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扳指文化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391 回复:1

[物品器具] 古代的扳指文化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pototo

ZxID:321766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8 0
古代的扳指文化
      题引: 乾隆御制诗《咏射鹿玉韘》:快马飞生耳后风,浮麋数肋中无空。漫言刻玉占佳兆,发羽抨弦屡此同。
      武能携剑黄沙立战马,文能雨疏云朗诵铅华。冠于指上的戎马--------扳指,岁月老去,只剩下柔情风华。
      扳指作为一种护手的工具,主要是用于射箭 。 清乾隆皇帝对扳指的喜爱众所周知,单为玉扳指就写下了近50首诗作,还经常用“殊珍”这样的词汇来形容玉扳指材质的美妙。
[attachment=13265925]
       自古以来,女真族便被称为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以放牧与狩猎为生,骑马射箭是每一位成年男子必须掌握的生存本领。因此,弓箭与扳指也就成了他们必不可缺的物品。满族作为女真族的后裔,自然继承了祖先的生活方式。 满族早期的扳指,通常是用鹿骨和鹿角盘所制,满语叫“憨得憨”。当年的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是戴着这种扳指驰骋于草原之上,弯弓射箭,统一了整个女真部族。从此以后,八旗士兵便佩弓带箭,驰骋于天地间,建立了大清王朝,再次统一了中国。在清朝建立之初,为了不让子孙后代忘记祖宗这段以骑射得天下的历史,包括皇帝在内,所有的皇亲国戚都必须学习骑射。顺治皇帝在紫禁城内修建了箭殿作为习武的场所,并且亲率王公贵族在此练习骑射。而作为练弓射箭的工具——扳指也一直陪伴在帝王的手中。清初的几代皇帝都精通骑射,并且十分钟爱行围狩猎。当然狩猎不单是为了供帝王消遣娱乐,它还有着操练军队、练习骑射的目的。因此,皇室每年都会举行规模宏大的狩猎活动,皇帝一马当先,无数的精骑尾随其后,威风凛凛,方圆几十里的飞禽走兽无不惊魂四散。这种接近于实战的演练,从顺治皇帝起,一直持续了上百年的时间。后来到了乾隆时期,国家逐渐富强起来,扳指成为了皇室贵族的装饰以及把玩。为了告诫子孙不要忘记祖宗以骑射得天下的历史,乾隆皇帝亲自示范,经常率领子孙进行狩猎活动。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就收藏着几幅乾隆皇帝戎装骑马射箭的画卷。在《乾隆大阅图》中,描绘了乾隆即位后第四年(即1793年),他在京郊南苑举行阅兵仪式的情景。画中的乾隆皇帝头戴帅盔,身披铠甲,佩弓带箭,神态庄重,英姿焕发。仔细看他的右手拇指处,便会发现,他佩戴着一只白玉扳指。据《乾隆大阅图》等宫廷绘画,可以发现乾隆在平时的骑射实战中所用的扳指多是角、牙制作,可见玉扳指已经超出了实用价值。除了上述这幅画卷,北京故宫博物院所珍藏的另一幅《乾隆骑射图》,就很好地展现了这位“十全皇帝”的骑射之功。这幅画描绘的是乾隆在承德避暑山庄中射箭的情景。画卷中的乾隆身穿便装,左手握弓,右手搭箭,瞄准靶心,正在射箭场上亲自表演射箭。百米之外立着箭靶,那红色的靶心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只见箭靶旁边的官员,一人手拿靶纸,准备随时更换;另外一人正蹲在地上,检验着刚取下来的靶纸。在乾隆的身后,有一名官员,手中拿着一支箭,毕恭毕敬地在一旁伺候着。而箭场之外,两个兵卒正奔跑着为皇帝送箭。很显然,这一场景表明乾隆已连续射出了多支箭,并且兴趣正浓。虽然,这位画家并没有刻意地去描画乾隆手上所佩戴的扳指,不过我们仍然可以感觉到扳指的存在。乾隆之所以那么喜爱扳指,是因为他认为“扳指”既象征了满洲民族的家法,又凝结着儒家正统中培养君子的“射”礼。“玉”既有璆琳之美质,又有“君子比德于玉”的深刻寓意。故以美玉制扳指,便浓缩了满汉文明,融合了文武之道,既能时时玩赏于手,又能刻刻警戒于心。清代宫廷绘画为后人留下了清帝佩戴扳指的形象资料,如《玄烨戎装像》、《威弧获鹿图》、《大阅铠甲骑马像》等,描绘了康熙、乾隆皇帝全身披挂,右手大拇指上佩戴着扳指的形象。据介绍,故宫现存包括玉质、木质、金质等各个种类的扳指多达几百个,单是玉扳指就有上百件。
[attachment=13265922]
       乾隆御用扳指
       [b]小扳指,大学问[/b]
      乍一看扳指上刻着“恒”“鹄”“射”“用”4字,乍一看,大家应该都会认为恒鹄是个人,射用就是射箭专用的意思了吧。如果不认真研读古籍,这笑话可就闹大了。原来扳指上刻的4字与满族的文化是分不开关系的。满族,是一个半农耕半游牧的民族,在广袤的东北大地养成了剽悍的作风。努尔哈赤十三幅铠甲起事,从而进关入主中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汉学造诣深厚,尤其是乾隆皇帝对中国文化中的某些部分,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但他身上毕竟流淌着满族人的血,对满族文化中的一些传统习俗不仅没有放弃,而是将其发扬光大,扳指就是一个代表性事物。满族骑射之风盛行,扳指又怎能例外。据《清史稿·兵志》记载:清雍正十一年,以亲军未满十年者挑选前锋。满、汉八旗左右翼各设前锋统领一人,各警跸宿卫。侍卫班内有上驷院侍卫、司辔、司鞍。其兼尚虞、鹰鹞房、鹘房、十五善射、射鹄、善扑等侍卫,统在三旗额內,俱无定员。因而可以确定,“射鹄”为清代禁卫军中的一个兵种,兵源多来源于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1983年北京市海淀区皂君庙曾出土过一枚刻有乾隆御制诗的玉扳指。该扳指高2.4厘米,直径3厘米,呈圆筒状,一端边缘内凹,从里向外逐渐趋薄,另一端边缘则向外有少许凸出。扳指外壁上下各有一圈回纹,中间刻乾隆御制诗《咏玉韘》,诗文内容为:“缮人规制玉人为,驱沓闿抨是所资。不称每羞童子佩,如磨常忆武公诗。底须象骨徒传古,恰似琼琚匪报兹。于度机张慎省括,温其德美信堪师。”这首诗不仅把扳指的来源、用途交代得很清楚,而且引经据典,将古代玉扳指的使用制度作了说明。在此基础上,他结合儒家关于玉与仁、义、礼、信、德之间的关系将玉扳指拟人化,使整篇诗文在宣扬封建礼制的同时,也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这也是乾隆所作的第一首关于玉扳指的诗。扳指內壁刻单圈题“射鹄恒用”四字。由此可见,扳指上刻字是有史料和实物所佐证的,其正确的读法是“射鹄恒用”,这类扳指在当年是较为盛行的。平常理解“鹄”这个字,人们都会联想起成语“鸿鹄之志”,“鹄”亦称天鹅。而“鹄”字的另外一种解释,知人甚少。鹄,箭靶的中心,中鹄,就是射中靶心的意思。唐张茔“一箭不中鹄,五湖归钓鱼”,即为此意。此扳指通高3厘米,直径3.5厘米,稍大于北京皂君庙出土的扳指。观其外表上下刻有一圈回纹,然后在地子上凸刻出四个椭圆形圈,每个椭圆形圈上分别雕出“射鹄恒用”四字。在当年生产力低下,工具落后的客观条件下,仅这一个扳指的制作时间都不少于10天。
[attachment=13266049]
      清乾隆 巧色“射鹄恒用”玉扳指 
       扳指戴于勾弦的手指,一般左手握弓,右手拇指戴扳指,凹面朝上,凸面朝下,起到控弦的作用。拉弓时佩戴扳指,藉以保护手指并可减少手指运动量。同时,在放箭时,也可以防止急速回抽的弓弦擦伤手指。古人亦称为“机”,意义类似于“扳机”,表示扳指的作用相当于扳机。
[attachment=13265913]
   [b]  扳机[/b]
     扳指的前身叫做韘(音射) 《说文》曰“韘,射也”,说明此器为骑射之具。古代射箭时戴在手上的扳指,用时套于拇指上,张弓时,将弓弦嵌入背面的深槽,以防勒伤拇指。 韘初见于商代,流行于战国至西汉,但到后期原先的功用逐渐弱化,其演变为一种装饰品。有骨制、角制和玉制的。可能是由于玉较易保存的缘故,考古发现中只有玉韘出现。1976 年,位于河南安阳境内的妇好墓被发掘。商王朝自盘庚徙殷后,历经八代十二王。 而妇好墓是殷墟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被列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成果之一。墓主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皇后。 武丁时期被后世称为“武丁中兴”,武力盛极一时,就连巾帼亦不让须眉。妇好不只主掌祭祀,还英勇善射。妇好墓出土文物近 2000 件,多为祭器和武器,其中一件玉器引起了考古学家兴趣。那是一枚商代的韘形器,玉色鸡骨白,浮雕兽面蟠虺纹,器身圆桶状,下部平整,上端成斜面,是现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韘器,整体有些像圆柱体,中空方便佩戴,玉为深绿色带一些褐色的斑点。扳指正面用雕刻着一个神兽的脸,神兽的双眼挖了两个孔,可以穿戴皮绳等,背面有一个可以放置弓弦的凹陷。这个历史上最早的戒指鼻祖,可以看出扳指上使用的痕迹。这些痕迹是妇好无数次使用弓弦的证明,它代表着当时最高的制作工艺,是王权与武治天下的象征。这件韘器现存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attachment=13265929]
     [b] 玉韘[/b]
      玉韘最早出现在商代(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尤其是骑猎民族使用最为广泛,到了春秋战国时(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就比较流行使用扳指了。
[attachment=13265924]
      玉兽面纹韘
[attachment=13265921]
       [b]坡形扳指[/b]
       几千年来,扳指曾出现过很多种样式,最多的,当数坡形扳指与桶形扳指。坡形扳指从侧面观是梯形,即一边高一边低。桶形扳指即从侧面看是个圆柱体。
[attachment=13265927]    
       [b]桶形扳指[/b]
       其中,坡形扳指出现的时间较早,早期还有弦槽,后来被取消。
[attachment=13265912]
      我国古代的坡形扳指一直延续使用到了明代。 蒙古与清朝则主要流行桶形扳指。又因文化与地域属性的关系,传统的汉族扳指与满族、蒙古族的扳指略有区别:汉族扳指从侧面看呈梯形,即一边高一边低,而蒙古族、满族的扳指一般为圆柱体。
[attachment=13265931]
      [b]圆柱体扳指[/b]
[attachment=13265916]
       [b]春秋之韘[/b]
       春秋战国时期,韘极为流行。那个时候的扳指都是为军事所用,现今俗称武扳指,皆由驼鹿角制作,在夏季手出汗的时候,驼鹿角中的角质蛋白会由汗液析出,扳指内壁产生粘性,均匀的血线可以增加透气性,久戴并无秽臭之气。《诗·卫风·芄兰》曰:“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就连童子也佩韘。它已不只是一种实用之器,而且成为了一种尚武之“道”,适应了群雄争霸时期培养武士精神的需要。
    另一种桶形扳指主要出土于14世纪以后。
[attachment=13265918]
      汉 玉螭凤纹韘
       随着时间的推移,韘在实用与艺术之间,越来越偏向于后者,从射箭的护具逐步演变成只具装饰功能的韘形佩,战汉时代,玉出现了片状形制,玉韘变成了扁平或片状,前尖后圆,成为一侧或两侧有纹饰的纯玉佩,很多还镂龙雕凤,十分精美。大都也有用来拉弦的小钩,但这个时候的玉韘已经不能承受拉弓射箭的强大扣力,而完全演变为一种佩件。因其中空部呈鸡心形,也有人称之为“鸡心佩”。时至西汉,韘器已基本绝迹,取而代之的韘形佩,却越来越精致美奂。它只保留了韘中孔指洞的设计,器身已化做便于佩戴的薄片。韘形佩以玉为载体,施以龙螭造型,行云流水,磅礴灵动。
      宋代出现了一些仿汉代的扳指,其样式更是多种多样,有片状的,也有矮筒状的;时至清代,扳指呈圆筒状,一端边缘往里凹,一端边沿向前凸,因为其材质更加圆润、光滑,所以更加难以用来射箭,而成为一种装饰、身份以及流行趋势的象征。
      17世纪以后,汉族将扳指发展为首饰。之后这种钩弦之器绝迹了近千年。直至元代才又出现。
[attachment=13265917]
        汉  白玉韘
       在我国,坡形扳指一直使用到明代。 国外则突厥—土耳其、韩国至今仍在使用。期间,各种式样的扳指都有存在。 明代时,满人将鹿角或虎骨制成扳指,作拉弓射箭时套在拇指上的钩弦器,以防止弓弦磨破手指。取得天下后,上自皇帝下至兵将都戴扳指,以示不忘祖宗和武功。
[attachment=13265910]
       到了以武力夺取天下的清代,挽弓射箭作为冷兵器时代重要的个人军事技能受到极大重视,自古便多于为战场远攻,因此清朝军事力量的核心武装——八旗——对骑射甚为重视,满族八旗子弟于弱冠前,照例要到本旗弓房锻炼拉弓由“一个劲儿”(二十市斤拉力)循序渐进为“二十个劲儿”甚至“三十个劲儿”。拉弓时佩带扳指,藉以保护手指并可减少手指运动量,故扳指几乎人手一枚,因而成习。初时因重实用,大小扳指皆选韧涩材质制作,宽窄肥瘦不一,因人而异,以便套带。清代扳指亦指“板指”,又称“班指” 或“梆指”,在满语中称为“憨得憨”。至清军入关前,满族人通用鹿骨扳指儿,呈黄色,年久变为浅褐色,以“有眼”者为贵。到了清中后期,清军入关以后,举天下以奉养八旗,不劳而获,待遇优厚,八旗风气日渐奢靡,崇武风气变得有名而无实,扳指这种军事器械渐渐成为一种佩戴在拇指上极为时髦的饰品,八旗子弟争相以贵重材质制作扳指,相互攀比炫耀。最终,形成了上自天子与王公大臣,下至满蒙各旗子弟及附庸风雅的富商巨贾虽尊卑不同而皆喜佩戴的风气。扳指原本使用犀牛角、兽骨制作。但是,八旗子弟使用扳指大多只是用来炫富,这些较硬的材料十分“克手”(据称系“北京土语”)。有明显的磨手感觉。因此,八旗子弟便对扳指儿的制作工艺有了“更高”的要求:扳指表面必须十分光滑,筒状内部接触手指部分以不“克手”(即“光滑柔顺”)为准。不使用时,常要双手反复搓磨,使制作时肉眼不可见的“毛刺”通过手的“摸”、“搓”逐渐达到光滑,这类似现代制作工艺的打磨抛光工序。
         乾隆帝是一个大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个大收藏家。据传,他闲时爱两手戴满扳指。为迎逢皇族,地方官员纷纷将扳指进贡宫廷。据清代《内务府奏底档》记载,1776年乾隆爷巡山东,沿途各个官员为博皇帝欢心,众大臣送了乾隆爷百多枚各种名贵材质的扳指,还挖空心思地在扳指面上饰以浮雕纹饰,雕有“万寿无疆”、“古稀天子”及御制诗等。皇帝也喜欢把扳指赏赐给有功之臣,大臣们以此为荣,将御赐扳指整日戴在指上以炫耀。进而在达官显贵中形成了一种风尚,以此相互攀比。老北京的皇族后裔以及富家子弟们,深受皇城根儿下的文化娱乐熏陶。老话儿说:贝勒爷三件宝,——核桃、扳指、笼中鸟。有人按季节更换扳指,有人每天更换扳指,更有甚者每个时辰都要更换一个扳指。乾隆时期清宫扳指的制作量很大,其中绝大部分是由各地官员进贡的。如: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春,九江关监督全德进掐丝珐琅扳指20个,广东总督李侍尧进子儿皮钉花扳指50个、象牙扳指50个;乾隆五十七年正月初九日徵瑞进白玉扳指四个、青玉扳指四个,六月二十七日苏州进四喜墨玉扳指九个;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七日湖南巡抚姜晟、江西巡抚陈淮各进玉扳指九件一匣,福建巡抚浦霖进碧玉扳指九件、白玉扳指套九件,山东布政使江兰进旧玉扳指二盒等等。
[attachment=13266734]
      密云县董各庄清皇子墓出土的清代黄玉刻诗扳指
     此件扳指上琢刻“乾隆御题”诗:“缮人规制玉人为,彄沓闓抨是所资。不称每羞童子佩,如磨常忆武公诗。底须象骨徒传古,恰似琼琚匪报兹。于度机张慎省括,温其德美信堪师。”
       扳指以其大小厚薄论,又有文武之分,文扳指多以诗句花纹为纹理,而武扳指则以素面示人。我们在清宫戏中常能看到一些表现八旗纨绔子弟的场面,大都是右手拇指上套着一个硕大的翠扳指,左手提着一只鸟笼子……其实,这时候的扳指准确的称谓为“文扳指”。文和武,并非是泾渭分明,一眼洞穿,其实文人的心脉中同样充满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最好的例子就是南宋词人辛弃疾,上马提刀杀敌,下马著书成文,我们从他的词中能体会到呼啸沙场、保疆护国的血性。
[attachment=13265903]
       当时的贵族多以象牙、水晶、玉、瓷甚至翡翠、碧玺这些名贵的原料制作扳指,作为从半奴隶制部落起家建立的王朝,有清一代,等级制度极其森严。扳指儿虽小,却也受到森严等级的制约。翡翠、玛瑙、珊瑚等名贵材料制作的扳指儿,非王公贵族,一般人是不能随意佩戴的。普通人佩戴的扳指儿以象牙、瓷质为多。而普通旗人佩戴的扳指儿,以白玉磨制者为最多。
[attachment=13266029]
       满族贵族扳指儿以翡翠材料制作者为首选,其色泽澄浑不一,而且花饰斑纹各异,比率而清澈如水者价值连城,非皇室贵胄不敢轻易佩戴。这种种分别,在当年是判定等级身份的标志,在如今则是衡量扳指价值的尺度。
[attachment=13265923]
    清  珊瑚扳指
       男人对扳指的热衷如同于女人对玉镯的着迷。但由于作为首饰时,扳指仅仅是一种玩物,因此常被以轻蔑的语气称作“扳指儿”。 扳指儿以满蒙八旗男人首饰的姿态仅仅存在了百年之久。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不方便,想来常在拇指上套着一个大玉环,对做事的人来说总是个累赘;再者,朝代沿革,历史变迁,清晚期以后,热兵器逐渐取代冷兵器,坚持“满语骑射”的清王朝最终没能挡住这历史潮流,男子不再尚武、习武,更器重文明和智慧。
[attachment=13265919]  
       [b]拉弦法[/b]
现代射箭运动起源于欧洲,广为应用的“三指勾弦法”,就来自传统的“地中海式”。欧洲人多用单体弓,体长,韧性差。即便满弓,弓弦夹角也只能形成开阔的钝角,开弓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排拉弦即可,宋人称之为 “胡法”。 而中国古人使用的复合弓,是世界冷兵器史上最为杰出的设计之一,工艺复杂精巧,弓体短而弹性大。满弓时,弓弦夹角成窄小的锐角,受力点不宜大。因此,以有力的拇指开弓,才是最科学的方案。拉弦法是中国古代的较为主流的一种勾弦放箭方法。根据欧洲人的分类方式,被称为“蒙古式拉弦法(Mongolian release)”。根据宋代中国官方分类,则叫“汉法”。现代人可以称为“中国式拉弓法”。这种勾弦法主要流行于普遍使用复合弓的东方世界。按照这一方法,拉弦主要使用拇指,因而只需要在拇指上佩戴扳指。可以说,扳指是为“汉法”应运而生的。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蕴富着强势与力量的尚武精神。
[attachment=13265920]
         [b] 拇指勾弦法[/b]
          扳指用法示意图这种方式也叫做“拇指勾弦法”。此外,还有一种比较主流的勾弦放箭方式,即欧洲人所说的“地中海式方式(Mediterranean release)”,宋代亦称为“胡法”,主要流行于西方使用单体弓的区域。其特点是: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相并勾弦,箭在弓左(以左手持弓为准),现代射箭运动由欧洲开始,因而也采用此种方式。这种方法也叫做“三指勾弦法”。不同的张弦方式,主要根源于弓的不同特性。欧洲长期使用单体弓(一直使用到被火熗淘汰),体长而弹性差,因此必须使用较长的弓体才可以获得较好的威力;而中国的传统复合弓(现代复合弓与中国古代复合弓的形制差别巨大,不过他们确实都是复合的)正好相反,弓体较短,但弓的弹性好。于是,使用中国弓时,当拉满弓时,手指拉弓处与弓弦形成锐角,不能使用太多手指。中国复合弓的制造与使用,在世界兵器史上有着出类拔箤弓弩贡献,工艺先进且复杂,制作精良美观。中国和蒙古在骑射方面比西方要先进得多,复合弓短小、弹力大,骑兵也可以使用。而以英国长弓为代表的单体弓由于弓体太大(在威力相近的情况下,单体弓长度可达两米,而复合弓的长度可以限制在一米左右),只适合步兵使用,所以西方中世纪的骑兵多采用重甲冲撞的战斗方式,而在骑射方面鲜有发展。
        [b]关于扳指戴法的争议[/b]:
[attachment=13265904]
       有一部分人认为,它是用来保护掌握弓箭那一只手的拇指(托箭的拇指,而非拉弦的拇指)。如果右手控弦,左手持弓,扳指应该是戴在左手拇指,用扳指来托住箭杆。有人提出:“因为亲身体验可知,箭飞出时,快如子弹,虽是柔软箭翎、光滑箭杆,也极易擦伤皮肉!”但是,在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中,世界各国所发现的射箭护具,主要都是用来保护拉弦手的(其他有用来保护手臂不被弓弦打伤的,或者其他作用)。如果箭枝会伤害到托箭的手指,不可能古今中外几千年都无人注意。在实战中也可以发现,箭枝从来不会擦伤手指。
[attachment=13265905]
        而网络中也有人推测是因为箭枝发射瞬间,由于弓体急剧伸展,弓弦急速回弹,弓弦提供了巨大的力量推动箭枝前进,这一力量是向前而不是向下的,因此,箭枝不会形成太大的压力损害手指。同时,更好重要的是,由于弓箭发射时,目标距离通常较远,射击时,射手都会选择让箭枝以抛物线方式飞行,其飞行轨迹是先向上而后逐渐下落的,箭枝在发射瞬间是向前向上运动的,因此基本不会向下压迫托箭的手指。弓箭的初速相对较低,利用现代技术,反曲弓的初速也不过200FPS,实际上羽毛以这个速度扫过手术完全无感觉的,所谓箭杆或箭羽划伤手指的传言完全是没射过箭的人想象出来的,箭在离弦的瞬间并不是理想状态下的直线运动,因为手撒放的时候,不可能像机械撒放一样干脆利落,所以弓弦离开手指的时候是带有一定角度的,弓弦的运动轨迹是一个曲线,在这个曲线推力的作用下,箭杆会发生弯曲,并在弓把的相对作用下向右侧跳开,也就是说箭羽经过手指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完全离开了手指。
[attachment=13265902]      
        从远古至今,扳指从只是骑马射箭的护具,发展成为人人离不开的饰品,而且使用者不在仅仅限制于男性,女性也渐渐上开始喜欢扳指,样式以光面的最为常见,还有扁圈式、圆筒式等。此外,还会有铸字,如“福”、“寿”字。清代戴扳指的女人的典型代表就是慈禧。夫妻间亦有借用此种戒指以表示心无二者。虽然扳指一度消亡,可是却丝毫不影响人们对其的热情。而在现代,这种佩戴并不方便的戒指,早已退出了人们日常生活首饰的领域,多作为文玩物了。
[attachment=13265930]
       扳指儿中的极品自然是皇帝的御用之物,无论身份、材质、工艺、纹饰,均登峰造极。从多尔衮进关到顺治皇帝初步立足中原,再到康雍乾三朝,皇帝御用的扳指儿都是有着严格的惯例和规定。清宫造办处先是依皇帝谕旨让玉作、牙作等专业机构按照皇帝的意愿和喜好做出上用纹样,再经皇帝本人修改确认后方可制作。为制造一个合用的扳指,乾隆皇帝可以在外出避暑之时,连续七次来回传递命令以及扳指实物,要求工匠修改。御用扳指儿上面,经常有御题诗、诗意画和宫廷专用纹饰等带有浓厚人文气象的雕刻。这类扳指儿是当时技艺最高工匠的倾心之作,也是当时宫廷文化和皇帝本人气质爱好、文化理想和审美品位的集中表现。不过,这一类的扳指儿儿数量十分有限。
[attachment=13265914]    
        图中扳指一套五枚,分别用白玉、翡翠、碧玉、粉彩瓷和铜胎掐丝珐琅五种材质制成。虽材质有异,而规格、造型基本一致。白玉者,用和阗籽玉琢就,致密温润,局部留皮,呈洒金黄。上下端刻饰云雷纹,主题纹饰为折枝菊花,题“莫嫌老圃秋容淡,犹有黄花晚节香”诗文铭。落款为“壬戌”,钤“干”、“隆”二字天圆地方章。翡翠者,玻璃种,翠色艳美,不事雕饰,抛光明亮,包浆莹泽。碧玉者,外壁阴刻折枝花和御制诗文,惜岁月悠悠,漫漶难辨。玉质温润,包浆雅美。瓷质者,用金彩勾绘轮廓和边线,内用矾红填彩饰朵花纹。珐琅者,外壁上下饰如意云纹,中间一组寿字纹为饰。原配紫檀梅花桩形包装盒。外壁剔地浮雕缠枝莲纹和简意夔纹,盖面五出梅花瓣,饰五蝠捧寿纹。外底阴刻“乾隆年制”四字二行篆书铭文款。这套扳指,材质珍贵,雕琢精良,原配紫檀包装,更属难得。所以,这套乾隆扳指在2010年春季文房雅玩艺术品专场拍卖以470.40万成交。
      其次是御赐扳指
[attachment=13265906]
       对于很多各地高级官员、附属国进贡或宫廷在江南定做的扳指,皇帝往往不是自己戴,而是赏赐给高官、宠臣、皇室宗亲,比如乾隆皇帝就会把此类扳指儿赏赐给在平定回部和大小金川等战役中得胜回朝的将领。
       除了御用和御赐扳指儿外,扳指儿中的“探花”要数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皇家宗室为自己定做的,其上往往会刻有宗室本人的私印。亲王赏赐家奴、下属或馈赠亲友的扳指儿,也属此等之列。清代等级极其森严,即便是亲王也不能逾制,所以也就很少在上面题诗刻画,其工艺和材质也不敢擅越皇帝的喜好,价值自然也就略逊一筹。
[attachment=13265911]
      接下来,则依次是大将军王、抚远大将军及其同僚下属诸将军扳指儿、贺寿用扳指儿、嫁妆扳指儿、纪念或占卜扳指儿、商用扳指儿。
[attachment=13265926]
     在2001年北京翰海的秋拍上,上图的水晶内画探花及第扳指估价5万至7万元,成交价则达到了33万元。
[attachment=13265909]
     扳指的拍卖,每年都有,价位也是居高不下,不仅仅是乾隆时期的扳指值钱,现在雕刻大师们雕刻出来的扳指,不仅包含了古时的手法,更是融入了现代元素。古时的纹饰一般都是瑞兽纹、花草纹、山水、人物、诗词等纹饰和图案。而现代雕出来图案,动物与植物相结合,各种图案层出不穷,扳指的价值也在逐渐上升。
[attachment=13265915]
      这枚传承扳指,然此扳指取法古人,以扳指之形为挂件,颇有创新。玉皮裹白,浮雕祥瑞图案,看来十分雅观,令人爱不释手。于是2012年6月在春期拍卖会上以224.25万元价格成交。
[attachment=13265934]
        这件扳指器形厚重,纹饰古朴简约,技法以阴刻、阳刻线并重,线条流畅自然,雕刻技法尤为精致,堪称料佳工精意美的当代玉雕艺术精品。于2014年春季拍卖会上以166.75万价格成交。
[attachment=13265908]
      根据不同的材质,就有不同的扳指儿护养方法。比如象牙扳指一般有槽痕,所以要经常擦拭槽痕中的污渍,但多用上好的皮毛。象牙制品一般会在五六十年后开裂,所以很少用水来清洗,而是多用胭脂(纯天然制作)和酒糟来清洗,不仅有很好的清洁消毒功效,而且还也不会出现水中杂质浸入象牙内形成渍斑的情况。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为象牙扳指儿制作一个紫檀木的内胆,因紫檀木略有淡香且能吸水分,与象牙可以达到互为护养的功效。和田玉扳指儿的保养基本就和玉镯的保养差不多,在把玩时用指肚之肉来打磨扳指。
[attachment=13265907]
      民间还流传着一个顺治皇帝用扳指确定自己陵寝位置的故事。故事还要从顺治皇帝的一次外出狩猎说起……传说,清朝初期的一天,顺治皇帝率领众臣到河北省遵化县一带狩猎,捕获了大量猎物。顺治纵马扬鞭登上了高山,极目向南望,金星山如锦屏翠帐,朝北看,昌瑞山山峦重叠,林涛如涌,景物秀美,如同仙境,顺治皇帝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他站在山巅,凝视着远方,不由想到了自己的后事。它向苍天默默地祷告,轻轻取下佩戴在大拇指上的白玉扳指,小心翼翼地扔下了山坡,然后向众臣宣诏:“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的寿宫,扳指所落之处为佳穴,即可启工”。众部下顺着玉扳指滚落的方向找去,在草丛中发现了玉扳指,并且立桩做了标记。清东陵中的第一座陵寝——孝陵也就在这里落成了。虽然这只是一个民间传说,却说明了顺治皇帝对扳指的珍爱。
        [b] 成吉思汗救命扳指的传奇[/b]
         相传,成吉思汗有两件心爱的宝物,一件是象牙做成的扳指儿。在大拇指上作为射箭时勾弦之用,另一个是雕花银酒杯,每次饮酒时都用它。没想到,成吉思汗的这两件宝物在一次与他自小结义的兄弟扎木合聚会时却救了他的命。成吉思汗在呼伦贝尔草原崛起之后,他自小结义的兄弟扎木合十分嫉恨,总想伺机加害于他,扎木合暗中拉拢了成吉思汗的世仇,塔塔尔人的姑爷伊拉固,以让成吉思汗与塔塔尔人联姻结盟为名,邀请成吉思汗到克鲁伦河下游的阿拉坦宝勒格赴宴。成吉思汗接到扎木合派人送来的信后,与众将进行商议。大家都说,成吉思汗的父亲就是被塔塔尔人用毒酒杀害的。这次“联姻结盟”是假,借机杀害成吉思汗是真,所以大家都反对他去赴宴,成吉思汗有他自己的打算,他如约来到了阿拉坦宝勒格。他刚刚下马,就见扎木合从伊拉固手中接过一杯酒,装出十分谦恭的样子,双手递到成吉思汗面前说:“以前都是小弟不识时务,错怪了你,使得我两家大动干戈,今天小弟设宴,还望你不计前仇,先干此杯!”成吉思汗大度地接过酒杯,顺势将大拇指的象牙扳指伸在酒中,谁知雪白的象牙扳指立即变了色,成吉思汗心头一惊,酒中果然有毒。但他还是装出十分坦然的样子,灵机一动,左手端杯,右手无名指轻轻朝天弹了一下说:“有上天的保佑,才让你我结盟,这杯酒就敬天吧。”说着双手将酒杯高举过头,朝天泼去。扎木合一看就有些慌了,赶紧示意伊拉固又斟了第二杯酒。伊拉固双手颤抖着将酒杯递到成吉思汗面前,结结巴巴地说:“大汗饮下这杯酒,消除前仇,永结同心。”成吉思汗早已看穿了他们的阴谋,但还是若无其事地将酒杯接过来,又将扳指伸到酒杯中,扳指变成灰黑色,成吉思汗冷眼看着伊拉固,将手举向空中轻轻一弹说:“你我原本都是这块大地上的子孙,这杯酒应该敬给生养我们的大地。”说着将酒轻轻泼洒在大地上。扎木合和伊拉固这时真的慌了手脚,你抢我夺地又斟了第三杯,硬塞到成吉思汗的手中说:“天也敬了,地也敬了,这杯请大汗喝下!”成吉思汗冷笑一声,脸上露出不屑一顾的神色说:“虽然我们有上天庇护,有大地养育,今日结盟怎能黑着心肠忘了我们是同一个祖宗!”说着又用扳指沾了一滴酒,此时3次浸酒的扳指已经完全变黑了,他强忍着怒火,重重的朝天弹了一下说:“在天之灵的祖宗啊,睁开慧眼看分明,不孝子孙捧浊酒,别怪孩儿大不敬!”说完遥望北方,将酒狠狠地泼下,然后,成吉思汗仰天大笑,并将扳指偷偷地揣到怀里,对跟随他的人说:“拿杯来,我要用这个银亮的酒杯与扎木合,与伊拉固对饮三杯,以表示我的诚意!”当成吉思汗拿出那只雕花银杯的时候,扎木合和伊拉固一看,知道成吉思汗早就有了准备,这时他们无计可施,只好又换上好酒斟满了成吉思汗的银杯,成吉思汗躲过了扎木合的暗算。在那金戈铁马的年代,各部落间的厮杀不断,为防止被暗害,无论谁,每次在饮酒时都要学着成吉思汗的样子,将拇指上的象牙扳指伸到酒杯中,扳指不变色,敬完天地祖宗之后将酒一饮而尽。朋友来了,主人为了表示坦诚,都会用雕花银杯斟满酒,醇香的美酒清澈透底,客人就会毫不怀疑地一饮而尽,到了清代后期,扳指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偶尔还有人用。但大多用玉做的扳指却变成了达官显贵或纨绔子弟显示身份的装饰品。当然试毒的作用也就消失了,但在蒙古族当中,由成吉思汗传下来的用银杯喝酒、敬天、敬地敬祖先的习俗却一直流传到今天。如今游客来到草原旅游点,好客的主人会捧着雕花银碗向客人敬酒,俗称“下马酒”。如果客人扭扭捏捏,推推让让,就会认为是对主人的不敬,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双手接过酒碗,用无名指醮酒,向天、地、神的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天、敬地、敬神,然后一饮而尽。不会喝酒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
       从这一则故事中我们可以得知扳指的用途不仅在于装饰和骑射,亦曾是试毒的护身工具。
        [b] 一则关于玉扳指的民间故事[/b]
        清朝光绪年间。这天,钱塘江下游古城盐官的城墙上贴了一张神秘的放贷告示,上面写着几行厚重的笔迹:本人乃吴中商人胡骞,现有大笔银两囤积,今日来到宝地,择选能人合作经营生意。有意者请到悦来客栈面谈,愿大家开诚布公,一本万利。很快,告示下面围满了人。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许多不务正业的人看了以为遇到了一座金山,他们个个心怀鬼胎,到悦来客栈寻找胡骞。胡骞是一个黝黑高瘦的老者,双目炯炯有神。面对蜂拥而来的人群,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一一对付。有人提议开妓馆,有人提议开赌坊,也有人提议开地下钱庄……都被胡骞一一拒绝了。大家见这个老头儿是个倔脾气,先前的热情悄然淡去,渐渐地很少有人再去找他了。胡骞见状依然不慌不忙,每天泡上一壶清茶,静坐着等待。一天,有个叫做何梦飞的中年男子找上门来。此人神形委琐,说话含糊其辞,他道:“我有一批货物,想给它找个买主,可一直找不到有缘人。不知胡先生是否有魄力……”此时,胡骞微闭着眼睛,道:“究竟是什么货呀?”何梦飞清了清嗓子道:“此种货物是人间至宝,有了它,吃穿住行不发愁,日进斗金不是梦。”胡骞沉吟了一下,不紧不慢地道:“你说的那种伪造的钱币带来了没有?”“钱币?”何梦飞一惊,随即哈哈笑道:“胡先生果然是个能人,看来我是找对人了。”说着,何梦飞把随身带的包袱放在客房内的书桌上层层打开,里面躺着一串崭新的铜钱。他捧起铜钱,递到胡骞跟前。胡骞一把抓起,凑到窗口,仔细察看。他见铜钱纹理清晰,字迹工整,质地坚硬,厚薄均匀。他用手指轻弹,声音清脆,与真钱相差无几。胡骞把铜钱放进口内,用牙齿轻咬,又闭上眼睛反复品尝良久。最后,他睁开双眼道:“制作考究,只是其中掺入了少量的铁屑。我从未见过如此逼真的伪造钱币,除了制钱工匠,旁人肯定看不出真假。敢问你是从何处得来的?”何梦飞大惊,道:“胡先生好眼力,造钱的地方极其隐蔽,我是不会告诉你的。造钱的师傅刚刚告老还乡,临行前,他从官窑里偷偷取出了一副捣毁的钱模。而后,他找到我们,修复了钱模,开始大量锻造钱币……敢问胡先生要多少?”
        “你出什么价?”
        “一两银子买五贯铜钱,怎样?”
        胡骞摇了摇头道:“一两十贯,绝无二价。我要出一万两银子,买你十万贯假铜钱。今晚,你就带到客栈,到时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何梦飞把铜钱从胡骞手中抽走,道:“做我们这行的,一定要谨慎从事。明晚三更,你一个人到城北的陈氏染坊找我,到时我们再做交易。”说完,他扬长而去。胡骞来来回回在客房里面踱着步子,思考着明天晚上的对策。其间,又来了几个人,都被他轻易打发掉了。此时,一辆马车“哒哒”地走近悦来客栈,一个高贵的妇人在两个随从的带领下慢慢走上楼来。她来到胡骞的客房门前,轻叩门环。“请进。”胡骞道。门开处,三个人挤进客房。贵夫人带着疲倦、慵懒的神情走过来,飘然穿过房间,坐到一把椅子上,细小的肩膀懒洋洋地耷拉着。她打量了一下屋内的装饰,挥手让随从端上一个锦盒,她打开盒子,只见里面有一个纯白的玉扳指。胡骞低头细看,发觉玉扳指洁白光亮,温润细腻,好似刚刚割开的新鲜肥羊肉脂肪。他忍不住用手抚摩,竟然触手生温,玉肌里内含“饭渗”,呈欲化未化的白饭状。他心头颤动,道:“是乾隆年间的羊脂白玉扳指,你从哪里得来的?”贵夫人警觉地看了他一眼,合上盖子,道:“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而今家道中落,丈夫病重,无奈之下,只能将其出售。不知胡先生是否有意?
        胡骞问:“出个价吧?”
        贵夫人道:“十万两银子,分文不让。”
        胡骞心念暗动,接口道:“后天清晨,你到客栈找我,我给你银子。”
       贵夫人点了点头,藏好锦盒,起身走出客房,两个随从一左一右护卫着她走下楼梯。此时,胡骞快速地打开窗户,看见贵夫人的马车停在客栈门前的大树下。他看了看周围,猛地一个纵身跃出窗外,脚尖在屋檐上轻点一下,身子轻盈地落在大树上。紧接着,他迅疾地溜下树干,钻到马车下面。随即,胡骞运起壁虎游墙功,紧紧地贴在车身底部。马车飞快地驶出盐官城,转眼间来到了钱塘江边的官道上。大约过了一炷香的工夫,马车拐入了一条凹凸不平的小路。天色渐渐地暗下来,马车终于停了,贵夫人下车后与两个随从进入了一所房屋。此时,胡骞听到有人出来卸下马车,解下马鞍,那匹马喘着粗气走到槽边喝水。等四下里安静下来,胡骞才屈膝弯背,慢慢从车底下探出头来张望。暮色中,他发现自己身处一个山坳里,周围树木参天、野草丛生。前面有一座孤零零的石屋,窗户里闪着昏黄的光。胡骞悄无声息地掩到窗下,听到了他们的谈话。
        一个粗鲁的声音道:“大姐,等银子到手,我们立即结果了那姓胡的老头儿,再把戒指抢回来。”
        一个沙哑的声音道:“大姐,我看那个老头儿是个厉害角色,我们一定要谨慎从事。”
        那个贵夫人沉吟了一下,道:“三弟总是太卤莽,还是二弟细心。等到后天,二弟到客栈把他约出来,我们在城外废弃的土地庙里再下手……”
        胡骞暗吃一惊,看情形是遇到了江湖上声名狼藉的“鬼面三盗”。老大“鬼魅子”,老二“鬼哭子”,老三“鬼狼子”,他们平时善于化装打扮,变换各种脸型,陰险狡诈,专干黑吃黑的买卖。他弄清楚了对方的底细,马上抽身退出,回到客栈。此时,一个绝妙的计策在他心中谋划好了。胡骞连夜赶到与何梦飞约好的陈氏染坊,染坊平日里生意清淡,因此早早就关门打烊了。敲开了大门,何梦飞对胡骞突然到来有点意外。他急切地扫视了四周,把胡骞拉到屋内,问道:“胡先生,说好了是明晚三更交货,为何你提前来了?”胡骞“嘿嘿”一笑,道:“做这种生意,讲究的是一个稳妥。我想得由我来定个地点,明晚三更到城外的土地庙,我用乾隆年问的羊脂玉扳指作交换,如何?”
        何梦飞答道:“此事不能由我做主,要请示老板才能作决定。你等一下,我进去问问。”过了半个时辰左右,何梦飞从里间出来,道:“我们老板答应了,就照胡先生说的办。老板会请高明的玉工到场验证,请胡先生不要故弄玄虚。”胡骞连连称是,离开了陈氏染坊,他到城外的土地庙里察看了一番。那里现在是一片乱坟场,白天就人迹罕至,更别说是夜晚了。
        次日清晨,“鬼面三盗”中的老二鬼哭子找上门来。果然,他说出了在城外土地庙交易的事情。胡骞故意装作诧异的样子道:“既然你们已经定了地点,那么时间就由我来定吧。今晚三更,我会派人去土地庙与你们会面。不过,我准备的是十万贯铜钱,折合银两也是十万两,你看如何?”鬼哭子想了一会儿,道:“就照你说的办,晚上再见。”等天色暗下来,胡骞换上一身夜行衣,带上一袋飞刀暗器,早早地来到城外的土地庙。他悄无声息地钻进土地菩萨空空的身子,端坐在上面,又在菩萨的眼眶上挖了两个小孔,恰好可以看见外面的一切。
        半夜,胡骞听到外面传来“吱呀吱呀”木轮转动的声响。他立即闭吸凝视,只见何梦飞带着十几个人,点着十几个火把,全副武装,推着两辆大车走进了土地庙。他们四下站定后,就开始默默等待。大约三更时分,庙外传来一阵凄厉的鬼哭狼嚎的声音,令人毛骨悚然。转眼间,“鬼面三盗”来到了庙门前,看见里面的阵势,他们相互看了一眼,露出一丝诧异的神色。鬼魅子道:“想不到你们早就到了,怎么样,东西带齐了没有?”
        何梦飞道:“乾隆玉扳指呢?让我们都验验货吧!”他带着一个玉工来到鬼魅子跟前。鬼魅子取出锦盒,打开盖子,那个玉工看得眼睛都直了。良久,他才道:“确实是真品,我敢断言,这极有可能是从宫中流传出来的。”此时,鬼哭子和鬼狼子开箱检查了铜钱,满意地点了点头。看着对方人数众多,而且都是武功精湛的练家子,自家没有必胜的把握,鬼魅子临时打消了“黑吃黑”的念头。她随即吩咐鬼哭子和鬼狼子拉回钱箱。她伸手探入箱子,抓起一串铜钱,仔细查看着。而后,她把乾隆玉扳指交到了何梦飞的手中。
        忽然,一件暗器向鬼魅子袭来。她一低头,手中的那串铜钱都被削成两半。铜钱断裂处呈现出一层灰色,鬼魅子一震,大喊:“是伪造的铜钱,我们上当了!”何梦飞见事情败露,连忙招呼手下撤退。此时,“鬼面三盗”疯了似的向他们扑来。听着外面剧烈的刀剑相碰的声音,胡骞露出了一丝笑意。看着他们打斗,胡骞不断地发射暗器偷袭。恶斗进行了一个多时辰,双方死伤惨重,只剩下鬼魅子跟何梦飞还在打斗。他俩杀红了眼,各自身受重伤。眼看着时机差不多了,胡骞从土地菩萨里钻出来,一举制服了他们。鬼魅子喘息着问:“你到底是谁?”
     胡骞哈哈一笑,道:“实话告诉你吧,我就是江南第一捕头宋六奇。最近,宫中丢失了一枚乾隆爷年间的玉扳指。我跟踪追查你们鬼面三盗已经很久了,在盐官附近发现了你们的踪迹,所以设计引出。想不到的是,我还破获了一个造假币的团伙……”胡骞把他们两个捆绑成两个“大粽子”,塞在一辆大车上,推着他们向盐官县衙走去。
      虽然这只是一则宋六奇破案的民间传奇故事,但我们也能隐约知道宫廷玉扳指的价值何其贵重。
       [b]从扳指到指环再到戒指的变迁[/b]
        满族作为曾经统治中国长达二百六十七年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文化至为丰富且流传甚为绵长。在其与汉族逐渐融合的过程中,彼此之固有文化融会贯通、相得益彰。原属于满族特有的首饰——扳指与戒指,虽非九鼎大吕,但就其渊源与文化微妙论,则颇值得涵泳玩味。扳指一般制成两端平齐、外周平滑高约3.5厘米的圆筒形,有的雕饰龙马纹、花草纹、山水、人物、诗词等纹饰和图案,镂刻细腻。可以戴在手指上当首饰,且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也适合当礼物赠送予人。而扳指做为信物用途广泛,在小说或电视上扳指通常会是某个身份的象征,或代表全国商铺东家,或代表某国权贵身份,还有时候能用来在机密的书信上盖戳为凭。现在,纯正的扳指很少,人们也戴的很少了,且扳指是戴在大拇指上的,也不方便,故而戒指作为装饰品而流行。戒指又名“约指”,俗称“镏子”。戒指诞生得追溯到3000多年前,那时还没有戒指。由埃及的统治者有将代表权贵的印章随时带在身上的习惯,但又嫌拿在手上累赘,于是有人想到镶一个圆环,把它戴在手指头上。天长日久,人们发现男人手指头上的小印章挺漂亮,于是不断改良,并演变成了女士的饰品。清朝兴盛时期,旗家男女皆喜戴上此物。其式祥甚多,以光面戒指(即无花者)为最普通,或作扁圈式,或作圆筒式,或作面部(即指盖部)之凸起式者不等。上有铸字者,如“福寿绵长”或单个的“福”字或“寿”字。
        戒指最早被称为指环,直到元代才开始有戒指这个称谓。东汉经学家、预言家郑玄在《诗笺》中提到,汉朝将戒指作为区分后宫嫔妃的标记:“古后妃群妾,以礼进御,女史书其月日,授之以环,以进退之。生子月辰,以金环退之;当御者以银环退之,着于左手;既御者着于右手,谓之手记,亦曰指环。”这句话的意思是:按规定,嫔妃在接受帝王御幸时,要先由女官进行登记,平常嫔妃佩戴银环,其中即将侍奉皇帝的佩戴在左手,已经侍奉完皇帝的佩戴在右手。而对于已经怀孕不能侍奉的嫔妃,则以金环佩戴于手上。当时的指环也称为“手记”,作为辨识嫔妃的标志。此种“手记”或许正是“戒指”据说起源于古时的中国宫廷,女性戴戒指是用以记事,因古代嫔妃为皇帝独有,所以也可以视为一种“禁戒”或“戒止”的标志。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这里说的“环”未必就是指“指环”,也可以是戴在手腕的“环”。当时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在后宫被皇帝看上者,宦官就记下她陪伴君王的日期,并在她右手上戴一枚银戒指作为记号。当后妃妊娠,告知宦官,就给戴一枚金戒指在左手上,以示戒身。在中国古籍中,戒指还被冠以神秘、灵异的色彩。尤其是汉至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时期。据说是那时南北民族融合,外来文化逐渐融入中原,而戒指又是西北少数民族及西方的装饰物品,因而沾染上了更为神秘的异域气息。《西京杂记》中:“戚姬以百炼金为彄环,照见指骨,上恶之。”这里的“彄环”为指环,可见这种能让皇帝厌恶,能照得到“指骨”的指环,虽不知怎样制成,应沾染上了那个时代人们对戒指的观感,充满诡异气息。南朝梁任昉编写的《述异记》载:“陈留周氏婢入山取樵,倦寝。忽梦一女子,坐中谒之曰:‘吾目中有刺,愿乞拔之。’及觉,忽见一棺中有髑髅,眼中草生,遂与拔之。后于路旁得双金指环。”这段文字描述了在陈留县周家的婢女上山砍柴,因劳累过度便睡着了。她梦见一个女子坐在面前拜道:“我眼睛里有刺,你能帮我拔去吗。”婢女立刻醒来,忽然看见一口棺材,棺内有具骷髅,头骨眼中已生出草,她当即拔了下来。后来,她在路边拾到了一对金戒指。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所著《集灵记》也记载了关于指环的灵异故事:“王諿琅玡人也,仕梁为南康王记室。亡后数年,妻子困于衣食。岁暮,諿见形谓妇曰:‘卿困乏衣食?’妻因与之酒,别而去。諿曰:‘我若得财物,当以相寄。’后月,小女探得金指环一双。”这则故事描述了王諿死去多年,对生活困难的妻子女儿仍深感挂念,将金指环寄出。虽然描绘了夫妇、父女之情,但由过世之人寄出的指环仍与鬼魅相连,体现指环在当时人眼中的神秘色彩。
        戒指定情其实不只是西方的传统,这一习俗在我国同样由来已久。南朝刘敬叔《异苑》中记载沛郡人秦树在冢墓中与一女子婚合,临别时,“女泣曰:与君一睹,后面无期,以指环一双赠之,结置衣带,相送出门”。到晚唐时,戒指渐渐由男女互赠变为只由男子赠与女子。由于戒指是定亲之物,所以古代未嫁的女子都不戴。魏晋时期《晋书》“西戎传”中记载:“大宛娶妇,先以同心指环为聘。”“同心”指“铜芯”,以铜为芯,再于外部镀以金或银,用于娶妻时的聘礼。这些外来习俗逐渐被人们知晓,将其用于灵异故事之中,代表爱情信物。还有如五代时期《北梦索言》中,一男子名为苏昌远,邂逅一位素衣粉脸女郎,赠给他一枚玉环,不久,他发现自己庭院的水池中有荷花盛开,花蕊中就是女子送他的玉环,折下荷花,玉环便消失了。虽然传说故事未必有确切的实证,但从某种角度上可以看出当时有人虽然以戒指传情,但在中国古代传统婚姻制度下,它始终是外来文化范畴,不被接纳为代表婚姻的信物。按戒指之意义,戴于指上,含有警戒之告示,其上镌有“戒烟”、“戒酒”、“戒色”之字样。及后,汉族人士亦多效此风。凡劝人戒烟戒酒戒色者,聚资为之镌一戒指赠之。八旗子弟最普通之戒指,多镌有自己的姓名,此风历久不混。戒指之质料,满族贵胄有翡翠质者,蔚为贵品。其次为金质镶嵌宝珠玉石者,戴于指上璨灿夺目,亦非贵胄不敢如是夸张也。普通者则为金银二质,而尤以银质者为最普通。有在银质戒指上加以“包金者”,与金质戒指鱼目混珠,北京的老旗人谓之曰“穷人美”。我国于戒指一物,自古多有用其表示团结精神,清八旗子弟有其友朋之投契者,彼此各戴一枚,皆铸有“二人平心”之字样,夫妻间亦借用此种戒指以表示心地无二者。戒指大多是用名贵宝石、金银等制成的,本身就有极高的价值。而在各时期出土的墓葬中,戒指也较为常见,但佩戴于手指上的则较少,一般与其他物品一同随葬,看得出中国古代的戒指还有财富的象徵。此外,因“环”与“还”谐音,因此古代无论是指环,还是佩戴的环状器物,都有还乡之意。《荀子.大略》就曾记载:“绝人以玦,反玦以环。”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戒指并没有作为爱情与婚姻的信物出现。直到清末民初,西方文化融入中国,戒指才真正作为婚姻的聘礼,出现在礼单中,而逐渐被人们接受成为指间的爱情信物。如《清实录》中记载:“和硕亲王,及和硕亲王未分家之子。婚娶,行纳币礼,用……金项圈一、合包一、大簪三枝、小簪三枝、耳坠一副、戒指十枚。”
        14世纪后,欧洲女性戴戒指普遍起来。戒指不仅仅是装饰品,你喜欢戴哪一类戒指,喜欢戴哪根手指,都会泄露你的心底故事。戒指一般戴在左手,戴右手做事不太方便。在国外,不戴戒指也表示“名花还无主,你可以追我”。按西方的传统习惯来说,左手上显示的是上帝赐给你的运气,它是与心相关联的,因此,讲戒指戴在左手上是有意义的。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戴法是:决不戴在大拇指上,双手其他的各个手指都可以佩戴。食指--想结婚,表示未婚;或说是表示本人已有情人,想结婚而尚未结婚。中指--已在恋爱中;或说是表示本人正在寻求对象或正处于热恋之中。无名指--表示已经订婚或结婚;小指--表示独身。或说是表示本人决心过独身生活,也就是表示本人终身不嫁或终身不娶。至于右手,在传统上也有一个手指戴戒指时是有意义的:那就是无名指。据说戴在这里,表示具有修女的心性。


注:图片和资料搜集自网络


[ 此帖被pototo在2016-10-20 11:39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
  • 夙十

    派派币 +10 2016-10-20

    素材整理

十夜凉

ZxID:14155948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zy32593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6-10-20 0
已审核。

我还以为扳指应该更早出现,难道只在清朝才流行么。

楼主留言:

商代就有了呀。。大盛是在清朝,可惜后面因为不方便就衰败了,其实我觉得扳指还挺好看的。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