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ღ﹏气清景明 怀恩思远﹏◈生活※时尚※美食 ღ 清明系列活动◈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42754 回复:31

.ღ﹏气清景明 怀恩思远﹏◈生活※时尚※美食 ღ 清明系列活动◈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流螢°

ZxID:255479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涼緖°
万瘦无疆┗|`O′|┛ 嗷~~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4-02 0
— 本帖被 流螢° 执行锁定操作(2010-04-06) —

气清景明 怀恩思远

◈ 生活※时尚※美食 ღ 清明系列活动 ◈

又是一年春好近清明。

浸润着太多泪水的时节
不管你的世界,是阳光或者雨季,思念还是泪水
过去的需要铭记,但悲伤请通通交付给时间
陪伴你的
是现在,是这一刻,是此分此秒
最认真的聆听。

❤﹏用你的心去发现,埋在这个季节里的纯美时光﹏❤

..|

.ღ 生活§美食

1.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除了祭祖扫墓,更会在拜祭祖先后,一家人吃一顿饭。

2. 每个节日都有相对应的美食,比如清明粑粑、清明果,虽然现在基本上一年四季都能买到,但是很多地方都好吃清明节吃清明果的习惯,据说可以驱寒辟邪。
━━━━━┅·★·━━━━━━━━━━┅
介绍家乡的清明传统活动和节令美食,或者记录你在清明期间新奇的所见所闻,基础分10PB,根据质量给予20~50PB不等的奖励,原创另有加分。


.ღ 时尚

有人说时间是流逝的。
其实并不对。
时间是静止不动的,不断奔跑前进的,一直都是我们。
仿佛多年前哼着《童年》烂漫无忧的样子还清晰如昨,
小丸子盼望长大的梦想依旧遥遥无期,
哥哥离开我们一晃已是7个年头,
上个世纪初纸醉金迷的上海滩,
吴侬软语的低吟浅唱何时已没入尘埃。
但它们还是在的,
它们并不曾远离。
许多东西,
就算被时光掩盖,就算暂时被遗忘,
只要稍稍想起,心就会柔软成最初的模样。
━━━━━┅·★·━━━━━━━━━━┅
那些曾经的流行
1. 选取你最喜欢的一种流行元素,例如:旗袍,绣花鞋……所属年代任意,五千年文化随你挑选;

2. 回顾一位你怀念的昔日时尚界代表人物,例如:MJ,阮玲玉等……可对其生平进行介绍,或抒发对其的看法。

基础参与分20PB,再依质量评分,50PB起步,上至200PB不等。

..|

2010年4月3日-4月6日

..|
全选



请认真阅读活动规则

生活※时尚※美食 欢迎您~(≧▽≦)/~



[ 此贴被流螢°在2010-04-03 12:06重新编辑 ]

0o~圈圈~o0

ZxID:11620690

等级: 读书识字
举报 只看该作者 31楼  发表于: 2010-04-06 0
— (流螢°) 20 (2010-04-07 13:48) —
天津的清明习俗

天津倒米有说清明扫墓时一定要吃什么东西。但是在扫墓的时候,家人都会买一些糕点和时令的新鲜水果带到坟地或者公墓的墓碑前~成宝塔状的摆放~祭拜已逝的家人~
尤其是在城郊还有祖坟的家族~在祭拜完成后~会将一些供品埋进坟堆里,但是会把祭品尖端的那个水果活着糕点带回来给小一辈的孩子吃,叫做“供尖”,是祖上给后辈的福祉与祝福。

扫墓的话~我们家每年都会给爷爷奶奶的坟添上一车的土,这样坟就会越来越大。也算是子孙的孝心吧。

别的就没有了~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20
summer67

ZxID:1548056


等级: 职业撰稿
平淡-幸福-生活
举报 只看该作者 30楼  发表于: 2010-04-06 0
— (流螢°) 50 (2010-04-07 13:48) —
清明--- 生活§美食

清明果是在清明前后制作的一种食物,据说是用来祭奠先人的。清明前后是采摘清明草的好季节。绵软的淡粉团在手里捏揉,隐隐有股子清香气。那气味是春天的甜腥气。

  清明草其学名为鼠鞠草,也有叫鼠曲草、鼠麴草的,音都相同,只是“鞠”字写法各异。鼠鞠草,俗称清明草,又名佛耳草、清明菜、寒食菜、 绵菜、米菜、荠菜、地菜、香芹娘。全株有白色绵毛,叶如菊叶而小,开絮状小黄花,一年生草木,清明时节,萌生绵绵白毛细叶。性平和,有化痰、止咳、降压、去风功效。《本草纲目》中有段记载的文字:「麴,言其花黄如麴色,又可和米粉食也。鼠耳,言其叶型如鼠身,又有白毛蒙茸似玉……。」该草遍布我国各地,先人历来有摘其嫩苗食用或加入米粉做糕团的记录。


  清明果做法分甜、咸两种。用清明草和适量糯米粉、大米粉加入白糖水和好捏成糕点或加工成皮子,包入芝麻、桂花糖、豆沙馅,压成圆模蒸熟则为甜清明果;包入腊肉丁、冬笋丁、香菇丁、红椒丁、豆腐干、腌菜、豆芽馅等,做成饺子形的为咸清明果。清明在古代也成为寒食节,古代寒食节的传统食品有糯米酪、麦酪、杏仁酪扬,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节充饥,不必举火为炊。

  在寒日节的传统食品中还有一种“青精饭”,据《琐碎录》记载:“蜀入遇寒食日,采阳桐叶,细冬青染饭,色青而有光。”明代《七修类槁》也说:“古人寒食采杨桐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白团子,乃此义也”。清代《清嘉录》对青团有更明确的解释:“市上卖青团熟藕,为祀先之品,皆可冷食”。



  做清明果,是用清明草、大米、糯米磨成粉后做成皮子,白色的米粉加上清明草的绿色汁液立刻就变成了碧绿色,然后包入馅,这时候还需要一个有圆形刻花的木质模子,将包好的清明果压入模子中,再拿出来时就会有一面印上了漂亮的花纹。一般一块木板上会有三个不同花纹的模子,做好的清明果也会各有特色。上锅蒸好后的清明果是碧绿的像馅饼一样的东西,没有印花的那一面会垫着一张圆形的竹叶,小小的点心透着股清香,看上去到更像一件精美的玉器。吃在嘴里更是清香滑糯。 清明果也被人称作清明团子。
  清明果在南方很是盛行,尤其是江浙沪一带。
      一把苦菊,就是这种像菊叶的菜。用榨汁机榨成一碗绿莹莹的菜汁备用,然后把糯米粉和面粉按照2:1的比例混合在一起,加入糖和菜汁搅拌均匀揉成柔软的面团,再准备了一碗黑芝麻糖馅做馅料。一切就准备停当了。
下面上图咯:
1、面团揉成长条切成小段,拌好馅料





2、准备好一个模具(一个瓶盖子)凑合一下,开始把芝麻馅包在里面,再压在模具中,注意要抹点油哦,不然会很粘的。








3、做成圆饼形,看不错吧,先蒸几个尝尝看











      碧绿的清明果,寄托的对已故亲人的哀思,也代表着春意盎然的气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也为后人留下了描写清明节的著名诗句: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 此贴被summer67在2010-04-06 12:05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50
紫意

ZxID:7753460


等级: 内阁元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29楼  发表于: 2010-04-05 0
— (流螢°) 20 (2010-04-07 13:47) —
我们这清明节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还有就是在家门口周围的门上或者窗棂上插上晒干的艾草,以避邪之类的。
吃什么的好像没注意,我们家主要就是去扫墓……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20

暮夏°

ZxID:2905679


等级: 总版主
配偶: 貓夫人°
深深深
举报 只看该作者 28楼  发表于: 2010-04-05 0
— (流螢°) 40+50 (2010-04-07 13:47) —

清明系列活动——清明节由来
  又是一年清明至,那么就说说清明节的由来吧。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
  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
  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
  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
  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系列活动——美食

     在清明节的饮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节令食品。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清明节习惯。
  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
  在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在温州这一带有吃绵菜饼的习俗,绵菜饼顾名思义是绵菜做的饼,也有人称为清明饼,绵菜是照温州话翻译过来的,原来它的学名叫曲鼠草,是在清明时节才会有的.做绵菜饼可是很有讲究的,先要去地里采摘绵菜,(绵菜这东西可不是种的,是每到这个清明时节就会自已长出来的,)然后洗净晾干,放入倒臼中,(倒臼就是一个石头做的一种工具,以前他们用来倒年糕用)倒碎后,再放入米粉,(通常是八斤白米粉,二斤糯米粉)再加入适量的水,要把绵菜全部均匀的容入到米粉中就可以了,倒好后我们就要准备里面的馅,馅也是其种一道重要的工序,我们这里最常见的就是用鲜嫩的竹笋、豆腐、猪肉、咸菜(或者萝卜丝),抄好,等馅冷了就可以包了,我们把绵菜饼包好后下面一定要放一张柚子叶,一、是避免粘锅、二、也是最重要的,是因为放了柚子后,这个绵菜饼里会多一种柚子的清香,好吃起来口感好多了,包好后放到蒸笼里蒸上25分钟即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
  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清明前后,螺蛳肥壮。俗话说:“清明螺,赛只鹅。”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清明节这天,还要办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没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孙们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肴,荤以鱼肉为主,素以豆腐青菜为主,酒以家酿甜白酒为主。
  浙江桐乡河山镇有“清明大似年”的说法,清明夜重视全家团圆吃晚餐,饭桌上少不了这样几个传统菜:炒螺蛳、糯米嵌藕、发芽豆、马兰头等。这几样菜都跟养蚕有关。把吃剩的螺蛳壳往屋里抛,据说声音能吓跑老鼠,毛毛虫会钻进壳里做巢,不再出来骚扰蚕。吃藕是祝愿蚕宝宝吐的丝又常又好。吃发芽豆是博得“发家”的口彩。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

清明节美食——图片解说


青团

  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



绵菜饼

  绵菜饼顾名思义是绵菜做的饼,也有人称为清明饼,绵菜是照温州话翻译过来的,原来它的学名叫曲鼠草。先要去地里采摘绵菜,(绵菜这东西可不是种的,是每到这个清明时节就会自已长出来的,)然后洗净晾干,放入倒臼中,(倒臼就是一个石头做的一种工具,以前他们用来倒年糕用)倒碎后,再放入米粉,(通常是八斤白米粉,二斤糯米粉)再加入适量的水,要把绵菜全部均匀的容入到米粉中就可以了,倒好后我们就要准备里面的馅,馅也是其种一道重要的工序,我们这里最常见的就是用鲜嫩的竹笋、豆腐、猪肉、咸菜(或者萝卜丝),抄好,等馅冷了就可以包了,我们把绵菜饼包好后下面一定要放一张柚子叶,一、是避免粘锅、二、也是最重要的,是因为放了柚子后,这个绵菜饼里会多一种柚子的清香,好吃起来口感好多了,包好后放到蒸笼里蒸上25分钟即可.



清明活动——曾经的流行
  无可替代的曾经——林青霞
  徐克曾说林青霞是无人能代替的,50年才能出一个.他说:"林青霞是上世纪60年代很多年青人的暗恋对象,她代表了一个年代的符号,我们从她的影片里学习爱情生活的经验." 事实证明,徐克至今都对这段"银幕暗恋情怀"都很难放手,不断在自己的作品中流露. 从1983年的《新蜀山剑侠传》的纯美飘逸到《东方不败》里林青霞俊美潇洒的“男性”之姿,不夸张的说,是徐克赋予了林青霞第二次艺术生命。在《东方不败》中林青霞的男装东方不败造型英气十足,眉宇带着杀气,其扮相绝对是前无古人。
  对于林青霞的印象,最初不过是源于电影。
  初看她的电影《白发魔女》,彼时不过是女童, 还记得和家人一起坐在电视机前,静静守候她的出场,那个天仙一样的青霞姐姐,真美!还记得,当演到青霞和哥哥的一段激情戏时,妈妈捂住了我的眼,彼时,不懂,虽一眼,却只觉得画面很唯美。
  现在看,似乎懂的了相爱的两个人,只是如此缠绵过的人儿,却依然不能互相信任,青霞在哥哥的质问下,满头青丝变白发,无处话凄凉。
  想恋的人啊!
  请别怀疑我,好吗?
  即使全世界都不相信我
  但我只在乎你一个人的想法
  请别让我挥剑斩情丝,好吗?

  在与星爷合作《鹿顶记》中,林青霞扮演了神龙岛主一角,一如她所展现的那样身怀绝世武功,精妙甚至胜过许多男高手。
  但最后她依然为了心爱的男人,做了他背后的女人,只为了最爱男子的一笑。纵有万般的委屈,也化做了云烟,随风而去,留下遗憾。

六指琴魔剧照

  我始终难以忘怀的是林青霞见到元彪所扮演的弟弟来相认,却被他误解是杀父仇人后,那转身飞去时,哀伤的眼神。她将要去面对所有的仇家。
  从今而后,也许再也无法相见的亲人,却还误解自己,也许会孤独终老。
  那眼神里的哀伤,触动了我心底的最深处……
  喜欢她,不需要理由,怀念那段过去的辉煌!

[ 此贴被夏恋天使在2010-04-05 15:59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90
索索的猪

ZxID:8212267


等级: 内阁元老
到处走,不着家
举报 只看该作者 27楼  发表于: 2010-04-05 0
— (琳儿来也) 10分 (2010-04-07 13:54) —
清明前期在苏州看见了好看的旗袍
我想我一直是个古人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

kiwi_88

ZxID:2322801

等级: 寒窗墨者
举报 只看该作者 26楼  发表于: 2010-04-05 0
— (流螢°) 20 (2010-04-07 13:47) —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兴尽方归。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20
xiejinping

ZxID:1566285

等级: 禁止发言
举报 只看该作者 25楼  发表于: 2010-04-04 0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清明节由来、清明节的来历】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清明节由来、清明节的来历】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xiejinping

ZxID:1566285

等级: 禁止发言
举报 只看该作者 24楼  发表于: 2010-04-04 0
— (流螢°) 30(包括楼下) (2010-04-07 13:45) —
清明时节话烧饼:        过了二月二,直到清明节,恩平城镇的烧饼作坊应运而生,有的甚至几档连在一起,形成烧饼制作专卖行。因为烧饼是当地群众历来清明扫墓祭祖的主要祭品,各地作坊便抓紧机遇,日夜制作,供应市场。因为这个缘故,在恩平,清明节又称“烧饼节”。

  恩平人之所以用烧饼作为扫墓祭祖的主要祭品,当中还有个美丽的传说。明朝时,恩平有个叫冯德的人,在兵营当千总,他的妻子很爱吃恩平烧饼。一天,家里来人说冯妻病了。冯德思妻心切,遂辞官赶回家,可是当他回到家时,爱妻已辞世了。之后,每年清明,冯德都带上妻子最爱吃的恩平烧饼拜祭她。有一年,冯德刚摆好祭品,发现一个放牛娃晕倒在旁边。冯德忙上前查看,只见放牛娃面黄肌瘦,想他准是饿坏了。冯德立即在妻子坟前祷告,说救人要紧,望妻子莫生气,然后把拜祭妻子的烧饼拿给放牛娃吃。放牛娃醒来后,深刻地记住了自己的救命恩人以及救命的烧饼。放牛娃长大后做了大官,想要报答恩人时,冯德已去世了。于是他就买了许多烧饼到恩人冯德坟前拜祭以示感恩。这个故事传开后,人们纷纷效仿,渐渐成了一种习俗。自此,恩平人清明时节扫墓祭祖,就用烧饼作为主要祭品,并在拜祭完后把烧饼分给过路人或在附近干农活的人。

  恩平人制作烧饼,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经验丰富,加上制饼作坊多,互相竞争,因而制出来的烧饼质量上乘,独具品味,皮脆囊软,甘香可口。如果夹上烧猪一起进食,味道更佳。群众称“烧饼夹烧猪,食过返寻味”。正因如此,恩平烧饼早已登上了恩平美食殿堂,驰名海内外。不少恩平籍的海外游子,如果清明时节回乡,常有在外的亲朋叮嘱他们返回时携带几斤恩平烧饼,供大家品尝。

  笔者走访过制饼的老师傅。据称,要制作靓烧饼,必须采用传统工艺。第一,要选用纯净靓糯米打粉,粉和糖要比例适中;第二,饼酱发酵充分,揉制粉团功夫做足;第三,烤饼炉盖用木柴生火,炉子用木炭生火,上下恒温烤制,并严格掌控好烘烤时间。这样烤制出来的烧饼,就会皮脆囊软,甘香可口,吃过之后还想吃。

  恩平烧饼简称“恩平烧”。据老一辈说,“恩平烧”过去数牛江渡(今牛江镇)的白糖烧饼最有名气。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现在恩平各地的烧饼各具特色,而且品种逐渐增多,除了传统的斋饼、冰肉芝麻饼外,还推出有豆沙馅饼、奶黄馅饼、叉烧馅饼、咸甜饼等等,适应了各种口味人群需求。

  美哉妙哉,欢迎各方游客齐来品尝恩平美食靓烧饼,享受一下个中美味!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30
风中浮玲

ZxID:8370029

等级: 文学俊才
举报 只看该作者 23楼  发表于: 2010-04-04 0
— (流螢°) 20 (2010-04-07 13:44) —
清明节
每年的4月5日,不管晴天还是下雨,不变的是我们全族上上下下、老老小小翻山越岭的去扫墓。鞭炮、香、腊烛、白纸、酒、供品,最少不了的是锄头。先人的墓是分开的,有时翻过几座山头才一位祖先,所以时间是很紧迫的。那天也是深山最热闹的一天,在山中时不时听闻人们开怀的笑声和鞭炮声,为那静默的深山增添了几许热闹。大山中的墓地长满了野草,小孩子用手去拔草,大人就用锄头铲光附近的草木,放上供品,挂上白纸,点上香,每个人都要弯腰上香,期望着祖先可以保佑后代的兴盛,最后再点上鞭炮。扫完墓,全族晚上就用供奉过祖先的鸡鸭吃饭,那热闹丝毫不逊于过年的气氛。
今年的清明节回不了家,只能一个人在这里怀念以前的时光……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20
春山爱笑

ZxID:10066340


感情在真,抵不过时间。不当推荐人,请勿私聊谢谢~
举报 只看该作者 22楼  发表于: 2010-04-04 0
那些曾经的流行------已逝去的岁月
— (流螢°) 90 (2010-04-07 13:44) —
  那些曾经的流行


 

邓丽君(1953年1月29日-1995年5月8日),祖籍为河北邯郸大名县邓台村,生于台湾云林县褒忠乡田洋村,6月举家迁往台东县池上乡。
  1954年 6月举家迁移至屏东县军用机场附近的眷村。
  1958年 至屏东市仙宫戏院附近学芭蕾舞。
  1959年 11月举家移居至台北县芦洲市(1998年升格为县辖市),就读台北县芦洲市芦洲国民小学,表现出音乐天赋。
  1961年 接受启蒙恩师李成清歌唱指导。
  1962年 随“九三康乐队”四处慰问演出。
  1963年 8月参加“中华电台”黄梅调歌曲比赛以《访英台》获得冠军,为参赛者中年龄最小者。
  1964年 代表学校参加全县国语朗读比赛,获得第一名。
  1965年 就读金陵女中,获得台湾第一届初中演讲比赛第五名。
  1966年 参加正声公司歌唱训练班,以优异成绩毕业;参加金马奖唱片公司歌唱比赛,以《采红菱》夺得冠军。
  1967年 自金陵女中休学,加盟宇宙唱片公司开始灌录唱片;9月推出第一张唱片《邓丽君之歌第一集——凤阳花鼓》,正式以歌唱为职业。《凤阳花鼓》、《心疼的小宝宝》、《嘿嘿阿哥哥》

    1968年------到1995 2月返台与家人团聚并接受媒体访问;出席3月23日香港亚视台庆,为最后一次在香港露面;5月8日在泰国清迈因气喘病发与世长辞;5月11日遗体返抵台湾;5月28日长眠金宝山“筠园”;大陆摇滚圈发行告别的摇滚——纪念邓丽君专辑;王菲发行《菲靡靡之音》
    1996 香港嘉利大楼失火,烧毁宝丽金拥有邓丽君原声母带 。《邓丽君八八极品》、《美丽与孤独》
 

邓丽君起因形象高贵、亲切、成熟,令她逐渐成为80年代的华语乐坛和日本乐坛巨星的天王巨星。是一位在华人社会具有相当大影响力的台湾歌手,亦是20世纪后半叶最富盛名的华语和日语女歌手之一。在《新中国最有影响力文化人物评选当中》,邓丽君被选为港台最有影响力的艺人。据统计邓丽君的唱片销售量已超过4800万张。
其中有众人熟知的 : 《月亮代表我的心》《甜蜜蜜》《小城故事》《但愿人长久》《又见炊烟》
  《我只在乎你》《漫步人生路》《路边的野花不要采》《美酒加咖啡》《你怎么说》
  《何日君再来》《独上西楼》《回娘家》《千言万语》《夜来香》《在水一方》
  《小村之恋》《北国之春》《爱人》《忘记他》《再见,我的爱人》《南海姑娘》
  《原乡人》《梅花》《爱的寂寞》《恰似你的温柔》《奈何》等等





我记得我第一次听邓丽君的歌是那首《我只在乎你》初次并不觉得怎么样只是觉得好听。
后面陆续听过《月亮代表我的心》《甜蜜蜜》《小城故事》《路边的野花你不要采》记得听这首歌的时候是因为某班的同学说某人很花心呢?当时觉得好玩还学来着呢?
我记得我在上五六年级的时候就有一个专门的歌词本,总是喜欢把别人抄好的歌词或者自己喜欢的歌词借过来抄这个习惯维持到初一因为学业问题就没有在抄了。(哎!真是怀念啊)

我真正认识邓丽君是从她和保罗的爱情故事开始的。
1981年,邓丽君来香港举办个人演唱会,在此期间和郭孔丞的感情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一时间二人的绯闻成为香港各大媒体的头条,而双方一改昔日的低调,对这段恋情坦然承认,邓丽君亲自为郭下厨做饭,而郭则非常乐观地对新闻界透露二人将在1982年春天结婚。
  然而这段恋情最终却没能开花结果。郭鹤年的母亲郑格如一向非常疼爱自己的长孙,亲切地称之为“胡须佬”。她一见到邓丽君,便与其约法三章:婚后洗尽铅华,不做歌手;从此不得在任何场合抛头露面唱歌;断绝和娱乐圈一切朋友的联系。
  当时在歌坛如日中天的邓丽君表示为了爱情可以舍弃自己歌唱事业,但断绝娱乐圈一切朋友的联系对她来说无疑太不公平,双方互不相让,最终这段恋情以“无言的结局”告终。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君不见,共饮一江水。爱情是这样的吗?

邓丽君离开英属香港,旅居法国,结识了年纪较轻、身为摄影师的法国籍男友。
其实邓丽君从1991年认识保罗开始,她不但持续婉拒参与商业演出,更行为低调,几乎非必要绝不曝光,来往法国、香港等地过着离群隐居的生活。因此,当1995年初,邓丽君回台湾探视母亲时,家人就相当讶异为何邓丽君的气喘病喷剂几乎不离身,并且健康状况不佳。邓丽君则说,可能是1994年在日本仙台演出后,感冒迟迟未愈,加上香港房子停电等因素导致湿气过重,让气喘宿疾发作所致。家人纷纷叮咛她要勤看医生、保养身体。没想到意外却发生得这么突然。


如果当时邓丽君能选择一个爱她比较多的而不是爱自己比较多的人,事情是不是就不会这样呢?(纯属个人观点,不足为据)


事故发生时,保罗刚好出外购物,回来后发现邓丽君病危为时已晚,因此他相当低调难过,一整天把自己关在饭店房间里,也不愿与媒体多做交谈。面对邓家人的悲愤与指责,保罗也一直相当低调。百般巧合,或许正如台湾一位密宗大师林云所说,邓丽君原本应该是“长命之人”,不过命中劫数到了,这一关没能躲过去罢了,让人不胜欷。


这样的一代歌星就这样消香玉殒了。
那些曾经的流行
那些已失去的岁月
请记住这个地球上曾经有位可心佳人
                                邓丽君!!!
[ 此贴被春山爱笑在2010-04-05 01:25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90
珈素琼隐

ZxID:11145812

等级: 脱颖而出
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举报 只看该作者 21楼  发表于: 2010-04-04 0
— (流螢°) 20 (2010-04-07 13:44) —
特怀念小时候的清明节,一大家族都要去扫墓,因为要去的墓地太多了,通常要一天的时间,很累,不过很开心。大人挑着担子,小孩在前面开路,累了歇歇,渴了喝点水,饿了就吃专门准备的点心。一路笑闹着,山上也有好玩的东西。下午回到家,把自己打理清爽了,就去吃饭,无论老幼,一大家子坐了好几桌,其乐融融。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20
你寂寞地走在前面
我孤单地寻着你的足迹
你转身
我抬头
原来缘分就是这么简单
乐乐T

ZxID:8445309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20楼  发表于: 2010-04-04 0
金嗓子——周璇
— (流螢°) 90 (2010-04-07 13:43) —

点击在新窗播放简介
  
姓名:周璇(zhou xuán)
  原名:苏璞
  籍贯:江苏常州
  身份:中国早期电影著名女演员、民国时期著名歌唱家
  语言能力:汉语普通话,汉语吴语系方言(江苏常州话)
  评价:一代歌后“周璇”的名字可以说是国语流行曲史上一个金字招牌,号称“金嗓子”,她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一副名副其实的好歌喉,不仅音色细嫩、音质甜美,而且吐字清晰,经过麦克风传将出来更是委婉动人。就是不爱听国语流行曲的人,也会对她那燕语莺声一般的歌喉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加上电影明星的身份和曲折凄凉的身世,因此深受大众的青睐与关心!

 周璇一生共出演了40多部影片,并主唱过电影主题曲和插曲100多首,因其在电影《马路天使》中饰演女主角小红,并在影片中主唱的两首插曲《四季歌》和《天涯歌女》,而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银幕偶像。主要作品还有《李三娘》、《董小宛》、《苏三艳史》、《长相思》、《歌女之歌》、《莫负青春》、《忆江南》、《夜店》等。
  在一个明星不断涌现又不断被遗忘的时代,离开这个世界已近半个世纪的周璇居然一直没有被遗忘,人们无法忘怀她在银幕上无邪而甜美的面孔,还有她天籁般的歌声。 她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两栖明星。在近20年的演艺生涯中拍摄了43部影片,演唱了200多首歌曲,成为早期娱乐界的一颗耀眼之星。她的代表作《马路天使》、《忆江南》等片更是享誉海内外,受到广泛好评。其中《马路天使》在20世纪曾被评为"中国电影90年优秀影片"之一,周璇本人则荣获"中国电影世纪奖"。她最适宜扮演的角色是那种天真未泯的小姑娘。看过《马路天使》的观众谁能忘记小红俏皮的笑容和受委屈发脾气时的伤心模样。古装片盛行的当儿,她披上了古典的衣饰,更显露了她的东方美。《孟姜女》、《李三娘》和《董小宛》赚得了多少人的同情之泪?她顽皮的表情、甜美的笑容,中国电影界似乎还无第二人可比。而周璇的歌声至今仍在各色场合流淌着,与今天的时尚依旧显得那么合拍,有一种老贵族般的华丽气息透过歌声流泻出来。
[ 此贴被toni13597在2010-04-04 14:13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90
晏穹。

ZxID:6660910


等级: 热心会员
△矮油~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10-04-04 0
— (琳儿来也) 活动将于今天结束。请尽快编辑哦~
(2010-04-06 10:16) —
╮(╯▽╰)╭占楼编辑
damasky

ZxID:8961357

等级: 热心会员
六月在夏天之后的心情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10-04-04 0
— (流螢°) 80 (2010-04-07 13:43) —
扇子

想起扇子,脑海中最先浮现出的是小时候妈妈念的一首民谣: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要借,不中不中;势必要借,等到秋冬;秋冬到了,扇子破了。

一、概述
    扇子是引风用品,夏令必备之物。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级成部分,它与竹文化、佛教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历来中国有“制扇王国”之称。扇子主要材料是:竹、木、纸、扇、象牙、玳瑁、翡翠、飞禽翎毛,其它棕榈叶、槟榔叶、麦秆、蒲草等也能编强或制成各种千姿百态的日用工艺扇、造型优美,构造精制,经能工巧匠精心镂、雕、烫、钻或名人挥毫题诗作画,使扇子艺术身价百倍。中国扇文化起源于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烈晶炎炎夏季,随手猎取植物叶或禽羽,进行简单加工,用以障日引风,故扇子有障日之称,这便是扇子的初源。
    扇子史传上最初称为“五明扇”。相传舜为广开视听求贤自辅,曾制作五明扇。殷周时期已出现了一种“翟扇”,那是用五光十色的野鸡尾羽做成的,故有“羽扇”之说。《尔雅》中谈道:“以木曰扉,以苇曰扇。”从这可推测,早期的扇子可能是长方形的苇编物。早期的扇子并非用来纳凉,而是用作统治者礼仪之具,所以又叫“仪仗扇”。我国秦汉以后,扇子的形制主要有方、圆、六角等形,扇子的面料采用丝织的绢素,由于宫中用得多,故又称“宫扇”,隋唐两代,盛行于世的主要是纨扇和羽扇,以及少量的纸扇。宋以后,折扇渐渐流行。明清时期,浙江、苏州、四川等地盛产折扇,题字作画亦兴于此。这一精湛的技艺从明代开始传入欧洲,然后风行世界。
  凉友,扇子的一个别名。宋陶谷《青异录·器具》:“商山馆中窗颊上有八句诗云:‘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是帚与扇明矣。”

    二、历史发展
    扇子本是实用之物,以其轻薄而面积大,可扇风取凉。中国一向有在日常器物上施以装饰的传统,于是扇柄扇骨上有雕工,扇面正反上加书画。较早的雕工书画多由普通匠人完成,慢慢地各种有才华富想象的艺术家也来参加,扇子也就此演变成有实用功能的艺术品,使人顿生爱羡之心、宝藏之意,成为今天集藏的一大门类。
  我国扇子的起源很早,商代就有扇的雏形。
  我国古代扇子的种类非常多,但真正被藏家所垂青的,只有折扇和团扇二种。
  折扇一名“折叠扇”,又名“聚头扇”。折扇收则折叠,用则撒开,故又称“撒扇”。折扇产生时间虽较迟,其重要性却极大。它携带方便,出入怀袖,扇面书画、扇骨雕琢,是文人雅士的宠物,所以又有“怀袖雅物”的别号。团扇产生远早于折扇,因形状团圆如月暗合中国人合欢吉祥之意,又名“合欢扇”。又因其由丝织物制成,故又称“纨扇”或“罗扇”。更由于唐人王建《调笑令》中的名句“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而产生了“并面”、“便面”和“障面”的雅称
  明代是折扇流行的开始,这或许是由于永乐时期明成祖的倡导。近代明代藩王墓出土物中折扇不少,可与上述记载相印证。折扇制作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分布,以地名人名著称的就有杭扇、曹扇、川扇、歙扇、弋扇、潘扇、方扇、黄扇、青阳扇、溧阳歌扇、丰润画扇、武陵夹纱扇、金陵柳氏扇、尹氏纸麦扇、吴扇等繁多的名目,也有以功能用途分的春扇、秋扇和靴扇等品种。扇股扇面的制作日趋精良,且各有名家;扇面书画广泛流行,在文人雅士中得到认可。如果说折扇源于日本的话,此时已真正汉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清代是我国折扇大发展的时期。扇子在文人官员间的使用更加频繁。扇子不仅是用以生风凉的工具,也不仅是一种艺术品,它成为一种身份地位趣味的象征,成为他们社会角色的道具。不仅是夏天,就是在天气凉爽的季节,手执一扇,打开收拢,或佩挂在身,或藏于袖中,都具有人格表露、情绪交流的意义。不仅是文人,不仅是男性使用折扇。从文人书画扇这一主流,分出以黑纸扇、游鉴图扇和戏画扇为典型的工艺扇,以及女用的米扇。从扇本身出发,又有了扇袋、扇坠和扇盒等附属的工艺品。扇子还从中国流传到世界其他地区,特别是欧洲。乾隆时期,广州的商人曾专门生产适应欧洲贵妇趣味爱好的象牙折扇。折扇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和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使者。
  民国时,折扇保持了它在中国艺术上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没有什么超出前代的,而值得一提的创新是集锦扇。在此之前,虽然也有多人在同一扇面上合作绘画,或分段书写各自署款的扇子,但集锦扇却是将扇面空间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分割,然后由多名书画家分别作书绘画。从最少的两人组合开始,到多至十余家合作的集大成之作,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三、品种和特色
    中国扇子的品种主要有折扇、羽扇、绢扇、葵扇、篾丝扇、麦秸编织扇、竹板扇、笋壳扇等。
  扇子综合了雕刻、编织、编结、书法、绘画、装裱、烙画、玉器、漆器、刺绣等多种艺术的技法。折扇两旁的2支扇柄,俗称大骨或大边,上面镌刻字画;中间众多的扇骨,俗称小骨或心子。扇骨的装饰技法很多,有的螺钿,有的髹漆,其中金星珊瑚是以珊瑚红漆为地,上洒银末,闪烁如星。扇子下端的扇头式样有竹节、梅花、小花瓶、大钩如意、荸荠圆头等约 100多种。扇坠以玉石、桃核、橄榄核雕刻而成,或编结流苏,摇晃生姿。刺绣扇套,既美观,又耐磨、实用。在檀香扇、骨扇、象牙扇、贝壳扇的扇面上,镂空成精细的图案。葵扇、檀香扇扇面上的烙画,墨分浓淡,风格古雅。扇子的用途很多,它除了夏日纳凉外,还是评弹、戏曲、舞蹈、曲艺等表演的道具。
  
折扇
 古称折叠扇、聚头扇、撒扇。品种有纸折扇、象牙扇、贝壳扇、 檀香扇、 孔雀翠羽扇等,其中以纸折扇为最普及。纸折扇是以细长的竹片制成众多的扇骨,然后将扇骨叠起,其下端头部以钉铰固定,其余则展开为半圆形,上裱糊以纸,作扇面,并在扇面上题诗作画。扇骨料以棕竹、湘妃竹、乌木为佳,每把扇子少则 7支,多达40支,一般多为14支或16支。40支扇骨的折扇,扇骨纤细,风格秀丽,古代专为妇女所执。象牙扇、贝壳扇、檀香扇则以象牙、贝壳、檀香木制成扇骨,直接以丝线将扇骨缀连为半圆形扇面,并在扇面上镂雕精巧、纤细的图案。檀香扇的扇面除镂空图案外,又饰以烙画,或裱糊薄绢,彩绘花鸟、仕女画面,风格艳丽,为妇女所喜爱。苏州折扇以水磨竹扇骨为著名,即以细砂纸、浸湿的木贼草和榆树叶等反复将竹扇骨打磨,然后上蜡,滋润细腻,如同白玉。
  
羽扇
 以孔雀、鹤、雕、鹅、雉等鸟禽类羽毛编织成扇面,再加扇柄而成。它不仅为纳凉、装饰、舞蹈所用,也是中国古代宫廷礼仪的陈列品。中国羽扇大多以3~4支鹅羽编织而成,呈上尖下圆的桃形,在扇面中央饰以五色绫缎剪镂或彩色丝线绣成的寿桃等图案。扇柄有的为木柄,有的将鹅羽管劈削成篾丝,编织成古钱等图案作为翎管柄。羽扇质轻,出风柔和。孔雀翠羽扇以象牙为扇骨,孔雀羽毛编织为扇面,色彩富丽,也是舞蹈的道具。
  
绢扇
 以竹篾、铅丝为骨架,并以素绢等丝绸绷裱于骨架之上,大多形似满月。又称团扇。绢扇古代以竹篾为骨架,20世纪初改以铅丝为骨架,请名人书画扇面;扇柄以湘妃竹、棕竹等名贵竹材制成,也有髹漆柄和象牙柄。更有以如同蝉翼的黑色薄纱为扇面,上以白粉画无数细竹,入手轻凉,人称蝉翼扇。绢扇的扇面除满月形外,还有腰圆、正六角等式样,上面彩绘仕女、山水、花鸟等,有的以五彩丝线绣制图案。
  
葵扇
 俗称蒲扇。由蒲葵的叶、柄制成,质轻,价廉,是中国应用最为普及的扇子。广东新会的葵扇,葵叶圆正,葵柄细匀,生产工艺复杂,品种多。葵扇制作工艺是先选择柄长30多厘米、色泽浅碧的葵叶,摘后日晒约20天,干后,色泽变白;再以水洗、烘干,并以重物压平;然后随葵叶的大小,剪成不同规格的圆形,再以篾丝、丝线缘其边,仍用其葵柄为扇柄。葵扇的品种很多,除一般常用的葵扇外,还有玻璃白葵扇、漂白编织葵扇、烙画葵扇等。玻璃白葵扇是选择初发未舒的浅绿嫩叶,经过日晒,色泽晶莹洁白,再经水洗、硫磺熏蒸,色乃益白,如同玻璃,因而得名。漂白编织葵扇是将玻璃白葵叶剖成2~4mm细条,然后手工编织成杏仁形的葵扇,并在扇面上以金银线、彩色丝线绣成各种图案。烙画葵扇是在扇面上烙画人物、山水等,风格古雅。其中双面烙画葵扇是将两把形状、规格完全相同的玻璃白葵扇缝合为一把,然后在正反两面各烙画相同的画面,可以两面观赏。葵扇的扇面除了装饰以刺绣、烙画外,还有漆画,或用细针刺成各种图案。扇面的规格不一,大者长90多厘米,可以遮阳。扇面的边缘俗称细边,以金银线、绢、彩色丝线、篾丝、细长条藤皮等手工缠绕、缝制而成。葵扇的扇柄大多用原葵叶的柄,有的在葵柄外缠绕细长条的藤皮,或外面套上染色的竹管,执于手中柔滑而舒适。高级的扇柄则另饰以方竹、湘妃竹、佛肚竹等名贵竹材,或用象牙、玳瑁等制成扇柄。
  
篾丝扇
 又称竹编扇。以篾丝编织成扇面。产于四川、浙江、湖南等地,以四川为最著名。四川篾丝扇在明代已很著名。清代光绪年间(1875~1908),四川自贡匠师龚爵伍编织的篾丝扇,人称龚扇,所用篾丝,细如毫发,每根长400mm、宽1mm、薄0.2mm,在日光映照下透明晶莹,微风拂之,则丝丝飞扬。所编织的扇面,光滑无痕,宛如绫绢。扇柄多为牛骨制成,下坠以流苏。20世纪初,龚爵伍之子龚玉璋继承父业,能编织复杂的仕女、山水、花鸟等画面,清晰、美观。现在,龚扇已传至第三代,即龚玉璋之子龚长荣、龚玉文兄弟。他们编织的篾丝扇曾在美国、日本展出。
  
其他类扇子
 有麦秸编织扇、鸭脚扇、竹板扇、笋壳扇等。麦秸编织扇主要产于浙江浦江。它是以麦秸编织成扁带,然后缠绕成圆形作为扇面;再以竹片下端为柄,上端劈削而为二,将麦秸编织扇面夹于其中,并在扇面中央贴以五色绫绢,上绣图案,作为装饰。鸭脚扇因扇面形如鸭脚而得名。产于浙江、广东、四川等省。它以长30cm左右的竹片制成,以其下端的三分之一为柄,其余三分之二则劈削成数十根篾丝,然后以细线将篾丝编结成鸭脚形扇面,再以纸糊扇面,以绢、锦缘其扇边而成。竹板扇产于浙江。它以长30cm、宽15cm左右的竹板为扇面,熨之使其平整。因竹板扇面色泽白润如玉,所以又名玉版扇。笋壳扇产于福建。它以巨笋壳压平而为扇面,长30cm,宽18cm左右。扇的正面洁白光润,有的饰以烙画;背面为笋壳外皮赭色,如同槟榔,所以又名槟榔扇。笋壳扇执于手中,朴实而高雅。

    四、咏扇诗
    历史上的咏扇诗很多,在此只介绍较早也是最著名的一首:汉班婕妤的《急歌行》,亦称《团扇歌》。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作合欢扇,团圆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荚笏中,恩情中道绝。
    用洁白的细绢剪裁的团扇,天热时与主人形影相随。凉秋时节,则被弃置箱中。后世便以“秋凉团扇”作为女子失宠的典故,又称“班女扇”。
    现在脍炙人口的名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出自纳兰性德《木兰辞 拟古决绝词柬友》)中,也是化用了该典故,意在说明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

    五、扇子与文学作品
    扇子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常作为风雅之物出现,描写翩翩佳公子时往往会设计其手持一把折扇,而鹅毛扇则几乎是谋士专用扇——“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在孔尚任的名剧《桃花扇》中,桃花扇是贯穿全文最重要的道具,具有象征意义。
    《红楼梦》中有晴雯撕扇的经典场景,又有贾赦贾雨村等人无耻强夺石呆子古扇的情节出现。
[ 此贴被damasky在2010-04-04 20:04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80
小幺蛾子

ZxID:11549214


等级: 文学俊才
配偶: 夏恋天使
小蛾子恋上了天使娃娃 (づ ̄3 ̄)づ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10-04-04 0
— (流螢°) 30+60 (2010-04-07 13:42) —


活动一
主要就是扫墓 踏青 自己架秋千 家里的炉灶要熄火~~
扫墓的话没有真正去过~~
有点体验也仅限于去烈士陵园~~
但是身边的同学朋友会有人去上坟~~
据说非常辛苦非常的累~~╮(╯_╰)╭

踏青的话倒是每年都会去~~
有时候是班级活动~~有时是朋友同行~~
绿草萋萋~柳枝鹅黄~~春风拂面~~
让人忍不住要想接近春天~~

活动二 ——1
首饰里面最喜欢玉石~~
尤其是乳白或者墨绿色不会很透亮的玉石~~
觉得非常温柔圆润有韵味~~
好像带着历史的沧桑~~
也很喜欢有玉石气质的人~~
心疼小说里那些玉一般的男子~~
我觉得玉的气质才是几千年文化陶冶出来的精华~~
是真正的谦谦君子~~O(∩_∩)O~




   

活动二——2


  不盲从流行

  奥黛丽·赫本是二十世纪最受到崇拜与争相模仿的女性之一,她鼓励女性去发掘与强调自己的优点,不仅改变了女性的穿着方式,也改变了女性对自我的看法。自从为《龙凤配》试装时遇见法国时尚设计师休伯特·德·纪梵希以后,赫本就成为了纪梵希的“缪斯女神”和灵感源泉。赫本穿着纪梵希设计的服装出演了影片《龙凤配》、《甜姐儿》、《黄昏之恋》、《蒂凡尼的早餐》、《巴黎假期》、《偷龙转凤》、《谜中迷》和电视《贼间之爱》。“她很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她了解自己的容貌与身材,优点与缺点。她知道要穿着削肩的晚礼服遮住自己嶙峋的锁骨。我为她设计的款式终于变成广受欢迎的时装,我将之命名为‘萨布丽娜露肩洋装’。”纪梵希如实评价他的好搭档———奥黛丽·赫本对于时尚的领悟和把握能力。赫本了解自己的缺点与优点,她发展了属于她自己的风格。她引领的风潮,前卫的风格几十年来风行不坠,历久弥新。可能她唯一的规则就是不要盲目地跟着流行走,趋之若鹜。事实上,她总是遵循着自己的趣味,坚持着自己的步调。任何衣服穿在她的身上,绝对不会显得喧宾夺主,这就是时尚界所说的“是奥黛丽穿衣服,而不是衣服穿在奥黛丽身上”。

  不迷信性感

  奥黛丽·赫本正出现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乐观主义盛行、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这是美国乃至世界的充满光荣与梦想的鼎盛时期。女性也正在这一时期得以纷纷步入职场,接受大学教育,经济独立,寻求自己的梦想。此时她们全身心追求的角色楷模,已经不是男性心中幻想的那种理想女性,而是女性自我的理想样貌。奥黛丽·赫本正是应社会潮流和时代女性的需求而生。她以其欧洲人的优雅与美国人的活力、成熟世故与天真清纯复杂交织的特质,以其与生俱来的对时装的敏锐、识见与体悟,建立了现代美学的新标准。在20世纪乃至今天,是奥黛丽·赫本以激进的姿态和绝对的勇气,改变了世人所公认的美女定义。她特立独行的扁平身材、短发、平底鞋、剪裁合体的简洁裤装、衬衣等等,将女性从简·罗素式的蓬松卷发、紧身毛衣、紧身窄裙和高跟鞋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将女性从对丰满的胸部或身体的近乎偏执的或自虐般的自我预设中解放出来———“她是第一位不以性感取胜的人”。

  赫本头

  《罗马假日》让影迷看到了一位灿烂美丽的新星;让影评人欣赏到一位影坛演艺奇葩的芬芳;让赫本一举成名,且因本片而获得一九五三年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女主角奖与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同时,由于赫本饰演的那位公主在片中把一头秀发剪短,竟使这种短发风靡一时,世界各地女性争相仿效,于是这种发型也就顺理成章地被称为“赫本头”。


奥黛丽赫本 代表的是我们心中一个纯真美好的梦~~~




[ 此贴被小幺蛾子在2010-04-07 13:06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90

暮兮暖

ZxID:8485231


等级: 热心会员
我不个性,所以没有个性签名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10-04-03 0
— (流螢°) 100 (2010-04-07 13:42) —






清明时节
最喜欢的是呼朋唤友去踏青
桃花开了,叶子绿了
印象最深的是高考那年我和好友一起
进了学校对面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
据说毛主席题的词
·
清明节嘛
烈士陵园免费了
于是我们这些穷学生便打起了对面烈士陵园的主意
不知道是谁提出来的
总之是一呼百应
一群人呼啦啦进了陵园
·
当然,进去以后对烈士英魂还是比较敬畏的
在纪念碑前
我们一定不会忘记去祭拜一下的
心情也是十分激动
虽然在陵园对面的学校已经读了三年书
但是来到这里的机会还是很少的
不来祭拜一下
总觉得对不住长眠在此的烈士
·
陵园维护的很好,毕竟接近市中心,来的人也多
所以这里的花草也是很有名的
虽然此时的学校也是一片花的海洋
但是也丝毫没有影响我们在这里游玩的性质
玉兰花,迎春花,海棠花……
认识的,不知名儿的……
白的,黄的,紫的……
心想
烈士们长眠在此地
应该也不会寂寞吧……







繁华后的寂寞
·                  ——犹记张爱玲
·
华丽的语言
以及有时多情,有时又无情的矛盾
这就是张爱玲的小说给我的印象
·
语言的华美不用我多说
我只来说说我读的第一篇张爱玲的小说
——十八春
那是我的年龄还小
对爱情充满着美好的憧憬
这部小说还未看完
我便已经流下泪水
待到读完
直到许久许久以后
我才鼓起勇气再读第二遍
·
你能说张爱玲的小说是无情的吗?
那里也有美好的爱情
两人恋爱时的那种温馨
是千金也难买的幸福
·
可是偏偏有的时候又是如此的无情
当相爱的两人在现实面前选择妥协
当多年后两人默默祝福对方
那是一种彻骨的痛啊
·
张爱玲是个传奇女子
身后留下的
是寂寞的残影
……


[ 此贴被sunnychenyu在2010-04-04 00:47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0
vivibea

ZxID:827582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10-04-03 0
— (流螢°) 40+60 (2010-04-07 13:42) —
清明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

生活

犹记得,小时候清明节我们会放风筝。而且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而且貌似还有一首诗:

春衣称体近清明,

风急鹞鞭处处鸣。

忽听儿童齐拍手,

松梢吹落美人筝。


除此之外,还有就是荡秋千和植树了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清明节时,和小伙伴一起荡秋千,感觉就像在空中飞翔一样。不过,有恐高症的人千万不要试。不仅如此,我们还会吃鸡蛋,撞鸡蛋。



植树。。就是一家老小扛着树苗去植树。看着自己种的树苗,还是蛮有成就感的。



至于祭祀,貌似是大人做的事。我们小孩一般是不跟着掺和的。



时尚

今天去广场玩,看到有卖玉的。大大小小的玉,细腻圆润,泛着光泽。
看得我直泛口水。于是上网找了些关于和田玉的资料来解馋。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的祖先历来就爱玉,欣赏玉是一种高尚的嗜好。我们的祖先早在公元前五千多年,就认识到玉石的坚硬和美丽,玉石不仅可以用来磨制工具、武器,又是美丽的装饰物件,寄托了人们的艺术情怀和精神追求,而且还作为一种礼器用来祭祀祖先,因此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神秘的色彩,有辟邪,象征着权力、财富、贵贱等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玉大量输入中原,王室诸侯竞相选用和田玉,故宫珍藏的勾连纹玉灯,就是标准的和田玉,此时儒生们把礼学与和田玉结合起来研究,用和田玉来体现礼学思想。为适应统治者喜爱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学性能上的各种特点,随之“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   
不过那时加工技术十分原始,佩戴玉的只是少数达宫贵人、豪门贵妇,而真正的流传于民间当在宋朝以后。当时民间就有一种风俗,即当一对青年男女喜结良缘,老祖母从红绸包了一层又一层的玉手镯拿出给新人戴上,祝福新人生活和谐美满,而在若干年后的某一天这一幕又回重现。这一传统恰体现了玉石特有的坚固不朽的本质,相当完整的保留了中国古老的文化和艺术精髓。

    当时过境迁的今日里,玉特殊和独有的品质早就根植在中国人崇玉、爱玉的心里,玉代表了美好、尊贵、坚贞和不朽。“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在拥有玉的同时,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深化了自己的心灵。


典型的和田玉籽料.脂细肉白.有明显的的汗毛孔.并点缀有少许天然皮色.可谓算是锦上添花.无明显裂纹与暗绵.现在在市场上也算是比较少见了......

和田玉籽料原石.脂分很高.这个皮色也是纯天然的.皮下有少许暗绵但是丝毫不影响整体的玉质.肉眼看质浑实凝重.肉色呈黄白色基本达到羊脂玉的标准....

和田青花籽料.特点是有黑有白.
随着近年来人们对和田青花籽料的追捧其价格也是水涨船高.
青花籽料中黑白分明且有皮色质地油润的最为珍贵.如果择一良匠.运用俏色施艺.其观赏性和艺术价值都是极高的.....

青海乌边料俏雕作品 步步高升.构思巧妙择色净俏实为难得之佳作.
相对于和田青花的*黑* 青海无边料的黑色部分显得有些青淡些.确切的说应该是有些灰.感官显得有些沉闷呆板....

俄糖料

青海料

相对于籽料手镯 卡瓦石手镯显得 干 透 石性大.....



[ 此贴被vivibea在2010-04-04 01:09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3 条评分 派派币 +100
gh88195761

ZxID:9026278


等级: 明星作家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10-04-03 0
— (流螢°) 40 (2010-04-07 13:40) —
清明习俗

清明,似乎最常见的习俗,就是去扫墓了吧!小学的时候吧,曾经跟着我母亲去山上扫墓。因为那个时候还是孩子,所以手上提着的,只是些折纸。我老妈手上,那就多了,都是些祭祀祖先的吃食。

那些折纸,在清明前个把礼拜就已经开始准备了。我,不幸也只能参与其中···那些折纸的材料,就是那些很大张的纸钱。不知道具体是多少,但,基本上,是平时纸钱的两倍多点大。因为很久没有做过这项技术活,我已经完全忘记了当初是折成什么样子的。只是依稀记着,似乎并不是刻意折成什么形状,只是为了摆放方便,似乎和小时候折船的最初几个步骤是一样的。那些纸质,很粗,所以没小心,手心,手指,会痛上很久。最好玩的是,纸钱中间,都会附上一层亮闪闪的不知道什么东西,折完,手上亮晶晶,感觉很有趣。

至于那些祭祀的食材,咱不记得了···

清明的那天早上,老早就被从床上拉起,还睡眼朦胧呢,就要出发了。看看天,连蒙蒙亮都没有,就是一片漆黑。走路去到等车的地方,再到山底的话,天却已经开始有些亮色了。那个时候,行山这类的运动,还没有在我家流行起来,(近几年,那些行山的人,虽不能说人山人海,但也是人头攒动。)所以,山路,那确实是山路,没有丝毫打折的。咱除了山脚下那几个不起眼的石阶之外,再也没有看见类似的了。不是石头,就是泥土,上面不是草,就是树,然后,就是那些提着大大小小东西来祭祖先的。

其实当时也小,记不清了。只记得是异常痛苦,唯一的乐趣,就是那些吃食,在祭祀玩后,可以吃···因为革命实在艰苦,而后的那些清明,我都死赖床。事前严重声明,绝对不参加。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40
yusufang

ZxID:9893809

等级: 热心会员
希望有时间悠闲的看书啊!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0-04-03 0
— (流螢°) 60 (2010-04-07 13:39) —
时尚
当时尚之风穿过时光隧道席卷而来,我们对穿衣打扮有了更多的选择。而最具东方魅力的旗袍,带着二三十年代旧上海歌舞的气息,向我们走来。

旗袍最初是满族人发明设计制作并穿用的,由满洲旗人设计制作,并作为所有旗人(男女老幼)统一的一种袍式国服,所以叫旗袍。清代之初在盛京(今沈阳)时旗人穿的旗袍无领,马蹄袖(箭袖),大襟左衽,系钮扣,前后左右四开衩,底长到脚。入关到北京后,逐渐受汉族服饰的影响,满族人将旗袍的样式又进行了改进。由四开衩改为左右开衩或不开衩,马蹄袖改为平袖,箭袖已成为一种礼服。惟有皇帝的龙袍,官员的蟒袍、朝袍仍为开衩并箭式马蹄袖,外加披肩领或卷领。平民百姓喜庆日或外出办事,还都遵循旧俗,穿卷领、箭袖两开衩的旗袍。春冬季天气较冷,旗人便在外加穿马褂或马甲,腰间系带子。女式旗袍与男式旗袍基本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女式旗袍左领口、大襟边、袖口边镶一圈花边。女人外出或有礼仪活动,穿上旗袍,于颈间围一长巾,春秋冬季加穿马褂或马甲在外面,十分漂亮。清代,旗人不分贫富,不分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穿旗袍,只是有棉、夹、单之分。 

    四十年代以后,男式旗袍逐渐废弃不穿了,女式旗袍又进行了改进,由宽袖改为紧袖,由宽松肥大型改为紧身贴腰式,由卷领改为立领,由普通一律镶边改为有的不镶边等等,改进后的旗袍更美观了。款式多样化了,有敞衣、衬衣,两截衫和掩襟的,有琵琶襟的,有十三太保钮扣式的;还有不带袖子的长褂;有褂览儿。面料档次也提高了,有绸缎的,有织丝绵的,有丝绸的等等。颜色种类也非常繁多,有的素雅,有的鲜艳。就说红颜色也有好几种,正红、绎红、桃红、粉红、枣好、杏红、樱桃红等;粉色也有荷花粉、水粉、玫瑰色等;黄色有正黄、明黄、杏黄;绿色也较多,如:老绿、豆绿、墨绿、菜绿、浅绿等,五颜六色,应有尽有。所用钮扣也十分讲究,普通的基本上用青缎算盘疙瘩或凿铜扣,讲究一些的,则用各颜色的玻璃扣子,也有用镀金、钻石、珍珠扣的,更为美观,做工也非常精细。 

    旗袍在中国女式服装上是一大改革,比起古装的宽袍大跑袖,腰系束带,丝绦缭绕,可就简便多了。它首先在领、袖、腰身方面都有很大进步。领口适合脖子的屈伸而用立领;袖子上肥下瘦,胳膊运转举放方便;腰身肥瘦适体,一个筒下来,外用钮扣,脱穿都方便;下边开禊小,避免露出裤腿,站立、行走既方便又利落。改进后的旗袍,女人穿上之后适体大方,表现出了线条的曲线美,婷婷玉立似出水芙蓉,非常漂亮。 

    现代的旗袍,不仅在中国流行,而且在东南亚、在世界各国都很受妇女们青睐,久传不衰。
[ 此贴被yusufang在2010-04-03 21:49重新编辑 ]

小图 | 大图 图片

  • 描述:清末旗女服装,袍子宽大,腰平直,束身、裹 ..
  • 描述:清末民初的汉族女装,右襟无缝传统式短袄, ..
  • 描述:北伐前盛行的旗袍马甲。内穿倒大袖短袄,外 ..
  • 描述:1926年,短袄和马甲合二而一。此为民国新旗 ..
  • 描述:1927年上衣下裙式,袖口维持旧短袄的宽大风 ..
  • 描述:1927年后,新潮女士缩短旗袍,并在袖口下摆 ..
  • 描述:1930年北伐后,第一套正规的学生服。受欧美 ..
  • 描述:1931年旗袍长度下垂,袖缩至肘,领处两粒钮 ..
  • 描述:1933-34年,流行大衩旗袍,衩高过膝甚至及 ..
  • 描述:1935年,旗袍长度发展到全遮脚的极点,开衩 ..
  • 描述:1937年双开襟旗袍,袖缩至肩下两寸,打破右 ..
  • 描述:1938年海派旗袍高领低摆,开衩至膝,袍身紧 ..
  • 描述:抗战时期,旗袍下摆升高,此款为三钮高领短 ..
  • 描述:40年代的旗袍,此款式的领口、袖口及下摆镶 ..
  • 描述:现代装袖旗袍,仍保留着传统的风格。此款后 ..
  • 描述:改革开放后的花瓶式旗袍,腰身似瓶颈,下边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2 条评分 派派币 +60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