琮,天宝十一载(752)死去到肃宗时追册为奉天皇帝的那一位。棣是棣王琰,也死于天宝十一载,不过不是正常死亡。《旧唐书·玄宗诸子传》说:

  先是琰妃韦氏有过,琰怒之,不敢奏闻,乃斥于别室,宠二孺人,孺人又不相协。至十一载,孺人乃密求巫者,书符置于琰履中以求媚。琰与监院中官有隙,中官闻其事,密奏于玄宗,云琰厌魅圣躬,玄宗使人掩其履而获之。玄宗大怒,引琰诘责之,……及推问之,竟孺人也。玄宗犹疑琰知情,怒未解,太子已下皆为请,命囚于鹰狗坊中,绝朝请,忧惧而死。

  这和前此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都是被怀疑图谋不轨而非正常死亡,尽管都是冤狱。而“中官闻其事”,又足见令中官押十王宅所起的作用。

  此外在十王宅以至百孙院里生活着的都相安无事。出事情要到安禄山起兵,玄宗逃离长安、中央政权暂时瓦解之时,从而肃宗方能自立于灵武,永王璘才得擅兵于江陵,而在开元、天宝长达四十年间亲王们确实不曾发生什么变乱。说明玄宗对他们的防微杜渐措施是有效的,在稳定中枢政局上起了积极的作用。



 说明玄宗对这位杨贵妃仍和前任武惠妃一样,给了皇后待遇还是不给正位为皇后,说明这不再立专宠者为后,确已成为不让武后、韦后复生而采取的另一项防微杜渐措施。

  这项措施对武惠妃是有效的,武惠妃确实没有变成武、韦,而用在杨贵妃身上是否生效?有人会说并未生效,因为向来有“开元之治,天宝之乱”而乱就由于宠爱了杨贵妃的讲法。其实这不过是女人是祸水的世俗之见,和白居易《长恨歌》同时撰写的陈鸿的《歌传》,不也在最后来两句“惩尤物,窒乱阶”,要把杨贵妃比作夏桀的妹喜、商纣的妲己、周幽王的褒姒、晋献公的骊姬。但只要破除这个成见,不带这个有色眼镜,试看杨贵妃“礼数实同皇后”后的所作所为,便知道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这在《旧唐书·杨贵妃传》已讲得很清楚,仅是:

  有姊三人,皆有才貌,玄宗并封国夫人之号,长曰大姨封韩国,三姨封虢国,八姨封秦国,并承恩泽,出入宫掖,势倾天下。天宝初,进册贵妃,妃父玄琰累赠太尉齐国公,母凉国夫人,叔玄珪光禄卿,再从兄鸿胪卿,锜侍御史。……韩、虢、秦三夫人与、锜等五家,每有请托,府县承迎,峻如诏敕,四方赂遗,其门如市。……开元已来,豪贵雄盛,无如杨氏之比。……宫中供贵妃院织锦刺绣之工凡七百人,其雕刻镕造又数百人,杨、益、岭表刺史必求良工造作奇器异服,以奉贵妃献贺,因致擢居显位。……十宅诸王、百孙院婚嫁,皆因韩、虢为绍介,仍先纳赂千贯,而奏请罔不称旨。

  这实在只是宠妃贵戚间常见的高度奢侈贪婪,从兄、锜辈也只是循例做点无关紧要的官职,怎么也不能说成为了新的武、韦。至于所谓“天宝之乱”,本只指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禄山的叛乱,其原因我在旧作《唐代河北藩镇与奚契丹》、《〈通典〉论安史之乱的‘二统’说证释》已事疏说。杨贵妃的从祖兄杨国忠的当上宰相也不全凭裙带关系,相反杨贵妃最后在马嵬驿之死倒是受了他的牵累,详旧作《〈长恨歌〉新解》(均收入2000年中华书局版拙撰《文史探微》)。玄宗的防微杜渐措施在杨贵妃身上仍然生效能起作用。

  三

  不过这种不立皇后以防微杜渐的措施,在玄宗以后没有能继续推行下去。肃宗自立于灵武后就把共患难的张良娣册为淑妃,两年后册为皇后。以后历朝皇帝有时立皇后,有时来不及以后立为皇太后,蓄意不让贵妃正位为皇后的只有宪宗。这自因为照例有帝便得有后,不让立后总不像太平盛世的缘故。

  对皇子们的防微杜渐措施可自此成为了李唐的国策。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编入今本《元氏长庆集》卷二四中的第一首《上阳白发人》,在入后说:

  此辈贱嫔何足言,帝子天孙古称贵。诸王在阁四十年,七宅六宫门户。隋炀枝条袭封邑(原注:近古封前代子孙为二王三恪),肃宗血胤无官位(原注:肃宗已后诸王并未出阁)。王无妃媵主无婿,阳亢阴淫结灾累。何如决壅顺众流,女遣从夫男作吏。

  陈寅恪先生《元白诗笺证稿》第五章“新乐府”据今本《元集》卷二三《乐府古题序》得知此《新题乐府》作于宪宗元和四年(809),又从钱谦益所校改诗中“七宅”为“十宅”,以明是讲玄宗设置十王宅以后的情况。从这里可以知道肃宗以还入住十王宅的皇子们不仅和玄宗时同样不能出阁担任官职预问政事,就连皇子本身下及其子女的婚姻都发生问题,《旧唐书·杨贵妃传》所称“十宅诸王、百孙院婚嫁皆因韩、虢为绍介”的热闹局面已一去不复返了。所以元稹要在这里呼吁,希望改变政策做到“女遣从夫男作吏”。陈先生还指出这“可与《元氏长庆集》三二《献事表》所列十事中‘二曰任诸王以固磐石。三曰出宫人以消水旱。四曰嫁诸女以遂人伦。’等相参证”。但这出宫人在唐代本是常有之事,仅据《册府元龟》卷四二“帝王部·仁慈”所记载,太宗、高宗、睿宗、肃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都放出过,有的还不止放一次,其中宪宗朝就在元和八年六月和十年十二月放过两次。是否因为元和初年没有放,元稹以及白居易的《新乐府》中才都写了《上阳白发人》,而八年十年之放是听取了元白二公的建议,已不得而知。至于要求皇子出阁任事的建议则显然未被听取。所以《新唐书》在卷八二《十一宗诸子传》的论赞里总结道:唐自中叶,宗室子孙多在京师,幼者或不出阁,虽以国王之,实与匹夫不异,故无赫赫过恶,亦不能为王室轩轾,运极不还,与唐俱殚。这最后几句,可说是把玄宗创设这项防微杜渐措施的得失讲清楚了。

[ 此帖被一而在三在2011-08-06 10:35重新编辑 ]
灬千ヽ

ZxID:264835


等级: 内阁元老
倾力而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8-18 0
已审,感谢支持素材区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