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由来】及【上古“姓”“氏”小谈】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37257 回复:11

[其他] 【姓氏由来】及【上古“姓”“氏”小谈】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暧芋冰

ZxID:3478453


等级: 明星作家
芋头曰:“爱过恨过,爱恨不能过;哭过笑过,哭笑不得过。”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5-10 0
提起姓氏,人们最熟悉的自然是《百家姓》。因为它与《三字经》、《幼学琼林》等,被列入旧时孩童的启蒙读物、《百家姓》以“百家”为名,实收单姓408外,复姓30个、共计438个。

  在中国华民族这一大家庭中,姓氏何止438个,就是仅仅汉姓也不止这个数。据说,见之于文献的姓氏,可达5600之多。这其中不仅有单姓、复姓,还有三字姓。四字姓和五字处。此外,还有的民族有名无姓,比如傣族。

  《百家姓》以“赵”姓打头,并非因为“赵”为天下第一大姓,而是因为它是宋代钱塘儒生所作。宋代的皇帝是赵氏,“赵:自然成为“天下第一姓”;不排在首位,就有“欺君之罪”,会引祸上身。又宋时吴越王的后裔居浙江,所以,“钱”姓便排列第二,钱的妃子姓孙,借钱氏之威势,“孙”又排在第三。“李”姓排在第四,大约是因为南唐皇族为李氏之故。


第一种,以祖先的图腾崇拜物为姓氏。
    有些专家、学者认为,我国的百家姓,有些是由图腾演变而来的,如:熊、马、牛、羊、龙、凤、山、水、花、叶等。但可惜这只是一些推测。由于年代久远,史前无据可考,到底哪些姓氏源于图腾崇拜,已不得而知。因为当今的‘熊”“马”“牛”、“龙”、“花”、等姓氏,于史书收及传说中均可查出源出,但并不与图腾有什么联系。黄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曾率领“熊、黑、貅、貔、虎”等。这些“ 熊、罴、貅、貔、虎”等可能就是图腾氏族的名号。但这些氏族的名号究竟有哪些传递下来,成为其后裔的姓氏,也已难寻蛛丝。
    有案可查的《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炎帝(神农氏)是少典之子,因生长  在姜水渭河支流)之滨,得姓姜。
    黄帝(轩辕氏)是少典之子,因生长在姬水之滨,而得姓姬。
    又姜(彻吧)和羌(Qiang)虽同韵而不同声,但音特别相近。且两字都有 “羊”字头。一个从羊从女,一个从羊从人。从“羌”字的组成看,羌即“羊人”。上古时代晚期,羌族居住在我国的北部,其部族或氏族的图腾可能是羊。而姜族则是羌族的一支,或许因为语音的误差而化“羌”为“姜”,或许是母系氏族的母权影响,羊下之“人”,化作了羊下之“女”。炎帝以“姜”为姓,不是偶然,炎帝恰恰是古羌族支系氏族部落的首领。以炎帝;黄帝为首的原居于陕、甘、青一带的古羌戎部族的一支,在东进中原的过程中,与东夷等部族融合,成为汉族的前身华夏族。
   
第二种,以祖先名字中的字为姓氏。
    年(Zian):春秋时,周灵王有子叫“王子年夫”(“年夫”应是其名,“王子”则是表明其身份的,如“公子”、公孙”)年夫的后人以其名中的“年”字为姓氏。
    熊(Xiong):上古五帝之一有颛项(闹旭氏,姬姓),其后人重黎在帝誉时担任火官,被帝答赐为“祝融氏”。共工氏作乱时,祝融奉命平叛。叛乱虽被平息,但祝融并未将共工氏成员全部消灭,况融以此获罪,被帝誉杀掉。祝融死后,其弟吴回担任火官,依旧称祝融氏。吴回有子陆终,娶鬼方氏首领之妹女聩氏为妻,生八子,其中第六于叫季连。
    牛:西周宋征子之后有任司寇的牛文。牛文。牛文之后以其中的字“牛”为姓氏。
    鱼:系出于姓。春秋时,宋襄公的弟弟为“司马子鱼”(司马是官职,子鱼为其字)。其后人以其宇中的“鱼”为姓氏。
    井:春秋时,虞国有大夫井伯。井伯之后以其字“井”为姓氏。晋灭虞国之后,井伯的后代井奚逃入泰国。秦穆公以井奚为大夫,封邑于“百吸”,井奚便号“百里奚”。百里买的支子依旧以“井”为姓氏。
    牧:上古时代,黄帝以“力牧”为相。力牧的后人以其字:“牧”为姓氏。
    终:上古时祝融弟吴回(后也称祝融氏)的儿子为“陆终”。陆终后代支系中,有的以其先祖名的“终”字为姓氏。
    常:上古时,黄帝曾以 “常先”为相。常先的后人以其字“常”为姓氏。
    孔:出于子姓。周武王封商微子于宋,微于死后由其弟仲衍继承封地。仲衍之后有弗父何,弗父何,的玄孙名嘉,字孔父。孔父的儿子木金父以父字中的“孔”为姓氏,在鲁国定居。
    廉:颛项的曾孙名廉,其后人以祖字中的“廉”为姓氏。
    乐:出于子姓。宋戴公的儿子公子衍字乐父,其后人以祖上“乐父”中的“乐”字为姓氏。
    皮:周有大夫樊仲皮,其后人以其祖上名字中的“皮”字为姓氏。
    高:出于姜姓。齐文公有子公子高。其后人以“公子高”中的“高”字为姓氏。

第三种,以封地名和国名为姓氏。
    宋:出自子姓.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 公元前十世纪周公平定了武康叛乱之后, 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受封於宋国, 建都商丘(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公元前286年, 宋国被齐国所灭. 其子孙以原国名"宋"为氏。
    赵:伯益后裔造父,拉驯马驾车。周穆王常乘坐造父所驾的马车游巡各地,朝中有事,造父就以熟练的驾车技术及时将车马赶回。造父因驾车马有功,被周穆王封地于赵(山西洪洞县北赵诚),其后人便以“赵”为姓氏。
    吴:出于姬姓。周武王封钟雍的曾孙于吴(江苏苏州一带),建立吴国。其后代以国名为姓氏。
    郑:出于姬姓。周历三封少于友于郑(陕西华县东),建郑国。友的后代以“郑”为姓氏。
    陈:周武王灭商之后,追封舜的后代妫满于陈(河南淮阳)。妫满死后被谥为陈胡公.其后代便以“陈”为姓氏。
    卫:出于姬姓。周文王其于摩叔于卫,建卫国康叔于孙以名为姓氏。
    蒋:出于姬姓。周公且的儿干伯龄被封于蒋(河南固始县东北蒋集),建蒋国,其后以国名为姓。
    沈:出于姬姓。周文王的儿子贿受封于深(河南平舆县北),建沈国,其后以国名为姓。
    韩:出于姬姓。周武王的小儿子受封于韩(山西河津县东北),后被晋国灭掉。桓叔的儿子万受封于韩。万的后代以韩为姓氏。
    秦:出于嬴姓。伯益之后有嬴非子。非于擅育良马,周。孝王以其育马之功封非于于秦谷(甘肃天水西南),为附庸国。用非子的孙子秦仲因功被升为诸侯。秦统一天下,建立秦朝。秦灭亡之后,其子孙以秦为姓氏。
    许:出于姜姓,神农氏后裔。周武王封文叔于许,建许国。其后 以国名为姓氏。
    吕:出于姜姓,神农氏后裔。怕夷在尧时任掌礼官,又辅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于吕,其后以国名为姓氏。
    戚:卫国大夫孙林父的封地为威邑(河南汝阳县东冯东北)。孙林父的孙以邑名为姓。
    谢:周宣王封舅氏申侯于谢(河南唐县南),申侯子孙中有一支以其封地为姓氏。
    邹:周代有曹挟封地于邾,战国对改国号为邹。其子孙中有一支 以国号为姓氏。
    柏:出于柏皇氏。柏皇氏中有柏招,为炎帝的师傅,又有相同为帝喾的师傅。其子孙受封于柏(河南舞阳县东南),其后以封地)姓氏。
    章:出于姜姓。齐太公封其庶子子郭(山东东平县东)。受封于鄣的齐大公庶子的后代,去邑为章姓氏。
    苏:颛顼后裔终的最小的儿子樊受封于昆吾,樊的庶子后代受封于苏(河南温县)。其后以国名为姓氏。
    潘: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名高,受封于毕,称为毕,称为毕公高。华公高有庶于受封于潘,其后以封地为姓氏。
    葛:出于嬴性。颛顼之后,封于葛(河南宁陵县东北)。其后以封地为姓氏。
    范:周宣王时有大夫杜伯,其子杜限到晋国,被任命为士师,其于以官名为姓。
    彭:颛顼后裔陆终的第三个儿子钱铿受封于彭(江苏人徐州),为大彭氏,后人以彭为姓氏。
    鲁:出于姬姓。周公旦的儿干伯禽受封于鲁(山东曲阜一带),建鲁国。怕食的子孙以国名为姓。
    韦:出于累韦氏。豖韦氏在夏代居于豖韦(河南滑县东南),为一路诸侯,建豖韦国,又称韦国。韦君后人以国为姓氏。
    苗:楚令尹斗之于贲皇亡命晋国。受封苗邑(河南济源县西南)。贲皇又名苗贲皇,其后人以苗为姓氏。
    任:出于有熊氏。黄帝的儿子禺阳受封于任,禺阳以任建国,其后国名为姓氏。
    柳:鲁孝公有儿公于展,公子展的孙子无骇以祖父名为氏,称展无骇。展无骇的儿子叫展商。展禽的封邑为柳下。他死后号为惠。所以双叫柳下惠,其后代取封地“柳下”第一个字为姓氏。
   
第四种,以职业或官职为姓氏。
    司徒:上古时代官名,传说尧、舜时已设,一直延续到秦汉。有以此官职为姓的,便是复姓“司徒。”
    司空:据说为上古时所设官职,专管天下水利上本工程建设。帝尧时大禹的官职就是司空。大禹的子孙中,有人以此为姓氏。
    司马:上古代所设官职,为军事长官。曾为官司马的人的后代,有的以此官为姓氏。
   
第五种,以山名、河名为姓氏。
    乔:出于有熊氏。黄帝死后,葬于桥山。黄帝的子孙中有守陵的入,就以陵山之名:“桥”为姓氏,后人去木为“乔”。
    姜:出于神农氏。炎帝神农氏居住在姜水(渭河支流之滨,因此以河名为姓。春秋时代的齐、申、吕、许等封国都是姜姓。
 
第六种,以住地的方位为姓氏。
    东郭:出于姜姓。郭,为古代时人们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东郭,为外城的东墙附近。齐桓公的后裔中有住在临淄城东外一带的,被称为东郭大夫,后人便以东为姓氏。
    东门:出于姬姓。鲁庄公有于叫公子遂,字襄仲,家住曲阜城东门旁,人称东门襄仲。其后以东门为姓氏。
    西门:春秋时,齐国和郑国都有公族大夫住在都城的西门附近,人称西门氏,有的后人便以西门为姓氏。
第七种,以部落的名称为姓氏。
    呼延:东晋时,匈奴呼延部进入中原;后来,其汉化后裔以原部落名称再加以“汉化”的“呼延”为姓氏。
    慕容:三国时,鲜卑族首领莫护跋率族人迁居辽西,后在棘城以北(河北昌黎县境内)。建国,莫护跋以“慕容”为自己部落的名称。后慕容部落的人便以慕容为姓氏。
    宇文:鲜卑族呼天为“宇”,宇文为“天之子”之意。宇文氏为鲜卑部落。东晋时,字文部落进据中原便以宇文为姓氏。
    尉迟:尉迟部也是鲜卑族的一个部落,尉迟部的人后来以部落名为姓氏。
    万俟:万俟本为鲜卑族部落名。东晋时,万俟部落进入中原,后以部落名为姓氏。
   
第八种.以出生时的异象为姓氏。
    武:周乎王之子出生时掌纹呈篆文“武”。由此,周平王赐其姓为武。
   
第九种,以谥号为姓氏。
    所谓“说”为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穆:出于于姓。春秋时有宋穆公,其后子孙中有以其谥号“穆”为姓氏。
    文:一出姬姓。商未,周族首领季历死后。其于姬吕继泣,后被其为西伯。西伯思病死后,其于周武王继位,并完成灭商大业,建立周朝。武王追说其父为周文王。文王的庶于中有以其谥号为姓的。一出妫姓。齐威王之孙田文,号孟尝君。孟尝君避乱到魏国,死后进号文于,其后人以其谥号“文”为姓氏。
    康:周公且之弟叔封地于卫,其死后说号为“废”,因此又称卫康叔。卫康有庶于以其谥号为姓氏。
   
第十种,因避祸、避仇、避讳、避嫌所改的姓氏。
    桂:出于炅氏。汉代炅横有四个儿子。家中有难,四子逃避,其中一于避居到幽州。改姓为桂。
    田:一儿子伪姓。春秋时,陈厉公子陈完避祸外逃,不愿意以国名为氏,改姓为“田”明代燕王朱棣以讨黄于澄等为名起兵,推翻建文帝。黄于澄的后人因避祸而改姓田。
   
第十一种,帝王赐姓氏。
    金:被尊为西方大帝的少昊,因五行说中的西方属金而,称金天氏,其后人有以金为姓的。汉武帝时,匈奴休盾王之于归顺汉朝,汉武帝赐其姓金,取名金日掸。
    刘:出于陶庸氏。尧之后有刘累,到了周代成为唐杜氏。社隰在晋做官:为士师,又称士氏,后来又从上氏改为刘氏。由于刘邦建立汉朝,刘姓成为中国的大姓。汉高祖因项伯有昔日相助之功,便赐项伯改姓为“刘”。
    郑:出于姬姓。周厉王的小儿子友封于郑,其后人有的以国名为姓。明代太监马三宝有功,被永乐帝赐姓为郑,马三宝因此改姓换名为“郑和”。
   
第十二种,以数量词、排行次序及天干地支为姓氏。
    万山子姬姓。周文王的儿子毕公高有后叫毕万,毕万后代中有人以其祖先的名字中的“万”字为姓氏。
    丙:又写作邴。春秋时,晋国大夫邴豫,受封于邴(河南成武县东);其后以邴(丙)为姓氏。
   
第十三种,少数民族汉改姓氏。
    元:春秋时,卫国大夫元亘之后以元为姓。另北魏孝文帝推行鲜卑族的汉化,令鲜卑
    族改穿汉眼,改说汉话,并改换“拓跋氏”为“元氏。”
    少数民族以汉姓的人物中,还有著名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李克用系沙陀族首领朱耶赤心之子,曾率沙陀闻助唐击败黄巢长安,任河东节度使,又进封为晋王。唐末,李存勖“李”姓起兵,建后唐王朝。
 
第十四种,汉族人改为少数民族姓氏。
    辽、夏、金、元时代,汉族人改换为少数民族性的为数也不少。
   
第十五种,部分少数民族的姓氏。
    满族有穆昆组织,产生于姓氏社会,是构成满族社会的基层血缘组织。穆昆由一个或数个家庭组成。同一个穆昆中,只有一个姓氏;同宗的几个穆昆,则冠以几个汉姓。如乌雅氏的五个穆昆,分别以吴、穆、包、黄、邵为姓氏;宁古塔氏的四个穆昆,以刘、宁为姓;喜塔喇氏的一支穆昆(居今新宾县永陵镇)以图为姓,居盛京的穆昆以祝为姓。
    壮族经父系计算世系,子女随父姓。女儿出像后,须加双姓,即夫姓在前、父姓在后。如:其夫姓莫,其父姓罗,她便称为“莫罗氏”。



“姓”与“氏”的来源
  一个部族是就是一个"姓".但是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这便是“氏”,当然也有的小部落没这样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的。有的部落一边沿用旧姓,一边有自己的“氏”。这些小部落后来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们又为自己确定氏,这样氏便越来越多,甚至于远远超过原来姓的规模。
  随着"氏"的越来越多,弥补了早期"姓"的稀少.渐渐的,在东周时期,开始不分姓氏.到了战国,称"氏"的反而比称"姓"的时候多.于是这时候,"氏"取代了原来的狭义的"姓",成为新的"姓",我们称之为广义的"姓".到了西汉,姓氏正式合并不分你我.


“姓”与“氏”的最基本区别
  一、"姓"是母系社会的产物,"氏"是父系社会的发展.
  二、在上古时期,"姓"的范围比"氏"大,如果一个人同时有"姓氏",一般先称呼"姓",再说"氏".他们的关系,就如同"省份"与"城市".比如问你是哪里人?回答"湖北省武汉市人",肯定不能说"武汉市湖北省人"
  三、"氏"比"姓"尊贵.在上古时期,人人都有姓(注1).因为人是社会性群居动物.生活以部落为单位.一个部落就是一个"姓".但是"氏"却尊贵很多。因为只有部落里的贵族,才会想到自己这一小支的与众不同,从而新创一"氏"标志自己的宗族系统.所以"姓"是大众的标志;"氏"则是贵族的徽章.
  四、"姓"是一个家族的发展主支,"氏"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分支。在本文稍后部分,我们就以一个“姓”为主支,来了解下一些著名的主支“姓”是如何发展成分支“氏”的。


著名“姓”“氏”举例
  那么,如今的"姓氏",在上古时代,那些是"姓",哪些又是"氏"呢?
  前文说过,"姓"是母系社会的产物,所以现在"姓字"中有"女"旁的,都是上古的狭义的"姓"
  姚、娰、姬、姜、妫、嬴,以及其他的某些,如 风,公孙,伊,尹,祁,子,芈,偃.....
  而以动物名,植物名为姓氏的,或者以封国、采邑,或者以职官、爵位,或者以先人名号,谥号为姓氏的,都是上古狭义的“氏”
  马,牛,李,杨,以及赵,周,吴,唐,胡,庄.......

  风:这个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第一姓.女娲与伏羲之姓.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所以伏羲"风姓","庖牺氏".后来衍生出"扶氏"“巴氏”“郝氏”“柏氏”“东方氏”
  姜:中国第二姓.炎帝之姓.炎帝"姓姜","神农氏".后来衍生出“吕氏”,并建立齐国。另有一支封在纪国,衍生出“纪氏”。此外,从“姜姓”衍生出来的重要氏还有“许氏”“崔氏”“雷氏”“易氏”“章氏”“方氏”“文氏”“申氏”“卢氏”“柴氏”“庆氏”“贺氏”等。
  公孙:中国第三姓.黄帝之姓.《史记索隐》记载,黄帝本是有熊国之子,故号有熊,轩辕是他的名号,因居轩辕之丘,遂以为名.所以黄帝,"公孙姓","有熊氏",又"轩辕氏".至于有说黄帝姓姬,这是周朝夺取天下后,硬安上去的.(注2)从“公孙姓”衍生出来的氏有多少?谁也说不清。司马迁把凡是在黄河流域活动的传说部落首领,全部都扯在黄帝一个人的直系后代身上——显然是极为牵强的。其实我们把那些著名的部落首领,分别做为主支源头,再细分。
  陆:祝融之姓。祝融有子名叫陆终。陆终的后代,则衍生出著名的祝融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其他还衍生出许多氏。比如“邬氏”“鄢氏”“苏氏”“童氏”“岑氏”“钱氏”“坐氏”“顾氏”“温氏”“司马氏”。祝融之后,陆姓与祝融八姓,是中国东南方与南方姓氏第一大主支。
  伊祁:尧之姓.按照今天的标准说法,这个人,应该叫"伊祁放勋".前两字是姓,后两字是名.尧只是死后的谥号.后来,"伊祁"这个姓,简化成"伊""祁""尹"三个姓.而由尧演变的"氏"为后来姓的,就更多了,比如:"唐"——据说尧建立的国家,国号为"唐",史称"唐尧";"尧"——古人常用先人的谥号做氏,为自己的新的姓."饶"——古代尧饶相通.“刘”——祁姓被封于刘国,这是刘氏最正宗起源。另外还衍生出“房氏”等氏。所以,尧的后代,得"姓"有三:"伊""祁""尹",得"氏"有:"唐""尧""饶"“刘”“房”等。
  姚:舜之姓.舜叫"姚重华","有虞氏".所以今天的“虞”这个姓,就来源于舜的氏.
  妫:舜有个儿子叫商均,居住在妫河,获得"妫姓".后代妫满封于陈国,以国为氏,衍生出"陈氏"。而妫满谥号为陈胡公,以谥为氏,衍生出"胡氏"。妫满有个后代叫陈伯爰,子孙以他名为氏,衍生出“爰氏”,后来改成“袁氏”。陈国灭亡后,公子完逃到姜齐国,被姜齐王封在"田",衍生出田氏.后来田齐取代姜齐,又衍生出"齐氏".齐襄王名法章,有人以先人名为氏,衍生出“法氏”。齐灭亡后,项羽封田齐后人为"济北王"结果这支干脆改姓王,衍生出赫赫有名的“琅琊王氏”,王莽,王敦,王羲之——号称中国第一士族大家。公子完还有个后代田书,被封于“孙”,衍生出“山东孙氏”,孙武,孙权,乃至孙中山。(注3)可以看出,舜之后,姚姓与妫姓这支,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姓氏主支之一。
  娰:大禹之姓,夏部落的都姓这个.后来分出若干氏,成为新的姓,其冲最著名的就是“夏氏”。还有一支封在谭国,衍生出“谭氏”。封在越国,衍生出“越氏”。封在计国,衍生出“计氏”。封在杞国,衍生出“杞氏”。封在娄,衍生出“娄氏”。原来的“娰姓”,如今却不到150人了.
  偃:皋陶之姓.皋陶与尧、舜、禹同为“上古四圣",这个人按照今天称呼叫"偃繇","高阳氏".由于他是中国法律鼻祖,法律在古代又叫"理",于是又衍生出"理氏".他的后代传到传到理利贞,改成"李氏".皋陶还有个后代叫叔安,衍生出"廖氏".
  嬴:皋陶有个儿子,叫“偃伯益”,曾帮大禹治水有功,获得“嬴姓”。伯益的后代传到非子,这就是秦国的祖先,后来衍生出"秦氏".非子有一支封在梁国,衍生出“梁氏”。另外,伯益还有几支,其中有个儿子若木封在徐国,衍生出“徐氏”。封在黄国的,衍生出“黄氏”。封在江国的,衍生出“江氏”。封在费国的,衍生出“费氏”。最有名的一支就是造父,封地为赵,衍生出"赵氏",赵国的祖先.后来赵氏又从马服君的儿子赵括,衍生出"马氏".皋陶之后,偃姓与嬴姓这支,是中国东方姓氏第一大主支。
  以上几个是中国最最古老的远古之"姓"。

  下面再来说说两个同样重要的上古之"姓".虽然如今这两个姓,基本上已经见不到什么人,但是由这两个"姓",衍生出来的"氏",却占了当今中国汉族姓氏80%以上.
  子:契之姓,商部落的都姓这个.商朝建立后,大封诸侯.诸侯的封地就是氏,形成了新的姓,于是集体改姓为新姓,没几个继续姓子.就连嫡系子孙,也基本改姓"商氏"或者"宋氏"——因为商朝王室,在周朝被封为宋国.契子姓这支,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姓氏主支之一,由此衍生出来的“氏”太多了,再此就不一一介绍了。
  姬:后稷之姓,周部落的都姓这个.周朝建立后,大封诸侯.诸侯的封地就是氏,形成了新的姓,于是集体改姓为新姓,没几个继续姓姬.就连嫡系子孙,也基本改姓"周氏".后稷姬姓这支,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姓氏主支之一,由此衍生出来的“氏”太多了,再此就不一一介绍了。(注4)
  由以上两"姓"衍生出来的"氏",其实很好辨认,基本上都是商朝或者周朝的诸侯列国名.但是并非商朝或者周朝的诸侯列国名的"氏",全是这两"姓"引出的.比如"嬴秦,芈楚,田齐"等就不是.

  再介绍一个上古重要之"姓". 
  芈:季连之姓,为"祝融八姓"之一.楚国的王室就这个姓.王室嫡系衍生出"熊氏",后又衍生出"楚氏".楚庄王死后,后代就以他的谥为氏,衍生出“庄氏”,而庄氏后来因为避讳,衍生出“严氏”。楚武王的一个儿子芈瑕,被封在"屈"这个地方,衍生出"屈氏".“景氏”“昭氏”“米氏”“敖氏”“郴氏”“白氏”“班氏”“伍氏”“上官氏”,也都是从芈姓衍生出来。

  屈原原来姓芈,屈是氏,这个大家都知道了,但是屈原是战国时候的人,战国时代,奴隶社会已经瓦解,开始全新的封建社会体制,那时候的人,基本都不会再去称呼原姓芈了.氏的使用频率,已经渐渐的高过了姓的位置,甚至取代成为新的姓,所以我认为:屈原应该"姓屈",至少,本文最开始那道语文题目,填“屈”不应该判错。——也就是说,在春秋或春秋以前时,说某人姓什么,最好说狭义的“姓”。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再谈别人姓什么,就应该说“氏”,或者更严格的说,“氏”与“姓”谁更常用,就把谁作为新的广义的“姓”来称呼。
 



本文所提到的姓氏衍生表 

其中蓝色为姓,黑色为氏


(伏羲)┬风
     │
     ├扶
     │
     ├巴
     │
     ├郝
     │
     ├柏
     │
     └东方


(炎帝)┬姜
     │
     ├纪
     │
     ├许
     │
     ├崔
     │
     ├雷
     │
     ├易
     │
     ├章
     │
     ├方
     │
     ├文
     │
     ├申
     │
     ├卢
     │
     ├柴
     │
     └庆—┬庆
                      │
                      └贺


公孙(黄帝)——过多,除开以下细化的,其他省略。


(祝融)┬陆—┬陆
     │      │
     │      ├邬
     │      │
     │      ├鄢
     │      │
     │      ├苏
     │      │
     │      ├童
     │      │
     │      ├岑
     │      │
     │      ├钱
     │      │
     │      ├坐
     │      │
     │      ├顾
     │      │
     │      ├温
     │      │
     │      └司马
     │
     ├
     │
     ├
     │
     ├
     │
     ├
     │
     ├
     │
     ├
     │
     ├
     │
     └—┬芈
                      │
                      ├熊
                      │
                      ├楚
                      │
                      ├屈
                      │
                      ├景
                      │
                      ├昭
                      │
                      ├米
                      │
                      ├敖
                      │
                      ├郴
                      │
                      ├白
                      │
                      ├班
                      │
                      ├伍
                      │
                      ├上官
                      │
                      └庄—┬庄
                              │
                              └严


伊祁(尧帝)┬伊祁
                  │
                  ├
                  │
                  ├
                  │
                  └—┬祁
                          │
                          ├唐
                          │
                          ├尧
                          │
                          ├饶
                          │
                          ├房
                          │
                          └刘


(舜帝)┬姚—┬姚
     │      │
     │      └虞
     │
     └—┬妫
                      │
                      └陈—┬陈
                              │
                              ├胡
                              │
                              ├袁
                              │
                              └田—┬田
                                      │
                                      ├齐
                                      │
                                      ├法
                                      │
                                      ├王
                                      │
                                      └孙


(大禹)┬娰
     │
     ├夏
     │
     ├谭
     │
     ├越
     │
     ├计
     │
     ├杞
     │
     └娄


(皋陶)┬偃—┬偃
     │      │
     │      ├李
     │      │
     │      └廖
     │
     └—┬ 嬴 
              │
             ├秦
             │
             ├梁
             │
             ├徐
             │
             ├黄
             │
             ├江
             │
             ├费
             │
             └赵—┬赵                   
                     │
                     └马


(商王室)——太多,在此省略


(周王室)——太多,在此省略



  
注:
1.“人人都有姓”:那是上古时代。发展到了后来,部落瓦解。许多社会地层,都忘记了原来的部落之“姓”,也就是狭义的“姓”。而他们更不可能有机会取得贵族的“氏”。当后来“氏”逐渐取代“姓”成为新的广义的“姓”时,这些底层的人,就彻底的没有“姓”了。
2.“公孙”:其实黄帝的姓,说是姓公孙,其实也是很勉强。只是作者再找不到合适的黄帝的姓了。
3.“琅琊王氏”与“山东孙氏”:很显然,王氏与孙氏,并非只有这一个来源(著名的还有“太原王氏”与“河南孙氏”)。但是他们分别最大的一支,却是这两支。本文所说的某姓氏,都是采取最大的那一支的说法,不可能同时顾及所有支脉来源,请见谅。
4.“子”“姬”二姓衍生的“氏”,实在太多,占了中国汉姓80%以上。再说本文的重点并不是某某具体姓的详细来源,所以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5
  • qianwen

    派派币 +5

    我很赞同

torotiger

ZxID:568173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05-10 0
楼主真实厉害啊

问一下“华”姓的起源,我没找到啊
暧芋冰

ZxID:3478453


等级: 明星作家
芋头曰:“爱过恨过,爱恨不能过;哭过笑过,哭笑不得过。”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05-10 0
引用
引用第1楼torotiger于2009-05-10 11:47发表的  :
楼主真实厉害啊

问一下“华”姓的起源,我没找到啊

谢谢亲哒观赏,上文只是很浅薄的一些大概知识,LZ问哒华姓起源帮LZ搜了下资料放上~~

华姓溯源有三支:
  
  一、以居住地名为姓,源于姒姓。据《姓氏考略》载:大禹之孙仲康继位时曾去华山封禅,居住当地。这一支姒姓子孙就以居住地名华山的华为姓,奉仲康为华姓始祖。
  
  二、以祖辈名字为姓氏,源于子姓。周朝时,宋戴公有个儿子叫好父说,说的儿子名督,字华父,又称华督,在宋穆公时任太宰。当年宋穆公的哥哥宋宣公本来有个太子叫与夷,可是宣公临死时却按照殷人的习惯把君位传给了弟弟穆公。宋穆公不忘哥哥的好处,临死前就叫大司马孔父嘉辅佐宣公的儿子与夷继位,而把自己的儿子公子冯派往郑国,与夷做了国君,就是宋殇公。殇公是一个喜欢打仗的人,他不知从哪儿听到风声,说公子冯打算回国争夺君位,心里就犯了猜疑。他决定先下手为强,于是就派孔父嘉领兵去攻打郑国,想趁机杀死公子冯。哪知孔父嘉有勇无谋,结果打了败仗。第二年郑国便联合其他国家出兵报复,攻打宋国,从此宋国战祸不断。宋殇公继位十年,竟然打了十一仗,弄得宋国百姓叫苦连天。华督本来和公子冯是好朋友,一向反对殇公伐郑。后来他又看中了孔父嘉的妻子,就想除掉孔父嘉。他见民心动荡,就派人传信说:“宋国连年征战,就是大司马孔父嘉的主意。”愤怒的民众信以为真,纷纷聚集到华督门前,要求他主持公道。华督先是假意推辞了一番,然后做出无可奈何的样子,领着民众冲进大司马府,杀死孔父嘉,抢走他的妻子。宋殇公听说此事后非常震怒,要治华督的罪。华督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殇公也杀了,然后从郑国迎回公子冯即位,就是宋庄公。华督的孙子华孙御事以祖父字命氏,奉华督为华姓始祖。华氏在宋国执掌国政二百多年。华督的曾孙华元也是春秋名臣,曾约晋、楚等国举行“弭兵大会”,使中原战火平息了十几年。
  
  三、以采邑为姓氏,源于子姓。据《广韵》载:宋正考父春秋时为宋上卿,食采于华,(华邑,故城在今山东费县东北六十里)其后以采邑华为姓,奉正考父为华姓始祖。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3
冷、夜軒ぴ

ZxID:5981456

等级: 文学之神
配偶: 伊枫雪◇
吾欲与“君”相知。。。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05-12 0
— (灬千ヽ) 再灌。。就收拾你。。 (2009-05-12 23:19) —
支持你  再辛苦也支持你
暧芋冰

ZxID:3478453


等级: 明星作家
芋头曰:“爱过恨过,爱恨不能过;哭过笑过,哭笑不得过。”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05-12 0
千你说哒太好了。再灌溉。。。把他好好收拾了。。。
精进随缘

ZxID:6414476

等级: 寒窗墨者
没有东西比爱情好 大米粥总比没有东西好 所以,大米粥比爱情好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9-05-12 0
看了这才知道
原来有很多中国人都不是炎黄子孙!
阡陌煙

ZxID:760195


等级: 内阁元老
我左眼谁 右眼谁 两眼一闭  爱谁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9-05-13 0
咳 咳

可怜的小宇  我不会眼睁睁的看着你被收拾

我会闭上眼睛的  千就不用客气了

芋头好厉害啊..话说真是每个姓都有故事啊

小时候觉得自己的姓不好

看言情 里面的人 又是姓 "冷"又是姓"白"还有姓"颜"

觉得这些人太美妙了...

就期望自己能改姓 和家人折腾了很久 也没有成功

不过现在还好了 对自己的姓也不是很排斥了

话说我蛮想知道日本鬼子的姓是怎么来的..

据说很多都是官职 ....

美国很多颜色...

韩国纯属抄袭...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5
骑士1314520

ZxID:10310889

等级: 自由撰稿
举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0-04-13 0
我姓居啦
小bia

ZxID:10006444

等级: 牙牙学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0-04-14 0
姓华 好复杂
jiangbuli

ZxID:5185030

等级: 牙牙学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0-04-14 0
天啦,这哪里可以查到啊,我想看看那个什么我的姓
situling0

ZxID:268329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0-04-14 0
班呢?班呢? 姓班的故事呢?
lcoss946422077

ZxID:11218112

等级: 小有名气
随便看看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1-08-21 0
厉害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