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鲜花更醉人——写给自己、写给学习者、并与评论者进行对作文与诗歌的问题进行商榷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544 回复:0

[人生] 五月鲜花更醉人——写给自己、写给学习者、并与评论者进行对作文与诗歌的问题进行商榷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竹林书屋

ZxID:13843168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2-10 0
五月鲜花更醉人——写给自己、写给学习者、并与评论者进行对作文与诗歌的问题进行商榷
五月鲜花更醉人
——写给自己、写给学习者、并与评论者对作文与诗歌的问题进行商榷

四、关于诗歌的发展、对比、和其他


(一)关于诗歌的发展

(1)诗歌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文学体裁。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每个朝代的诗歌,都有其鲜明的特点。纵观诗歌体的发展,我们认为,从总体上看,它走的是从自由诗到格律诗,再由格律诗到自由诗这样一条道路。

(2)诗歌体的起源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诞生,说明我国诗歌已经有相当的艺术成就。我国诗歌的起源,绝不是从《诗经》开始,而远在《诗经》之前。《诗经》是一部周代的诗歌选集,所以我们把周代以前作为我国诗歌的起源时期。

(3)诗歌体的发展时期。如果说周朝以前是诗歌起源时期的话,那么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较以前有了明显的发展,所以我们称这个时期为诗歌发展时期。

(4)诗歌体的繁荣时期。唐朝以后至明清属于诗歌的繁荣时期。由于唐朝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影响,加上诗人们在批判地继承了过去诗歌遗产的基础上的革新创造,唐朝的诗歌出现了极其繁荣的新局面。清代康熙编的《全唐诗》,所收录的有二千三百多位诗人的诗歌,达四万八千九百多首。纵观唐诗,这个时期的诗歌的倾向是崇尚格律的。从总体上看,唐朝不仅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而且也是我国格律诗的鼎盛时期。

(5)诗歌体的新时期。“五四”运动以后,由于文体的革命,引起了诗歌体的大解放,产生了白话式的自由体全新的诗歌,因此,我们称“五四”以后的诗歌为诗歌发展的新时期。

(6)鲁迅先生在《给蔡斐君》的信中说:

        诗须有形式,要易记、易懂、易唱、动听,但格式不要太严。要有韵,但不必依旧诗韵,只要顺口就好。

(7)1957年1月12日,毛泽东给《诗刊》编辑部的信中也说:

        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也可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

(8)《诗刊》1978年第一期上,刊登了毛泽东在1965年7月21日给陈毅的信,信中说:

        用白话写诗,几十年来,迄无成功。民歌中倒是有一些好的。将来趋势,很可能从民歌吸收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

(9)《大学文科园地》1987年第一期发表了《论诗的散文美》一文,文中提出了诗歌“无定韵”,“无定节”,“无定句”,“无定字”,即根据内容的需要来押韵、分行、分界,不要刻意求之。

(10)在新诗的发展过程中,后来又出现了“朦胧诗”。“朦胧诗”又因为让人看不懂,又失去了一些诗歌爱好者。

(11)作者写的小、中、大学的写的记叙文、议论文、学术论文等书,才应该算是作文指导。而诗歌是文学,不应算在指导书目之行列。


(二)关于诗歌的写作和比较

小序:诗歌的两部分。在平日的书籍、杂志、报纸上见不到。记叙文一类的书籍不少,那是平日学生的作文。诗歌是属于文学创作的,中小学只是在课本上学习,而不进行练习创作的原因,所以见不到。《无名花》是学生创办的一个油印刊物,先将上面的一篇诗歌和分析,摘抄如下:

青松

王鸿君

              咬定青山不放松,
任凭东南西北风。
且看傲骨今安在,
崖头一枝刺长空。


是赞美,更是呼吸
——浅谈《青松》

    别林斯基说过:“诗人是画家”。王鸿君的《青松》,以精炼的语言,在读者的面前,勾画了一幅精美的图画,即“咬定青山”和“刺长空”的崖头青松。诗歌的开头两句,作者是借用郑板桥诗句,略微改动一两个词,而写出来的。使人不难想到松树那遒劲的根须,有力地抱住崖头的岩石,任凭东西南北风的摇撼,一味地向上生长,绝不像那顺风倒的小草,天生媚骨,逆来顺受。这就突出了青松勇敢地执著追求,敢于歪风邪气抗争的大无畏精神。诗歌的末两句,“且看傲骨今何在,崖头一枝刺长空”,在前两句总述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松树的正气凛然,不屈不挠的豪情和意志。“刺长空”三个字和首句的“咬青山”形成有机的联系。到此为止,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的形象,完全勾勒出来了,诗人在欣赏的同时,受到了教益。这首诗,不难使人联想到改革年代的开拓者,“咬定青山”“刺长空”的青松,岂不是他们最好地写照吗?这正是作者的意旨所在。作者是在赞美像“青松”一样正气凛然的改革者,更是呼唤人们以他们为榜样,在开拓中,不畏艰难,刚正不阿,奋勇前进。

(2)笔者一生有两大缺点:一是好玩,喜欢唱歌、跳舞、打扑克、下象棋等;二是想休息一下,不再搞写作和学术研究了,因为已经写了三部姊妹书稿了:即《抒情诗技巧美学探幽》、《记叙文技巧美学寻觅》、《议论文技巧美学窥测》。笔者这种偷懒的思想,恩师知道了。在恩师的教育、督促、鞭策、鼓励下,在前辈人和同辈人的创作和学术研究的影响下和启迪下,笔者又用了多年的时间,写出了《诗歌技法美学管见》一书的手稿。原想写100个技法,因各方面的原因:身体的欠佳、情趣的减弱、偷懒的思想,只写了90个技法。从内心来说,笔者十分惭愧,愧对了恩师的期望。这也是笔者人生中一大遗憾和不完美吧!笔者抽出本书的手稿,展现给大家,一是和上面的两部分进行比较,二是对恩师的感谢。现抽出一篇对诗歌的写作和分析,请朋友们对照比较,批评指正

审美意识制约着抒情具有陶冶性情作用的艺术技法

{技法与例说}

一、技法叙说

(一)所谓陶冶性情,就是作者在文章或作品中抒发的感情,使读者在心灵上受到震动,并使读者在思想上和性格上受到有益的影响和启迪。
(二)读者在阅读文章或作品时,其人物的崇高理想,美好希望,高尚人格,感人品质,献身精神,等等,对读者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使读者逐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读者在阅读文章或作品时,其人物的坚强勇敢,百折不挠,奋勇向前,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舍身忘我,舍己救人等等,对读者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无声无息中,使读者逐步形成自己的好思想,好品质。

二、举例说明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说:

今晚,我看到《洪湖赤卫队》电影,感到浑身是力量,我激动的心情象大海的波涛一样,总也不能平静。
共产党员——韩英同志那种坚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和无穷的力量……。她在敌人的监狱里宁死不屈,并歌唱:“为革命,砍头只当风吹帽;为了党,洒尽热血心欢畅。”她崇高的豪情壮志,深深的刻在我的脑海里。我决心永远向韩英学习,为了党,我不怕进刀山入火海,为了党,那怕粉身碎骨我永不变心。(1962年,1月13日)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说:

《黄继光》这本书,我不止看过一遍,而且含着激动的眼泪,一字字一句句地读了无数遍,甚至我能把这本书背下来。我每当看完一遍,就增加了一分强大的力量,受到的教育也一次比一次深刻。它对我的启发和鼓舞极大。
        ……我随时准备献身祖国,必要时我一定象黄继光那样,贡献自己的生命,做祖国人民的好儿子。(1962年4月15日)

《洪湖赤卫队》和《黄继光》的作者,在塑造英雄人物时,倾注了强烈的真挚的赞美的感情;而英雄人物的崇高理想,感人的品质等等,又深深地影响着和启迪着雷锋,并逐渐形成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革命的人生观,即为祖国和人民献出一切,包括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例文阅读}

                      塔吊

横空摇动铁的长臂,
大笔饱蘸赤橙黄绿挥洒。
抓一把把夜空星斗,
装点高楼幢幢闪耀金花;
牵一片片蓝天红云,
披挂绿墙处处是五彩霞。
江山多姿啊人多情,
祖国各地都是咱描的画。

{审美•名言•畅想与悟语•简析}

一、美学思想

在审美意识的强烈制约下,笔者在本诗中运用了抒情具有陶冶性情的艺术技法。

二、名人名言及其他

美国学者威•埃•钱宁说:

劳动是最伟大的征服者,它比最辉煌的战争更有把握使国家繁荣昌盛。

英国诗人雪莱说:

除了人的劳动,没有真正的财富。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说:

劳动创造一切,劳动者创造一切。历史的口号就是这样。

三、畅想裂变与悟语流泻

劳动创造世界。
劳动美化世界。

劳动创造一切物质财富。
劳动创造一切精神世界。

太阳捧着劳动者的汗水——和——血水,向宇宙证明——劳动者的伟大。
月亮看着劳动者的睡姿——和——憨笑,向大地说明——劳动者的辛劳。

人们因出色的劳动,其青春才璀璨瑰丽。
人们因出色的劳动,其生命才辉煌壮美。

劳动模范,因出色的劳动,其人生的鲜花,才盛开得——特别艳丽。
劳动模范,因出色的劳动,其人生的灯火,才闪烁得——特别耀眼。

把那些最杰出的劳动模范的名字和事迹,雕刻在泰山的社首山上,也写在河北平原上,写在大地的七变花上——和——它橙色的花瓣上,让太阳的金光——去赞美他们吧!
把那些最优秀的劳动模范的名字和事迹,雕刻在泰山的蒿里山上,也写在山西高原上,写在大地的含笑花上——和——它黄色的花瓣上,让月亮的银光——去歌颂他们吧!

四、简析课文

建筑工人,用红砖和石头,垒起了高楼大厦。建筑工人,用汗水和血汗,盖起了亭台楼阁。建筑师,把建筑的美学,留给了城市,留给了生活在城乡里的人们。建筑师,把自己的心志,写进了历史,留给了后辈人学习的书本里。
笔者运用抒情具有陶冶性情作用的艺术技法和拟人手法,写建筑工人按照建筑师设计的楼房蓝图,建造楼房。他们“抓一把把夜空的星斗,装点高楼幢幢闪耀金花”;他们“牵一片片蓝天的红云,披挂绿墙处处是五彩霞”。这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的强烈抒情,给人以震动,给人以美感,让读者在陶冶性情时,渴望早日投入火热的生活,去实现青春之美和生命之美。


(三)关于比较文学的问题

小序:笔者与恩师有一次比较文学的对话。现将对话摘抄如下:

笔者说:我想请老师谈一谈关于比较文学的问题。
恩师说:可意。
笔者说:什么是比较文学呢?
恩师说:比较文学就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的比较、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的文学分支。
        20世纪60年代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雷马克教授,给比较文学下了一个定义。他说:“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他的这个比较文学定义,受到了学术界的称道。
季羡林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写文章,对比较文学作过准确而精当的回答。他说:“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加以比较,这可以说是狭义的比较文学。广义的比较文学是把文学同其他学科来比较,包括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甚至自然学科在内。”
笔者说:比较文学是中国早就有的吗?
恩师说:不是。在中国研究比较文学较晚。
笔者说:这么说,比较文学是在外国发展起来的。
恩师说:是的。比较文学是法国学者在一百多年以前提出来的。1816年,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教程》出现了。
笔者说:他们是最早提出比较文学的吗?
恩师说:是的。维尔曼是法国巴黎大学教授和文学批评家。1827年,他在教授中世纪和18世纪法国文学课时,曾几次使用“比较文学”和“比较分析”等术语。两年后,即1829年,他将提名为《18世纪法国文学综览》的讲稿出版。
笔者说:看来,法国最早提出了比较文学。
恩师说:是的。1865年以后,“比较文学”作为专门术语,而被普遍接受。19世纪70年代,比较文学在欧美各国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心仍在法国。1931年,法国保罗•梵•第根的著作《比较文学论》,第一次全面总结了近百年比较文学发展的理论和历史,主张把文学研究划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三大范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1952年,《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年鉴》,在美国创刊,按年总结比较文学发展的成绩与问题。
笔者说:中国研究比较文学,什么时候开始的?
恩师说:应该说从鲁迅先生开始。1907年,鲁迅先生写了《摩罗诗力说》。1908年,2月和3月,鲁信先生以令飞的笔名,发表在《河南》杂志第二期和第三期上。后来,鲁迅先生把《摩罗诗力说》收入1926年出版的杂文集《坟》中。
笔者说:这么说,鲁迅先生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第一人。
恩师说:可以这么说。
笔者说:鲁信先生的《摩罗诗力说》是用古文写的,很难读懂。
恩师说:是的。要读懂它,必须下一番苦功夫。
笔者说:请老师给我们用通俗的语言说一说《摩罗诗力说》,好吗?
恩师说:可以。“摩罗”一词是梵语音译,梵语是印度欧罗巴语系中最古老的一支。《摩罗诗力说》译成汉语就是“论恶魔派诗歌力量”。“摩罗诗派”就是浪漫派。鲁迅先生在本文中,主要介绍了和评论了拜伦、雪莱、普希金、莱蒙托夫、密茨凯维支、斯洛伐斯基、克拉辛斯基、裴多菲八位浪漫诗人,其中包括“摩罗诗人”、“复仇诗人”、“爱国诗人”、“异族压迫之下的时代的诗人”等。鲁信先生之所以鼓吹这种精神,其目的是让人民冲出禁区,扫荡迷信,救国救民,解放中华民族的思想。应该说,《摩罗诗力说》是鲁迅先生为当时我国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而写的。这篇比较文学,猛烈地批判了旧传统、旧文化,抨击了洋务派、维新派、复古派,是“五四”运动前、启蒙时期的重要著作,是揭露批判封建意识形态的檄文,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倡导浪漫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笔者说:比较文学还有吗?
恩师说:茅盾在1919年和1920年相继写了《托尔斯泰与今日俄罗斯》和《俄国近代文学杂谈》,比较了西方民族之三大代表英、法、俄的文学。他又曾指出托尔斯泰和易卜生颇有共同之处,都是写实主义。中国现代文学本身就是在这样的比较和借鉴中发展起来的。钱钟书的《谈艺录》,朱光潜的《论诗》,在某个方面,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也作出了贡献。
笔者说:老师,再具体谈一谈比较文学,好吗?
恩师说:好吧!第一种是影响研究。这是比较文学传统研究方法之一。这种影响研究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那些被接受的“异域”文学的影响,即侧重于在对域外文学的借鉴、模仿,以及素材源泉等事实联系的梳理,研究的视点集中在作品上。应该说,影响研究是一种渗透在艺术作品中,成为艺术作品有机组成部分,并通过艺术作品再现出来的东西。影响研究有它的外来性。这种研究在于说明:无法从本民族文学的传统和作家个人的所有因素作出解释,因为它是外来的。影响研究还有它的隐含性。这种研究在于说明:影响的存在不是一种显现的状态,而是融入到现在的作品之中了;影响表现为一种精神渗透,它消融在作家的创作之中,又不露痕迹。
第二种是平行研究。这种对各民族文学所做的比较研究,由于其研究对象是彼此之间并无直接影响交流的各民族文学,恰如互不相交的平行线,因此被称为比较文学的另一类——平行研究。又由于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美国学者首先提倡与实施的,故又被称为美国学派。例如,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比较研究,《红楼梦》和《源氏物语》的比较研究,就是平行研究了。
第三种是跨学科研究。文学与其他学科或信仰等“表现领域”的关系研究,即被称之为“跨学科”研究。例如,文学与音乐、哲学、宗教、心理学,甚至数学,所做的比较研究,就是跨学科研究了。人们将心理学和生理学的“通感”,来作为文学创作中的修辞手法来研究,也可视为一种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笔者说:老师,在您的指导下,我所写的《抒情诗技巧美学探幽》等手稿,有没有一点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的痕迹呢?
恩师说:比喻、拟人、拟物、排比、反复、对比、层递、拈连、象征、顶真、衬托、夸张、通感等,这是修辞学研究的对象。你把它放在诗歌里,当做一种技巧来研究。修辞学里的东西,放在诗歌里来研究,这不是跨学科了吗?观察、感受、想象、灵感、求异思维等,这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你把它放在诗歌里,当做一种技巧来研究。心理学里的东西,放在诗歌里来研究,这不是跨学科了吗?文学和美学是不同的学科。诗歌里所有的技巧,都被美学里的审美意识所制约,这也是跨学科的研究了。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是好是坏,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笔者说:老师,当我完成了《抒情诗技巧美学探幽》、《记叙文技巧美学寻觅》、《议论文技巧美学窥测》之后,你让我继续完成《诗歌技巧美学管见》,因各种原因,主要是身体欠佳,没有完成这部书稿。
恩师说:做一切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勉强不得。只要努力了,无怨无悔,就可以了。








































[ 此帖被爱若无涯在2012-02-11 11:57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50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