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月羞花之貌 沉鱼落雁之殇------倾城美人杨贵妃之死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0327 回复:18

[人文通史] 闭月羞花之貌 沉鱼落雁之殇------倾城美人杨贵妃之死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青_池

ZxID:13066653


等级: 派派贵宾
配偶: 汐影洛洛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12-03 0
闭月羞花之貌 沉鱼落雁之殇------倾城美人杨贵妃之死
[backcolor=#000000][table=560][tr][td]
[backcolor=#ffffff][align=center][table=540][tr][td][align=left][font=宋体][/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ff0000][b]一代美人倾天下----杨贵妃[/b][/color][/font][/align][font=宋体][align=left]

[size=2][size=2]杨贵妃,名玉环,华阴人,后随家迁至永乐县(今山西芮城)。自小习音律,善歌舞,姿色超群。她原为玄宗第18子寿王之妃,后经大臣推荐,唐玄宗见她有倾城倾国之色,后招入宫做女官,天宝四年封为贵妃,从此杨门一族权贵显赫。天宝十五年安禄山起兵造反,沉迷于酒色歌舞之中的唐玄宗仓皇南逃。途经马嵬坡,大将玄礼和部下认为杨家祸国殃民,怒杀杨国忠,迫使玄宗赐杨玉环自缢。贵妃死时,年38岁。[/size]
 
杨贵妃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她的逸闻趣事引起文人墨客诸多感慨。晚唐诗人罗隐在平乱返长安途径马嵬坡时作诗:“马嵬杨柳绿依依,又见鸾舆幸蜀归。泉下阿环应有语,这回休更罪杨妃。”清人赵长令有诗云:“不信曲江信禄山,渔阳鼙鼓震亲关;祸端自是君王起,倾国何须怨玉环。”[/size][/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size=2][size=3][/size]历代文人骚客在描写她和唐玄宗李隆基的宫廷爱情生活方面,真可谓呕心沥血,不异笔墨!但是,对于杨贵妃的死因,则说法不一,至今还是一个谜。但是,对于杨贵妃的死因,则说法不一,至今还是一个谜。[/size][/align][align=left]

[/align][font=宋体][align=left][font=宋体][/font][/align][align=left][b][color=#ff0000]美[/color][color=#ff0000]女死亡之谜:杨贵妃逃往日本另嫁他人?[/color][/b][/align][align=left]
[size=2]在大陆有一份发行量颇广的报纸,曾刊登一篇题为《山口百惠是杨贵妃的后代》的文章,据说是“为了配合《唐明皇》一剧的播出造点舆论”,这篇文章用充满浪漫色彩的笔调给人们讲述了一个故事,故事的中心内容是说马嵬坡之变后杨贵妃死里逃生到了日本,并繁衍生息,以至有山口百惠这样的“传人”,这个故事把许多读者又带入了一个新的误区—— [/size][/align][align=left][size=2]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size][/align][align=left][size=2]  中唐大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在给人以美妙的艺术享受的同时,也着实令许多人痴迷,更令许多人想入非非,有些好事者就此诗而断言杨贵妃没有死在马嵬坡。[/size][/align][align=left][size=2]  事实情况真如此吗?[/size][/align][align=left][size=2]  历史告诉我们[/size][/align][align=left][size=2]  杨贵妃,《新唐书》、《旧唐书》均有传。[/size][/align][align=left][size=2]  她生于公元719年,这一年她后来的丈夫李隆基已经做了7年的皇帝,任何一个人也没有想到她与玄宗李隆基会结成夫妻。[/size][/align][align=left][size=2]  杨玉环自小是个不招人“待见”的孩子,她的母亲生下她之后就死了,其父蜀州司户杨玄琰不久也抑郁身亡。一出生就连“克”双慈,杨家人觉得这个乳名玉环的小女孩有些命“硬”,因而谁也不想好好照顾她。[/size][/align][align=left][size=2]  多亏杨玉环的叔父,其时正在河南府担任士曹的杨玄珪出面收留了小玉环,才使她免遭失怙之苦。[/size][/align][align=left][size=2]  从蜀州到了河南,不仅使杨玉环再次享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同时也使她的命运出现了一次转机。[/size][/align][align=left][size=2]  公元735年12月,杨玉环出嫁了,但嫁的人却不是李隆基,而是李隆基的儿子寿王李瑁。这一年杨玉环17岁。[/size][/align][align=left][size=2]  在寿王府中,杨玉环学会了歌舞,又精通了音律,成了一名“时髦”女人。[/size][/align][align=left][size=2]  转眼到了天宝四载(公元754年),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size][/align][align=left][size=2]  这一年的中和节(农历三月三),居住在长安城里的人全都出外踏青。踏青者中最为活跃的可能要数那些平日里难得有机会出门逛街的妇女了。杜甫诗所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说的就是这个盛会。[/size][/align][align=left][size=2]  这些与会的妇女个个争奇斗艳,常常惹得前来踏青的男子们欲火中烧。[/size][/align][align=left][size=2]  这一年的三月三日,玄宗皇帝李隆基一时兴起,换了便服,带了几个贴身内侍,摇摇摆摆地来到长安城外的曲江之畔。[/size][/align][align=left][size=2]  走着玩着,玩着走着,突然,玄宗皇帝觉得眼前一亮,在一群脂粉堆里,他突然发现了一个绝妙佳人。[/size][/align][align=left][size=2]  此人真个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时人有诗单道其妙处云:[/size][/align][align=left][size=2]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size][/align][align=left][size=2]  素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size][/align][align=left][size=2]  头上何所有?翠微合叶垂鬓唇。[/size][/align][align=left][size=2]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size][/align][align=left][size=2]把个玄宗皇帝眼都看直了。随行的高力士是何等机敏的人,见状立即叫过一个小太监,命他即刻查明那个女子是谁。[/size][/align][align=left][size=2]  小太监年纪不大,办事却很机灵,不大的工夫就把一切都打听清楚了。[/size][/align][align=left][size=2]  “什么?是寿王妃?”高力士虽然早就知道那女子是谁,但为了点醒皇上,仍然故意高叫了出来。[/size][/align][align=left][size=2]  哪知李隆基浑如未闻,仍是一副如痴似呆的贪婪表情。
[/size][/align][align=left][size=2]  高力士见状暗自叹息:“皇上啊皇上,世上的好女人成千上万,宫中的佳丽成万上千,你为什么谁都看不上眼,却偏偏要看上自己的儿媳妇呢?”[/size][/align][align=left][size=2]  可皇上毕竟是皇上,力士不过是个太监而已,皇上想要干的事谁能挡得住呢?[/size][/align][align=left][size=2]  能够阻止皇上乱伦的人从理论上说只有宰相。[/size][/align][align=left][size=2]  玄宗一朝,确有许多贤相,如姚崇、宋璟、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暹、韩休、张九龄等人,但这些贤相当时已经是死的死,贬的贬,辅佐玄宗的乃是有名的奸相李林甫。[/size][/align][align=left][size=2]  提起李林甫,许多人都会将他与“口蜜腹剑”这个成语联系起来,据史料记载,他曾有一段流传千古的“名言”:[/size][/align][align=left][size=2]  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杖马(陈列于宫门之外作为仪仗用——引者注)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size][/align][align=left][size=2]  对于玄宗皇帝单相思儿媳的这一乱伦想法,李林甫不仅不加规劝,反而绞尽脑汁为其鸣锣开道。[/size][/align][align=left][size=2]  由于几千年形成的伦理规范,即使身为天之骄子,李隆基也不敢公然娶儿媳为妻。[/size][/align][align=left][size=2]  但李林甫却有办法。[/size][/align][align=left][size=2]  他随口就给皇上出了一条“妙计”——先度寿王妃杨氏为女道士![/size][/align][align=left][size=2]  “这行吗?”李隆基既想吃河豚,又害怕被毒着似的问。[/size][/align][align=left][size=2]  “臣子们没有谁敢出头阻拦此事,”李林甫满有把握地说,“因为臣想出的这个办法于古有证!”[/size][/align][align=left][size=2]  “证从何来?”[/size][/align][align=left][size=2]  “有则天顺圣皇后为证。”李林甫是个懂得该说什么话的人,他更懂得有些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能点到为止。[/size][/align][align=left][size=2]  这句话要是换了别人说,恐怕早就连脑袋都保不住了,因为它牵涉到了唐王朝的一桩极大的隐私。[/size][/align][align=left][size=2]  原来,在人们心目中一向很威严的武则天,曾历事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父子两个人,她之成为高宗则天顺圣皇后也是走“曲线”——先出家为尼,自绝于滚滚红尘,然后再“重返人间”,父妾为子妇。[/size][/align][align=left][size=2]  李林甫重提此事,当然不是为了揭李氏皇族祖上的疮疤,而是想以此告诉皇上,按李氏皇族的家风,差了一辈的人也可以结成夫妻,不过要做一番官样文章给人看而已!玄宗皇帝思来想去,确也想不出有比李林甫所提建议更好的办法了。[/size][/align][align=left][size=2]  于是,大方针就这样敲定了。[/size][/align][align=left][size=2]  公元745年8月,由唐玄宗李隆基授意,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自请出家为女道士,法号太真。[/size][/align][align=left][size=2]  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求,李隆基和他的先人李治一样,都把不同辈分的女人送到了寺院。二李(李治、李隆基)所不同的是,李隆基在耐性上远不如乃祖李治,武则天是出家将近四年的时候才被李治接回宫里去的,可李隆基竟连四个月都等不了,就把杨玉环接进宫去,令她重返红尘,与自己结成“夫妻”。[/size][/align][align=left][size=2]  不久,玄宗皇帝亲自下令,册封杨玉环为贵妃,“宫中呼为娘子,礼数实同皇后”。[/size][/align][align=left][size=2]  杨玉环当上了皇贵妃以后,杨氏家族也都跟着沾了光。[/size][/align][align=left][size=2]  玄宗皇帝下令:追封杨玉环之父杨玄琰为太尉齐国公,母为凉国夫人。封杨玉环的叔父杨玄硅为光禄卿,再从兄(同一祖父的堂兄)杨铦为鸿胪卿、杨琦为侍御史,族兄杨钊为金吾兵曹参军。[/size][/align][align=left][size=2]  又封杨玉环大姐为韩国夫人,三姐为虢国夫人,八姐为秦国夫人(按:大、三、八姐皆系连兄弟排行都算在内,实际上杨玉环只有姐妹四人)。[/size][/align][align=left][size=2]  与杨玉环同时的唐代大诗人杜甫有诗记杨氏的权势与威福云:[/size][/align][align=left][size=2]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size][/align][align=left][size=2]  紫驰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麟。[/size][/align][align=left][size=2]  犀箸厌饮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size][/align][align=left][size=2]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size][/align][align=left][size=2]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沓实要津。[/size][/align][align=left][size=2]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size][/align][align=left][size=2]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size][/align][align=left][size=2]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size][/align][align=left][size=2]  这个时候,杨氏一家人的权势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size][/align][align=left][size=2] 据《旧唐书·后妃传》记载,“玄宗每年十月幸华清宫,国忠姊妹五家扈从。每家为一队,着一色衣。五家合队,照映如百花之焕发,而遗钿坠舄瑟瑟珠翠,灿烂芳馥于路,而国忠私于虢国而不避雄狐之刺,每入朝或联镳方驾不施帷幔。”
[/size][/align][align=left][size=2]  公元755年11月,“鱼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唐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诈称“有密旨,令禄山将兵入朝讨杨国忠”,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宝韦等部约十五万人,号称二十万人,反于范阳。其时承平日久,百姓不识兵革,河北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开门出降,或弃城逃匿。[/size][/align][align=left][size=2]  同年12月,安禄山率军渡黄河,所过残灭,进逼陈留,太守出降,继而,安禄山又攻陷荥阳,与朝廷匆忙组建起来的讨贼军战于武牢、葵园,屡战屡胜,遂攻陷东都(洛阳)。[/size][/align][align=left][size=2]  在这一段时期,唐帝国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唐玄宗犯下了两个不可宽恕的错误:一个是听信宦官监军边令诚的谗言,误杀了忠心耿耿的老将高仙芝、封常清;另一个是在只宜固守、不宜出战的情况下,屡次三番严旨令潼关守将哥舒翰出战。结果,潼关守军十五万人被叛军诱入河南灵宝的七十里隘道,南迫山,北阻河,为叛军全歼,潼关遂告失守。潼关既失,唐王朝京城长安顿失门户,朝野上下大骇。[/size][/align][align=left][size=2]  杨玉环兄妹等“杨家班”成员,像她们的主子李隆基一样,也犯了一个不可饶恕(至少对她们自家而言是如此)的错误——得罪了太子。[/size][/align][align=left][size=2]  据《旧唐书·后妃传》记载:“河北盗起(即“安史之乱”——引者),玄宗以皇太子为天下兵马元帅,监抚军国事。国忠大惧,诸杨聚哭,贵妃衔土陈情,帝遂不行内禅。”[/size][/align][align=left][size=2]  这样一来,本以为可以借机登上皇帝宝座的皇太子李亨,恨死了杨玉环、杨国忠等杨家班成员。[/size][/align][align=left][size=2]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五月,由杨国忠提议,玄宗皇帝决定“幸蜀”——逃到四川以避叛军之锋。因走得匆忙,只带走了贵妃、韩国、虢国、秦国三夫人及杨国忠、韦见素、高力士等人。当然,皇太子李亨也随侍在侧。[/size][/align][align=left][size=2]  仓皇中的杨玉环、杨国忠等人一点也没有注意到,随行护驾的禁军大将、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及其所统率的护驾禁军已经被李亨所收买。[/size][/align][align=left][size=2]  一场阴谋在不知不觉中进行。[/size][/align][align=left][size=2]“连环套”般的误会[/size][/align][align=left][size=2]  仔细检索“马嵬驿之变”及其悲剧性的女主人公身后的扑朔迷离,我们发现,二者均与“误会”有关。当然,这个“误会”是要打上引号的,换言之,是人为因素造成的。[/size][/align][align=left][size=2]  据史料记载,逃离长安后的次日,玄宗一行来到了距长安百里之遥的马嵬驿(在今陕西兴西)。[/size][/align][align=left][size=2]  李隆基、杨玉环两个人带着宫女及高力士当时正在驿内休息,杨国忠、韦见素等人待在驿外。 [/size][/align][align=left][size=2]  随行的吐蕃使者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了,就拦住了正骑马欲四处查巡的杨国忠。[/size][/align][align=left][size=2]  “你们拦我干什么?”杨国忠一肚子的烦躁,没好气地问。[/size][/align][align=left][size=2]  “请杨相国大人给我们一点吃食!”为首的吐蕃使者操着半生不熟的汉语说。“我哪里有吃食?”杨国忠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指着离他们不远处的那些禁军官兵,“连那些护驾的禁军都差不多有一天没有进食了,你们说,我哪里有什么食物给你们吃?”[/size][/align][align=left][size=2]  “可昨天,杨相国大人不是买了胡饼、麦饭给皇上、皇子、公主们吃了吗?”[/size][/align][align=left][size=2]  “你们说的一点也不错,”杨国忠面对这些使节也不好发火,所以耐住性子解释说,“可那是在望贤宫,是在咸阳,现在我们这里是马嵬驿,马嵬驿,懂不懂?我现在就是有钱,想给你们买吃的又到哪里去买呢?”[/size][/align][align=left][size=2]  双方就食物的有无争吵了起来,这时,李亨和陈玄礼不失时机地跳了出来,向禁军官兵宣布:“杨国忠打算谋反。”[/size][/align][align=left][size=2]  有一些没有完全被陈玄礼收买的士兵不信,李亨与陈玄礼指着站在不远处与吐蕃使者说话的杨国忠,煞有介事地说:“你们还不信?那你们看,那个逆贼正与胡虏商量要劫皇上,把你们这些人全部杀死呢!”——这番话太具煽动性了,因为杨国忠当时所站的位置恰好是禁军士兵目力所及耳力所不及的地方。加上长官红口白牙的指控,所有的人都因之认定杨国忠是叛贼,于是,乱箭齐发,将杨国忠射死。[/size][/align][align=left][size=2]  厄运很快就降临到了杨玉环的头上,“误会”也随之而来。[/size][/align][align=left][size=2]  《新唐书·后妃传》云:“(玄宗)西幸至马嵬,陈玄礼等以天下计,诛国忠,已死,军不解,帝遣力士问故,曰:‘祸本尚在!’帝不得已,与妃引诀,引而去,缢路祠下,裹尸以紫茵,瘗道侧,年三十八。”[/size][/align][align=left][size=2] 这段出自好古成癖、常常以“惜墨如金”自诩的宋人宋祁之手的文字有些不该省的地方省略了。[/size][/align][align=left][size=2]  比如“诛国忠”后面应加上一个“国忠”方能和下文的“已死”衔接上,再比如“缢路祠下”中的“缢”这个动作是谁发出的?换言之,是杨玉环“自缢”,还是别人“缢之”?倘若是“自缢”,谁为她“裹尸以紫茵”?这些问题初看起来似乎只是行文时的问题,实则不然,如果没有人对杨玉环的死提出疑问那还罢了,但现在偏偏有人对她的死亡与否(是否死在马嵬驿)提出了怀疑,《新唐书》给人的回答就有些不尽如人意了。[/size][/align][align=left][size=2]  《旧唐书》在提到杨玉环的死时,虽然比《新唐书》要详细一些,但似乎也不是很详细。[/size][/align][align=left][size=2]  《旧唐书·后妃传》:“(玄宗一行)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覆奏,帝不获已,与妃诏,遂缢死于佛宝,时年三十八,瘗于驿西道侧。” [/size][/align][align=left][size=2]  关键之处说得也不是很明白:杨玉环是自缢的,还是被别人缢杀的?仍未交待清楚。[/size][/align][align=left][size=2]  我们再来看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上是怎么说的:[/size][/align][align=left][size=2]  上(玄宗)杖屦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当自处之。”入门,倚杖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隶韦谔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因叩头流血。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与尸置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size][/align][align=left][size=2]  《资治通鉴》中的这段话说得是很明白的。[/size][/align][align=left][size=2]  杨玉环是由高力士杀死的,她死后,为使乱军心安,玄宗还命乱军头子陈玄礼等人验尸。[/size][/align][align=left][size=2]  按理说,杨玉环之死到此就应该画上一个句号了。[/size][/align][align=left][size=2]  但有些人却偏偏不想让这位美人就这样死去。[/size][/align][align=left][size=2]  这此人根据白居易的那首《长恨歌》编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总括起来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说杨玉环马嵬之变时没有死,而是流落民间当了妓女,另一种说法就是我们在本文开头时所提到的逃往日本。前一种说法太过匪夷所思,而且无任何正史、野史上的佐证,后一种说法因为是“出口转内销”过来的,而且又有“人证、物证”,所以粗看起来还煞有介事。但细一琢磨却也不是那么一回事。[/size][/align][align=left][size=2]  首先,力主杨贵妃逃亡日本的人所提出的人证、物证,没有一个可以证明是与杨贵妃有直接关系的,所谓日本的“杨贵妃墓”、“杨贵妃观音堂”,在中、日早期史料中均无记载。[/size][/align][align=left][size=2]  其次,几部被公认为是“信史”的权威史学著作都认为杨贵妃已死于马嵬驿,而且一致认定了其卒年(38岁)。[/size][/align][align=left][size=2]  最能证明杨贵妃确实死在马嵬驿的证据是《旧唐书》中的另一段记载。[/size][/align][align=left][size=2]《旧唐书·后妃传》:“上皇自蜀还,令中使祭奠,诏令改葬。礼部侍郎李揆曰:‘龙武将士诛国忠,以其负国兆乱。今改葬故妃,恐将士疑惧,葬礼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 [/size][/align][align=left][size=2]  这段话中透露出这样几点信息:[/size][/align][align=left][size=2]  (1)贵妃确实死于马嵬驿,不然李隆基就不会令“中使”(宦官)前去祭奠并诏令改葬。[/size][/align][align=left][size=2]  (2)改葬工作因“将士疑惧”——实际上是现在的皇帝,当时的太子李亨疑惧——而不得不秘密进行。[/size][/align][align=left][size=2]  (3)中使(宦官)掘开了贵妃的坟墓,掘墓后发现了紫褥、香囊——这与《新唐书》中的“裹尸以紫茵”记载相吻合。[/size][/align][align=left][size=2]  (4)最重要的是,掘墓后,杨贵妃并非“空死处”,而只是“玉颜不见”——肌肤已坏而已。这就足可以驳斥“不见尸体”的谣传,由此推之白居易的“玉颜不见”应理解为“尸体已腐”,而不是“不见尸体”。[/size][/align][align=left][size=2]  尸体、紫茵、香囊俱在,杨玉环怎么会逃往日本?[/size][/align][align=left][size=2]  我们退一步来说,姑且算杨玉环马嵬驿死里逃生,而且也确实逃到日本,但她也决不会有什么后代。[/size][/align][align=left][size=2]  为什么?[/size][/align][align=left][size=2]  因为杨玉环是个失去了生育能力的女人。[/size][/align][align=left][size=2]  这样说可绝非主观臆断,而是有事实作根据的。[/size][/align][align=left][size=2]  我们知道,杨玉环17岁出嫁,38岁身亡,21年间,她先后有过好几个男人,但却没有为这些人生下过一男半女,倘若说嫁给李隆基时没有生儿育女是因为李隆基年纪大了(61岁),那么,嫁给李隆基的儿子寿王李瑁时,李瑁可是“正当年”——李瑁仅比杨玉环大一岁,两个人做了近十年的夫妻,也无一男半女,而李瑁后来再婚后却生了不少子女,这就不能不令人深思了,答案是什么,读者自然想得出来。[/size][/align][align=left][size=2]  【文章摘自 《中国历史上的49个谜:颠覆历史》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出版 作者:张志君 】
[/size]

[b][color=#ff0000]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是被缢死的。[/color]
[/b]
[size=2]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安禄山叛军直逼长安,唐玄宗仓皇奔蜀,途经马嵬驿,六军将士以咎在杨家,愤杀杨国忠,迫杨贵妃自缢,葬尸于坡前。这是历来正典史籍的普遍记载。如唐人李肇在其《国史补》中说:“玄宗幸蜀,至马嵬驿,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马嵬店媪收得锦靿一只,相传过客每一借玩,必须百钱,前后获利极多,媪因至富”。杨贵妃死于马嵬驿的一座佛堂梨树下,这一点确凿无疑,而且搬尸时,杨贵妃脚上的一只鞋子失落,导致一位老太婆借此大发其财。对于这一历史事件,《旧唐书》、《新唐书》都说杨贵妃受缢死于马嵬驿,与李肇的上述记载大同小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所引杨贵妃被缢的史料更为详细:当哗变的军士杀了杨国忠后,护驾的六军将士仍不肯继续前进,唐玄宗亲自下令,也无效。唐玄宗要高力士问军中主帅陈玄礼是什么缘故?陈玄礼回答说:“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唐辫宗听后,最初不肯割爱,“倚仗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录韦却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而唐玄宗却说:“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这时连高力士也一反常态,对玄宗说:“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视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玄宗经高力士劝说,“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这样才使六军将士“始整部伍为行计”(《唐记》三十四)。
  正典史籍几乎都是以上的记载,而稗史、传奇也有这样类似的记载。元和元年(806年)冬,白居易任盩厔县尉,他的好友陈鸿和王质也寓居该县。一天,他们游览仙游寺,谈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异常感慨,王质建议白居易以此为题写诗,白居易写了脍炙人口的《长恨歌》,陈鸿写了《长恨歌传》。陈鸿是位史学家,在写杨贵妃缢于马嵬驿一节时他是这样记叙道:杨国忠处后,“左右之意未决。上问之,当时敢言者,请以贵妃塞天下怨。上知不免,而不忍见其死,仅袂掩面,使牵之而云,仓皇展转,竟就死于尺组之下”。 [/size]

[size=2]杨贵妃死于马嵬驿,日本一些著名的学者也持这一说法。如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汉学家井上靖先生,他在收集了大量史实的基础上,以细腻的笔调,写了长达14万多字的《杨贵妃传》,把这位传奇人物的悲欢离合,描写得畅酣淋漓。关于杨贵妃的死,井上靖先生不仅与中国历代学者观点相同,而且还写了杨贵妃本人临被赐死前的态度。 [/size]

[b][color=#ff0000]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杨贵妃没有死于马嵬驿,则当了女道士。[/color]
[color=#ff0000][size=2][/size][/color][/b]
[size=2]这种说法,在当时就已经有了。如白居易《长恨歌》中记载:“无旋地转回龙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说的是平叛后玄宗由蜀返长安,途经杨贵妃缢死处,踌躇不前,舍不得离开,但在马嵬坡的泥土中已见不到她的尸骨。后来又差方士寻找,“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白居易在这里暗示贵妃既未仙去,也未命归黄泉仍在人间。后来一些学者认为,根据白居易《长恨歌》所述,杨贵妃当是流落到了“玉妃太真院”(即女道士院),唐时女道士院实质与青楼无异,此时她已落花飘零了,这对玄宗说来真可谓“此恨绵绵无绝期”了。俞平伯先生从20年代末期在《小说月报》第20卷2号上发表的《<长恨歌>及<长恨歌 >的传疑 》一文起,直到解放后,一直坚持这一观点。 [/size]

[color=#ff0000][b]第三种说法则认为,杨贵妃亡命到了日本。[/b][/color]
[color=#ff0000][/color]
[size=2]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逃亡日本,日本民间和学术界有这样一种看法:当时,在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一个侍女。禁军将领陈玄礼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谋,以侍女代死。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行至现上海附近扬帆出海,飘至日本久谷町久津,并在日本终其天年。[/size]
[size=2][/size]
[size=2]1936年,一位日本少女在电视台向日本电视观众展示了她的家谱等古代文献,言之凿凿地声称自己是杨贵妃的后裔,这引起了一阵小小的轰动(此事在竹内好主编的日文杂志《中国》有记载)。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称是杨贵妃的后裔。 [/size][/align][align=left][size=2]日本有种说法,说死者是替身,杨贵妃本人则远逃日本山口县大津郡油谷町久津。据当地的传说讲,认为被缢身亡的,乃是一名侍女。军中主帅陈玄礼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密谋,以侍女代死。高力士用车运来贵妃尸体,察验尸体的便是陈玄礼,因而这一以假代真的计谋得以成功。而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飞快南逃,大约在今日上海附近扬帆出海。经过海上的漂泊,来到日本油谷町久津。 [/size]
[size=2]
唐玄宗平定安史之乱之后,曾派方士出海寻找。在久津找到杨贵妃后,方士还将玄宗所赠的二尊佛像交给了她,杨贵妃则赠玉簪作为答礼。这二尊佛像现在还供奉在日本的久津院内,杨贵妃最终死于日本,葬在久津的院内。至今当地还保有相传为杨贵妃墓的一座五轮塔。五轮塔是建在杨贵妃墓上的五座石塔。杨贵妃墓前有二块木板,一块是关于五轮塔的说明,一块是关于杨贵妃的说明,上面写着:“充满谜和浪漫色彩的杨贵妃之墓----关于唐六代玄宗皇帝爱妾杨贵妃的传说。”日本人喜欢到杨贵妃墓朝拜,说这样做可以得到漂亮可爱的孩子。目前,日本正准备将杨贵妃墓作为旅游胜地开放。 [/size][/align][size=2][/size][align=left]
[size=2]日本历史学家邦光史郎在《日本史趣事集》中还若有其事地说:杨贵妃死后就葬在匀津的二尊院。至今当地还保存有相传为杨贵妃墓的一座五轮塔。在久津二尊院里还供奉着释迦牟尼和阿弥陀佛两座立像,传说是唐玄宗为了安慰杨贵妃而特意送到日本来的,现已被日本列为重点保护文物。 [/size]

[size=2]日本《中国传来的故事》(1984年《文化译丛》第5期)一文中则是这样记载的:“唐玄宗平定安禄山之乱,回驾长安,因思念杨贵妃,命方士出海搜寻,至久津向贵妃面呈玄宗佛像两尊。贵妃则赠玉簪以为答礼,命方士带回献给玄宗。虽然互通了消息,但杨贵妃未能回归祖国,在日本终其天年。” [/size]

[size=2]应该说,杨贵妃缢杀于马嵬驿,史料是比较翔实的,且已得到公认。但是,杨贵妃出逃当女道士和亡命日本的说法,也言之成理,证之有据,不能轻易地否定。 [/size]
[size=2][/size]

[color=#ff0000][b]一种观点认为,杨玉环或许死于佛堂。[/b][/color]

[color=#ff0000][/color]
[color=#000000][size=2]有人说,杨玉环可能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后患。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唐国史补》记载:高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唐玄宗知道杨贵妃难免一死,但不忍见其死,便使人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之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时,她“乞容礼佛”。高力士遂缢死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所可注意者,乐史谓妃缢死于梨树之下,恐是受香山(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带雨’句之影响。果尔,则殊可笑矣。”乐史的说法来自《唐国史补》,而李肇的说法恐怕是受《长恨歌》的影响。[/size][/color]
[size=2][/size]
[b][color=#ff0000]死于乱军之中[/color]
[size=2][/size][/b]
[size=2]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此说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杜甫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熗”;张佑《华清宫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也都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并非被缢而死。[/size]
[size=2][/size]

[color=#ff0000]马嵬坡[/color]



[color=#ff0000][b]吞金而死[/b][/color]
[size=2][/size]
[size=2]杨贵妃之死也有其它的可能,比如有人说她系吞金而死。这种说法仅见于刘禹锡所用的《马嵬行》一诗。刘氏之诗曾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攸忽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从这首诗来看,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陈寅恪先生曾对这种说法颇感稀奇,并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作了考证。陈氏怀疑刘诗“贵人饮金屑”之语,是得自“里儿中”,故而才与众说有异。然而,陈氏并不排除杨贵妃在被缢死之前,也有可能吞过金,所以“里儿中”才传得此说。[/size]
[size=2][/size]
[b][color=#ff0000]下放,流落民间[/color]
[size=2][/size][/b]
[size=2]还有人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流落于民间。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考证。他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之本意,盖另有所长。如果以“长恨”为篇名,写至马嵬已足够了,何必还要在后面假设临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职是之由,俞先生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当时六军哗变,贵妃被劫,钗钿委地,诗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载的赐死之诏旨,当时决不会有。陈鸿的《长恨歌传》所言“使人牵之而去”,是说杨贵妃被使者牵去藏匿远地了。白居易《长恨歌》说唐玄宗回銮后要为杨贵妃改葬,结果是“马嵬坡下泥中土,不见玉颜空死处”,连尸骨都找不到,这就更证实贵妃未死于马嵬驿。值得注意的是,陈鸿作《长恨歌传》时,唯恐后人不明,特为点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而“世所不闻”者,今传有《长恨歌》,这分明暗示杨贵妃并未死。[/size]

[color=#ff0000][b]杨贵妃远走美洲[/b][/color]
[color=#ff0000][/color]
[size=2]有一种离奇的说法是杨贵妃远走美洲。台湾学者魏聚贤在《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声称,他考证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被人带往遥远的美洲。[/size][/align][align=left]
[/align][font=宋体][/font][align=left][color=#ff0000][/color][/align][align=left][color=#ff0000][b]高力士看贵妃之死[/b][/color][/align]
[align=left][size=2]其实,杨贵妃在马嵬驿必死无疑。《高力士外传》认为,杨贵妃的死,是由于“一时连坐”的缘故。换言之,六军将士憎恨杨国忠,也把杨贵妃牵连进去了。这是高力土的观点。因为《外传》是根据他的口述而编写的,从马嵬驿事变的形势来看,杨贵妃是非死不可的。缢杀之后,尸体由佛堂运至驿站,置于庭院。唐玄宗还召陈玄礼等将士进来验看。杨贵妃确实死在马嵬驿,旧、新《唐书》与《通鉴》等史籍记载明确,唐人笔记杂史如《高力士外传》、《唐国史补》、《明皇杂录》、《安禄山事迹》等也是如此。 民间传说杨贵妃死而复生,这反映了人们对她的同情与怀念。“六军”将士们以“祸本尚在”的理由,要求处死杨贵妃。如果人们继续坚持这种观点,那么,杨贵妃就会被当作褒姒或者妲己一类的坏女人,除了世人痛骂之外,是不可能有任何的赞扬。即使她是人间什么绝色或者盛唐女性美的代表者,也不会在人们的潜在意识中产生怜悯与宽恕。全部的问题在于:杨贵妃事实上不是安史之乱的本源。高力士曾言“贵妃诚无罪”,这话虽不无片面,但贵妃不是罪魁祸首,那是毫无疑问的。安史之乱风雨过后,人们开始反思,总结天宝之乱的历史经验,终于认识到历史的真相。民间传说自有公正的评判,对历史人物的褒贬往往比较客观。杨贵妃之死,既有其自取其咎的一面,更有作为牺牲品的一面。于是,人们幻想确实已死了的杨贵妃能重新复活,寄以无限的追念。[/size][/align]


[align=left][color=#ff0000][b]叶广苓 -----贵妃非死于马嵬坡,而是到了日本[/b][/color][/align]
[align=left][size=2]主讲是来自西安的作家,叶广苓。她用各种方法求证了 贵妃下落之迷。讲座一开始就这样介绍道:“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是唐玄宗的爱妃。唐朝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爆发之时,她随同唐玄宗逃出京城。在陕西马嵬坡,军队为争夺权力,发生兵变,杨贵妃被迫自缢身亡,但是在日本却有古老的文字记录,说明她并没有死,而是跨越海洋,辗转来到日本…”杨贵妃之死其实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唐玄宗晚年宫廷政治斗争十分激烈,以太子李亨为首的太子集团和以杨国忠为首的宰相集团勾心斗角,太子想继承皇位,宰相想另立太子,两大集团的斗争终于以安史之乱的爆发而达到白热化。唐玄宗出逃后,太子在马嵬坡发动兵变,杀死宰相杨国忠。因为杨贵妃与杨国忠是堂兄妹关系,所以也被迫自缢身亡。死的时候,据《旧唐书 杨贵妃传》记载,说她“裹尸以紫茵,瘗(埋葬)道侧,年三十八。”第二年,唐玄宗回銮,下令将贵妃改葬他所,“肌肤已坏,惟胸前香囊犹存…”因此,究竟贵妃有没有在马嵬坡被缢死是一个疑问。而这一个疑问恰恰在叶老师一次日本之旅的路上获得了一条线索,有一个路标竟然自称是杨贵妃故里,后经由叶老师查证是日本一个叫,山口县向津具半岛油谷町村的地方。后续的发现更是让人惊叹,杨贵妃墓竟在其二尊院里面,根据当时五十五世长老慧学记录,说是“天宝十五年七月,唐玄宗爱妃杨玉环,乘空栌舟于久津唐渡口登岸。登岸后不久死去,里人相寄,葬于庙后。” 而其后关于这个她逃亡的历史,这样记录到,“六军既发,贵妃气息有所和缓,着人救之。造空栌舟,置数月粮食于舟内,放逐海中,任其漂流。”就这样到了日本。 之后在日本泉涌寺看到的杨贵妃菩萨雕像,更使我们确信了这样一个基本史实:在陕西马嵬坡,杨贵妃先是被内侍勒死,但气断未绝,后从马嵬坡经周至,过傥骆道至洋县,后沿汉江南下,至扬州,然后辗转到日本…最后死在了异国他乡我觉得这就俨然是一个唐朝贵族艰难逃亡的爱情悲剧故事,显然,我们一千三百多年前甚至更早的贵族就知道了怎样开始流亡生涯,无论是中国古代正史的记载,还是我们现在的发现解读,历史就是这样启人深省,但是,无论哪一个更符合历史的真相,以及普通的百姓怎么看这一事件,也许只有你知道…兴平县马嵬镇西两华里,西宝公路北侧高岗上,显赫地立着座砖箍石砌精致的坟莹,葬的是唐玄宗皇帝李隆基宠爱的贵妃一一杨玉环。于是,贵妃的死,在马嵬坡成了神秘优美的故事。一千多年来,广泛流传着。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叛唐。玄宗第二年六月,带着贵妃、皇子,向四川逃命。走到金城县马嵬驿(现在的兴平县马嵬坡),护驾的卫军杀死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之后,逼着玄宗皇帝处死贵妃,不然,六路兵马,人去铠甲马卸鞍,绝不护驾。玄宗皇帝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赐贵妃三尺白绫自缢。 贵妃听玄宗赐她死,六月的麦天,身如同筛糠一般,抖成一团,哭成泪人,跪倒玄宗面前,苦苦哀求。玄宗皇帝凄惨地说: “贵妃,我顾不得你了!”贵妃看难免一死,便请求玄宗叫她到佛殿祈祷后死。玄宗准许,命高力士引贵妃到佛殿。 贵妃走一步,哭一声,回头望一望,悲凄凄,恨切切跟着高力士,向马嵬驿西门外三门佛殿走。走到头门,见门两边卧着两个龇牙咧嘴,怒目圆睁的石虎,心中凄惨,说道:“石虎呀石虎!难道你也象圣上一样寡恩少义,冰冷无情?如果你们对我玉环有一丝情义,就不要这样恶狠狠地看着我。”贵妃话音刚落,石虎就不见了。至今马嵬群众中还流传着“常从马嵬过,不知石虎那里卧”的俗话。 贵妃悲凄凄走到二门,看见四个豹目,鼓腮,面目狰狞的守门金刚,又说道; “金刚呀金刚!难道你们也都象君王前凶恶的臣仆一样狠,和我一个纤弱的孤女过意不去?就没有一点怜人之心,同情我玉环死的冤?”贵妃说完,只见四个金刚眼里扑簌簌流下串串泪水,不一会地上就水汪汪的,金刚一个个扑扑通通倒下。贵妃死后,金刚泪水冲塌了佛殿,留下一汪清泉,水长年不断地流,人们称泉为四郎泉,至今泉还在。 贵妃走到三门,看见大殿上灯明烛亮,香烟缭绕,越发感到凄凉,一生的悲,一生的怨,一齐涌上心头。拈香跪倒,磕头祷诉“佛爷呀佛爷!你在此受不尽人间的供果、香烟,独享清闲,有灵何不睁眼看看世间有多少屈和冤?我玉环本也是官家女,十六岁选进宫内伴君王。君王高兴时,曾在长生殿内歌舞共寻欢,月神下明誓言: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怎奈渔阳战鼓起,圣上把二十年的恩情全忘完,只顾自己抛玉环……佛爷呀佛爷!想我玉环在人间造孽深重,遭此下场在于天数,死时不能见爹娘,死后无人送纸钱。你若在天有灵,愿我死时天降倾盆雨,冲去我身上的恨与羞,洗去我的仇和冤,清清白白的到阴间。”贵妃的话音未落,只见冷风飕飕,继而狂风大作,佛殿内烛火灯光全都熄灭。天上阴云四集,雷鸣电闪,大雨倾盆而下。佛殿内的高力士连连喊道; “贵妃娘娘,快些吧!下雨了。”贵妃昏昏沉沉走到佛殿院中,见高力土已在一棵梨树上把白绫系好,心中如万剑齐扎,六腑翻动,长叹一声,向马嵬驿方向跪倒说: “圣上呀圣上!玉环伴你二十年落得如此下场!”说完悬于梨树。公元756年,一場聲勢浩大的政變,促使繁盛的大唐王朝由此走向衰敗,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公元756年,7月14日,安祿山統領的叛亂軍大舉攻入長安 接到密報的唐玄宗連夜帶領嬪妃以及貼身禁軍倉皇出逃。第二天,逃亡隊伍到達陝西境內的馬嵬坡。就在這時,隨行的將士突然起義反叛,當朝宰相楊國忠瞬間死於亂軍之中。隨後,叛亂的將士將憤怒的矛頭指向了楊國忠的姐姐—--玄宗最為寵愛的楊貴妃,這個大唐最美麗的女人。七十多歲的老皇帝李隆基,最終沒有保住自己愛妃的生命,一代絕世美女香銷玉殞在荒涼的馬嵬坡上。 一年以後,那場聲勢浩大的安史之亂終於平息。大唐的皇宮內傳來了此起彼伏的朝拜聲,玄宗之子肅宗登上了皇位,玄宗由此退位成為太上皇。 關於楊貴妃的死,有許多傳說。有人認為楊貴妃沒有死,死的衹是一個替身。我國著名紅學家俞平伯就持這種觀點。他認為,當時縊死的是個宮女,而楊卻碾轉逃往日本了,隨楊一起出逃的還有楊國忠的兒媳及孫子楊歡。傳說,楊玉環寓居日本時,還幫助日本天皇挫敗過一起宮廷政變呢!至今日本還有兩座貴妃墓。   1963[这个数字已有说1936年]年有一位日本姑娘向電視觀眾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譜,說她就是楊貴妃的後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稱是楊貴妃的後裔。  [/size][/align][align=left][size=2] 在日本也有種種說法。有一種說法是,死者是替身,楊貴妃則逃往日本的山口縣大津郡油穀町久津。替身是個侍女,軍中主帥陳玄禮憐貴妃貌美,不忍殺之,遂於高力士密郑允膛妫吡κ坑密囘來貴妃屍體,查驗屍體的便是陳玄禮,因而使此計成功。而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大約在今上海附近颺帆出海,到了日本油穀町久津。
[/size][/align][align=left]
[color=#ff0000][b]杨贵妃之墓[/b][/color]


[size=2]杨贵妃墓在兴平市西门外的马嵬坡,距马嵬火车站约2公里。现存的墓是一个小陵园,来此首先看到门楼上刻着“唐杨氏贵妃之墓”。进门正面是一座3间仿唐献殿,建筑高大壮观。殿堂之后是墓冢,占地1亩,高3米,墓顶及周围砌以青砖。前有一小碑楼,上刻“唐玄宗贵妃杨氏墓”。墓地周围有回廊,廊壁上嵌有大小不等的30余块石碑,刻有历代名人游历后的题咏,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的不同评价。

据墓地石碑记载,杨贵妃的尸体埋在马嵬驿站旁的土坡下。唐玄宗回到长安后想改葬杨玉环,但尸体已化。据说现在的贵妃墓埋藏着贵妃的香囊和鞋袜。杨贵妃墓原来规模很大,后历经损坏,1981年拨款修建了围墙,重新修缮复原。

[/size]
[size=2][/size][color=#ff0000][b]日本贵妃之墓[/b][/color][/align][align=left]
[size=2]据说,[color=#000000]日本[/color]也有两座杨贵妃墓,京都等古城还有她的塑像。历史上的杨贵妃自缢死于马嵬坡,日本何来贵妃墓一直是个迷。但国内学者俞平伯、周作人先生早年著文说:“杨贵妃辗转到日本定居。日本学者渡边龙策在《杨贵妃复活秘史》一文中考证说,杨贵妃逃脱马嵬坡后得到唐代舞女和乐师的帮助,辗转到扬州,在那里不仅见到乐其兄杨国忠、长子杨暄之妾及其幼子,还见到日本遣唐使团的藤原制雄,在藤原的协助下,杨贵妃搭乘日本使团的船到日本久津登陆,时间为公元757年。到日本后杨贵妃受到天皇孝谦的热诚接待。后来,杨贵妃以她的智谋帮助孝谦挫败了一次宫廷政变,从此在日本名声大震,获得日本人民,尤其是日本妇女的好感。至今还有日本妇女说她是杨贵妃的后代。一些日本妇女到马嵬坡访问时,总喜欢装一袋白色的“贵妃土”带回去。而当地人传说贵妃洁白的皮肤把周围的土染白了,妇女取“贵妃土”搽脸美容,坟土因此变少,后来不得不砌砖盖顶和围边。
[/size]
[color=#ff0000][b]杨贵妃的墓考古队打开了吗?[/b][/color] [/align][align=left]
[size=2]杨贵妃墓是衣冠冢,即没有骸骨的。考古队没有发掘过。[/size][/align][align=left][size=2]杨贵妃墓即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杨玉环之墓。妃墓其实只是杨贵妃的衣冠冢,位于兴平县马嵬镇西。杨贵妃名玉环,陕西华阴人,通晓音乐,能歌善舞,有倾国之貌,原为唐玄宗十八子李瑁的王妃,后被唐玄宗召入宫中,封为女官,号太真,天宝四年,进册为贵妃。安史之乱中,唐玄宗逃至马嵬坡时,以右彪武军大将军陈玄礼为首的随从将士杀死宰相杨国忠,并胁迫唐玄宗将杨贵妃缢死,时年三十八岁。
杨贵妃陵园小巧玲珑,进门正面是一座三间仿古式献殿,穿越献殿就是墓冢,占地约一公亩,高约三米,墓家冢以青砖包砌。在墓东、西、北三面有回廊,镶嵌有大小不等的石碑,刻有历史名人的游记和题咏。
杨贵妃墓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征地扩建的白居易《长恨歌》画廊和“安史之乱”展馆正在加紧建设。杨贵妃汉白玉雕像已竖立于前期扩建的陵园之中。[/size][/align][align=left][size=2]
[/size][/align][align=left][size=2][/size][/align][align=left][color=#ff0000][b]杨贵妃生死之谜[/b][/color][/align][align=left][b][color=#ff0000][/color][/b][/align][align=left][color=#ff0000][/color][/align][align=left][size=2][/size][/align][align=left][size=2][/size][/align][align=left][size=2]鉴真和尚去日本历经11年,杨贵妃如何逃到日本? [/size][/align][align=left][size=2]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一代绝世美人杨贵妃香消玉陨在马嵬坡上,两年后,挖开的贵妃墓中却找不到贵妃的遗体,杨贵妃可能会在马嵬坡死而复生吗?[/size][/align][align=left][size=2][/size][/align][align=left][size=2][/size][/align][align=left][size=2][/size][/align][align=left][size=2][color=#ff0000][size=3]谜团一,“贵妃遗体”新旧唐书记载不同,新唐书只说香囊犹在。[/size][/color][/size][/align]
[align=left][size=2][/size][/align][align=left][size=2]公元756年,一场声势浩大的“安史之乱”促使大唐王朝由盛转衰。叛军攻入长安时,唐玄宗连夜出逃。第二天,逃亡队伍到达陕西境内的马嵬坡。随行将士突然起义,当朝宰相杨国忠瞬间死于乱军之中。随后,他们把矛头指向杨国忠的姐姐———杨贵妃。 [/size][/align][align=left][size=2]就在这年夏天的一个夜晚,几个神秘人忽然出现在马嵬坡上。他们悄悄挖开贵妃的坟墓,他们究竟在找什么?史料记载玄宗皇帝回长安后,秘密令宦官改葬贵妃,但是去改葬的人回来却说不见了贵妃的遗体,只带回了贵妃生前携带的香囊。 [/size][/align][align=left][size=2]关于神秘挖墓事件,新旧唐书有两种不同记载。旧唐书里说: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而新唐书里却只有:香囊犹在。新旧唐书为何有差异?贵妃的遗体是否被盗墓人盗走了? [/size][/align][align=left][size=2]但这样的说法似乎很难成立,危急时刻,民间的人不会很快得知贵妃埋葬的地方。而且倘是盗墓分子所为,就不会留下香囊。那么,新旧唐书哪个记载更准确?旧唐书是唐朝时就记载的,而新唐书是宋朝人根据旧唐书编写的,按常理说应该是旧唐书尤为可信,但如果是这样,新唐书里也不该将“肌肤已坏”如此重要的记载删掉。 [/size][/align][align=left][size=2]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刘厚滨教授认为,从唐明皇本人角度来看,他肯定要对外宣布贵妃已死。可如果现在这样记载,就给人一个想象空间。宋朝人在写新唐书时,干脆就不说有没有尸体,就把这事给回避了。[/size][/align][align=left][size=2][/size][/align][align=left][size=2][/size][/align][align=left][size=2][/size][/align][align=left][size=2][color=#ff0000][size=3]谜团二,四川都江堰挖出装女人的小巧棺木,但墓主人身份难定。[/size][/color][/size][/align]
[align=left][size=2][/size][/align][align=left][size=2]1000多年后的今天,在法门寺博物馆内,记者见到了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香囊。这种香囊在古代称做“香球”。据宋馆长介绍,在香囊里有两个持平环,里面有一个小钵盂,无论怎样转动,这个钵盂始终与地面保持平行,里面的香料始终不会洒落出来。 [/size][/align][align=left][size=2]而今在马嵬镇上,重新修葺的杨贵妃墓馆里不仅有贵妃的墓,还有塑像。现今修葺的墓有3米高,外形用青砖包砌得很严实,原始贵妃墓不可能有这样包砌的青砖。在疑惑无法解答时,四川都江堰市的红梅村传出了千年古墓的奇闻。传说,这个村子后山脚的一座千年古墓是杨贵妃的墓。 [/size][/align][align=left][size=2]据村民讲,早年在这里的墓碑上刻着杨字,却没有名讳,这个有千年历史的墓是一个暗墓。那块墓碑在“文革”时期已不存在,而今墓地也被种上了庄稼,只有一块破陋的祭台青砖还留着。 [/size][/align][align=left][size=2]1997年,市里和红梅村联合对该墓实行挖掘。挖出的棺木长仅1.7米,宽仅45 厘米,无疑是装女人的棺木,但墓主人身份很难判断。[/size][/align][align=left][size=2][/size][/align][align=left][size=2][/size][/align][align=left][size=2][color=#ff0000][size=3]谜团三,日本民间盛传杨贵妃逃到日本,《长恨歌》中也曾暗示。[/size][/color][/size][/align]
[align=left][size=2][/size][/align][align=left][size=2]2002年,日本影星山口百惠声明,她是杨贵妃的后裔。



这个消息让中国人无比震惊,杨贵妃的后人怎么可能跑到日本去呢?其实早在20年代,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先生在《长恨歌》等文章中指出,杨贵妃可能并没死在马嵬坡,而是去了日本定居。现今的日本沿海边有一个叫做“久津”的村子,以“杨贵妃之乡”而闻名。 [/size][/align][align=left][size=2]传说,当年杨贵妃在马嵬坡兵变下,一名侍女代她死了,杨贵妃在遣唐使的帮助下,乘船离开大唐,经过漫长漂泊,到了日本山口县久津,而山口百惠就是山口家族的一员。日本南宫博的《杨贵妃外传》和渡边龙策的《杨贵妃复活秘史》中也有描述。难道杨贵妃真逃去了日本?著名比较文学专家严绍焘认为,这跟白居易的《长恨歌》有关,白居易在诗的后半部分表述了对杨贵妃的一种想像,说杨贵妃虽然在事变中人已死,但她的灵魂飘到神仙山上,后来和唐明皇派去的道士在神仙山上相遇了。而众所周知,《长恨歌》描写的是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情。 [/size][/align][align=left][size=2]人们分析长恨歌里写的诗句,“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其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就是描写了马嵬坡上找不到杨贵妃的遗体了。而此后唐玄宗派一个道士去找寻杨贵妃,结果“上穷碧落下黄泉”都没找到,最后道士在仙山上找到了贵妃。倘若道士真在仙山上找到了贵妃,这里写到的蓬莱仙山又在哪里?在日本的文学创作中,他们常常把蓬莱山本身就指为日本。[/size][/align][align=left][size=2][/size][/align][align=left][size=2][/size][/align][align=left][size=2][/size][/align][align=left][size=2][/size][/align]
[/font][/font][/td][/tr][/table][/align]
[/backcolor][/td][/tr][/table][/backcolor]
[ 此贴被草七七在2010-12-04 14:31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
青_池

ZxID:13066653


等级: 派派贵宾
配偶: 汐影洛洛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12-03 0

点击在新窗播放


点击在新窗播放


点击在新窗播放


点击在新窗播放
[ 此贴被草七七在2010-12-04 00:53重新编辑 ]
wenbingxia

ZxID:7651630

等级: 读书识字
真是让人崩溃的一天!!!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12-04 0
嗯。来了解一下。话说美人儿的去向终是成谜了
乐乐T

ZxID:8445309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0-12-04 0
美人都来我家啦 哇哈哈啊哈
年年l

ZxID:2337325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吸血羊
与梦境为邻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0-12-04 0
很强大的这个,话说我们老师让我们课上看的,o(╯□╰)o
我们的故事。。。。五个人。

吸血羊

ZxID:10743388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年年l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0-12-04 0
草哥 你太强大了。。。
仰望下。。。
弄得很不错~


lan萤

ZxID:5041824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0-12-04 0
顶!顶!
哎!杨贵妃那个朝代真好啊~
天若舞

ZxID:789464


等级: 派派贵宾
举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0-12-04 0
已审,帖子不错O(∩_∩)O~。

继续加油~(≧▽≦)/~

写作素材有挺多杨贵妃,四大美人相关贴子,大家有兴趣可以搜搜看看。
塞海镶·蓝

ZxID:10192296


等级: 内阁元老
愿每个目标都能实现!
举报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0-12-04 0
这个历史遗留问题真是难说啊。。。

瑶池碧落

ZxID:11335430


等级: 派派贵宾
配偶: 齐小憩
小憩哥哥。哪去了。。。
举报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0-12-04 0
我觉得很惊悚。。。

小乔琉簑任嫁

ZxID:13243054


等级: 明星作家
再回首,物是人非,徒留伤感。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0-12-04 0
唔,的确不了解

睡着的饼干

ZxID:4260391


等级: 内阁元老
万丈红尘没有如果,只有可是。。。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0-12-04 0
哎。。那到底咋了。。多种假设啊
前庭雪

ZxID:9537993


等级: 热心会员
病啊病的就习惯了~~~潜啊潜的会潜没的。。。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0-12-05 0
好复杂呀——不过四大美女,最无爱的就是杨贵妃了。。。


昭君最好呀,不过貌似也改嫁了

P.S.  四大美女都是一女侍多夫来着的哦——(多是指>=2)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3

睡着的饼干

ZxID:4260391


等级: 内阁元老
万丈红尘没有如果,只有可是。。。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0-12-10 0
野史还说他没死呢~哎~~

啊。。我咋来了两次。。囧~~我做帖做的脑子昏了。。。
将来的爱

ZxID:13614863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10-12-10 0
貌似历史上很多有名的美人最后都是迷啊~~~
sldfjlk

ZxID:17983473

等级: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12-04-18 0
支持一下 不错的感觉
http://www.bodadiaosu.com长沙城市雕塑-http://www.junming888.com广东钢支撑-
http//www.jiazetuzhuang.com高温烤漆房-http://www.qd-kaizhifeng.com青岛旋转门-
http://tgcl007.net114.com膨润土防水毯GCL-http://www.zhongruitz.com涂装流水线-
http://www.hnmcffsb.com木材防腐设备-http://guanjunwa.net114.com点读笔哪个牌子好-
http://bjycjn.net114.com热管余热锅炉-http://jxwd0534.net114.com长城网带-
http://www.zhushusc.com竹鼠养殖-http://www.tycailiao.com供应EPDM彩色颗粒-
http://www.Yiyoutx.com打印飞机票行程单-http://www.dcclbw.com硅酸铝保温管-
http://www.hsershoushebei.com二手淀粉设备-http://hbysding.net114.com机床附件防护罩-
http://zgjswyl.net114.com滑触线-http://www.dahuagalss.com组培瓶
qaz963120

ZxID:14899558

等级: 牙牙学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12-04-19 0
陕西出大美女啊
流浪行星

ZxID:21913444

等级: 派派新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13-01-16 0
生活中就是如此,当一个满脸乌黑,一脸疤痕的女孩走到你的身边,第一反映就是怎么有这么丑的人,其实当你细心打量你会发现,他的笑容洛阳白癜风最好医院很是灿烂,看起来很美,再当你和她相处一段时间,你又会发现她有颗很善良的心。当你走在一块荒芜的田地里,田里堆满了垃圾,并且臭气熏天,就连忙碌的苍蝇也抽出了时间来光顾。此时你感觉到的除了恶心应该不会还有其他的感受了,你会很扫兴的想尽快离开这里,但当你停下焦急的脚步时,你会发现旁边有郁郁葱葱的小草正在茁壮的生长,还有含苞待放的花朵迎着阳光显得格外娇艳欲滴。这些美就是存在在丑陋中间,关键是要靠我们的眼睛去发现,这就要求我们要多留心,多观察,善于从丑陋的背后去发现那美丽。
雪之梦影

ZxID:11520363

等级: 读书识字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13-01-18 0
总觉得杨贵妃逃走东渡日本的说法很扯哎……不过她身后的种种未知,又增加了她的魅力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