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从古至今的中华服饰(上古商周--->>>近代服饰)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45532 回复:96

[其他] 图说从古至今的中华服饰(上古商周--->>>近代服饰)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小爆司令、

ZxID:6488552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琅环玥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6 0
— 本帖被 灬千ヽ 执行加亮操作(2010-12-01) —
上古商周服饰



原始服饰

根据出土的骨针、骨锥等制衣工具想象复原的。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动物的毛皮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当时还没有绳、线,可能用动物韧带来缝制衣服。在山顶洞人的遗址及其它古墓里,层发

掘出大量的装饰物,其中有头饰、颈饰和腕饰等,材料有天然美石、兽齿鱼骨和海里的贝壳等,当时佩戴这些饰物,可能不仅是为了装饰,也许还包含着对渔猎胜利的纪念
------------------------------------------------------------------------------------------------------------------
商周贵族服饰

商周贵族服饰 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展示图。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根据出土玉人服饰复原绘制)
------------------------------------------------------------------------------------------------------------------
东周男子服饰之一

东周男子服饰 矩领窄袖长衣展示图。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如图所示的样式。这个时期的服装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本图所系的为绅带
东周男子服饰之二

东周男子服饰 此像为高举双手,作跪状,似为当时被俘者。戴平顶帽、穿雷纹窄袖矩领上衣、腰束绅带的男子。周代男子服装款式特点为右衽、窄袖,长至脚踝,腰间束带的较多,也有衣长与坐齐的,本图即为此种款式,下着裤。(山西侯马市东周墓出土陶范)
东周男子服饰之三

东周男子服饰 穿窄袖服装、腰间佩剑的侍卫(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钟虞铜人)。上衣是矩形交领、紧身、窄袖、衣襟下摆左长右短呈波浪形,领缘有几何形花边。下穿折裥裙裳,裙裳左右两侧各有一条几何纹直条图案为饰。裙的长度短的及膝,长的及地。均穿于上衣之内。腰系革带,挂有垂缨及心形囊。腰右侧佩短剑。
东周男子服饰之四

东周男子服饰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而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衣袖有大小两种样式,领子通用矩领。这个时期的服装还没有钮扣,一般腰间系带,有的在腰上还挂有玉制饰物,腰 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丝织的为“大带”或叫“绅带”、另一种是皮革制成的为“革带”。本图为窄袖织纹衣穿戴展示图(根据出土铜人服饰复原)。这种服装为矩领,领、袖、襟、裾均有缘饰,肩上
有披肩,腰系绦带,并在右侧挂玉佩。此服属于当时一般士之服饰。
------------------------------------------------------------------------------------------------------------------

楚国贵妇服饰

 楚国贵妇的直裾单衣 绣罗单衣及刺绣纹样(湖北江陵马砖一号楚墓出土实物)。楚墓出土的战国中期服饰实物,有绢、罗、锦、纱、绦等各种衣着十余件,为目前所见的最早的实物。从实物来看,锦袍和禅衣样式基本相同,即前身、后身及两袖各为一片,每片宽度与衣料本身的幅度大体相等。右衽、交领、直裾。衣身、袖子及下摆等部位均平直。领、袖、襟、裾均有一道缘边,袖端缘边较为奇特 ,通常用两种颜色的彩条纹锦镶沿。
楚国男子服饰之一

楚国男子的曲裾深衣 戴高冠、穿长袍的贵族男子(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帛画)。画面绘一有须男子,侧身而立,手执缰绳,作驭龙状。龙纹绘成舟形,上有舆盖,下有游鱼,表示龙在水中急驰。驭龙 男子处于中心位置,神态自若,气宇轩昂,似墓主人形象。尽管画面内容带有神话色彩,但人物服饰的处理还是比较接近现实:头戴峨峨搞冠,冠带系于颌下,身穿大袖袍服,衣襟盘曲而下,形成曲裾 ,是典型的深衣样式。在同时期的木俑、铜人身上,也能见到同样的服饰。可见这个时期男子穿着深衣已成普遍现象.
楚国男子服饰之二

楚国男子的曲裾深衣 左1、2图为穿曲裾、绕襟、彩绣深衣的男子(彩绘木俑,传世实物,原件现分别藏于何兰莱登博物馆及美国大都会美术馆)。左3、4、5、6图为穿曲裾、绕襟深衣的战国男子(湖南 长沙出土文木俑)。右图穿大袖绕襟深衣的仆人(河北平山三汲出土托灯铜人)。曲裾深衣与其他服装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
用腰带系扎。
楚国妇女服饰之一
 
楚国妇女的曲裾深衣 穿袍服、挂佩饰的妇女。袍服的衣袖有垂胡,这种袖式后来也常用,主要是可以使肘腕行动方便。服装为上衣下裳,裳交叠相掩于后,腰间系带玉佩于前。此木俑是战国楚墓出土的 组佩俑,当时诸侯礼聘及祭天祀神所穿礼服都佩玉,所谓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墓出土漆绘木俑)。
楚国妇女服饰之二

楚国妇女的曲裾深衣 穿深衣的楚国妇女(按照湖南长沙楚墓出土彩绘木俑摹绘)。楚墓出土的陶俑中多数穿直裾袍,只有此图中的陶俑穿曲裾袍。袍式长者曳地,短者及踝,袍裾沿边均镶锦缘。袍身纹饰为雷纹和重菱纹,重菱纹又称“杯纹”,因它形似双耳漆杯或称为“长命纹”,取长寿吉利的含意。
楚国妇女服饰之三
 
楚国妇女的曲裾深衣 穿袍服的楚国妇女(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帛画)。这幅帛画是我国现存缣帛画中最早的一幅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画中绢绣妇女,两手合掌作祈祷状,似为墓 中主人形象。图中妇女,脑后挽髻,身穿宽袖紧身长袍曳地,上绘卷曲纹样。这种服装一般都采用轻薄柔软的质料制成,另在领、袖等主要部位缘一道厚实的锦边,以便衬出服装的骨架。袖端的锦边较
有特色,大多用深浅相间的条纹锦制成,富有强烈的装饰效果。
------------------------------------------------------------------------------------------------------------------

战国妇女服饰之一

战国妇女的曲裾深衣 曲裾袍服展示图(参考出土帛画复原绘制)。曲裾深衣与其他服装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战国妇女服饰之二

战国时期中山国妇女的服饰 插笄、穿短衣长裙的妇女(河北平山三汲出土中山国玉人)及窄袖短衣、方格纹长裙穿戴展示图(根据出土玉人服饰复原绘制)。中山国是战国中期中原地区的一个由白狄族建立的少数民族诸侯国。图中展示的玉人服饰,上穿紧身窄袖衣,下穿方格花纹裙,在当时具有代表性。人物头上的卷型发饰,形似牛角,可能是中原地区流行的笄饰。
战国武士服饰之一

战国武士服饰 春秋时期的青铜盔帽(辽宁出土实物)。这个时期的盔帽,称兜鍪,又称胄、首铠、头鍪或盔,其形制各不相同,有用小小块甲片编缀成一顶圆帽的,有用青铜浇铸成各种形状的。在一些铜盔的顶端,还往往竖有一根铜管,以便在使用时插上鸟羚及缨饰等饰物。这种铜盔的表面,大多打磨得比较光滑,而里面却粗糙高低不平,由此推断,当时戴这种盔帽的武士,头都要裹头巾。
------------------------------------------------------------------------------------------------------------------
上古商周服饰

上古商周服饰 战国窄袖曲裾女服展示图(根据四川成都出土青铜壶纹饰复原绘制)。曲裾深衣与其他服装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
再用腰带系扎。女窄袖曲裾服,衣长略短,下配拖地长裙。
上古军戎服饰之一
 
上古商周服饰 台湾耶美人原始藤甲复原图。由于殷商前后的甲,既没有较为完整的实物出土,又没有发现其他的资料作参考,因此很难描绘出当时的甲的形象,只能根据现有保存的实物进行推测、想象。这种藤甲用藤条编织而成,形如现代的坎肩,在胸前用麻绳系扎。为了增强防御效能,还在藤甲的表面蒙上鱼皮,胄也是用藤条编成的。
上古军戎服饰之二

上古商周服饰 汉代头戴花形冠、上穿V领左衽窄袖长袖上衣,下着裳左右衣裾均绕至身后,裳后两侧垂有燕尾形尖角,衣襟上饰龙纹,裳上为回纹和异兽纹,小腿上戴有脚镯,耳上有孔原来可能带有耳环,束回纹额带后脑额下有二个斜方形孔,原来可能插有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晚商大型穿龙衣的青铜立人)。这尊像铸造精美,除面部、手部的造型比较夸张外其余各部细节都很真实,衣
服上的花纹图案和系衣用的绳带、衣钮都刻画得十分清晰,是非常难得的服饰研究资料。
上古军戎服饰之三

上古商周服饰 战国武士复原图。战国是个诸侯争霸、群雄割据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我国古代的各种思想学说、科学文化都得到很大发展,军事装备的制造技术进步也很快。从出土的实物来看,古代战甲,多以犀牛、鲨鱼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绘;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组成;甲片的编缀方法,横向均左片压右片,纵向均为下排压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编缀起来的。除皮甲之外,商周时期的战甲还有“练甲”和“铁甲”。练甲时间较早,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铁甲出现于战国中期,它的前身为青铜甲,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兽面壮胸甲。战国时期的铁甲通常以铁片制成鱼鳞或
柳叶形状的甲片,经过穿组联缀而成。
上古军戎服饰之四

上古商周服饰 西周武士复原图。古代战甲,多以犀牛、鲨鱼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绘。除皮甲之外,商周时期的战甲还有“练甲”和“铁甲”。练甲时间较早,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铁甲出现于战国中期,它的前身为青铜甲,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兽面壮胸甲。战国时期的铁甲通常以铁片制成鱼鳞或柳叶形状的甲片,经过穿组联缀而成。

------------------------------------------------------------------------------------------------------------------
[ 此贴被灬千ヽ在2009-12-16 17:14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25
  • 灬千ヽ

    派派币 +25

    图文并茂+基础分

小爆司令、

ZxID:6488552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琅环玥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11-26 0
秦汉服饰
秦代兵士铠甲

秦代铠甲 秦代兵士铠甲展示图。这是秦兵俑中最为常见的铠甲样式,是普通战士的装束,这类铠甲有如下特点,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压上片,以便于活动。从胸腹正中的
中线来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间向两侧叠压,肩部甲片的组合与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颈下周围的甲片都用连甲带连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钉,其数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过六枚。甲衣的长
度,前后相等。皆为64厘米,其下摆一般多呈圆形,周围不另施边缘。

汉代皇帝冕服

 秦汉服饰 汉代皇帝冕服图、冕冠图、赤舄图(参考文字记载及山东济南汉墓出土陶俑、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复原绘制)。本图根据文献记载及图案资料复原绘制,服装上的纹样大多采用同时期的砖画
、漆画、帛画及画像砖等。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 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后世的“允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按规定,凡 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 年。

汉代官吏袍服之一

汉代官吏袍服 本图为汉代观看百戏的戴冕冠的官员(山东济南出土加彩陶俑)。汉代百戏中的杂技节目十分丰富,山东济南出土的加彩陶俑,是一个长67厘米,宽47。5厘米的陶盘上,展示了乐舞杂技 的热闹场面。右侧观看演出的,为戴冕冠,穿袍服的官员。

汉代官吏袍服 之二

灰地菱纹袍服图。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以袍为贵。袍服一直被当作礼服。它们基本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有明显的收敛,领、袖都饰有花边。袍服的领子以袒领为主,大多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内
衣。袍服下摆,常打一排密裥,有的还裁制成月牙弯曲状。这种袍服是汉代官吏的普通装束,不论文武职别都可穿着。从出土的壁画、陶俑、石刻来看,这种服装只是一种外衣,凡穿这样的服装,里面
一般还衬有白色的内衣。文吏穿着这种服装,头上必须裹以巾帻,并在帻上加戴进贤冠。按汉代习俗,文冠奏事,一般都用毛笔将所奏之事写在竹简上,写完之后,即将笔杆插入耳边发际,以后形成一 种制度,凡文官上朝,皆得插笔,笔尖不蘸墨汁,纯粹用作装饰,史称“簪白笔”。

秦汉服饰

秦汉服饰 汉代戴帽、穿曲裾的男子(陕西咸阳出彩绘陶俑)。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 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本图正是这种曲裾服饰。

汉代男子曲裾之一

汉代男子的曲裾深衣 左图为戴帽、穿曲裾服的男子(陕西咸阳出彩绘陶俑)。右图为穿曲裾身衣的男子(陕西出土西汉陶俑)。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
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本图正是这种曲裾服饰。

汉代男子曲裾之二

汉代男子的曲裾深衣 曲裾深衣穿戴展示图(根据陕西咸阳出陶俑复原绘制)。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
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本图正是这种曲裾服饰。


汉代妇女服饰实物之一

汉代妇女服饰实物 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实物中,服装的款式是典型的西域民族样式,但质料和纹样有汉族特点,还织着富有吉祥如意的汉字,是东汉时期各民族人民相互交融的产物。马王堆
汉墓发掘出的实物资料异常丰富,尤其是服装,经历二千多年,质地仍然坚固,色泽依然鲜艳,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的精湛技术和高超水平。本图为“信期绣”茶黄罗绮绵袍(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出土实物),身长132公分,两袖通长228公分。

汉代妇女服饰实物之二

汉代妇女服饰实物 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实物中,服装的款式是典型的西域民族样式,但质料和纹样有汉族特点,还织着富有吉祥如意的汉字,是东汉时期各民族人民相互交融的产物。马王堆汉墓发
掘出的实物资料异常丰富,尤其是服装,经历二千多年,质地仍然坚固,色泽依然鲜艳,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的精湛技术和高超水平。从一号墓出土的服饰有素纱禅衣、素绢丝绵袍、朱罗纱绵袍、绣花
丝绵袍、黄地素缘绣花袍、絳绢裙、素绢裙、素绢袜、丝履、丝巾、绢手套等几十种之多。颜色有茶色、絳红、灰、朱、黄棕、棕、浅黄、青、绿、白等。花纹的制作技术有织、绣、绘。纹样有各种动
物、云纹、卷草及几何纹等。其中最使人感到惊奇的是这种素纱禅衣,整件服装,薄如蝉翼,轻如烟雾,衣长128厘米,两袖通长190厘米,在领边和袖边还镶着5.6厘米宽的夹层绢缘,但全部重量只有48
克,还不到一两,是一件极为罕见的稀世之品。本图为“信期绣”绢手套(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实物)及菱纹“阳”字锦袜(新疆民丰东汉墓出土实物)。

秦汉妇女曲裾

秦汉妇女的曲裾深衣 曲裾深衣图(根据西安、徐州等地出土陶俑服饰复原绘制)及穿曲裾深衣的妇女(江苏徐州铜山汉墓出土陶俑)。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
,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
,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汉代妇女曲裾之一

汉代妇女的曲裾深衣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
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本图为穿三重深衣的妇女(陕西西安红庆村出土加彩 陶俑)。


汉代妇女曲裾之二

汉代妇女的曲裾深衣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
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本图为梳分髾髻、穿深衣的妇女(河北满城一号汉墓出土镀金长信宫灯铜人)。长信宫为刘胜母窦太后所住,此灯有“阳信家”
铭文六处,因为阳信侯家所有,后归长信宫。宫女头发中分,垂脑后作髻,发尖垂梢,半臂襦,内衬领和袖镶有宽边的大袖袍。

汉代妇女曲裾之三

 汉代妇女的曲裾深衣 汉代妇女的绕襟深衣(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这张帛画中的妇女在脑后挽髻,鬓间插有首饰,老妇发上还明显地插有珠玉步摇。每人所穿的服装,尽管质地、颜色不一
,但基本样式相同,都是宽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老妇穿的服装,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在衣服的领、袖及襟边都钉有相同质料制成
的衣边,与同墓出土的服装实物基本一致。

汉代妇女曲裾之四

  汉代妇女的曲裾深衣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为曲裾深衣,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
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另外,汉代宽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本
图为汉代宽袖绕襟深衣图(参考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帛画复原绘制)。

汉代平民百姓服饰

汉代平民百姓服饰 左1图为穿襦裙的侍者(内蒙古包头孟家梁汉墓出土的陶俑)。左2图为束巾、穿袍服的侍者(河北邯郸彭家寨出土的彩绘陶俑)。左3图为戴帽、穿袍服的男子。左4图为头上簪花、穿
襦裙的侍女(四川重庆出土汉代陶俑)。左5图为束巾、赤膊、赤足、穿禈的杂技艺人(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拓片)。右图为穿袍服的侍者(陕西西安出土陶俑)。汉代规定,百姓一律不得穿各种带
颜色的服装,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西汉末年(公元前13年)才允许平民服青绿之衣。对商人的禁令更严。然而在服装的样式上,似乎没有严格的制度。从出土的汉代陶俑及画像砖石来看,劳动者或束
发髻、或戴小帽、巾子,也有戴斗笠的,身上穿的服装,几乎全是交领,下长至膝,衣袖窄小,腰间系巾带,脚穿靴鞋,还有不少赤足者,反映了这个时期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

秦代兵士

 秦代铠甲 穿铠甲的秦代兵士(陕西临潼出土的陶俑)。这是秦兵俑中最为常见的铠甲样式,是普通战士的装束,这类铠甲有如下特点,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压上片,以
便于活动。从胸腹正中的中线来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间向两侧叠压,肩部甲片的组合与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颈下周围的甲片都用连甲带连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钉,其数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
者不超过六枚。甲衣的长度,前后相等。其下摆一般多呈圆形,周围不另施边缘。

汉代将官铠甲之一

秦代铠甲 秦代是我国历史上至今资料最全面、最准确、最详细的朝代,这有归功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从目前在陕西临潼一、二、三号坑内发掘出土的陶俑来看,这些兵马俑的雕塑手法极为写实,
不仅人物神态自若表情栩栩如生。秦代出土的兵俑分为军俑、军吏俑、骑士俑、射手俑、步兵俑驭手俑积累,他们的铠甲服饰装束表现出森严的等级制度。此图为汉代将官铠甲展示图。

汉代将官铠甲之二
 
汉代铠甲 汉代将官铠甲展示图。秦代是我国历史上至今资料最全面、最准确、最详细的朝代,这有归功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从目前在陕西临潼一、二、三号坑内发掘出土的陶俑来看,这些兵马俑
的雕塑手法极为写实,不仅人物神态自若表情栩栩如生。秦代出土的兵俑分为军俑、军吏俑、骑士俑、射手俑、步兵俑驭手俑积累,他们的铠甲服饰装束表现出森严的等级制度。这是西旱时期的铠甲形制,主要用于将官。甲身采用鱼鳞状的小甲片编成,共有十四五排。腰带以下部位及披膊,仍用札甲,以便于活动。

西汉将帅服饰

秦汉服饰 秦代是我国历史上至今资料最全面、最准确、最详细的朝代,这有归功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从目前在陕西临潼一、二、三号坑内发掘出土的陶俑来看,这些兵马俑的雕塑手法极为写实,
不仅人物神态自若表情栩栩如生。秦代出土的兵俑分为军俑、军吏俑、骑士俑、射手俑、步兵俑驭手俑积累,他们的铠甲服饰装束表现出森严的等级制度。本土即为西汉将帅军戎服饰复原图。

西汉骑士服饰

秦汉服饰 西汉时期,铁制铠甲开始普及,并逐渐曾为军中主要装备,这种铁甲当时称为“玄甲”。西代戎服在整体上有很多方面与秦代相似,军队中不分尊卑都穿禅衣,下穿裤。禅衣为深衣制。汉代戎
服的颜色为赤、绛等都属红色。本图即为西汉骑士军戎服饰复原图
[ 此贴被zuxiuli995在2009-11-26 11:55重新编辑 ]
小爆司令、

ZxID:6488552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琅环玥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11-26 0
魏晋南北朝
魏晋服饰之一

魏晋南北朝服饰 宋代诗人苏轼的《念奴娇》中“羽扇纶巾”的纶巾,是幅巾的一种,一般认为以丝带织成。因传说为诸葛亮服用,故名“诸葛巾”。幅巾束守,即不戴冠帽,只以一块帛巾束首,始于东
汉后期。一直延续到魏晋,仍十分流行。对唐宋时期的男子首服也有一定影响。魏晋时期冠帽也很有特色。汉代的巾帻依然流行,但与汉代略有不同的是帻后加高,体积逐渐缩小至顶,时称“平上帻”
或叫“小冠”。 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如在这种冠帻上加以笼巾,即成“笼冠”。笼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冠饰,男女皆用。因以黑漆细纱制成,又称“漆纱笼冠”。另外,帽类有几种样式:
一种“白高帽”,“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纱高屋,或有乌纱长耳”;一种“突骑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带,盖索发之遗象也”,等等。左图为戴小冠的侍从(江苏南京中央门外小红门出土陶俑)。中图戴笼冠的贵族男子(河南巩县石窟寺石雕)。右图为戴卷荷帽的吹鼓手(河南邓县出土彩色画像砖)。

魏晋服饰之二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有两种形式:一为汉族服式,承袭秦汉遗制;一为少数民族服饰,袭北方习俗。汉族男子的服饰,主要有衫。衫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照汉代习俗,凡称
为袍的,袖端应当收敛,并装有祛口。而衫子却不需施祛,袖口宽敞。衫由于不受衣祛等部约束,魏晋服装日趋宽博,成为风俗,并一直影响到南北朝服饰,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宽衫大
袖,褒衣博带为尚。从传世绘画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图像中,都可以看出这种情况。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装还有袍襦,下裳多穿裤裙。左图是袒胸露腹的文人(刘伶画)。中图是梳丫髻、穿宽衫、袒胸露
腹的士人。右图为裹巾子、穿宽衫的士人。(江苏南京西善桥出土的南朝砖印壁画)

魏晋服饰之三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
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打到俊俏潇洒的效果。加上丰盛的首饰,反映出奢华糜丽之风。男子服饰主要为胯褶及两裆等。左图穿杂裾垂髯服的妇女(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出土的北魏漆画
屏风)。右图为戴小冠、穿裲裆的男子(河北景县出陶俑)。

魏晋服饰之四

 魏晋南北朝服饰 戴梁冠、穿衫子的文吏(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洛神赋图》是根据曹植《洛神赋》而作的长幅卷轴画。洛神为洛水之神。相传是古帝宓羲氏之女。曹植在赋中借以表达他失恋后的悲哀、苦闷和彷徨的感情。图中所绘洛神形象,无论从发式或服装来看,都是东晋时期流行的装束。男子的服装更有时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另外,图中侍者多戴笼冠,笼冠的形象与北朝墓葬中出土的图象略同,然而时间却比其他资料要早,可见笼冠并非出自胡俗,而是先在中原地区流行以后,才逐渐传到北方,成为北朝时期的主要冠式之一。

魏晋笼冠大袖衫

魏晋南北朝笼冠大袖衫 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笼冠的形象与北朝墓葬中出土的图象略同,然而时间却比其他资料
要早,可见笼冠并非出自胡俗,而是先在中原地区流行以后,才逐渐传到北方,成为北朝时期的主要冠式之一。本图为大袖宽衫展示图及漆纱笼冠。

魏晋贵妇衣裙

 魏晋南北朝妇女服饰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
,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打到俊俏潇洒的效果。加上丰盛的首饰,反映出奢华糜丽之风。此图为穿汉化衣裙的贵妇。

魏晋贵族男子服饰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此图为戴卷梁冠、穿袍服的贵族男子(顾恺之《列女图》局部)

魏晋皇帝便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皇帝便服 图中所绘洛神形象,无论从发式或服装来看,都是东晋时期流行的装束。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图中帝王头戴白纱帽,外着白穿宽袖狐皮大衣(形如大袖衫),毛在外。手执如意,也是南朝时所喜尚的习俗。(闫立本《历代帝王图》)。

魏晋官吏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服饰 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魏晋时期冠帽也很有特色。汉代的巾帻依然流行,但与汉代略
有不同的是帻后加高,体积逐渐缩小至顶,时称“平上帻”或叫“小冠”。 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如在这种冠帻上加以笼巾,即成“笼冠”。笼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冠饰,男女皆用。因以黑漆细纱制成,又称“漆纱笼冠”。左1图为戴梁冠、穿大袖衫的文吏(顾恺之《列女图》局部)。左2图为戴笼冠、穿大袖衫的文吏及戴小冠、穿窄袖服的侍从(传世陶俑,原件现在英国大英博物馆)。 左3、右图为戴笼冠、穿窄袖服的男子(湖南长沙金盆岭出土西晋青釉陶俑)。左4图为戴汉式梁冠的文吏(湖南长沙出土西晋青釉陶俑)

魏晋士大夫服饰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服饰 戴巾子、穿宽衫的士人(孙位《高逸图》局部)。《高逸图》是我国古代人物画中的杰出作品,它虽然出自唐代画家孙位之手,但具有浓郁的魏晋风韵。画面绘四个士人,
盘腿列坐于花毯之上,或戴小冠,或裹巾子,通穿宽博衫子。每人身旁各立一侍者,也穿宽袖衣衫。从画面的构图和人物的安排来看,都与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的“竹林七贤”砖印壁画相同,人物的
服装和形态以及生活器具等都是典型的魏晋南北朝形制。

魏晋士大夫服饰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大夫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有两种形式:一为汉族服式,承袭秦汉遗制;一为少数民族服饰,袭北方习俗。汉族男子的服饰,主要有衫。衫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
照汉代习俗,凡称为袍的,袖端应当收敛,并装有祛口。而衫子却不需施祛,袖口宽敞。衫由于不受衣祛等部约束,魏晋服装日趋宽博,成为风俗,并一直影响到南北朝服饰,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
百姓,都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从传世绘画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图像中,都可以看出这种情况。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装还有袍襦,下裳多穿裤裙。本图为梳丫髻或裹巾子、穿翻领袍服的士人(《北
齐校书图》局部)

北朝官吏便服

  北朝官吏便服 左图为戴突骑帽、披小袖衫子的官吏(北朝陶俑)。中图为戴突骑帽、穿裤褶、袒右臂的男子。右图为戴突骑帽、穿大袖衫的官吏(河北磁县北白道出土彩绘陶俑)。 魏晋帽类有几
种样式:一种“白高帽”,“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纱高屋,或有乌纱长耳”;一种“突骑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带,盖索发之遗象也”。 魏晋时期一般男子服饰主要为大袖衫、胯 褶及两裆等。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图中官吏外穿的服装,形似披风,两边虽装有袖子,但无实际用途。从形象资料来看,
隋唐时期仍流行这样的装束,男女都可以穿着。

魏晋杂裾垂髾服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杂裾垂髾服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这种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在衣服的下摆部位,加一些饰物,通常以丝织物
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另外,由于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
使两者合为一体。本图为穿杂裾垂髾服的妇女(顾恺之《列女图》局部)。

魏晋杂裾垂髾服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杂裾垂髾服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这种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比较典型的,是在服装上饰以“纤髾”。所谓
“纤”,是指一种固定在衣服下摆部位的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所谓“髾”,指的是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由于飘带拖得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
。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本图为杂裾垂髾女服展示图(根据传世帛画及壁画复原绘制)。

魏晋妇女衫裙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的衫裙 魏晋时期的妇女服装,都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当时妇女
的下裳,除间色裙外,还有其它裙式。本图为宽袖对襟女衫、长裙穿戴展示图及穿对襟子衫、花纹长裙的妇女(北朝陶俑)

魏晋百姓服饰

 魏晋时期的百姓服饰 近年在甘肃嘉峪关东北的戈壁滩上,发现一处魏晋时期的墓群,其中有六座墓室的墓砖上绘有彩画,共有六百余幅。砖画的内容几乎都是现实生活的各种场景,包括采桑、耕田、
狩猎、畜牧、屯垦、庖厨、宴饮等等,其中描绘劳动者形象的,就有二百多幅,。如农民的袍服、猎户的毡帽、信使的巾帻、牧民的绑腿、妇女的围裳等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本图为戴毡帽、穿袍服的
猎人(甘肃嘉峪关出土的砖画)。

南北朝百姓服饰

 南北朝时期的百姓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有两种形式:一为汉族服式,承袭秦汉遗制;一为少数民族服饰,袭北方习俗。汉族男子的服饰,主要有衫。衫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照汉代习
俗,凡称为袍的,袖端应当收敛,并装有祛口。而衫子却不需施祛,袖口宽敞。衫由于不受衣祛等部约束,魏晋服装日趋宽博,成为风俗,并一直影响到南北朝服饰,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
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衣衫以对襟、交领为多,领、袖都施有缘边。另有裤褶、两砀、半袖衫等。本图穿对襟、窄袖、袒胸衣的男子(北朝加彩陶俑实物)。

南北朝裤褶之一

 南北朝时期裤褶 裤褶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装,基本款式为上身穿齐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裤。这种服装的面料,常用较粗厚的毛布来制作。穿裤和短上襦,合称襦裤,但封建贵族必须在襦裤外加
穿袍裳,只有骑马者、厮徒等从事劳动的人为了行动方便,才直接把裤露在外面。封建贵族是不得穿短衣和裤外出的。到了晋代这种习惯才有所改变。南北朝的裤有大口裤和小口裤,以大口裤为时髦,
穿大口裤行动不便,故用锦带将裤管缚住,有、又称缚裤。本图为裤褶展示图。

魏晋两裆铠之二

 魏晋南北朝两裆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裲裆”,有两种含意,一种是指服饰制度中的“裲裆衫”;一种是指武士穿的“两裆铠”。两者的外形大体相同,区别主要在质料上。裲裆衫的材料,通常用
布帛,中间纳有丝棉,取其保暖。而裲裆铠的材料则大多采用坚硬的金属和皮革。铠甲的甲片,有长条形和鱼鳞形两种,比较常见的则是在胸背部分采用小型的鱼鳞甲片,以便于俯仰活动。为了防止金
属甲片磨损肌肤,武士在穿着两裆铠时,里面还常衬有一件厚实的裲裆衫。图为戴兜鍪、穿两裆铠的武士(甘肃敦煌莫高窟285窟壁画)。

魏晋铠甲及戎服
 
 魏晋南北朝服饰 南北朝武士复原图。图中前排为两裆铠,长至膝上,腰部以上是胸背甲有的用小甲片编缀而成,有的用整块大甲片,甲身分前后两片,肩部及两侧用带系束。图中后排两人所穿铠甲为
明光铠胸前和背后的圆护有关。因为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极光,颇似镜子。在战场上穿明光铠,由于太阳的照射,将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故名。这种铠甲的样式很多,而且
繁简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裆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有的则装有护肩、护膝,复杂的还有数重护肩。身甲大多长至臀部,腰间用皮带系束。
[ 此贴被zuxiuli995在2009-11-26 12:29重新编辑 ]
小爆司令、

ZxID:6488552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琅环玥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11-26 0
隋唐五代
隋唐五代皇帝冕服之一

 隋唐五代皇帝服饰 隋唐时期,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交流频繁,体现出唐朝政权的巩固与强大。在服装服饰上也达到空前繁盛时期。隋文帝厉行节俭,衣着俭朴,不注重服装的等级尊卑
,经过20来年的修养生息,经济有了很大的恢复。到了隋炀帝即位,崇尚奢华铺张,为了宣扬皇帝的威严,恢复了秦汉章服制度。南北朝时期将冕服十二章纹样中的日、月、星辰三章放到旗帜上,改成
九章。隋炀帝又将其放回冕服上,也改成九章。将日、月分列两肩,星辰列于后背,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就成为历代皇帝冕服的既定款式。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
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此图为唐代戴冕冠、穿冕服的帝王(敦煌莫高窟220窟壁画)。

隋唐五代皇帝冕服之二

隋唐五代皇帝服饰 戴冕冠、穿冕服的帝王(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局部)。阎立本是唐代杰出的画家,曾担任过朝廷的要官。他常配合唐代的政治事件作画,创作了许多重大题材的作品。据文献记载,阎立本曾为唐太宗画过像,并直接参与了唐代官服制度的制定。所以,他所画的帝王服饰比较接近现实,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

隋唐五代皇帝便服

 隋唐五代皇帝服饰 隋唐时期,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交流频繁,体现出唐朝政权的巩固与强大。在服装服饰上也达到空前繁盛时期。隋唐时期的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圆领袍、衫,上
自皇帝下至杂役都可穿着,为当时的常服。此图为穿对襟、阔袖便服衫的帝王(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局部)。

隋唐五代官吏服饰

 隋唐五代官吏服饰 隋唐时期群臣服饰有衮冕(入朝、祭、亲迎等服之)、氅冕(侯八旒、伯七旒、服七章,受册、入朝、祭、迎亲服之)、毳冕(子六旒、男五旒,服五章)、弁服(自天子以下,内
外九品以上,朱衣裳,素革带,穿皮履,为公服)、裤褶(五品以上为紫、六品以下为绛,宿卫及仗内加两裆,为文官副职)、礼服(承袭隋朝旧,: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佩围裳,玉
佩组绶一应俱全,在大袖衫外加着裲)等等。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仍穿礼服。也是隋唐时期官吏服饰的一个特点。左图为戴小冠、穿大袖衫及裲裆的隋朝侍臣
(河南洛阳出土陶俑)。中图为戴介帻、穿大袖衫及裲裆的隋朝文吏(河南安阳张盛墓出土白磁黑彩俑)。右图为戴盔帽、穿披风式外衣的隋朝武士(黄釉陶俑,传世实物,原件现在藏上海博物馆)。

初唐文吏服饰

唐代文吏服饰 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佩围裳,玉佩组绶一应俱全。在大袖衫外加着裲裆,也是隋唐时期官吏服饰的一个特点。从出土的陶俑、壁画来看,穿着这种服饰的官员,身份不会太高。本图为戴介帻、穿大袖衫的初唐文吏。(彩绘陶俑,传世实物,原件现在藏上海博物馆)。

唐代文官大袖礼服

  唐代文吏服饰--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本图为
唐代文官大袖礼服展示图(根据出土陶俑及壁画复原绘制)。

隋唐胄甲

 隋唐胄甲 唐代胄甲,用于实战的,主要是铁甲和皮甲。除铁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铠甲中比较常用的,还有绢布甲。绢布甲是用绢布一类纺织品制成的铠甲,它结构比较轻巧,外形美观,但没有防御能力,故不能用于实战只能作为武将平时服饰或仪仗用的装束。图为胄甲穿戴展示图。

隋代戎服及胄甲

 隋唐五代服饰 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铠甲为两裆垲和明光垲。两裆垲的结构比前代有所进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变化。一般身甲全鱼鳞等形状的小甲片编制,长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来的皮革甲裙。
身甲的下摆为弯月形、荷叶形甲片,用以保护小腹。这些改进大大增强了腰部以下的防御。明光垲的形制基本上与南北朝时期相同,只是腿裙变得更长。隋代戎服为圆领长袍。本图为隋代武士复原图(
左为戎服,右为胄甲)。

隋唐五代妇女服饰之一

隋唐五代服饰 隋代发式比较简单,变化较少,一般为平顶式,将发层层堆上,如帽子状。唐代初期仍有梳这种发式的,只是顶部不如隋代那样平整,已有高耸趋势,大多作成云朵型。到太宗时,发髻渐
高,形式也日益丰富。唐初妇女服饰,仍以小袖短襦及长裙为主,裙腰束至腋下。本图为梳“抛家髻”、穿襦裙的妇女(陕西西安东郊出土陶俑)。

隋唐五代妇女服饰之二

 隋唐五代服饰 隋代发式比较简单,变化较少,一般为平顶式,将发层层堆上,如帽子状。唐代初期仍有梳这种发式的,只是顶部不如隋代那样平整,已有高耸趋势,大多作成云朵型。到太宗时,发髻
渐高,形式也日益丰富。隋唐妇女日常服饰,大多为襦、衫、袄、裙等。本图为梳“单刀半翻髻”,穿窄袖襦、外加半袖、袒领露胸、长裙的妇女(陕西西安出土陶俑)。

隋唐五代妇女服饰之三

 隋唐五代服饰 隋代发式比较简单,变化较少,一般为平顶式,将发层层堆上,如帽子状。唐代初期仍有梳这种发式的,只是顶部不如隋代那样平整,已有高耸趋势,大多作成云朵型。到太宗时,发髻
渐高,形式也日益丰富。隋唐妇女日常服饰,大多为襦、衫、袄、裙等。唐玄宗开元年间,胡服盛行,男女皆穿着胡服胡帽。左图为隋唐戴高冠、穿大袖衫的唐代贵妇。右图为隋唐穿翻领胡服及条纹裤的妇女。

隋唐五代妇女服饰之四

 隋唐五代服饰 隋代发式比较简单,变化较少,一般为平顶式,将发层层堆上,如帽子状。唐代初期仍有梳这种发式的,只是顶部不如隋代那样平整,已有高耸趋势,大多作成云朵型。到太宗时,发髻
渐高,形式也日益丰富。隋唐妇女日常服饰,大多为襦、半臂、披帛、衫、袄、长裙(裙腰束至腋下)等。左1穿襦裙、披帛的妇女(陕西乾县李贤墓壁画)。左2穿襦裙、半臂的妇女(陕西西安西郊出土三彩泳)。左3麻鞋(新疆吐鲁番出土实物)。左4蒲草鞋(新疆吐鲁番出土实物)。

隋代短襦长裙披帛

隋代女服 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妇女的
裙字有不少名目,在中上层妇女中,曾流行百鸟毛裙,由于这种裙子都用禽鸟羽毛制成,使大批珍禽瑞鸟遭受损害,后被朝廷下令禁止。在广大妇女中间,则流行一种叫“石榴裙”的裙子,这种裙子用
鲜艳夺目的红色染成,故名。唐人小说中的李娃几霍小玉等就常穿这种裙子。唐代裙子款式之新、颜色之多、质料之精、、图案精美,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
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不时飘舞,非常美观。本图为隋朝时期的短襦、长裙、披帛女服穿戴展示图及穿小袖短襦、长裙的隋
代妇女(隋代瓷俑实物)。

隋唐男子服饰胡服

隋唐胡服 胡服流行于元、天宝年间。它的特征是翻领、对巾、窄袖、锦边。在陕西等地的墓中壁画有大量反映。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绢画中也有这类服装的妇女。凡穿胡服的妇女,腰间都系有革
带,革带上原来是北方民族的装饰,在魏晋时传入中原。到了唐代,曾一度定为文武官员必佩之物,上面悬挂算袋、刀子等七件物品,俗称“蹀躞七事”。开元以后,由于朝廷有了新的规定,所以一般
官员不再佩挂。但在民间妇女中十分流行,省去“七事”,以窄皮条代替,仅存装饰之意,无使用价值。此图为本裹幞头、穿翻领胡服的男子(三彩俑)

隋唐男子服饰

 隋唐服饰 隋唐时期的男子服装主要形式,为圆领袍衫。官员的袍衫一颜色来区分等级。 胡服流行于元、天宝年间。它的特征是翻领、对襟、窄袖。在陕西等地的墓中壁画有大量反映。新疆吐鲁番阿
斯塔那出土的绢画中也有这类服装的妇女。到了唐代,曾一度定为文武官员必佩之物,上面悬挂算袋、刀子等七件物品,俗称“蹀躞七事”。开元以后,由于朝廷有了新的规定,所以一般官员不再佩挂。此图为穿翻领胡服、腰束革带、革靴的客使。

隋唐女穿男装之一

隋唐妇女穿戴男装 隋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
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另外,女装男性化是唐代社会开放的表现之一,妇女穿着男装是当时一种时尚。唐代男子服饰,主要服饰有
圆领窄袖袍衫、胡服等。本图为梳高髻或同心髻,穿圆领袍衫、小口裤,襦裙、披帛、半臂,浅履的年轻宫女(陕西省乾县唐章怀太子墓壁画观鸟捕蝉图)。

隋唐女穿男装之二

 隋唐妇女穿戴男装 幞头袍衫是唐朝男子的主要装束,至天宝年间,妇女也模仿穿着。先是在宫掖,多为宫女所穿着,后来传入民间,成为普通妇女所喜爱的服饰。女装男性化是唐代社会开放的表现之
一,妇女穿着男装是当时一种时尚。从当时画迹来看,妇女穿着男装,并不都戴幞头,也有挽各式发髻而单穿圆领袍衫的。本图为裹幞头、穿圆领袍衫的妇女。(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唐代舞女服饰之一

 唐代舞女服饰 唐代舞蹈,有文、武之分。武舞又称“健舞”,文舞又称“软舞”,两种风格截然不同;前者威武激越,后者飘然若仙。胡舞大多属于前者,而传统的汉族舞蹈,则基本属于后者。两种
不同的舞蹈,决定了两种不同的服饰。总的看来,健舞的舞服以小袖为多,以便腾越旋转。而软舞的服装则多用大袖,以表现出婉转、舒展的姿态。图为穿舞衣的妇女(陶俑)。

唐代舞女服饰之二

 唐代舞女服饰 唐代舞蹈,有文、武之分。武舞又称“健舞”,文舞又称“软舞”,两种风格截然不同;前者威武激越,后者飘然若仙。胡舞大多属于前者,而传统的汉族舞蹈,则基本属于后者。两种
不同的舞蹈,决定了两种不同的服饰。总的看来,健舞的舞服以小袖为多,以便腾越旋转。而软舞的服装则多用大袖,以表现出婉转、舒展的姿态。图为穿襦裙、套衫袒领半臂舞衣的妇女(陶俑)。

唐代舞女服饰之三

 唐代舞女服饰 唐代舞蹈,有文、武之分。武舞又称“健舞”,文舞又称“软舞”,两种风格截然不同;前者威武激越,后者飘然若仙。胡舞大多属于前者,而传统的汉族舞蹈,则基本属于后者。两种
不同的舞蹈,决定了两种不同的服饰。总的看来,健舞的舞服以小袖为多,以便腾越旋转。而软舞的服装则多用大袖,以表现出婉转、舒展的姿态。图为穿舞衣的妇女(陶俑)。
[ 此贴被zuxiuli995在2009-11-26 12:48重新编辑 ]
小爆司令、

ZxID:6488552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琅环玥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11-26 0
辽金元服饰
元代蒙古族服饰一

元代蒙古族男女服饰 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样式较辽代的稍大。男子的公服多从汉族习俗,“制以罗,大袖,盘领,右衽”。其职位级别,在服装的颜色及纹样上表示。公服之冠,皆用幞头,制以漆
纱,展其双脚。平日燕服,多穿窄袖袍。地位低下的侍从仆役,常在常服之外,罩一件短袖衫子,妇女也有这种习俗。袍服的形制,除辽金通用者外,还有一种样式,为圆领,紧袖,下摆宽大,折有密
裥。另在腰部缝以辫线制成的宽阔围腰,有的还钉有钮扣,俗称“辫线袄子”,或称“腰线袄子”。左图为戴瓦楞帽、穿袍服、半袖衫的骑士;中图为穿袍服、半袖衫的男子;右图为穿袍服、围腰的侍
从。

元代蒙古族服饰二

元代蒙古族男女服饰 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样式较辽代的稍大。男子的公服多从汉族习俗,“制以罗,大袖,盘领,右衽”。其职位级别,在服装的颜色及纹样上表示。公服之冠,皆用幞头,制以漆
纱,展其双脚。平日燕服,多穿窄袖袍。地位低下的侍从仆役,常在常服之外,罩一件短袖衫子,妇女也有这种习俗。袍服的形制,除辽金通用者外,还有一种样式,为圆领,紧袖,下摆宽大,折有密
裥。另在腰部缝以辫线制成的宽阔围腰,有的还钉有钮扣,俗称“辫线袄子”,或称“腰线袄子”。左、中图为扎巾、穿袍服、围腰的侍卫;右图为戴幞头、穿袍服、着革靴的侍卫。

元代贵族服饰之一

元代织金锦袍与半袖 元代服装大量用金,超过以往历代。织物加金,早在秦代以前就已出现。至于汉族服饰上得到运用,时间大约在东汉或东汉以后,而且主要在宫廷中使用。直到魏晋南北朝以后,服
饰织金的风气才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宋代贵族服饰用金,在技术上已发展到了十八种之多。辽、金统治地区织金技术也有很大进步,尤以回鹘族地区最为流行,所织衣料最为精美。元代继辽、金之后,
在织物上用金更胜于前代。此图为此戴织金锦帽、穿织金锦袍与半袖的贵族(传世绘画)。

元代贵族服饰之二

元代贵族服饰 戴顾姑冠、穿交领织金锦袍的皇后。元代贵妇服饰特征:一般身份较高的妇女,都戴顾姑冠。普通妇女则戴皮帽。身上所穿的服装都是宽广松肥大,长度大多垂足,衣边扫地,以至在行走
时,不得不由奴仆在后跟着托起,敦煌壁画元代供养人形象,就是这种情况。元代服装大量用金,超过以往历代。织物加金,早在秦代以前就已出现。至于汉族服饰上得到运用,时间大约在东汉或东汉
以后,而且主要在宫廷中使用。直到魏晋南北朝以后,服饰织金的风气才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宋代贵族服饰用金,在技术上已发展到了十八种之多。辽、金统治地区织金技术也有很大进步,尤以回鹘族
地区最为流行,所织衣料最为精美。元代继辽、金之后,在织物上用金更胜于前代。

元代织金锦袍

元代贵族服饰 元代服装大量用金,超过以往历代。织物加金,早在秦代以前就已出现。至于汉族服饰上得到运用,时间大约在东汉或东汉以后,而且主要在宫廷中使用。直到魏晋南北朝以后,服饰织金
的风气才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宋代贵族服饰用金,在技术上已发展到了十八种之多。辽、金统治地区织金技术也有很大进步,尤以回鹘族地区最为流行,所织衣料最为精美。元代继辽、金之后,在织物
上用金更胜于前代。本图为交领织金锦袍展示图。


元代织金锦半袖

 元代织金锦袍与半袖 本图为织金锦半袖展示图。元代服装大量用金,超过以往历代。织物加金,早在秦代以前就已出现。至于汉族服饰上得到运用,时间大约在东汉或东汉以后,而且主要在宫廷中使
用。直到魏晋南北朝以后,服饰织金的风气才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宋代贵族服饰用金,在技术上已发展到了十八种之多。辽、金统治地区织金技术也有很大进步,尤以回鹘族地区最为流行,所织衣料最
为精美。元代继辽、金之后,在织物上用金更胜于前代。

金代贵族服饰之一

 金代贵族服饰 图为左衽窄袖袍、长裙穿戴展示图。金代的装饰图案喜用禽兽,尤喜用鹿。在松花江下游奥里米金墓出土的玉透雕牌上,就雕有一对赤鹿,一只公鹿长角弓背,傲然挺立;一只母鹿回眸
凝望,温文闲雅。左右两边各有一棵小树,表示鹿在林中栖息,具有游牧民族的装饰特点。兰州中山林金墓出土的雕砖上,也雕刻着大量的鹿纹。至于在山西稷山马村、化峪等地金墓发现的这种图案更
多,鹿的形象也各不相同,或漫步缓行,或奔腾飞驰,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种装饰特点,在衣冠服饰上也得到大量的反映,《金史·舆服志》中就有女真族服饰“以熊鹿山林为文”的记载。鹿的图
案大量被采用,除其本身的外形较为优美,便于用作装饰外,还有一个原因,即鹿与汉字的“禄”同音,富有吉祥的含意。本图所绘的裙字图案,即饰有鹿纹。明清时期,鹿的图案虽然没有被收进官员
补服,但在民间仍属常用,比较多见的是将它与“福”字和“寿”字配合在一起,名谓“福、禄、寿”。

金代贵族服饰之二

金代贵族服饰 金代服饰略有讲究,男子的常服,通常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头裹皂罗巾、身穿盘领衣、腰系吐骼带、脚着乌皮鞋。他们的形制(包括样式、色彩、纹样),都有一些特点。金代服饰有一重
要特征,是多用环境色,即穿着与周围环境相同颜色的服装。这与女真族的生活习惯有关,因女真族属于游牧民族,以狩猎为生,服装颜色与环境接近,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冬天多喜用白色,春天则
在上衣上锈以“鹘捕鹅”“杂花卉”及熊鹿山林“等动物纹样,同样有麻痹;猎物、保护自己的作用。本图为圆领窄袖袍展示图。

辽代北班服饰之一

辽代北班服饰 辽代服装以长袍为主,男女皆然,上下同制。服装特征,一般都是左衽、圆领、窄袖。袍上有疙瘩式纽襻,袍带于胸前系结,然后下垂至膝。长袍的颜色比较灰暗,,有灰绿、灰蓝、赭黄
、黑绿等几种,纹样也比较朴素。贵族阶层的长袍,大多比较精致,通体平锈花纹。龙纹是汉族的传统纹样,在契丹族男子的服饰上出现,反映了两民族的相互影响。本图为圆领袍展示图。

辽代南班服饰之一

辽代南班服饰 1971年在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村里发现的辽墓,是一座汉族男子的墓葬。墓主是一个辽王朝的官吏。在他的陵寝四周的墙壁上,画满了各色人物,大多为汉族装束:男子或束发髻,或
戴幞头,通穿圆领长袍;妇女梳髻,髻上插有发饰,耳垂挂有耳饰,身穿窄袖短襦,下穿曳地长裙,在腰的左侧,还垂有一条绶带,带上打有一结。据记载这种服饰,在辽代被称为“汉服”,也称“南
班服饰”。它与契丹族的“国服”(或称“北班服饰”)有所不同。这种服饰不仅百姓可穿,汉族的官吏也同样可以穿。本图为戴幞头、穿袍服的汉族男子(河北出土壁画)及梳髻、穿襦裙的汉族妇女
(河北出土壁画)。


元代男服辫线袄

 元代辫线袄 图为辫线袄、四方瓦楞综帽、皮靴展示图。蒙古族男子,戴一种用藤篾做的“瓦楞帽”,有方圆两种样式,顶中装饰有珠宝。辫线袄的样式,为圆领、紧袖、下摆宽大、折有密裥,另在腰
部缝以辫线制成的宽阔围腰,有的还钉有钮扣,俗称“辫线袄子”,或称“腰线袄子”。辫线袄产生于金代,至于大规模使用则在元代,最初可能是身份低卑的侍从和仪卫的服饰,后来穿辫线袄已不限
于仪卫,尤其是在元朝后期。一般“番邦”侍臣“官吏形象,大多穿此服。这种服饰一直沿袭到明代,不仅没有随着大规模的服制变易而被淘汰,反而成了上层官吏的装束,连皇帝、大臣都穿着

元代汉族妇女服饰之一

元代汉族妇女服饰实物 图中展示的服饰大都从无锡市郊一座元墓中取出,其中包括镶有阔边的对襟上衣及无边缘的短襦,对襟、下摆开衩、领襟镶有紫酱色绸边的背心,独幅无裥,的夹裙及前面正中交
叉缝制,其中还有两侧打折裥的裙式。鞋子有两种样式,一是以回纹丝绸制成;另一种以素绸制作,鞋头尖耸,鞋面缀一丝线编成的花结,中纳丝棉,鞋底用粗棉布制。还有套裤、钱袋等均为妇女所用
之物。上图为对襟绸上衣;中图为对襟绸短襦;下为绸夹裙(出土实物)。

元代汉族妇女服饰之二

 元代汉族妇女服饰实物 图中展示的服饰大都从无锡市郊一座元墓中取出,其中包括镶有阔边的对襟上衣及无边缘的短襦,对襟、下摆开衩、领襟镶有紫酱色绸边的背心,独幅无裥,的夹裙及前面正中
交叉缝制,其中还有两侧打折裥的裙式。鞋子有两种样式,一是以回纹丝绸制成;另一种以素绸制作,鞋头尖耸,鞋面缀一丝线编成的花结,中纳丝棉,鞋底用粗棉布制。还有套裤、钱袋等均为妇女所用之物。上图为对襟绸背心;中图为对襟绸短襦;下图为绸棉鞋(出土实物)。


元代官吏便服之一

元代汉族官吏便服 图为戴幞头、穿圆领袍的官吏(山西洪洞广胜寺壁画)。元代公服之冠,皆用幞头,制以漆纱,展其双脚。元代服装样式以袍服为主。样式较辽代的稍大。男子的公服多从汉族习俗,“制以罗,大袖,盘领,右衽”。其职位级别,在服装的颜色及纹样上表示。但官服质料有较明显的变化。在元代以前,我国衣冠服饰的材料一直以丝、麻、皮毛为主,很少用棉布。棉花产自美洲、非 洲及亚洲的印度、伊朗等地经南北两路传入中国。

元代襦裙半臂之一

 元代襦裙半臂 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样式较辽代的稍大。男子的公服多从汉族习俗,“制以罗,大袖,盘领,右衽”。其职位级别,在服装的颜色及纹样上表示。公服之冠,皆用幞头,制以漆纱,
展其双脚。平日燕服,多穿窄袖袍。地位低下的侍从仆役,常在常服之外,罩一件短袖衫子,妇女也有这种习俗(称为襦裙半臂)。袍服的形制,除辽金通用者外,还有一种样式,为圆领,紧袖,下摆
宽大,折有密裥。本图襦裙、半臂穿戴展示图。

元代襦裙半臂之二
元代襦裙半臂 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样式较辽代的稍大。男子的公服多从汉族习俗,“制以罗,大袖,盘领,右衽”。其职位级别,在服装的颜色及纹样上表示。公服之冠,皆用幞头,制以漆纱,展
其双脚。平日燕服,多穿窄袖袍。地位低下的侍从仆役,常在常服之外,罩一件短袖衫子,妇女也有这种习俗(称为襦裙半臂)。袍服的形制,除辽金通用者外,还有一种样式,为圆领,紧袖,下摆宽
大,折有密裥。图为戴花冠、穿襦裙、半臂的侍女(陕西洪洞广胜寺水神庙壁画)。


辽代铠甲及戎服

  辽金元服饰 辽代是契丹族建立的,在短期内很快强盛,主要是吸收采纳中原先进的文化、生产技术及社会制度,自然也包括军绒服饰。在铠甲方面,据《辽史》记载,辽在契丹国时,军队就已使用
铠甲,主要采用的是唐末五代和宋的样式,以宋为主。铠甲的上部结构与宋代完全相同,只有腿裙明显比宋代的短,前后两块方形的鹘尾甲覆盖于腿裙之上,则保持了唐末五代的特点。铠甲护腹好象都
用皮带吊挂在腹前,然后用腰带固定,这一点与宋代的皮甲相同,而胸前正中的大型圆护,是辽代特有的。辽代除用铁甲外也使用皮甲。契丹族的武官服装分为公服和常服两种,样式没有明显不同,都
是盘领、窄袖长袍,与一般男子服饰相同,可能常服比官服略紧身一些。这两种都可作戎服。本图为辽代武士的铠甲和戎服复原图。

元代铠甲及戎服

 辽金元服饰 元代铠甲有柳叶甲、有铁罗圈甲等。铁罗圈甲内层用牛皮制成,外层为铁网甲,甲片相连如鱼鳞,箭不能穿透,制作极为精巧。另外还有皮甲、布面甲等。戎服只有一种本民族的服饰,即
质孙服,样式为紧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领和方领、长和短两种,长的至膝下,短的仅及膝。还有一种辫线袄与质孙服完全相同,只是下摆宽大、折有密裥,另在腰部缝以辫线制成的宽阔围腰,有的还钉
有钮扣,俗称“辫线袄子”,或称“腰线袄子”。这种服装也是元代的蒙古戎服,军队的将校和宫廷的侍卫、武士都可服用。本图为元代武士的铠甲及戎服复原图。
[ 此贴被zuxiuli995在2009-11-26 13:04重新编辑 ]
小爆司令、

ZxID:6488552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琅环玥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9-11-26 0
明代服饰
明代皇帝金冠

明代皇帝常服 乌纱折上巾,是皇帝穿常服所戴,其样式与乌纱帽基本相同,惟独左右二角折之向上,竖于纱帽之后。这种冠帽的形制,在南薰殿旧藏的历代帝王像中,描绘得非常细致。本图为北京定陵出土皇帝戴 的金冠(折上巾),也是这种样式。折上巾是皇帝配盘领、窄袖常服袍所戴。


明代皇帝常服龙袍

明代皇帝常服 戴乌纱折上巾、穿盘领、窄袖、绣龙袍的皇帝(南薰殿旧藏《历代帝王像》)。乌纱折上巾 ,是皇帝穿常服所戴,其样式与乌纱帽基本相同,惟独左右二角折之向上,竖于纱帽之后。盘领、窄袖、绣 龙袍,是皇帝的常服。常服又称翼善冠,此服用途较多。明代皇帝的常服,服装以黄色的绫罗,上绣龙、翟 纹及十二章纹。


明代皇后冠饰

 明代皇后服饰 凤冠是一种以金属丝网为胎,上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礼冠早在秦汉时期,就已 成为太后、皇太后、皇后的规定服饰。明代凤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后妃所戴,冠上除缀有凤凰外,还有龙 等装饰。另一种是普通命妇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缀龙凤,仅缀珠翟、花钗,但习惯上也称为凤冠。本图为龙 凤珠翠冠。


明代皇后大袖衣

 明代皇后服饰 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 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凡命妇所穿的服装,都有严格的规定,大体分礼服及常服。皇 后常服为戴龙凤珠翠冠、穿红色大袖衣,衣上加霞帔,红罗长裙,红褙子,首服特髻上加龙凤饰,衣绣有织 金龙凤纹。本图为其中的大袖衣展示图。


明代皇后霞帔

  明代皇后服饰 霞帔展示图。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 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凡命妇所穿的服装,都有严格的规定。霞帔是 一种帔子,它的形状象两条彩练,绕过头颈,披挂在胸前,下垂一颗金玉坠子。霞帔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出 现,隋唐以后,人们常赞美这种服饰美如彩霞,所以有了霞帔的名称。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中就有“虹裳霞帔步摇冠”的形容。到了宋代,已正式将它用作礼服,并随着品级的高低在刺绣纹样而有所不同。

明代官吏麒麟袍

明代官吏朝服与公服 麒麟袍展示图。明代文武官员服饰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赐服等。麒麟袍为 官吏的朝服。其服装特点是大襟、斜领、袖子宽松,前襟的腰际横有一,下打满裥。所绣纹样,除胸前 、后背两组之外,还分布在肩袖的上端及腰下(一横条)。另在左右肋下,各缝一条本色制成的宽边,当时 称“摆”。 明代太监刘若愚《酌中志》一书,就专门叙述到这种服饰。他说:“其制后襟不断,而两旁有 摆,前襟两截,而下有马面褶,从两旁起。”这种服装所采用的质料和纹样,按规定,都有一定制度。《明 史·舆服志》称:正德十三年,“赐群臣大红贮丝罗纱各一。其服色,一品斗牛,二品飞鱼,三品蟒,四、 五品麒麟,六、七品虎、彪;翰林科道不限品级皆与焉;惟部曹五品下不与。”本图所绘的服装,就绣有麒 麟纹样。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形状象鹿,全身有鳞甲,牛尾马蹄,有一只肉角。后人将它作为吉 祥的象征广泛用于各类器物的装饰。麒麟的形象也经过一番变化,将头绘成龙首并有两角,尾绘成狮尾等等 。明代官服绣麒麟,似不限四、五品,职位特殊的锦衣卫指挥侍卫等也能服用。


明代官吏织金蟒袍

明代官吏朝服与公服 戴展角幞头、穿织金蟒袍、系玉带的官吏(明人《王鍪写真像》)。展角幞头,取自 唐代的巾,但有硬盔,并以铁线为硬展脚,脚长一尺二寸,须有职之人,在朝堂上穿公服者所戴。蟒服是一种皇帝的赐服,穿蟒服要戴玉带。蟒服与皇帝所穿的龙衮服相似,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明朝内使监宦官、宰辅蒙恩特赏的赐服。获得这类赐服被认为是极大的荣宠。(蟒与龙相似,惟独爪有所不同。龙是五爪,蟒是四爪。明朝只有皇帝和其亲属可穿五爪龙龙纹服,明朝后期有的重臣权贵也穿五爪龙衣,但称为“蟒龙”。)

明代男子便服锦袍

明代官吏常服 明代男子的便服,多用袍衫,其制为大襟、右衽、宽袖,下长过膝。贵族男子的便服面料以 绸缎为主,上绘有纹样,也有用织锦缎制作的。袍衫上的纹样,多寓有吉祥之意,比较常见的团云和蝙蝠中间,嵌一团型“寿”字,意为“五蝠捧寿‘。这种形式的图案在明末清初特别流行,不仅在服装上使用,在其他的器皿及建筑装饰上也大量反映。用实相花纹作便服的装饰,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个特点。另一种,为实相花是一种抽象的装饰图案,通常以莲花、忍冬或牡丹花为基本形象,经变形、夸张,并穿插一些枝叶和花苞,组成一种既工整端庄,又活泼奔放的装饰图案。这种服饰纹样在当时深受欢迎。从唐代开始,宝相花大量进入服饰,成为广大人民喜爱的艺术图案。到了明代,宝相花还一度成为帝王后妃的专用图案,与蟒龙图案一样,禁止民间使用。但很快解除禁律运用于各种服装上。本图即为缠枝宝相花纹织锦袍展示图,面料是织“宝相花”纹样的织金锦。


明代男子大襟袍

明代官吏常服 五蝠捧寿纹大襟袍展示图及戴四方平定巾、穿大襟袍的男子。明代男子的便服,多用袍衫,其制为大襟、右衽、宽袖,下长过膝。贵族男子的便服面料以绸缎为主,上绘有纹样,也有用织锦缎制作的。袍衫上的纹样,多寓有吉祥之意,比较常见的团云和蝙蝠中间,嵌一团型“寿”字,意为“五蝠捧寿”。这种形式的图案在明末清初特别流行,不仅在服装上使用,在其他的器皿及建筑装饰上也大量反映。另一种,为实相花是一种抽象的装饰图案,通常以莲花、忍冬或牡丹花为基本形象,经变形、夸张,并穿插一些枝叶和花苞,组成一种既工整端庄,又活泼奔放的装饰图案。这种服饰纹样在当时深受欢迎。从唐代开始,宝相花大量进入服饰,成为广大人民喜爱的艺术图案。到了明代,宝相花还一度成为帝王后妃的专用图案,与蟒龙图案一样,禁止民间使用。但很快解除禁律运用于各种服装上。本图即为前一种便服,服装面料为蓝色绸缎,用金色、银色及浅蓝色盘绣寿字花纹。

明代妇女常服之一

明代妇女的常服与便服 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其中霞帔、背子、比甲为对襟,左右两侧开衩。成年妇女的服饰,随随各人的家境及身份的变化,有各种不同形制,普通妇女服饰比较朴实,主要有襦裙、背子、袄衫云肩及袍服等。袍服是由背子演变而来,特点为低领、对襟、宽袖,领、袖花边较少或不用,衣长及足。左图为盛妆、穿礼服的贵妇(明崇祯年间刻本《燕子笺》插图)。中图为穿背的妇女(明万历年间刻本《月亭记》插图)。右图为穿襦裙的妇女(明万历年间刻本《荆钗记》插图)。

明代妇女常服之二

明代妇女的常服与便服 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其中霞帔、背子、比甲为对襟,左右两侧开衩。成年妇 女的服饰,随随各人的家境及身份的变化,有各种不同形制,普通妇女服饰比较朴实,主要有襦裙、背子、袄衫云肩及袍服等。袍服是由背子演变而来,特点为低领、对襟、宽袖,领、袖花边较少或不用,衣长及足。左图为穿对襟袍的贵妇及穿襦裙的侍女(明万历年间刻本《诗余画谱》插图)。中土为穿对襟短衫的侍女 (清顺治年间刻本《女才子》插图)。右图为穿对襟袍及大襟短衫的妇女(清顺治年间刻本《女才子》插图)。

明代背子之一

 明代背子 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其中霞帔、背子、比甲为对襟,左右两侧开衩。成年妇女的服饰,随随各人的家境及身份的变化,有各种不同形制,普通妇女服饰比较朴实,主要有襦裙、背子、袄衫云肩及袍服等。明代背子,有宽袖背子、有窄袖背子。宽袖背子,只在衣襟上,以花边作装饰,并且领子一直通到下摆。窄袖背子,则袖口及领子都有装饰花边,领子花边仅到胸部。本图为穿宽袖背子的贵妇(《胤祯妃行乐图屏》)。

明代背子之二

 明代背子 穿窄袖背子穿戴展示图。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其中霞帔、背子、比甲为对襟,左右两侧开衩。成年妇女的服饰,随随各人的家境及身份的变化,有各种不同形制,普通妇女服饰比较朴实,主要有襦裙、背子、袄衫云肩及袍服等。明代背子,有宽袖背子、有窄袖背子。宽袖背子,只在衣襟上,以花边作装饰,并且领子一直通到下摆。窄袖背子,则袖口及领子都有装饰花边,领子花边仅到胸部。


明代襦裙之一

明代襦裙 襦裙穿戴展示图。上襦下裙的服装形式,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饰,在明代妇女服饰中仍占一定比例。上襦为交领、长袖短衣。裙子的颜色,初尚浅淡,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至崇祯初年,裙子多为素白,即使刺绣纹样,也仅在裙幅下边一、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压脚。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 腰带上往往挂上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 宫绦的具体形象及使用方法如图所示,一般在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有的还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作用与宋代的玉环绶相似。

明代襦裙之二

 明代襦裙 明代上襦下裙的服装形式,与唐宋时期的襦裙没有什么差别。襦裙在明代妇女服饰中仍占一定比例。上襦为交领、长袖短衣。裙子的颜色,初尚浅淡,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至崇祯初年,裙子多为素白,即使刺绣纹样,也仅在裙幅下边一、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压脚。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 腰带上挂上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 宫绦的具体形象及使用方法如图所示,一般在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有的还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作用与宋代的玉环绶相似。此图为襦、裙(出土实物)。

明代比甲之一

 明代比甲 比甲展示图。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比甲的名称,见于宋元以后,但这种服饰的基本样式,却早已存在。比甲为对襟、无袖,左右两侧开衩。隋唐时期的半臂,就是与比甲有着一定渊源关系。明代比甲大多为年轻妇女所穿,而且多流行在士庶妻女及奴婢之间。到了清代,这种服装更加流行,并不断有所变革,后来的马甲就是在此基础上经过加工改制而成的。

明代比甲之二

明代比甲 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比甲的名称,见于宋元以后,但这种服饰的基本样式,却早已存在。比甲为对襟、无袖,左右两侧开衩。隋唐时期的半臂,就是与比甲有着一定渊源关系。明代比甲大多为年轻妇女所穿,而且多流行在士庶妻女及奴婢之间。到了清代,这种服装更加流行,并不断有所变革,后来的马甲就是在此基础上经过加工改制而成的。本图为穿比甲的妇女(《燕寝怡情》图册)。


明代士人大袖衫

 明代士人服饰 明代圆领大袖衫为儒士所穿的服饰,与其他官吏一样,都有详细的制度。如“生员衫,用玉色布绢为之,宽袖皂缘,皂条软巾垂带。凡举人监者,不变所服。”这是从江苏扬州明墓出土的一套士人服饰。在当时被称为“直裰”,或称“直身”,〈〈儒林外史〉〉里的士人,就多穿这种服装。此图为圆领大袖衫(出土实物)。


明代平民百姓服饰

明代平民百姓服饰 明代平民男子一般服饰为搭护(属于半臂一类的衣服)、直身(与道袍相似的宽大长衣)、程子衣、裤褶、裙等。妇女的服饰,随随各人的家境及身份的变化,有各种不同形制,普通妇女服饰比较朴实,主要有襦裙、背子、袄衫云肩及袍服等。袍服是由背子演变而来,特点为低领、对襟、宽袖,领、袖花边较少或不用,衣长及足。左图为戴网巾或笠帽的农民(明崇祯十年刻本《天工开物》插图)。中图为梳髻、穿对襟衫的农妇(明崇祯十年刻本《天工开物》插图)。右图为裹巾、穿窄袖衫的男子及穿襦裙的妇女(明万历年间刻本《人镜阳秋》插图)。


明代将官胄甲

明代胄甲 明代军士服饰有一种胖袄,其制:“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颜色所为红,所以又称“红胖袄”。骑士多穿对襟,以便乘马。作战用兜鍪,多用铜铁制造,很少用皮革。将官所穿铠甲,也以铜铁为之,甲片的形状,多为“山”字纹,制作精密,穿着轻便。兵士则穿锁字甲,在腰部以下,还配有铁网裙和网裤,足穿铁网靴。本图为将官胄甲穿戴展示图。
[ 此贴被zuxiuli995在2009-11-26 13:24重新编辑 ]
小爆司令、

ZxID:6488552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琅环玥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9-11-26 0
清代服饰
清代皇帝朝服

 清代皇帝服饰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以明
黄为贵,只有在祭祀天时用蓝色,朝日时用红色,夕月时用白色。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一般在正前、背后及两臂绣正龙各一条;腰帷绣行龙五条襞积(折裥处)前后各绣团龙九条;裳
绣正龙两条、行龙四条;披肩绣行龙两条;袖端绣正龙各一条。十二章纹样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在衣上;其余四种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并配用五色云纹。本图为朝服展示图。


清代皇后朝服朝褂

清代皇后服饰 皇后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组成。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绒,上缀有红色帽纬。顶部分三层,叠三层金凤,金凤之间各贯东珠一只。帽纬上有金凤和宝珠。冠后饰金
翟一只,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颗,每行另饰青金石、东珠等宝石,末端还缀有珊瑚。朝袍以明黄色缎子制成,分冬夏两类,冬季另加貂缘。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领、护肩与袍身组成。披领也
绣龙纹。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饰,其样式为对襟、无领、无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绣有龙云及八宝平水等纹样。本图为戴朝冠、穿朝服、朝褂的皇后(《清代皇后像》)。


清代皇帝朝靴

清代皇帝服饰 清代男子鞋履,便服以鞋为主,公服才穿靴。靴子的材料多为黑缎,式样初尚方头,后又流行尖头。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穿朝服则用方头朝靴,朝靴与服色相 同,并饰黑色边饰,上面绣有草龙花纹。本图为清代康熙绣钩藤缉米珠朝靴。

清代指甲套

清代服饰 贵族女子留长指甲,以凤仙花或指甲花染指甲的风气由来已久。清代用金银做成指甲套,纹饰极为精美华丽,种类丰富。本图为清代的指甲套(也称“护指),从左至右依此为清代玳瑁嵌珠宝
翠玉葵花指甲套、金护甲、清代玳瑁嵌珠宝花蝶指甲套、清代玳瑁嵌米珠团寿指甲套。(实物)

清代眼镜套

清代服饰 清代的佩饰种类及样式都很多,形状小巧,材质多样,有翠玉、青金石、金嵌绿松石、檀香木、金铂、金星石珐琅、珊瑚、玻璃等等不同材料。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刺绣小品,其中有香囊、香
袋、扇套、眼镜盒、表带、火镰袋、斋戒牌等。这些都是清代佩挂在腰间的佩饰,无论男女都作为随身携带的赏玩之物,晚清尤为盛。此图为清代眼镜套(实物)。


清代女龙袍

 清代服饰 清代女龙袍为圆领、右衽、大襟、左右开气、袖有袖身、接袖、综袖、马蹄袖端的明黄色的长袍。领与接袖、中接袖、袖端为石青色。纹样有三种类型:第一类为饰金龙九条,间以五色云纹
及福、寿纹,下幅饰八宝立水,领托前后正龙各一条,左右及交襟处饰行龙各一条,袖相接处饰行龙各二条。绵、夹、裘根据季节而定。皇贵妃龙袍与此相同为黄色,贵妃及妃龙袍用金黄色,嫔龙袍为
香色。第二类为织绣五爪金拢八团,两肩、前胸、后背饰正龙各一条。襟饰行龙四条。下幅饰八宝立水,其它与第一类龙袍相同。第三类为下幅无纹样,其它与第二类龙袍相同。本图为内蒙古荣宪公主
墓出土清代荣宪公主黄缎穿珠绣八团龙有水女袍。


清代皇后凤袍

清代皇后服饰 皇后常服样式,与满族贵妇服饰基本相似,圆领、大襟,衣领、衣袖及衣襟边缘,都饰有宽花边,只是图案有所不同。本图展示的服装纹样为凤穿牡丹。整件服装在鲜艳的蓝色缎地上,绣
八只彩凤,彩凤中间,穿插数朵牡丹。牡丹的颜色处理得净穆而素雅,色彩变化惟妙,具有传统的山水画特点。与此相反,凤的颜色比较浓重,红绿对比度极为强烈,具有典型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此
图为皇后所穿的凤袍展示图。


清代满族女服之一

清代满族妇女服饰 清代妇女日常所穿的服饰,分为汉族和满族两类,满族都穿长袍,汉族则以上衣下裳为主。满族妇女给人的感觉比以往的历代妇女都修长。这是借助于服饰而给人的感觉。满族妇女梳
旗髻要比汉族妇女的发式高出五至六寸;满族妇女穿的“花盆底”旗鞋,也比普通女鞋高出二至三寸,有的甚至四、五寸。这样两者加起来就要高出一尺左右。加上满族妇女所穿的服装,多以长袍为主,长袍的下摆多垂至地面,掩住旗鞋,更显出修长的身姿。长袍外面加罩一件马甲,也是满族妇女十分喜爱的装束。这种马甲与男式马甲一样,也有大襟、对襟及琵琶襟等形制,长度多到腰际,并缀有花边。本图为梳旗髻、穿长袍、琵琶襟马甲的贵妇。

清代琵琶襟马褂

 清代服饰 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其中有一种行褂,长不过腰,袖仅掩肘,短衣短袖便于骑马,所以叫“马褂”。马褂的形制为对襟、大襟和缺襟(琵琶
襟)之别。对襟马褂多当礼服。大襟马褂多当作常服,一般穿袍服外面。缺襟(琵琶襟)马褂多作为行装。马褂多为短袖,袖子宽大平直。颜色除黄色外,一般多一天青色或元青色作为礼服。其它深红
、浅绿、酱紫、深蓝、深灰等都可作常服。本图为琵琶襟马褂。

清代女袄裙之一

 清代汉族妇女服饰 清代嘉庆、道光之前,汉族妇女服饰仍沿用明朝服装形制,以衫裙为主。乾隆年间以上身着镶有花边的袄、衫为主,式样比较宽大,长度一般在膝下。嘉道以后,镶有花边的衣衫趋
于窄小,长度也明显缩短。有的再加一件较长的背心并边缘都装饰有花边。下身除穿裙外,也有穿裤子的。长袄的特点是在领低及袖口镶有宽花边为装饰,并且不同时期袖子流行的宽窄也不一样,时而
流行宽,时而流行窄。本图为穿长袄裙的妇女

清代命妇礼服霞帔

清代命妇礼服 霞帔是宋代以来妇女的命服,随品级的高低而不同。《格致镜原》引《名义考》中称:“今命妇衣外以织文一幅,前后如其衣长,中分而前两开之,在肩背之间,谓之霞帔。”明代霞帔就
是这种形式。清代命妇礼服,承袭明朝制度,以凤冠、霞帔为之。清代霞帔演变为阔如背心,霞帔下施彩色旒苏,是诰命夫人专用的服饰。中间缀以补子,补子所绣样案图纹,一般都根据其丈夫或儿子
的品级而定,唯独武官的母、妻不用兽纹而用鸟纹。本图为霞帔展示图。


清代红裙实物

清代汉族妇女服饰 清代妇女服饰中,裙子除朝裙外,一般妇女的裙子没有什么规定。清初崇尚“百裥裙”。在康熙、乾隆年间又流行“凤尾裙”。到咸丰、同治年间又出现一种叫“鱼鳞百裥裙”。到中
期以后,有用西洋印花布为裙,此外还有“凤凰裙”、“百蝶裙”等。在汉族妇女中,红裙仍为喜庆时所穿着。婚嫁、节日庆典都可穿用。本图为红裙实物展示图。

清代宫廷服饰氅衣

清代宫廷服饰 氅衣为清代的妇女服饰,氅衣与衬衣款式大同小异。衬衣为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无开气的长衣。氅衣则左右开衩开至腋下,开衩的顶端必饰有云头,且氅衣的纹样也更加华丽 ,边饰的镶滚更为讲究。纹样品种繁多,并有各自的含义。大约在咸丰、同治期间,京城贵族妇女衣饰镶滚花边的道数越来越多,有“十八镶”之称。这种装饰风尚,一直到民国期间仍继续流行。此图 为晚清青莲纱绣折枝花蝶大镶边加套袖氅衣(实物)。


清代文官补服

清代补服、补子 清朝补服,也叫“补褂”,为无领、对襟,其长度比袍短、比褂长,前后各缀有一块补子,清朝补子比明朝略小。是清代主要的一种官服,穿着的场所和时间也较多。凡补服都为石青色。方形补子是区分官职品级的主要标志。有圆形补子及方形补子。圆形补子为皇亲贵族所用,方形补子为文武官员所用。文官绣飞禽,武官绣猛兽。本图为文官补服。


清代团龙补服

  清代补服、补子 清朝补服,也叫“补褂”,为无领、对襟,其长度比袍短、比褂长,前后各缀有一块补子,清朝补子比明朝略小,,是清代主要的一种官服,穿着的场所和时间也较多。凡补服都为
石青色。补子是区分官职品级的主要标志。圆形补子有以下几种:皇子,龙褂为石青色,绣五爪正面金龙四团,前后两肩各一团,间以五彩云纹。亲王,绣五爪龙四团,前后为正龙,两肩为行龙。郡王,绣有行龙四团(前后两肩各一)。贝勒,绣四爪正蟒二团(前后各一)。贝子,绣五爪行蟒二团,(前后各一)。本图绣有行龙四团(前后两肩各一),为郡王所穿团龙补服。(传世实物)

清代妇女长裤

  清代汉族妇女服饰 清代嘉庆、道光之前,汉族妇女服饰仍沿用明朝服装形制,以衫裙为主。乾隆年间以上身着镶有花边的袄、衫为主,式样比较宽大,长度一般在膝下。嘉道以后,镶有花边的衣衫
趋于窄小,长度也明显缩短。有的再加一件较长的背心边缘都装饰有花边。下身除穿裙外,也有穿裤子的。裤子的样式也有变化,初为大裤管,后逐渐改为小裤管,裤口镶有花边。从光绪年间起,由于
裤子的流行,妇女穿裙的逐渐少见。本图为绣金银花纹长裤。


晚清氅衣

  清代宫廷妇女服饰 氅衣为清代的妇女服饰,氅衣与衬衣款式大同小异。衬衣为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无开气的长衣。氅衣则左右开衩开至腋下,开衩的顶端必饰有云头,且氅衣的纹样也更加华丽,边饰的镶滚更为讲究。纹样品种繁多,并有各自的含义。大约在咸丰、同治期间,京城贵族妇女衣饰镶滚花边的道数越来越多,有“十八镶”之称。这种装饰风尚,一直到民国期间仍继续流行。此图为晚清大红地双喜百蝶纹五彩平金绣舒袖氅衣(实物)。


清代长背心

  清代汉族妇女服饰 清代嘉庆、道光之前,汉族妇女服饰仍沿用明朝服装形制,以衫裙为主。乾隆年间以上身着镶有花边的袄、衫为主,式样比较宽大,长度一般在膝下。嘉道以后,镶有花边的衣衫
趋于窄小,长度也明显缩短。有的再加一件较长的背心并边缘都装饰有花边。下身除穿裙外,也有穿裤子的。长袄的特点是在领低及袖口镶有宽花边为装饰,并且不同时期袖子流行的宽窄也不一样,时
而流行宽,时而流行窄。本图为镶边长背心。

清代将军铠甲

  清代铠甲 清代一般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熗、雕
翎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后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泡钉。铠甲分甲衣和围裳。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个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镜 下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名叫“前挡”。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围裳分为左、右两幅,穿时用带系于腰间。在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覆有质料相同的虎头蔽
膝。本图为清代丁汝昌将军所穿铠甲。



清代武士铠甲

 清代服饰 清代一般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熗、雕翎
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后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泡钉。铠甲分甲衣和围裳。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个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镜下
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名叫“前挡”。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围裳分为左、右两幅,穿时用带系于腰间。在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覆有质料相同的虎头蔽膝
。本图为清代戴盔帽、穿铠甲武士复原图。
[ 此贴被zuxiuli995在2009-11-26 13:44重新编辑 ]
小爆司令、

ZxID:6488552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琅环玥
举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9-11-26 0
近代服饰


民初妇女时装之一

 近代民国初年的妇女时装 民国初年,在这一时期上衣下裙最为流行,上衣有衫、袄、背心、,样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变化,领、袖、襟、摆多镶滚花边或刺绣纹样,衣摆
有方有圆、宽瘦长短的变化也较多。二十年代,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但不久,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阔。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欧美服装的影响,旗袍的样式
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等。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已经盛行。当时的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蝉翼的
旗袍也必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渐而又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儿流行长的,长过手腕 ;时儿流行短的,短至露肘。左图为梳东洋髻、穿窄袖长袄、长裙的妇女。中图为扎额、穿翻毛领窄袖长袄、长裙的妇女。右图为扎额、穿长袄长裙的妇女。(传世照片)


民初妇女时装之二

当时穿高领衫袄,下穿黑色长裙,衣衫比较朴素,簪钗、手镯、耳环、戒指等首饰一概不用,时称“文明新装”。左图为穿高领窄袖长袄、长裙、佩胸花的妇女。中图为穿窄袖长袄、马面裙的妇女。右图为穿长袄、素裙的妇女。(传世照片)



二十年代商人服饰
  近代服饰 辛亥革命以后,男子的服装主要有长袍马褂、长袍坎肩、中山装、学生装及西服等等。而中式衫袄和中式抿裆裤则是劳动人民的主要服饰。这种情形,是由不同经济条件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劳动妇女服装在这一时期上衣下裙、裤为主。本图为二十年代小商人一家。



民初男子服饰之一


近代民国初年的男子服饰 民国初年,在流行学生装的同时,不少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还喜欢穿“学生装”,这种服装的样式是方形立领。穿着这种服装,能给人一种精神、庄重之感。孙中山先生当时就
非常喜欢,所以有“中山装”之称。不过当时的中山装与现在所称的中山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另外还有一种男子服装“西装”。左、中图为穿学生装的男子。右图为穿西装的男子。(传世照片)


民初男子服饰之二

 近代民国初年的男子服饰 民国初年男子服饰主要有马褂和长衫。用作礼服的马褂、长衫,其款式、质料、颜色及尺寸等都有一定的各式。如马褂,一般都用黑色丝麻棉毛制品为之,对襟窄袖,下长至
腹,前襟钉钮扣五粒。长衫则用蓝色,其形制为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二寸,袖长与马褂并齐。在下摆左右两侧开衩。用作便服的马褂、长衫,颜色可以不拘。左1图为戴瓜皮帽、穿马褂、长衫的清末男子。左2图为戴瓜皮帽、穿马褂、长衫的民初男子。左3图为穿马甲、长衫的男子。右图为戴皮帽、穿马甲、长衫的男子(传世照片)


二十年代女服之一

  (近代)二十年代妇女服饰 二十年代的中晚期,是近代妇女服饰演变的一个重要阶段。总的看来,这个时期的服装,以采用西式者为多,传统特色的保留则较少。经过一个时期,较普遍地采用了一种既适合于我国妇女穿着,又吸收西式优点的服式,即“旗袍”。除旗袍之外还有袄裙服装样式,特点为立领、宽袖口、露肘的短袄及长裙。左图为穿窄袖袄、素裙的妇女。中、右图为穿小马甲、大袖袄、筒裙的妇女。



二十年代女服之二

 (近代)二十年代妇女服饰 二十年代的中晚期,是近代妇女服饰演变的一个重要阶段。总的看来,这个时期的服装,以采用西式者为多,传统特色的保留则较少。经过一个时期,较普遍地采用了一种
既适合于我国妇女穿着,又吸收西式优点的服式,即“旗袍”。除旗袍之外还有袄裙服装样式,特点为立领、宽袖口、露肘的短袄及长裙。左图为穿窄袖袄、素裙的妇女。左1图为穿西式连衣裙的妇女。
中图为小马甲、袄裙的妇女。右图穿喇叭袖、背带式连衣裙的妇女。


近代旗袍之一

  (近代)旗袍 清末的旗袍样式,主要源于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饰中的旗装。满族旗袍主要特点为宽大、平直,衣长及足,材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衣、襟、裾都滚有宽阔的花边。从清末 民初到三十年代,旗袍在袖子及下摆部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袖子从宽到窄,从长到短;下摆从长到短,再由短到长,完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此图为缎地绣花镶宽边的长旗袍,为清末满
族妇女旗装的样式(传世实物)。


近代旗袍之二



近代旗袍之三

  (近代)旗袍 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饰中的旗装。满族旗袍主要特点为宽大、平直,衣长及足,材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衣、襟、裾都滚有宽阔的花边。彩绣大襟长袖旗袍。从清末民初到
三十年代,旗袍在袖子及下摆部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袖子从宽到窄,从长到短;下摆从长到短,再由短到长,完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本图为二十年代初期的样式,从纹样刺绣上,比前
一时期要简略,衣身也略短一些。(传世实物)



近代上海传统女装

  近代 服饰 二十年代,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但不久,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阔。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欧美服装的影响,旗袍的样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已经盛行。当时的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渐而又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儿流行长的,长过手腕 ;时儿流行短的,短至露肘。上海是我国的通都大邑,自海运开放,西方服饰对上海影响很大,而当时清代的服装旧俗,遗风未尽。此款为二十年代上海传统女装,其袖口缩小、袖长缩短、腰身收紧、衣长及膝、下穿素色马面裙。

近代中式婚礼服饰

  近代服饰 辛亥革命以后,男子礼服一种为西式,一种为中式。分担礼服与常礼服,大礼服分昼夜两种。昼礼服长与膝齐,袖与手腕齐,前对襟,后端开衩,黑色,穿黑过踝的靴;晚礼服类似西式燕
尾服,穿短靴,前缀黑结。穿大礼服高而平顶的有檐帽子。中式长礼服为长袍马褂;西式常礼服样式与大礼服大同小异,惟有不同的是戴较低的有檐圆顶帽。女子礼服服制为下摆与膝齐,有领、对襟、
左右及后下端开衩,周身加锦绣。下着马面裙,前后有马面,左右打裥,基本为清代汉族女装。女子婚礼服装有中式风格的大红绣袄、绣裙;也有西方引进的白色灯笼袖拖地连衣裙。此图为二十年代中
式婚礼服,男子穿的是常礼服,长袍马褂;女子则穿的是带水袖的戏曲刺绣服装,头戴凤冠。


近代北方百姓服饰

近代服饰 辛亥革命以后,男子的服装主要有长袍、马褂、、坎肩、中山装、学生装及西服等等。而中式衫袄和中式抿裆裤则是劳动人民的主要服饰。这种情形,是由不同经济条件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
本图为二十年代北京市民服装,在,有穿旗袍的,有穿旗袍坎肩的,有穿马褂坎肩的,也有穿袄裤的等等。本图为二十年代穿长袍马褂、坎肩及长袍的北方百姓在市场上购物

近代北京市民服饰

  近代服饰 辛亥革命以后,男子的服装主要有长袍马褂、长袍坎肩、中山装、学生装及西服等等。而中式衫袄和中式抿裆裤则是劳动人民的主要服饰。这种情形,是由不同经济条件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女服在这一时期旗袍、坎肩、上衣下裙、裤为主。本图为二十年代北京市民服装,在服装的组合上较为随意,有穿旗袍的,有穿旗袍坎肩的,有穿马褂坎肩的,也有穿袄裤的等等。


20年代中晚期

 近代服饰 20年代中晚期,旗袍逐渐在城市妇女中流行,至30年代,在样式上经过改良的旗袍广为普及。20年代中期旗袍腰身较为宽松,袖口宽大,长度及脚面,并作滚边镶边。30年代旗袍已经盛行,因受欧美服装的影响,旗袍的样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等。当时的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渐而又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儿流行长的,长过手腕 ;时儿流行短的,短至露肘。本图为三十年代穿高领、窄袖长袄、长裙上海时髦女子。


-=-=-=-=-=-=-=-=-=-=-=-=-=-=-=-=-=-=-=-=-=-=-=-=-=-=-=-=-=-=-=-=-=-=-=-=-=-=
总算完成啦。

其实真的对各个朝代的服饰特色有兴趣的亲们,不要只看图片哦、文字更有助于我们了解。

O(∩_∩)O、

-=-=-=-=-=-=-=-=-=-=-=-=-=-=-=-=-=-=-=-=-=-=-=-=-=-=-=-=-=-=-=-=-=-=-=-=-=-=
[ 此贴被zuxiuli995在2009-11-27 12:04重新编辑 ]
千川

ZxID:8622330

等级: 博览群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9-11-27 0
最大的感觉就是“优雅”
当然不包括元,明以后。

一个民族的服饰是这个民族的外在表现之一。由一种服饰,能窥探出这个民族的审美取向,哲学理念,道德规范,礼仪……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
再阴森的东西都有变成阳光的潜质
xiacundong

ZxID:8376823

等级: 牛刀小试
举报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9-11-27 0
谢谢楼主推荐,顶顶
09vivian

ZxID:3199314

等级: 博览群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9-11-28 0
辛苦了~好多图呢~
alice.d

ZxID:5431568

等级: 才华横溢
停止谣言的最好办法是创造更多的谣言。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9-12-06 0
嗯,不同时期的服饰业是不同时期的政治文化的体现。
这些服饰真的能够体现出中国文明古国的博大精深,骄傲啊!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
杳杳风音

ZxID:7910135

等级: 小有名气
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9-12-16 0
Re:图说从古至今的中(蟹)华服饰(上古商周--->>>近代服饰)
资料很全哦。图很漂亮,解说也不错。眼馋一下,唐朝的舞女裙真的好美
书荒啊,你为啥那么难度过
pippala

ZxID:8824425

等级: 热心会员
何由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9-12-31 0
Re:图说从古至今的中(蟹)华服饰(上古商周--->>>近代服饰)
楼主很强大啊,我正好在搜寻这样的帖子,谢谢啦!!
清明

ZxID:172723


等级: 热心会员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10-01-02 0
Re:图说从古至今的中(蟹)华服饰(上古商周--->>>近代服饰)
很详细~大开眼界了~
xixi22

ZxID:5054562

等级: 略知一二
生活很无耐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10-01-02 0
Re:图说从古至今的中(蟹)华服饰(上古商周--->>>近代服饰)
学习了学习了
秋千秋

ZxID:2992539


等级: 热心会员
越陌度阡,只影斜阳长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10-01-02 0
Re:图说从古至今的中(蟹)华服饰(上古商周--->>>近代服饰)
魏晋年间的衣服我最喜欢了,广袖翩翩,好飘逸啊!!
我们都在相遇,擦身而过
曦黛

ZxID:706225


等级: 热心会员
因为无知,所以执着;因为迷悟,所以钟情。世间一切痛苦,皆源于此。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10-01-02 0
Re:图说从古至今的中(蟹)华服饰(上古商周--->>>近代服饰)
额,是不是照片失真,为什么我看着这衣服这么难看。  
秋枫殇

ZxID:6651966

等级: 热心会员
人生就是一场戏。喜剧是留给自己看的笑话,悲剧是让别人看笑话。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10-01-02 0
Re:图说从古至今的中(蟹)华服饰(上古商周--->>>近代服饰)
楼主好强啊,佩服
九廿九

ZxID:10151370


等级: 文学大师
我是心眼小,但是不缺,我是脾气好,但不是没有!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10-01-03 0
Re:图说从古至今的中(蟹)华服饰(上古商周--->>>近代服饰)
好强大,这么全!

汉皇的衣服很帅呢,红黑配比明黄有王气。。。

话说怎么没有宋朝的衣服~

炽日~~~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