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嘉彬:十三行起源考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1 回复:0

[人文通史] 梁嘉彬:十三行起源考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kurlinda

ZxID:14081361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者。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22:09 0

十三行以前广州市舶大略考

秦汉时,中国商贾多至岭南货易。秦始皇开岭外,首置郡县,历两汉、东吴,当南海市舶首冲者,为日南(今广东南部,安南中部)、交趾(自汉专指安南东京州),而非广州。及晋、南北朝,广州乃为市舶所聚。

隋炀帝时遣使自南海郡使赤土国,于诸缘边州始置交市监。唐承隋后,置市舶使(亦称“结好使”,有类“海关监督”)于广州,以岭南帅臣监领之。是时广州与海上诸蕃交通益繁,始有下碇之税。〔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〇一《广州府》:“(隋)仁寿初改为番州,避太子'广’讳也。大业初,复曰南海郡。”〕而广州在当时交州、泉州、扬州诸市舶中最称昌盛;广人与蕃人杂处,设有蕃坊(在州城西)。惟前后节度使、刺史多无清行,务为聚敛。至大历四年(七六九年)市舶骤衰,岁至才四五。至贞元八年(七九二年),广州贸易遂为安南所夺。唐末经黄巢之乱,国内秩序混淆,官吏苛征暴敛,于是寄居广州数达十万之外商顿减,而贸易亦顿困矣。

宋承五代之敝,以禁绝陆道互市为驭边良策,然于海上贸易则加以奖励。置广州、明州(宁波)、杭州三市舶司;三市舶又以广州为最盛。神宗熙宁中变市舶法:凡泉人贾海外者,往复必使东诣广(广州),否则没其赀。宋代市舶制度与后日之广州十三行制度有关,详见本章第二节。

宋末元初,广州市舶骤为泉州所夺。元世祖大开海禁,至元十四年(宋端宗景炎二年,一二七七年),立市舶司四于泉州、庆元(宁波)、上海、澉浦。三十年(一二九三年),立市舶司七于泉州、上海、澉浦、温州、广东、杭州、庆元。武宗至大四年(一三一一年),禁市舶。仁宗延祐元年(一三一四年),复弛其禁,改立泉州、广东、庆元三市舶司。其巿舶制度,大抵仍因宋制。详见本章第二节。

明初设市舶于太仓黄渡,旋废之,改设于宁波、泉州、广州三处。其时阿拉伯回教诸国贸易渐衰,而南洋、西洋诸国则渐盛,疆吏皆设馆于闽粤以待之。闽粤地狭人稠,群趋海洋贸易,足迹遍南洋。洪武七年(一三七四年),罢三市舶司,永乐元年(一四○三年)复置。正德时,广东市舶迁于电白县。嘉靖元年(一五二二年)给事中夏言奏倭祸起于市舶,遂革福建、浙江两市舶司,惟存广东市舶司。

欧亚之直接通航,始于葡人Vasco da Gama(达伽马);东西之周回通航,始于葡人Ferdinand Magellan(麦哲伦)。明正德六年(一五一一年),葡人A.Dalbuquerque(亚伯奎,文钦案:葡文姓名一般作Afonso de Albuquerque。)占领当时国际贸易要冲之满剌加(Malacca),遂设总督治之。正德十一年(一五一六年),葡人Refael Perestrello(佩雷斯特罗)首至广东。翌年,葡人Fernao Perez de Andrade(安德拉德)复至,泊于广东之屯门(Tamau),明政府许其率艘至广州互市。越五年,武宗崩,世宗立,复绝葡人之贡市。

嘉靖以后,以防倭故,市舶时置时罢。十四年(一五三五年),市舶自电白移于濠镜(澳门,Macao)。闽粤商人趋之若鹜。三十二年(一五五三年),葡舶托言舟触风涛,愿借濠镜地,翌年海道副使汪柏权以濠镜海外浪白滘(浪白澳,Lampacao)与之互市。又越二年,汪柏立“客纲”、“客纪”于广州,以广、泉、徽等商主之(另见本章第二节)。至三十六年(一五五七年),始许葡人借地之请。三十八年(一五五九年),以海寇犯潮,禁外舶毋得入广州城。

万历间,荷、英、法等国商人相继东渡。时当公历十六、十七世纪,欧西盛行“专商”(Monopoly of trade)之制,各立东印度公司以经营东方。二十九年(一六○一年),荷人求市于澳,葡人拒之,去而据台湾、澎湖;崇祯十年(一六三七年),英人Weddell(威忒尔)复率舰求市于澳,葡人又力拒之,进而迫虎门,遂得通商权利,然犹无安全根据地焉。

时倭寇频仍,闽浙未能通贩,澳门独为舶薮。葡人常携蕃货至广州市易,久之至于激变,遂行禁止。明末清初,禁葡人入省,止令商人载货下澳;又荷兰之入贡者,亦只令在广州舶所馆内贸易。然明代所谓禁止外人入广州者,系指禁止外人入广州城内而言,至城外西关十七甫(亦作“铺”)怀远驿旁舶所,及广州对江海珠岛,则亦时划为对外贸易地。

案有明一代,对外贸易盖以官设牙行为媒介;而牙行又以广东为盛,福、泉、徽商人皆争趋焉。万历以后,广东有所谓“三十六行”者出,代市舶提举盘验纳税,是为“十三行”之权舆。容次节详论之。

十三行制度名称溯源考


东西学者每误以公行成立之年为十三行创立之年。如英人H.B. Morse,美人W.C. Hunter,瑞典人Andrew Ljungstedt(龙思泰),法人Henri Cordier等,于行商之起源,只追溯至康熙五十九年(一七二○年)公行成立时为止,前此中国对外贸易制度何若,非所过问;更有谓康熙四十一年(一七○二年)闽粤两地之皇商(Emperor’s Merchant)制度为公行之滥觞者。窃窥其意,似以公行为十三行之别称!其实所谓“公行”(Co-hong)者,不过十三行行商在康熙五十九年之一种公共组织。其前广东固早已有十三行之名称及制度,不容混淆也。而日人稻叶岩吉、根岸佶、松本忠雄等更疑十三行当出于公行之后,谓据Morse书所载,公行成立时已有洋行十六家,当无称为十三行之理,尔后洋行渐减至十三家,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年)以后,积习相沿,定为洋行额数,或始有十三行及十三(行)街之称云云。此种怀疑精神,诚足钦羡!惟其不疑十三行成立于公行以前,而疑于其后,则似对于十三行之起源问题,尚未加以深长之考虑也。

至国内多数学者,对于十三行成立年代,咸奉Morse等之说为其圭臬,是亦惑已!蒋廷黻独以为十三行起始之真实年月尚有待于详细考证;因告余谓曾在向达著《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受西洋之影响》文中,睹所引明末清初人屈大均《广州竹枝词》“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东西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一诗,间接得到十三行当起于公行成立以前之暗示,并嘱余详考焉。

考屈大均,番禺人,明末诸生,卒于清康熙三十五年(一六九六年)。《广州竹枝词》,见其所著《广东新语》中。此书在康熙二十六年(一六八七年)以前已行于世,故所述广东之事,当属其中年之所见闻。至余所读《广东新语》一书,则为康熙三十九年(一七○○年)之重刊本。又乾隆时,李调元《南海竹枝词》“希珍大半出西洋,蕃舶归时亦置装。新到牛郎云光缎,边钱堆满十三行”,实亦仿大均《广州竹枝词》而作也。

复考外舶之来,原为分国分舶贸易。明代外舶航广东者,凡十三四国,岁不下十余艘,意者十三行之得名,盖与外舶航广东之国别、艘数有所关涉欤?——确否待证。

复考行商承商,类以殷实者任之。朝廷思所以控制之法,乃设总商,使外洋贸易不得他越。先大父(讳庆桂)曩亦语曰:“行商承商,约如盐商故事。”案中国自唐以后,举凡盐铁、巿舶诸大利,政府多采独揽制。明清两代,盐商、牙商(十三行之初本为牙行)同为粤东两大资本集团,盐课提举亦尝兼摄市舶事,十三行行商承商制度固早萌于盐商承商制度。

以上所陈,当为十三行创立早于公行成立之明证暗证。兹复就宋、元、明市舶制度名称,与十三行制度名称相埒者略论之。

宋倚市舶为国用。太宗太平兴国初年,置榷易院于京师。凡市舶司所收买蕃商输入货物,称为博买、和买或官市者,举发送于京师榷易院,然后由榷易院出售于民间,以总外国贸易之利。是为榷货或禁榷货;而私通外舶者有厉禁。然官市榷货外,其蕃商杂货为官府所购余或所不需者,亦许商人货易之。雍熙四年(九八七年),遣内侍八人,赍敕金帛,分四纲,各往海南诸蕃,勾招进奉,博易香药、犀牙、真珠、龙脑。南宋绍兴六年(一一三六年),知泉州连南夫奏请诸市舶“纲首”能招诱舶舟,抽解物货,累价及五万贯、十万贯者,补“官”有差;由是大食蕃商蒲啰辛及蕃舶纲首蔡景芳均授以从九品承信郎之职。维时广州领市舶司,每海商至,选官阅实赀货,其商酋皆州里右姓,至则陵轹官府,以客礼见主者。苏缄为南海主簿,以选往,大商樊氏入见,遽升阶就榻,缄捕系杖之。樊氏诉于州,州将召缄,责以专决罚。缄曰:“主簿虽卑,邑官也;舶商虽富,部民也。部民有罪而邑官杖之,安得为专?”案宋代市舶之“纲”以货物细粗多寡而定,前后屡有更易;其“纲首”为巨商,官许出海贸易,且为政府所恃以收市舶之利者。宋代授官于蕃舶纲首蔡景芳,而清代十三行行商亦为朝廷所钦定,以捐输得官,大商樊氏与十三行行商复甚相仿佛。宋代所称纲首,有中国自设者,有外人在中国所设者,又中国商人经营外国贸易者称“舶商”,间亦称“海商”,中国商人往外洋贸易之船只间亦称“蕃舶”;而清代杂称十三行、十三夷馆为“行”,行商、外商亦每称为“洋商”。又宋在广州府城西南一里建市舶亭,在城西复有“蕃坊”及累累数千之蕃人冢。其后明复沿袭其制,划城西为对外贸易之集会地,以建市舶署、税课局及怀远驿。而十三行、十三夷馆即在城西宋明市舶附近之地。

元世祖灭宋,大开海上之禁,前后立市舶司凡七所(泉州、庆元、上海、澉浦、广东、杭州、温州),凡与外国往还,互易舶货者,其货细者十分取一,粗者十五分取一,以市舶官主之。其发舶回帆,必着其所至之地,验其所易之物,给以公文,为之期日,大抵皆因宋制。然权势之家,往往自有巨艘大舶交蕃夷中,所遣“舶商”往外博易时请给公验,依旧例召“保舶牙人”(舶牙),保明牙人召集到人伴几名,下船收买货物往何处,本船“财主”某人,“纲首”某人,“直库”某人,“梢工”某人,“杂事”等某人,“部领’等某人,“人伴”某人,船只力胜若干,樯高若干,船身长若干;及次年回帆,又依例抽解,然后听其货买。而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者谓之“海商”,每船募纲首、直库、梢工、杂事、部领、碇手,具名呈市舶司申给文凭,船请“公印”,托人五名结保。外国“海商”间亦杂称“舶商”。清道光间,粤海关监督文祥拟修《粤海关志》,延曾钊主其事,钊征之《元典章》,谓舶商、舶牙即清之夷商、行商云。

明代对外贸易,公者“贡舶”、“市舶”,私者“商舶”、“寇舶”。市舶之事,以“官设牙行”与民贸易。其时广东牙行独盛,广、泉、徽等商皆争趋若鹜。故十三行行商籍贯,亦多为广、泉、徽云。论此种牙行之性质,初不过为官所设,任“与民贸易”之责。以系官设故,乃称“官牙”;而行商因而称为“官商”。以商人多自外省来集故,亦称“客店”。客店有“纲”有“纪”,为嘉靖年间所设。其性质与十三行之“保商”、“买办”相似。驯至万历后,广东有三十六行者出,主持外舶贸易,市舶提举悉十取一,安坐而得,无簿书刑杖之劳。是为十三行之权舆。

至当时豪商富户有以金捐“官”捐“秀”者,缘明、清两代称人以郎、官、秀为等第。十三行商人在外人记录中亦咸称某“官”(Quan,qua,quin)或某“秀”(Shaw,例如Cumshaw,Kewshaw等);乾隆以前行商尚多如此称呼,及后则概以“官”(qua)称之矣。

《粤海关志》云:“国朝设关之初……令牙行主之,沿明之习,命曰十三行。”其言必有所据。

按广东十三行制度,固沿历朝市舶之习,然亦革历朝市舶之弊。其革弊之动机,盖受明代倭患影响所致。至论十三行之事业范围,始则偏于以“夷货与民贸易”,继乃转重于“与夷互市”;论其交易之对象,始则重在南洋诸国,继乃转而之西洋诸国;论其性质,始则纯属评定货价承揽货税之商业团体,继乃兼及外交行政。容暇时详考之。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