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bvivian
日期:12.16
那些书:
我一般不会去追美剧,虽然一周等待一集的人大有人在。我往往是在这部美剧该季完结后,才会去看。我不追求第一时间了解故事的进展。我追求的是整部剧集给人的整体感觉,不让其被漫长的等待时间内破坏。
看电视,电影是很轻松,直观的感受导演想要给我们展现的世界。而看小说,却是读者主动的去探索。
对我来说,看书是须要氛围的。好的小说,可以很容易的给人营造作者所构建的氛围。一但自己与这氛围相契合,就很容易把心神融入其中,或是透过主角视角看小说世界的沧海桑田,或是站在上帝视角冷看风起云涌。这种感觉是很奇妙的。但相反,如果自身与小说氛围格格不入,就算再用心品评读经典就犹如嚼腊。
当然,并不是说一开始品读小说,就能立马走进小说的世界,这对小说作者驾驭文字能力,以及读者个人素质与偏好都有关系。在作者良好口碑的前提下,有些作品可能非常适合自己的口味,读者能很快的融入小说氛围;而有些作品构建的世界或许是过于宏大,亦或是读者曾经接触过的新模式的世界观,读者就得在慢慢品读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融入其中。
因此,对我来说,品读一部好的作品,一定要有延续性,在连续的一段时间内通篇看完。或至少是某一本,或者一完成章节。并不像翻阅工具书那样,在有须要的时候随手一查,翻翻几页。那非常容易破坏自己与作品间的契合度。
对我来说,一部好的作品,如果品读过程中,中途因拖延重症,亦或其他原因停滞下来后,下次要继续往下深入是非常困难的,其结果往往是要重新再看起。但是如果同一部作品在品读过程中屡次中断阅读,其结果就会非常的悲剧——估计这部作品我是再也读不下去了。对我来说最大的一个例子,就是《红楼梦》。
记得我最早读《红楼梦》是在初中的时候,冲着四大名著的名头相当兴奋的拜读。可能是因为我相对比较晚熟,还是别的什么其他原因,总之,最后的结果是,我在还未跨入其门槛前就读不下去了。(所以再好的名著,也应该在适合的时候看,过早了,无法理解,可惜了时间,也可惜了作品)
第二次重新捧起是读大学的时候,这已经不存在什么理不理解的问题了,可是刚读没多久,宿舍里同学开始玩网游,就把我的注意力给转移了,于是放下了一段时间,之后再打算往下看,却对书中烦杂的人物弄的手足无措。只得重新再读,然后再然后就是又半途而费了。
第三次是10年看新版《红楼梦》后,重提起了兴趣。可惜,结局和以前差不多,者是半路早夭了。可叹一部名著,我却与其无缘了啊。
11年美剧《权利的游戏》让人眼前一亮,令我起了翻看原著的兴趣。可是当我打开《冰与火之歌》翻看几章后,对其POV视角设定非常不适应。这不像我们平时看书从主角,或上帝视角看故事情节。于是立马停下,准备找个相对长的时间,以及较好的身体状态再重头翻看,不敢重蹈看《红楼梦》的覆辙。
注:冰与火之歌系列中出现POV即Point-of-View的缩写,是一种故事叙事的写作手法,决定着将从哪个人物的角度来讲述故事。 马丁在写作中一直严格地坚持着第三人称叙事,每个不同的章节读者们都可以随着一个特定人物的想法和动机去感受他身上发生的故事,品味着他在这个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忆,然而却不会看到其他角色的想法或是发生在这个人物视野之外的事情。故事的进行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由各个不同角色的多种角度相互拼成的一幅幅画面,从而更深切地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整个故事。
附加奖励统计:非引用字数大于1000,附加奖励500P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