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世界的非洲宗教文化史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8 回复:0

[宗教民俗] 大西洋世界的非洲宗教文化史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沐晚19

ZxID:15479605


等级: 素材组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0:16 0



Bernardino d’Asti,《传教士在 Sangamento 仪式中向当地统治者祝福》,约 1750 年,纸本水彩,19.5 x 28 厘米( 中央图书馆 ,都灵,MS 457,第 12 页正面)

中部非洲综合宗教的元素被带到了其他地方。

引言

一幅约 1750 年绘制的水彩画描绘了刚果王国的精英男子,身穿红色斗篷和腰布,跪在一座基督教教堂前,一位欧洲修士正在做祝福的手势。在他身后,战士们跳舞,人们用马林巴(一种由葫芦和薄木片制成的打击乐器)、鼓和大象牙齿制成的象牙号角为活动增添音乐。这幅水彩画由一位基督徒(方济各会)传教士绘制,展示了王国最重要的政治仪式之一,称为 。

刚果王国约 1650 年的地图,标有现代国家的轮廓,改编自约翰·K·桑顿的《1850 年前中西部非洲史》(英国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2020 年),第 x 页(底图?谷歌)

在 sangamento 仪式中,刚果王国的精英们(他们与国王们在大约 1500 年自愿皈依天主教,此前由葡萄牙探险家介绍了该宗教)通过舞蹈仪式,展示了他们对国王和天主教会的忠诚。sangamento 仪式在特殊场合进行,如节日或出征前。该仪式的编舞、服装和象征意义将欧洲和刚果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非欧天主教表演。在那里,曾经完全属于欧洲、曾经完全属于中非的物品以及政治和精神实践融合成一个新的整体:刚果基督教。

融合

学者们将结合两种(或更多)不同宗教传统的这一过程称为“融合主义”。1 通过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由葡萄牙人在 15 世纪开始),中非融合宗教的元素,如刚果基督教,被带到了像巴西这样的地方,巴西接收了几乎所有被绑架并跨大西洋运输的奴隶中将近一半。许多被带到西半球的奴隶来自刚果王国或邻近的中西非地区如安哥拉,他们熟悉刚果基督教。奴隶贸易也催生了其他融合宗教,如海地的伏都教,学者们现在认识到,更多种类的非大西洋精神信仰已经发展并在美洲和欧洲存在至今。

巴西康加达舞

卡洛斯·朱利奥,“黑人国王节”,18 世纪末(巴西),纸本水彩画,收录于《里约热内卢和塞罗·德·弗里奥的白色和黑色小人布料图案插图》(C.I.2.8),藏于国家图书馆基金会 (里约热内卢)

几十年后,当在刚果进行 sangamento 的水彩画被绘制出来时,葡萄牙军队的一名军官卡洛斯·朱利奥创作了一系列描绘非洲血统或后裔的男女儿童在巴西参加节日的图像。朱利奥曾在当时处于葡萄牙殖民统治下的许多地区工作。在这幅画中,朱利奥描绘了一位黑人国王,他戴着欧洲风格的王冠,穿着华丽的衣服,手持金色的权杖。他撑着一把大伞,在乐器的伴奏下行走,由两名身着制服的仆人陪同。尽管朱利奥没有给他的画作命名,但学者们已经认识到这一事件是围绕他们选出的国王和王后加冕而进行的非洲人和非裔后裔社区庆祝活动的一部分。这些庆祝活动被称为巴西的康加达斯(Congadas),它们追溯到刚果王国的 sangamento,并且仍在 21 世纪的巴西举行。 色彩斑斓的包裹着男性人物的下半身,羽毛头饰、旗帜以及像鼓琴和箱式刮擦器这样的乐器——这些元素在库刚(Kongo)文化中都有相似之处,指向了这一表演中特定的中非维度。

当时朱利奥创作这幅作品时,画中描绘的男男女女和孩子们生活在巴西的奴隶社会中,一个因他们的非洲血统而使他们无论被奴役还是自由都处于社会等级底层的环境。然而,即使在这个社会地位下,他们通过自己加冕国王和女王的盛大庆典,策划和上演了复杂的庆祝活动,从而在奴役和剥夺权利的压迫下,争取到了微小但具有共鸣的自由和抵抗空间。美洲其他地区也实行(并且一些地区至今仍在实行)类似的仪式,尽管名称不同,包括委内瑞拉的黑人圣约翰节,以及 19 世纪北美的粉红节 2。

因此,这幅18世纪的水彩画描绘了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根源和广泛地理影响的事件版本。这些黑人国王的节日位于不同欧洲殖民帝国控制下的地区,以及各种语言环境中,它们都源于非裔人口成员希望组织节日活动并在自己条件下建立社区的愿望。

黑人兄弟会与黑人圣徒

15世纪起,其他黑人社区开始为共同目标团结起来。葡萄牙人抵达刚果王国后十余年,西班牙王室资助的船只抵达加勒比地区两年后,1494年托尔德西利亚斯条约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批准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对他们在欧洲以外“发现”的土地的主权(这里的“发现”加引号,因为虽然这是欧洲人长期用来描述他们抵达美洲的术语,但从该地区原住民的角度来看,这个词语并不能准确描述事件)。托尔德西利亚斯条约规定,西班牙和葡萄牙必须将这些土地的居民改信天主教。这包括该地区的原住民,以及即将通过大西洋奴隶贸易抵达美洲的被奴役的非洲人。

在这些条件下,居住在欧洲和美洲的自由或被奴役的非洲男性和女性组织成了被称为共修会或小团体的宗教社区。3 这些协会的成员遵守一套规则,缴纳会费,并服从内部等级制度。共修会的首要目的是组织成员在教堂内的宗教活动和教堂外的社会生活,特别强调葬礼仪式,因为这些仪式被认为对逝者能否获得基督教承诺给虔诚信徒的永生至关重要。这些组织可以仅限于特定的性别、种族身份或奴役状态。

未识别的非洲裔巴西艺术家,《圣安东尼奥·德·卡塔格罗纳》,18世纪(巴西),水彩画,“圣安东尼奥·德·卡塔格罗纳兄弟会承诺”(奥利维拉·利马图书馆,美国天主教大学,华盛顿特区)

兄弟会还委托创作了以圣徒为主题的艺术品,并将这些艺术品展示在祭坛上或他们建造的教堂里,这些艺术品有时是通过其成员筹集和捐赠的相当可观的资金制作的。4 在这些空间中,黑人圣徒的形象尤为突出,因为人们会祈求圣徒在尘世和天堂事务中提供帮助。例如,巴西黑人兄弟会(供奉圣安东尼奥·德卡塔格罗纳,有时也称为圣安东尼奥·达诺托)的其中一位兄弟,用圣徒的水彩画形象装饰了该协会最重要的文件(其 compromisso,即规则集),5 在这里,出生于北非并在青年时期被奴役的圣安东尼奥·德卡塔格罗纳,被描绘成用右手抱着基督婴儿。这幅生动的描绘展示了黑人圣徒与耶稣之间亲密的联系,兄弟们很容易从圣徒的形象中认出自己。它也象征着兄弟会成员、上帝和天主教教会之间的紧密关系。 跨大西洋奴隶贸易时期,黑人兄弟会的其他流行保护圣徒还有圣母玛利亚,或因其生平与非洲相关的圣徒,例如出生于西西里、父母皆为被奴役的非洲人的巴勒莫圣本笃,以及埃塞俄比亚公主伊菲革涅亚。6

海地伏都教

在黑大西洋的其他地区,天主教圣人的形象在非洲人和非裔信徒的精神实践中扮演着截然不同的角色。伏都教,也称为伏都波,是一种起源于西非贝宁湾的宗教,其发源地包括今天的贝宁和多哥(这一地区也有大量人口被奴役并运往美洲)。伏都教的信徒,其分支遍布整个大西洋世界,包括海地,在他们的崇拜中也使用天主教圣人的形象,但在这些形象中,他们认出的是非基督教的灵体和神祇。

例如,海地伏都教信徒在天主教圣母悲苦像中找到了他们的神灵埃齐利·弗雷达,她是爱情和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守护神。在这些图像中,作为基督之母的玛丽亚被华丽地装扮成天后的形象,戏剧性地用手捂住被剑刺穿的胸部(象征她在十字架上因儿子耶稣之死所承受的痛苦)。7 天主教图像中这位被戏剧化描绘的美丽女性所佩戴的华丽王冠、珠宝和飘逸的织物,使伏都教信徒认出她是埃齐利·弗雷达,也让伏都教艺术家在闪亮的 sequins 和珠子等材料中重新创作这一形象,进一步增强了她的神圣光辉,例如一位来自海地雅克梅尔市的艺术家制作的当代伏都教旗帜。

大西洋世界中的非洲宗教精神

来自雅克梅尔(海地,1950–85 年)的艺术家,伏都教旗帜,1975–85 年,在麻布上使用闪粉和珠子,背面衬缎,81.28 x 80.01 厘米(藏品编号 1999.031.002,原属斯奈特美术馆,现藏于诺特丹姆大学的拉克林·墨菲美术馆)

18世纪巴西一位黑人国王手中闪耀着金冠与权杖,或20世纪海地以圣母玛利亚形象出现的伏都教女神身上闪耀的亮片,是无数视觉证据中的两例,证明了跨大西洋非洲精神的持久与活力及其多种形式。融合宗教,如海地伏都教,和非洲天主教仪式,如巴西康加达,是非洲精神在美洲找到新表达的平行路径,尽管它们跨越了中段航程,且尽管奴役及其后果的持续、多重的暴力依然存在。

即使在被迫移民、被奴役、被迫进行精神和文化转化的背景下,非裔美国人的宗教信仰历史仍然展现了韧性、抵抗和创造力,这在跨大西洋的黑色兄弟会中得到了证明。这些例子是非洲大西洋精神从大西洋奴隶贸易时代到今天多彩创造力的有力见证。

附录

脚注

  1. 梅尔维尔·J·赫斯考维茨,《黑人过去的神话》(纽约:哈珀出版社,1941 年)。梅尔维尔·J·赫斯考维茨,“新世界黑人信仰中的非洲神祇与天主教圣徒”,《美国人类学家》,第 39 卷,第 4 期(1937 年);阿瑟·拉莫斯,“新世界的黑人文化”,《科学传播图书馆,由阿瑟·拉莫斯主编》(里约热内卢:巴西文明出版社,1937 年)。
  2. 大卫·M·古斯,《圣胡安的售卖:一个非裔委内瑞拉社区中的历史表演》,《美国人类学家》,第 20 卷,第 3 期(1993 年);梅西·沃尔顿,《非裔委内瑞拉文化存续:召唤祖先记忆》,《中大拉丁美洲研究评论》,第 4 卷,第 2 期(2020 年);何塞斯·加西亚,《孔戈人的大西洋散居史》(加拉加斯:非洲裔美国人基金会区域发展部:APICUM 出版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 年),政府出版物(gpb);国际政府出版物(igp)。
  3. 伊丽莎白·W·基迪,《玫瑰中的黑人:米纳斯吉拉斯的回忆与历史》(宾夕法尼亚州大学公园: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出版社,2005 年)。杰罗恩·德沃尔夫,“粉红节:荷兰裔美国背景下的大西洋克里奥尔节日,《美国民俗学杂志》,第 126 卷,第 501 期(2013 年)。米格尔·瓦莱里奥,《至高喜悦》(英国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2022 年)。
  4. 米格尔·A·瓦莱里奥,“他们自己的人性建筑师:种族、虔诚与艺术能动性——论十八世纪萨尔瓦多和乌尔里奥普雷托的非裔巴西兄弟会教堂,”《拉丁美洲殖民研究》,第 30 卷,第 2 期(2021 年)。
  5. 艾琳·凯瑟琳·劳,“早期现代全球天主教中的黑人圣徒”,(英国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145-46页。
  6. 劳(2019年)。
  7. 达娜·拉斯,“永恒的潜力:伏都教地区的石印画,”《非洲艺术》,第32卷,第4期(1999年冬季)。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