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 - 寄衣
作者:徐石麒 (明末清初)
河畔青青无限草。
雁声一度经秋老。
兀坐高楼云树渺。
寒料峭。
那堪北地严霜早。
新苎初成裁作袄。
停针费尽心多少。
又恐秋风吹瘦了。
腰胯小。
只须改换当时稿。
——————————————————————
小时候还有这样的经历,就是秋天冬天的时候,家里的老人开始一起缝被子,就是给被子缝上新的被套,然后缝上衴,把夏天的凉被换下来。这也许也算是寒衣节的一个传统之一吧:秋冬的时候,给自己和家人准备秋冬的衣物,就算是远在他乡的家人,也是会早早准备,千里相送。
这阙词开头两句,可以说是一幅季节变换的转折之笔,也可以说是一幅温暖家乡和苦寒边塞相对比的画面。河畔青葱繁茂的水草,在秋天大雁飞过之后就又经历一年一度的枯老,说明季节变换,凛冬将至。或者说温暖水乡的河畔草依然青葱,而大雁北飞的边塞已经是草木枯黄了。此处冷与暖,青和老,加上草木的色与大雁的声,都有一番古典诗词的审美。
诗人化身为诗中的女子,独自坐在高楼上看着远方树木与浮云想接,天地辽阔,人意寂寥,可想,夫君所在之地必是严寒料峭。也只能说,北地的严寒来得早,而且也冷冽透骨。
下一句诗词又回到眼前,从外入内,也从苍凉冷冽转到细腻温婉。女子用新织的布料裁成冬衣细细缝制,针线反复,可见此处的细心。但在缝制之间,女子停下手中的针线,又想到,夫君会不会在异地受苦,人形消瘦了?而诗词写的是秋风吹瘦了,腰都胯小。这一句写的灵动婉转却又无奈,而最后一句,只须改换当时稿,更是看似调侃,实则用情至深。
全词以秋景为幕,以寒意为线,串起孤坐、念人、制衣、惜瘦,情感曲折而细腻。读来如霜风中一缕微暖,风虽冷,心却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