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专题】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6560 回复:6

[其他]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专题】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麒麟の乖漠然

ZxID:12145993


等级: 文学大师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8-23 0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专题】
— 本帖被 灬千ヽ 执行加亮操作(2010-12-01) —
[b][align=center]【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学技术”[/align][/b]
[b](一)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b]

[color=#FF33CC]1.造纸术 [/color]

(1)西汉先后出现絮纸和麻纤维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

(2)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制造植物纤维纸。

(3)造纸术6世纪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并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color=#FF66CC]2.印刷术[/color]

(1)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现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国印制的《金刚经》卷子。

(2)五代有了雕版印刷的整部书籍。

(3)宋代雕版印刷业很发达,刻印的书,字体工整,装订精美。11世纪中叶,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

(4)元朝出现锡、木活字。后来又有铜、铅活字印书。

(5)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向东传入朝鲜、日本,向西传入埃及和欧洲,改变了当时欧洲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

[color=#FF33CC]3.指南针 [/color]

(1)战国时期发现磁石指南特性,发明“司南”。

(2)北宋已会使用磁针指南,后来把磁针装在罗盘上,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

(3)南宋时指南针传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国,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发展,并为新航路的开辟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color=#FF33CC]4.火药 [/color]

(1)唐朝时《真元妙道要略》一书最早提到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2)北宋时火药已广泛在军事上使用,东京设立“广备攻城作”,制造火药和火器;宋仁宗时成书的《武经总要》记载了许多火器的制作方法。

(3)南宋时发明了“突火熗”,管形火器的出现,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

(4)金的火器制造业比较发达,所制的“震天雷”、“飞火熗”威力很大。金的军队用这两种火器打退了蒙古军队的进攻,取得局部胜利。

(5)我国发明的火药在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后来又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并由此又引起难以数计的变化来: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机械性的发现了。”马克思评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b](二)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成就 [/b]

(1)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情况。

(2)商朝: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纪日方法。商朝甲骨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记录。

(3)春秋:留下世界公认的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比欧洲早670多年。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了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欧洲早160年。

(4)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人们还测定了一年的季节。

(5)西汉:武帝时制定“太初历”。前28年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是世界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6)东汉: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

(7)隋唐:①隋朝天文学家刘焯编制的《皇极历》,创立了计算日月运行的新方法,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②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在《皇极历》的基础上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③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8)元朝: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郭守敬改进了简仪和圭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授时历》年周期与现行公历同,但早于现行公历300年问世。

[b](三)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b]

(1)西周:商高讲过“勾三股四弦五”这一勾股定理特例,载于《周髀算经》。

(2)春秋:九九乘法表。

(3)西汉:刘歆推算圆周率为3.1547。

(4)东汉:《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

(5)三国: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

(6)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欧洲早一千年。他还为《九章算术》作注。又著《缀术》等书。

(7)唐朝:著名数学家王孝通撰写的《缉古算经》,首次提出三次方程式正根的解法,能解决工程建设中上下宽狭不一的计算问题,是对古代数学理论的卓越贡献,比阿拉伯人早三百多年,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8)明代:数学家程大位编著《算法统宗》,奠定了后世珠算法基础。

(9)清代:蒙古族数学家明安图推出“割圆九术”,将其研究成果整理成《割圆密率捷法》。他用解析几何方法把三角函数和圆周率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b](四)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b]

(1)商周:已有丰富的医药学知识。

(2)战国:扁鹊是当时的名医,后代医家奉之为“脉学之宗”。他发明的望、闻、问、切“四诊法”成为中国中医传统的诊病法。医学分科。有著名的医学著作《内经》。

(3)西汉: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医方经》记载了几百个药方。

(4)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后人称张仲景为“医圣”。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誉为“神医”。他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

(5)隋唐:①我国的一些外科手术,如拔牙、血管结扎等,是世界上最先进的。②隋朝太医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古代医学史上探讨病因、病理内容最丰富的一部著作。③唐朝杰出医学家孙思邈著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学成果,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④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⑤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6)北宋:①医学以小儿科、产科和针灸科最著名。②《小儿药证直诀》为我国古代重要的儿科著作。③《十产论》是著名的产科著作。④针灸学家设计了便于医术学习的针灸铜人模型。⑤《洗冤录》是南宋法医学家宋慈所著,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书籍。⑥王安石变法时设太医局,局内办有医学校。

(7)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b](五)中国古代的地理成就 [/b]

(1)《周易》一书首先提出了“地理”名称。

(2)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中外地理的认识。

(3)1973年,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三幅西汉地图,距今已有2100多年。图的名称一般简称为《地形图》、《驻军图》、《城邑图》。三幅地图中,前两幅已基本复原,后一幅由于破损严重,至今还没有复原。《地形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以实测为基础的古地图。《驻军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彩色帛绘地图。

(4)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6项原则,即“制图六体”。这一理论一直沿用到明末。

(5)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作《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著作。

(6)明代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学巨著,书中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早于欧洲约两个世纪。

[b](六)农业、手工业论著[/b]

(1)《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是现存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2)《梦溪笔谈》:北宋沈括著,是我国科学发展史上的珍贵遗产。

(3)《农政全书》:明末徐光启著,论述了农学理论,并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农学著作。

(4)《天工开物》:明末清初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被后人誉为“17世纪中国工艺百科全书”。

(5)《河防一览》:明朝潘继驯所著,总结了我国古代治理黄河水患的经验。

[b](六)工程建设方面[/b]

1,历代兴修的水利工程

(1)战国:秦国的都江堰(科学地将分洪、泄洪排沙、灌溉三项工程合为一体,立下了“川西第一奇功”)、郑国渠。

(2)秦:开通了秦渠、灵渠和江南运河。

(3)两汉:农田水利地区特色明显。

①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著名工程有六辅渠、白渠、龙首渠等。

②江淮、江汉之间以修治天然陂池为主,著名工程有六门陂。

③东南以排水筑堤、变湿淤之地为良田为主,著名工程有鉴湖等。

④西北主要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筑特殊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4)三国两晋南北朝:曹魏兴复了芍陂、茹陂等许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5)隋唐: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唐朝设专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修建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

(6)五代十国:兴修水利工程,如安丰塘(南唐)、捍海塘(吴越)。

(7)元:开凿会通河(山东东平到临清)、通惠河(通州到大都)。

[b]2,古代开挖的运河[/b]

(1)古江南河——开挖于春秋时期的吴国,沟通苏州和扬州间的水道,它是中国开挖最早的运河。

(2)邗沟——开挖于春秋时期的吴国,沟通长江与淮河水系。

(3)灵渠——开挖于秦朝,秦始皇伐南越时,由史禄负责兴修,沟通了湘水和漓水。这条运河连接了向北流的湘江和向南流的漓江,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之间沟通,以后历代又曾多次修缮利用。

(4)隋朝大运河——开挖于605年,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全长四五千里,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东北通到涿郡,东南到余杭,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5)元——开凿了从山东东平到临清的会通河。后来又开凿了从通州到大都的通惠河。这就使原有的运河连接起来。

[b]3,古代对黄河的治理[/b]

(1)大禹用疏导的方法治理黄河。

(2)西汉武帝、东汉明帝都进行过大规模的黄河治理工程。

(3)元朝政府多次征发农民和兵士,治理黄河。

[b]4,古代著名的建筑工程[/b]

(1)赵州桥——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注意:赵州桥的特点,与地理、物理等学科联系。)

(2)万里长城——从战国到明,历代都修建长城。最重要的是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

(3)隋唐长安城——13朝古都,唐长安城的布局和特点。

(4)明清北京城——1417年明政府开始营建北京,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北京城有三重,从里到外依次是宫城、皇城和京城。

[b](七)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b]

(1)先秦:商朝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记录。春秋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战国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2)秦汉:编写于前1世纪的《周髀算经》比西方早500年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西汉《九章算术》有些内容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

(3)三国两晋南北朝: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准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比欧洲早1100多年。

(4)隋唐: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金刚经》卷子是现存世界上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5)宋元: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发明了指南针并用于航海。唐宋时发明了火药和火药武器。沈括的“十二气历”比英国早800年。郭守敬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确立早300年。


b][align=center]【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文化中国”[/align][/b]


[b]1,文化的含义[/b]

“文”:线条交错的图形、花纹。“化”:变化,改变,教化。合起来作为文化学意义上的一个词语,却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如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群人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以及它们的物质形式。有人将文化定义为“被一个群体的人共享的价值观念系统”。有人认为文化是某一群体解决问题和缓和困境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现在一般意义上人们往往把文化理解为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b]2,中国的由来[/b]

中国古代,“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中国”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古代文献记载中,“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诸夏(华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

从古代的汉朝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叫做“魏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

严格地说,古代“中国”是一个形容词,而不是一个专有名词。中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没有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各朝代都有自己的国号。

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1949年,“中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现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在北京。

[b]3,中国的别称 [/b]

⑴中华。“华”者“花”也,即居于中央的如花之国。朱元璋曾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

⑵华夏。华夏初指中原地区,后来才变为包举全域的称谓。“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个朝代,古音“华”“夏”相近,故又合称“华夏”。

⑶中原。《晋书·石勒传》:“脱遇光武(注——刘秀),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⑷赤县神州。毛泽东有诗句“长夜难明赤县天”即此也。

⑸支那。China的译音。一说是秦的译音;一说是昌南的译音(昌南是中国瓷都景德镇的旧称)。

⑹睡狮。晚清以来,国势日蹙,外国人贬称为“东亚睡狮”。国人视来似乎贬中有褒,颇不以为忤。



[b][align=center]【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align][/b]



[b]1,天文星象[/b]

先秦人们认为天圆地方,天是由东西南北四根大柱子支撑的,天像一个半球形的罩,,罩住了大地,所以《女娲补天》中才有“四极废”、“天不兼覆”这样的描写,《赤勒川》则说:“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古人常用天象来预测人事,把天象与人间的吉凶祸福联系起来。如彗星是绕太阳运行的天体,拖有长长的尾巴,它的出现就被古人认为是预兆兵灾的凶象。《唐雎不辱使命》中说“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因为月亮是诸侯的象征,所以这种天象是诸侯有灾的凶兆。僚是诸侯(吴王),他将被刺,所以上天才显示出这样的天象。通过对月亮的观测,人们又将月亮的盈亏圆缺比附于人事之聚散离合。无数文人墨客望月抒怀,借月寄情,请看“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些诗句里包含了多少人间的悲欢离合之情啊。

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还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州国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的分野。这样,天地联为一体,天上某一区域的某些天象变化,就直接预示着地上相应区域的吉凶祸福了。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就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三国演义》中更是随处可见观测天象的描写。

[b]古诗文中常见的天象描写还有: [/b]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 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

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比喻人分离不得相见。如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天罡: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星丛中有36个天罡星,72个地煞星。小说《水浒传》受此影响,将梁山泊108名大小起义头领附会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

[b]2,历法[/b]

中国古历采用阴阳合历,即以太阳的运动周期作为年,以月亮圆缺周期作为月,以闰月来协调年和月的关系。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又分成24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种由太阳运动而确立的24节气反映了一年四季的变化,与农牧业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又叫农历。在汉初的《淮南子·天文训》中首次出现了完整的24节气名称,与现今通行的名称一致。

二十四节气歌

一月有两节,一节十五天

(正月)立春天气暖,雨水粪送完

(二月)惊蛰快耙地,春分犁不闲

(三月)清明多栽树,谷雨要种田

(四月)立夏点瓜豆,小满不种棉

(五月)芒种收新麦,夏至快犁田

(六月)小暑不算热,大暑是伏天

(七月)立秋种白菜,处暑摘新棉

(八月)白露要打枣,秋分种麦田

(九月)寒露收割罢,霜降把地翻

(十月)立冬起完菜,小雪犁耙开

(冬月)大雪天已冷,冬至换长天

(腊月)小寒快买办,大寒过新年

[b]3,纪时纪年[/b]

⑴纪年

“年”的本义指谷物成熟、丰收,后来才由谷物成熟的周期引申指寒来暑往的周期,即今天意义上的“年”。古人纪年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先秦时主要采取帝王称号加年次的纪年方法,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赵惠文王十六年”就是,《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中的“十年”就是鲁庄公十年。

②到了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来纪年。例如《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庆历”是宋朝 皇帝的年号。

③干支纪年法是用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顺序两两相配的一种纪年方法。天干与地支可以有六十种搭配,因而六十一循环,周而复始。因为天干与地支是插花相配的,所以称为“花甲子”,简称“花甲”。今天称年过六十为“年过花甲”就来源于此。如辛亥革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

⑵纪月

古代纪月,通常和今天一样,也用序数,但是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特殊的称呼。例如,一年分为纯夏秋冬四季,每季中的三个月按孟、仲、季来分别称呼,如孟春、仲夏、仲秋等。农历一月叫正月,十一月叫冬月,十二月叫腊月。

⑶纪日

古人常用干支纪日,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除此之外,每个月中有几天还有特殊的称呼:农历初一称“朔”,十五称“望”,十六称“既望”,月末的一天称“晦”。例如《五人墓碑记》“丁卯三月之望”,《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登泰山记》“戊申晦”。

⑷纪时

古人纪时常用日晷、刻漏、更鼓等方法计量一天的时刻。例如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子时即相当于今天的23点到次日1点,丑时相当于1点至3点,寅时即3点至5点,依次类推。如《地震》“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地大震”中的“戌时”就是晚上7点至9点。

古人还把一夜分成五段,这就是流传至今五更。因为打更时击鼓报更次,所以几更又称为几鼓,如《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此外,古人还给一天十二个时辰起了专门的名称,参见下表:

十二时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仄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时辰

























现代时间

23~1

1~3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夜间纪时

夜间时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黄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点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23点

夜半

三更

三鼓



[b][align=center]【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图书典籍”[/align][/b]




古代的典籍称策(册),它包括用细竹片做成的简册和用木片做成的版牍。写满或刻满字的一个个竹简或版牍,要用皮条串连在一起,这样才能形成一本“书”。在古代的文字中,“册”字就是两根绳条穿着一串竹简或版牍的象形。

制作竹简,为了防止虫蛀和腐烂,要先在火上烘烤,烘干水分,称为“杀青”或“汗青”,因此后代又用汗青指代史册,如文天祥《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竹木制的“书”使用不便,携带及存放更不便,古人说“汗牛充栋”,本来指的就是这样的书。

春秋末期,又出现了写在丝织品上的“书”,称为“帛书”或“素书”,一部书或其中的一部分卷成一卷,因而“卷”就成为计算书籍的单位,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又有用卷代称书的,如“东坡右手执卷端”(《核舟记》),成语“开卷有益”等。

古代典籍,在唐代以前几乎都是手写本,称为“钞本”,宋代以后大都用雕版印刷,即“板印”,印本称为“版本”,又作“板本”,所以《活板》中说:“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以后典籍皆为板本。”刻印书籍称为“付梓”,梓就是木板。如“汝之诗,吾以付梓”(《祭妹文》)。

我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为方便查阅,就要分类。汉代刘歆继承父(刘向)业,完成了第一部图书总目录《七略》。《隋书 经籍志》开始将图书分为经、史、子、籍四大类。《黄生借书说》中说“七略四库,天子之书”,就指此。

[b]1,经: [/b]

有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又称之为“六艺”,后代逐渐增加,至南宋变成十三经,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b]2,史:[/b]

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相传是孔子在鲁国旧史基础上修撰的;

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是《国语》,相传为左丘明编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司马迁的《史记》;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班固的《汉书》;

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第一部纪事本末体的历史著作是袁枢(南宋)的《通鉴纪事本末》。

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廿四史:从《史记》起到《明史》止的二十四部官方认定或组织编修的正史书。

[b]3,子:[/b]

子书主要包括诸子百家的哲学、政治、农学、科技、医学等各方面的书。

[b]4,集:[/b]

集,是指诗文别集、总集。

此外,我国古代类书、丛书也很多,如,现存最早的类书是隋唐时虞世南编的《北堂书钞》,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类书是明代的《永乐大典》,最大的一部丛书是清代的《四库全书》(纪昀等人主编)。

附录 古代图书典籍的有关名词

①三坟五典

古书名。伏羲、神农、黄帝的书称为“三坟”,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书为“五典”。

②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③五经

《易经》《尚书》《诗经》《礼仪》《春秋》

④六艺

A,古代学校的六门学科:礼、乐、射、御、书、数

B,指六经:《易经》《尚书》《诗经》《礼仪》《春秋》《乐经》(失传)

⑤六书

汉字的六种构字法: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⑥四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⑦廿四史

从《史记》起到《明史》止的二十四部历史书。

⑧十三经

《周易》《尚书》《诗经》《周礼》《礼仪》《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⑨春秋三传

解释《春秋》的三部儒家经典著作:《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⑩四大名剧

元 王实甫《西厢记》,明 汤显祖《牡丹亭》,清 洪升《长生殿》,清 孔尚任《桃花扇》

⑾临川四梦

明 汤显祖的《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四部传奇剧

⑿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

⒀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⒁三言二拍

明 冯梦龙编定的话本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⒂四大谴责小说

清末李宝嘉《官场现行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锷《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⒃风骚

指《国风》和《离骚》,后来泛称文学

⒄风雅

指《国风》《大雅》《小雅》,后来泛指诗文方面的事





[b][align=center]【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衣食住行”[/align][/b]




[b]1,衣着 [/b]

古代贵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叫“冠”,后代“冠”又泛指一般的帽子,如《大铁椎传》“不冠不袜”。“冕”是天子、诸侯和大夫在祭祀时戴的,上边是一块长方形的木版,前后沿挂一串小圆玉珠。汉代以后,只有皇帝才能戴这样的冕,所以后代称皇帝即位为“加冕”。打仗时还要戴上“胄”,胄在秦汉以后又叫“兜鍪”,后代又叫“盔”,如辛弃疾《南乡子》“年少万兜鍪”,这里的“兜鍪”指头戴战盔的战士。

古代平民不能戴冠,只能戴类似后代的头巾之类的东西,称为“帩头”等,如《陌上桑》“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比平民地位更低的奴仆,则仅能以青布束头,所以奴仆又称为“苍头”,如《董宣执法》“时阳湖公主苍头白日杀人”。

古人穿的短上衣叫“襦”,如《陌上桑》“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冬天穿的有裘、袍等。如《论语》“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平民通常只能穿褐或布衣,如《五柳先生传》“短褐穿结”。上古没有棉花,布也是毛或麻制成的,但比褐要细一些,所以成为读书而未做官的人的常服,因此,“布衣”也就成了这些人的代称,如《出师表》“臣本布衣”。有时又仅指一般平民,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古人穿的下衣主要有裳(cháng)、绔(kù)、裈(kūn)等。裳就是裙子,古代男子也穿裙子。绔也写作“袴”,今天写成“裤”,但与今天的裤子并不一样。与现在的裤子差不多的是裈。

古人穿的鞋有屦(jù)、履、屐、鞮(dī)等,无非是草、木、皮、丝质的,都比后代要粗糙的多。

古人衣料的质地除了毛、麻、皮等,还有总称为“帛”的各种丝织品,但那是达官贵人才能穿的,贫贱的人是穿不起的。《孟子》“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在孟子的理想中,如果国家治理得好,人民富足,家家种桑养蚕,那么五十岁的人才可以穿上丝绸衣服。

古人最重要的佩饰是玉,常见的有环、玦等。环常为妇女的佩饰,如《小石潭记》“如鸣佩环”。璧是古代贵重的瑞玉,它和圭、璋合称三玉,自夏商始,就作为礼器使用,至春秋战国盛行,秦汉以后渐改作饰装品。在古代能称为璧的,必须是“肉倍好”的圆玉,即玉边宽度要大于孔径。除此之外,依肉与好的比例关系,还有瑗、环、玦等。这些圆玉在礼仪中都有特殊用途,如国事访问时以璧为凭信,诸侯召见卿、大夫、士时以瑗为凭信,断绝君臣关系以玦表示,重新召回绝交的人以环表示等。如《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就是用玦暗示项羽早作决断杀刘邦。

[b]2,饮食[/b]

我国进入农业社会以后,就以粮食作物为主食,统称为“五谷”或“六谷”。五谷是黍(黄米)、稷(小米)、麦(大麦、小麦)、菽(豆)、麻(麻子),此外再加上稻,就是六谷了。古书中还有其他一些粮食作物的名称,如粟、粱、禾、米、谷等。粟即谷子,后又泛指粮食,如《孟子》“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粱是谷类的优良品种,常用来指精美的饭食,如《墨子公输》“此犹粱肉之于糟糠也”。

古书中的“粮”字,通常是指干粮,而不是今天的粮食,如《赤壁之战》“船粮战具俱办”。

古人肉食中最主要的是牛、羊、猪肉和狗肉,如《孟子》就提到“鸡豚狗彘之畜”。肉的吃法除了煮以外,还有脍(把鱼、肉切细吃)、炙(烤肉)、醢(hǎi,肉酱)、脯(干肉)等。一般的平民是很难吃到的,所以“肉食者”就成了统治者、当官者的代称,如《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另外,古人尤其是文人雅士,与酒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曹操《短歌行》就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文学史上著名的“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他们放旷不羁,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唐朝著名诗人杜甫还作了一首著名的诗《饮中八仙歌》,对唐朝贺知章、李白、张旭等八位嗜酒如命的名人作了生动的描述。连“饮少辄醉”的欧阳修也乐此不疲,还自号“醉翁”。

上古的吹具主要有鼎、镬、釜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请就汤镬”,这是古代的一种酷刑,就是把人扔进镬里煮死。《七步诗》“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鼎之类不是一般平民所能用的,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使用,所以后代常用“钟鸣鼎食”指大家士族,如《藤王阁序》“钟鸣鼎食之家”。

古代食器的种类也很多,如箪、豆等,《孟子鱼我所欲也》“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古人一日两餐,第一顿饭叫“朝食”,第二顿饭叫“餔(bū)食”,又叫“飧”。如《诗经》“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b]3,住宅[/b]

古代的住宅,通常是一个大的院落,有大门,大门外边有屏,又叫“萧墙”,也就是今天的照壁。因为屏以内就是住宅的主体,所以常称“内讧”为“祸起萧墙”。大门内是院子,叫“庭”(后代有“庭院”一词),主体建筑是建在高台上的,由堂、室等组成。主体建筑的前半是堂,堂的东西墙叫“序”,它的前边朝庭的一面是敞开的,没有墙,只有两根柱子,叫“东楹”、“西楹”。如《董宣执法》“即以头击楹”,今对联又叫“楹联”,即来源于此。堂因为建在高台上,所以前边有两个台阶,称“东阶”、“西阶”。堂的边叫“廉”,廉很直,所以后代说“廉正”、“廉洁”。室在堂的后边,要进室内就必须先上堂,所以有“登堂入室”之说。

庭是群臣朝见君主的地方,所以又叫“朝”,后代连说成“朝廷”(“廷”同“庭”),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说“拜送书于庭”,《邹忌讽齐王纳谏》说“门庭若市”。

古代宫廷大门的两边,有两个高大的建筑物,叫“阙”,又叫“观”,所以后代用“宫阙”指称宫殿,如苏轼《水调歌头》“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也有用“观”指称宫殿的,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又有用“阙庭”来指代朝廷的,如《班超告老归国》“丐超余年一得生还,复见阙庭”。

古人的住宅,还常称为“宅”、“馆”、“庐”等,宅既指住宅,同时又包括前后左右的宅地,所以《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才有“五亩之宅”的说法。馆是比较华丽的住宅,如《藤王阁序》“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庐是极为简陋的住房,类似后代的茅屋、窝棚,《陋室铭》中有“南阳诸葛庐”,就是《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草庐”。历代帝王还喜欢用土石建筑高台,作为游玩之处。古代的楼,最初指建在高处的建筑物,如城楼等。汉代以后,出现了多层的房屋,也叫“楼”。这样“楼”也就有了今天的含义,如《江南春绝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古人外出,也住旅馆、招待所,甚至宾馆等,着就是逆旅、客舍、传舍等,如《王积薪闻棋》说“将游京师,宿于逆旅”,《送元二使安西》说“客舍青青柳色新”,《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舍相如广成传舍”。

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见席子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床,是席子以后最早出现的家具。一开始,床极矮,古人读书、写字、饮食、睡觉几乎都在床上进行。《孔雀东南飞》:“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诗中的“床”指的是坐具。和这种矮床配合用的家具有几、案、屏风等。还有一种矮榻常与床并用,故有“床榻”之称。

[b]4,出行[/b]

古代陆行的主要工具是马车,车厢叫“舆”,因此也用“舆”指代车,如《劝学》上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古人乘车是站在车上的,在车厢的前部有一根可以受扶的横木,叫“轼”,有时也指扶“轼”这一动作,如《曹刿论战》说“登轼而望之”。车厢的上边可以立盖,盖用一根木头支撑,就像一把大伞一样,称为“车盖”,如《两小儿辩日》说“日初出大如车盖”。

车子因为形制、用途等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比如辎车,是有帷幔的车子,后代的“巾车”与它相似,如《归去来辞》说“或命巾车”。传车是用来传递消息、法令等的一种轻快马车,又称“传”,如《朱买臣传世态炎凉》说“买臣遂乘传去”。辇,本指人拉的车,后专指帝王及王后乘的车,如《阿房宫赋》说“辇来于秦”。

古人乘车,一般是一车三人,尊者在左,驾车者在中间,右边是陪乘保卫的人,叫“车右”,又叫“骖乘”,如《董宣执法》说“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

古代也有牛车,并且牛车在南北朝时还一度成为时髦。如《赤壁之战》说“乘犊车,从吏卒”,“犊车”就是牛车。

古人水上交通工具是船,船有不少种类,更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舟、舰、舸、舫等。此外又有扁舟,就是后代的舢板,如《赤壁赋》说“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舰指大的战船,此外,战船还有艨艟(又作“蒙冲”)等,如《赤壁之战》说“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楫是船桨,常与舟连用,也指船,如《劝学》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此外,古人还常用船的一部分指代船,如《藤王阁序》说“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舳”是船尾安舵的地方,这里指代船。

附录其他相关名词:

【五谷】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五牲】五种动物,具体所指说法不一:一种指牛、羊、猪、犬、鸡;一种指麋、鹿、磨、狼、兔;还有一种指磨、鹿、熊、狼、野猪。第一种说法流传较广。

【五味】指酸、咸、甜(甘)、苦、辣(辛)五种味道。烹调上讲究“五味调和”。

【六畜】指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八珍】指古代八种珍贵的食品。其具体所指随时代和地域而不同。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九云:“所谓八珍,则醍醐、麝沆、野驼蹄、鹿唇、驼乳麋、天鹅炙、紫玉浆、玄玉浆也。”后世以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鴞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为八珍。



[b][align=center]【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音律度量”[/align][/b]





[b]1,音律 [/b]

古代有五音和七音,这个“音”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音阶,五音就是宫商角徵羽,再加上变宫、变徵,就构成了七音,与今天的七音阶对比是:

宫 商 角 变徵 徵 羽 变宫

1 2 3 4 5 6 7

七音中,以其中任何一音为主(即作为乐曲主旋律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主音),就构成了一个调式,不同的调式有不同的感***彩和表达功能,因而也能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例如《荆轲刺秦王》叙述荆轲一行出发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变徵之声”就是变徵调式,这种调式旋律苍凉悲壮,适宜于悲歌。下文又有“复为羽声慷慨”,“羽声”就是羽调式,这种调式高亢激越,所以听后“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

古代有六律,只古乐的十二个调,它包括黄钟、无射等六个阳律以及大吕等六个阴律,十二律不但各有特定的名称,而且还有固定的音高,如黄钟相当于今天西乐的C调,无射相当于A调等。

古代还有八音,是对乐器的统称,包括金(钟等)、石(磬等)、丝(琴瑟等)、竹(管、箫等)等八类,每类包括若干种乐器,如《石钟山记》“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无射”就是无射钟,因为此钟合于无射律;歌钟就是编钟,它常用于歌唱伴奏,所以称为“歌钟”。

中国民族乐器是中国音乐必不可少的组成,经数千年发展形成了品种众多,曲目丰繁的态势,大致可分为合奏与独奏两大类。合奏乐器多为锣鼓、锁呐、二胡、琵琶、扬琴、三弦、笛、笙、箫等等。独奏乐器通常以古琴、琵琶、二胡、板胡、笛子、筝等为主。

下面对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曲调进行简要说明。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

梅花落——曲调名。如:“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由《梅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切合。这样,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以通感的方式描绘出了冷落的感受。

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b]2,度量衡[/b]

古代的度量衡系统比较复杂,这种复杂性一方面表现在古代有许多后来消失的度量衡单位,另一方面表现在古今都用的单位实际上的量是不同的。

计算长度的标准叫“度”,度的名目有不少。尺是古今都有的,但表示的量(实际长度)却不一样。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说“邹忌修八尺有余”,如果按今天的尺来计算,那么邹忌的身长是二米六六还多,这显然太高了。很显然,古代的尺要小于今天。最初的一尺指男人伸长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二十厘米左右。以后的没个时代,尺大致都要加长一点,到战国时,一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左右。这样战国时的邹忌的身长在一米八四左右,这即使在今天,也算是个高个子了。又如《陈情表》说“内无应门五尺之童”,作者李密是西晋人,那时的一尺大约相当于今天的24厘米,这样,“五尺之童”也就是身高一米二左右的小僮。“五尺”也可能是沿用前代的习惯说法,而并不是严格依据晋尺的,那么就要再缩短一点,也就是一米一左右。

与尺的长度比较接近的是“咫”,咫是妇女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因而稍短于尺,约为八寸,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小,如“近在咫尺”。除此之外,先秦的长度单位还有丈(十尺)、寻(八尺)、常(二寻),此外还有仞,是人伸开两臂的长度,如《愚公移山》说“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围”是专门用来量周长的,其长度有时相当于现在的“一抱”,即两手合围的长度,有时又指两手拇指与食指相合时的长度,如《木犹如此》说“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以十围”,这里的“围”指的是后者。

后来,又产生了寸以下的长度单位,它们是: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十分之一毫,宋以后又叫“丝”)、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今“丝毫”连用,即来源于此。又有“忽微”连用的,也喻指极细微,如《伶官传序》说“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计算容量的标准叫“量”。古代的量器也比较复杂,常见的有升、斗、石、钟等,其具体量的多少,变化也比较大。见于课文中的用例如:《董宣执法》中的“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孟子 鱼我所欲也》中的“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计算重量的标准叫“衡”(今天秤的正式名称即为“衡器”)。从汉至唐,主要的重量单位有锱铢(一百粒黍的重量)、锱(六铢)、两(二十四铢)、斤(十六两)、钧(三十斤)、石(四钧)等周代的一斤相当于今天的二百二十三点八五克,沈括《梦溪笔谈》中也提到,汉代的一石(一百二十斤)仅相当于宋代的三十二斤。由此可见,不同时代“衡”的变化之大了。
[ 此贴被麒麟の乖漠然在2010-08-23 20:55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
  • 灬千ヽ

    派派币 +10

    我很赞同+基础分

灬千ヽ

ZxID:264835


等级: 内阁元老
倾力而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8-23 0
对于占楼呢,素材版规是有规定的哦~我们也是按版规办事~

新手来素材发帖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版主指出来,是想帮助楼主整理好帖子,并非找碴。

或许指出的问题多了,会觉得有些恶意,

但并非如此,希望亲能多多体谅并支持我们的工作~

非常欢迎亲来素材发帖,感谢支持素材区~

楼主留言:

话说我是把五个楼并成了一个楼。。。所以就多了。

路过小酒馆

ZxID:10841498

等级: 读书识字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08-23 0
好强大,应该费了不少心思吧

楼主留言:

是啊版规好严还改了好几次。

天天:天天

ZxID:11351970

等级: 牛刀小试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0-11-04 0
谢谢楼主
yyll_yu

ZxID:759855

等级: 脱颖而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0-12-21 0
谢谢分享
睡着的饼干

ZxID:4260391


等级: 内阁元老
万丈红尘没有如果,只有可是。。。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0-12-22 0
蛮全的啊~~
亚兰-亚特兰蒂斯

ZxID:22878402

等级: 派派新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3-04-15 0
谢谢分享,楼主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