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3]裕仁天皇和中国近代史
[attachment=13154184][attachment=13154187]
昭和天皇(1901年4月29日-1989年1月7日)是日本第124代天皇(1926年-1989年在位),本名裕仁(日语:裕仁/ひろひと Hirohito),为现任天皇明仁父亲。历史上也称裕仁天皇。1989年1月7日,裕仁因患十二指肠癌死于东京吹上御所,终年87岁。
裕仁在大正五年(1916年)11月3日立为皇太子,大正十五年(1926年)继位,以《尚书》中“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一句改元昭和。其在位期间经历第二次中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后,裕仁在1945年8月14日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并亲自宣读和录音,战后依照新宪法失去政治上的实权,以作为日本国家与国民象徵而存在。
除了日本神话中的天皇之外,他是历代天皇中在位时间最长及享寿最高者,也是史上在位时间第三长的国家元首,仅次于泰国国王蒲美蓬•阿杜德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昭和天皇即位时,当时日本正日益民主化,于是裕仁采用昭和作为年号,其登基典礼于1928年11月10日在京都御所举行。尽管年号中包含和平的含义,但日本却很快地走上了军事扩张之路。随着1927年一场银行大危机,新上任的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开始在中国东北扩张日本的军事势力。裕仁致力于履行自己立宪君主的职责,很少过问内阁的政策,但他既不赞成也不反对扩张主义。
1937年,中日战争开始,日本很快吞併了大部分东亚地区,使其加入“共荣圈”。裕仁被指责同意导致这场战争对外政策,并批准东条英机与纳粹德国希特勒、意大利墨索里尼结成法西斯主义轴心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战争,侵略中国等国家。有人认为,在政府决定加入战争这件事上,裕仁作了正式批示。根据他对宪法理解,他有义务支持内阁通过政策。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袭击美国夏威夷群岛珍珠港海军基地。翌日,裕仁颁佈《对英美两国宣战诏书》,致使美国及其盟国加入对日战争,开启太平洋战争序幕。
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后,裕仁被要求参加战时最高国务会议特别会议。裕仁同意投降接受波茨坦公告,其中“无条件投降”暗含一个条件:不废除天皇。
8月15日,裕仁通过无线电广播,史无前例地向日本民众解释投降原因。此段广播被称为“玉音放送”。使用大量汉语文言的《终战诏书》,使很多日本平民无法具体理解广播内容。
1952年至1975年,昭和天皇曾八度参拜靖国神社。1978年,靖国神社合祀甲级战犯之后,就不再去参拜。日本经济新闻报导(2006年7月20日)从前宫内厅长官富田朝彦的遗物笔记中发现,昭和天皇曾向富田表示,他因为对合祀作法不悦,因此停止参拜。
昭和天皇在位63年,是信史以来,在位时期最长日本天皇,也是一段经历几大动乱和变化时期。
对于昭和天皇争议很多,有人认为他是日本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罪魁祸首,也有人认为他只是日本军傀儡,并无实权。但是无可否认,他对军部日益壮大视而不见,而且他有天皇权力可制裁不听指示军人。作为立宪制中对战争有否决权的天皇,他并没有去制裁,而是乐观其成。
[/size]
[ 此帖被小白兔和积木在2017-06-15 17:22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