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消失的市井行当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4199 回复:13

[宗教民俗] 中国正在消失的市井行当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haicong1000

ZxID:80418


等级: 文坛巨匠
2011年我在战斗的一年~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6-16 0
中国正在消失的市井行当
中国正在消失的市井行当

[color=#ff0000][b]打蜂窝煤 [/b]  [/color]
        在没有使用煤气、天然气的年代,蜂窝煤一直是城里市民的主要燃料,有一段时期还要凭票购买。打蜂窝煤的人,尽管一脸煤污,双手漆黑,但大权在握,找对象好像都很容易。 
  只有上好的无烟煤,才适合做蜂窝煤。首先要经过粉碎、和黄泥、和水等工序,然后才能进行压型。和黄泥、和水都有一定的比例,多了煤就不易点着,少了煤又会松散。模具内有12根圆钢条,把煤装进去,盖好上压板,再用木锤一阵猛打,压到一个刻度,去掉盖板,浑圆的蜂窝煤就倒出来了。后来,有了压蜂窝煤的机器,速度大为提高,但一些大的煤核常没有被粉碎就压进蜂窝煤里,其质量起起落落,并不稳定。 
  蜂窝煤一般有一大一小两种规格。那时,一个小蜂窝煤的价格大约是几分钱,20年一晃而过,每只的售价也才2角钱,而且服务上门,还包括运费在内。比较别的物品,蜂窝煤的提价幅度应该是最低的了。真不知道是煤炭太贱,还是人工费廉价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这大概也是蜂窝煤仍有人购买的原因吧。   

[b][color=#ff0000]货郎[/color][/b] 
  货郎的历史,几乎是与封闭的经济和交通相伴的。现在,也只有在山区崎岖的羊肠小道上,还偶尔可以听到货郎缥缈的铃铛声。 
  这铃铛声就像以前镖局走镖时的呼号,飘过几个山冈,在空寂的山野里回荡。姑娘汉子们放下手里的活儿,回家拿点钱,就等着。货郎这时候就像一个演员似的,用喜悦来证明自己带来好货。不外乎是些针头线脑、香烟火柴、毛巾肥皂、铅笔信封、蚌壳油雪花膏,一副挑子简直就是一个移动的杂货店。最激动的要数上次要货郎带东西来的人,已经盼望了很久,梦寐以求的东西终于带来了。 在民间观念中,只有学无所长的人,实在没法了才会去当货郎混饭吃。这也反映出中国的传统观念对商业的轻视。对僻远闭塞之地的人们来说,货郎的肩头,不也传递着时代的潮汛吗? 
 
[b][color=#ff0000]卖凉开水[/color][/b] 
  卖凉开水跟卖凉茶不是一回事。在南方,卖凉开水的品种除凉茶外,还有糖水、白开水、西瓜汁、甘蔗汁等等,属于家庭妇女的求生之道。 要卖凉开水,必须得有"地利"的条件,自己的住宅就处在路边,不然的话,谁也不会为了这点儿小买卖去租房子。她们通常在门口摆一个桌子,有的也放上几条凳子,都使用玻璃杯,倒好各种凉水,再用方玻璃片盖住杯口,以示卫生。 
  小孩都喜欢喝糖水和水果汁,但价格在当时也不低,一杯糖水收2分钱,一杯水果汁收5分钱。有些卖水人十分狡诈,舍不得用白糖,而用糖精代替,有时掌握不了分寸,放多了糖精,水会发苦味,就会招来一片骂声。 
  喝凉茶的一般是成年人,而且以农村进城的人居多。茶不是用的普通茶叶,而是用的老阴茶。老阴茶是一种树叶,并非正规的茶叶,沸煮后,茶汁变成了红褐色,却能生津解渴。这种茶如果是生了茶虫的,味道、功效会更好。一杯凉茶大解暑,只收一分钱!现在想起来真让人难以置信。 不知什么时候起,卖凉开水的摊子也卖起了可乐、矿泉水,有的干脆全部卖瓶装饮料,外加香烟、糖果、卫生纸什么的,凉水摊子搞成杂货铺了。在市场经济下,一杯凉水就能折射环境的变迁。

[b][color=#ff0000]接生婆[/color][/b] 
  接生婆并不都是女的。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有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陈小手》,写的就是帮产妇接生的男人陈小手曲折多变的命运。按西方人的观念,接生婆是新生命的施洗者,是第一个目睹奇迹降临的幸运之人! 接生婆都手脚麻利,对待初次生育的妇女,接生婆总会以"过来人"的姿态开导她,并因势利导,辅助她生产。接生这段时光,伴随着产妇的挣扎、哭泣,家人们心烦意乱,接生婆就成了主宰众人命运的大手笔。而当娃娃落地,接生婆喊一嗓子"是个男的!母子平安!"大家悬在喉咙的心,才会落回肚子里。接生婆把娃娃抱出来,众人的注意力就完全集中在那个小肉团儿上了。 
  乐得找不着北的主人回过神来,赶忙吩咐给接生婆煮碗荷包蛋,并把一个红包塞进她手里,念叨着一万个感谢,其实心思早已飞到媳妇那边去了。在有些地方,接生婆都为娃娃准备好一份贺礼--一套漂亮的小红花衣服。 
  就这样,接生婆平静地道了喜,赶着回家--她的使命圆满结束啦!

[b][color=#ff0000]补锅 [/color][/b]   

  补锅,以前是街道手工作坊的一门职业,属集体性质,学徒三年,工资极其微薄。出师后,处境才稍微有所改善。按锅的品种来决定工种的不同,例如,有专门补铁锅的,补搪瓷器皿的,补铝锅水壶的,技术、火候各不相同。当然,大师傅是可以“通吃”的,样样拿得起,放得下。但随着生意的萧条,这些作坊入不敷出,在经济的浪潮下逐渐分解为个体户的行当了。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收入都增加了不少。 

  一些补锅匠走街串户,悠悠地唱“补——锅——嘞——”嘹亮的嗓音绕梁不绝,惹得一帮婆婆媳妇忙着找出破锅烂碗,走在弄堂里,锅碗瓢盆一阵乱碰乱响,酷似一支五音不全的打击乐队,十分热闹。有意思的是,把铝锅底换了,补锅匠还不让客人拿走,装一锅水,要看它漏不漏。补锅匠信心十足:漏了,我一文钱不收! 

  攒够了钱的补锅匠,才可望开一家小店,稳稳当当地吃起手艺饭。而一些头脑灵活的补锅匠,又开始在琢磨修理高压锅、电炒锅或者电饭煲了。时代在迫使每一个人前进,手艺人又怎么能够例外?

[b][color=#ff0000]翻瓦[/color] [/b]

本只是一个泥水匠的小工序,之所以发展成了一个职业,还是因为需求量较大的市场促使的。 
过去,城市里平房很多,而且一般使用小青瓦,年代久了,尘土、枯枝树叶堵塞瓦沟,雨水倒灌瓦缝,或者瓦片碎裂了,就必须请翻瓦匠来翻瓦。 

翻瓦匠多为三五个人一伙,分工细致,人人争先,进度往往出人意料,他们必须抢在天黑之前完成所有工作。两人在房顶翻瓦,一人站在房檐边接,下面的就把瓦摆放整齐,另外一个人根据更换情况,去砖瓦窑买瓦。待一座房顶瓦梁全部露出来,用扫帚清除掉杂物,再开始重新盖瓦。 
盖好后,还要把瓦楞、屋檐重做,稍微讲究些的人家还要求翻瓦匠在瓦脊两头刻莲花、龙头。大户豪宅更在瓦上塑些神话传说人物,这就不是翻瓦匠能够肚任的了。瓦匠以石灰加剁断的麻筋作粘合剂,来处理房檐、枧水槽的缝口,比较坚固,一般一个晚上就干了。 
翻瓦匠苦干一整天,主人一般要免费供应茶水、香烟,中午晚上两顿饭,然后再结算费用。工价一般按房子的面积以及补的新瓦数量计算,泾渭分明,清白明晰。这个时候,多是傍晚酒后,瓦匠在酒力的燃烧下,哼着一些小调或很流行的曲子,披着一身月光,工具在屁股上哐当哐当撞击,在很远的地方,声音仍是那么清晰……  


[color=#ff0000][b]修钢笔[/b][/color] 

  在解放前,使用的钢笔大都是舶来品,以派克金笔为多,公事人也以拥有一支派克金笔为自豪。我幼年时,就见到过父亲拿派克金笔去维修的场面。那个年代的派克金笔,手感极有分量,笔尖的顶部有一点点黄金,字迹圆润,书写起来极其流畅。但使用久了。磨损很大,就要找修钢笔的师傅镶金。 


  师傅是个中年人,把钢笔小心地夹在一个模具当中,用喷灯熔化一根金丝,再用一根针挑起一点,蘸到笔尖上,待冷却了,用细砂纸轻轻磨拭一番,又是一支书写流利的好钢笔了。当时,我觉得师傅简直是在针尖上舞蹈! 


  随着这类金笔的稀少,以至绝迹,修钢笔成了专门更换配件的简单工作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由于现在钢笔品种实在太多,配件配到笔上也不是很协调,但聊肚于无,也只好凑合了。 


  修钢笔的利润一直很低,一来钢笔的价格本来就便宜,二来使用者大都是莘莘学子,故而修钢笔一直是一个比较清贫的职业。也因此,我们只能在学校周围和乡镇上,还可以见到修笔人像笔一般瘦削的身影……   


[b][color=#ff0000]缝穷 [/color][/b]   

  缝穷是北方话语,在南方就直接呼为“补衣服的”,听起来不好听,但人已经落魄到替人补破烂,是穷人在赚穷人的银子,也没有什么好听与否了。 

  从事缝穷的是些中老年妇女,劳动力逐渐丧失了,又不愿意成为家里的累赘,靠着多年来在针线上的修炼,赚点小菜钱而已。到了这个份上,别人给多给少都随便,正因如此,来补衣服的多是些光棍汉,也乐得来这里,有个歇脚抽烟喝茶的时候。 

  在十几年前,还经常见到一些干力气活的汉子,裤子的屁股上补了两个整齐的大圆疤,这叫“补锅盔”,因为跟烧饼大小差不多。往往是别的地方又烂了,但两“烧饼”仍然完好如初。她们可以对钩坏的衣服进行织补,完全看不出来。有篇小说,就写缝穷寡妇给一个汉子补衣服补出了感情的事,文笔清淡而执中,让人颇有伤感的印象。 

  这帮妇女平素也做些针线东西出卖,比如鞋垫、尿布、十层底布鞋、布袜子等等,都是用零碎布做出来的,但拼接合理,富于美感,扎实耐用,很受下层人的欢迎。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缝穷已经改叫缝补匠了,她们除极小部分还在山村里,很大部分都到了城市的火车或汽车站里,在里面揽生意。旅客衣服划破了,背包带子脱落,裤子拉链开裂,肯定要立即处理。所以,缝补匠老在瞅别人的衣服和裤子,不知道的话,可能还以为是小偷呢。   

正在消失的老手艺——剃头担子 
现在,剃头担子少了,剃头师傅必备的十六般技艺(梳、编、剃、刮、捏、拿、捶、按、掏、剪、剔、染、接、活、舒、补)懂的人也不多了。 

正在消失的老手艺——老裁缝 
那神情与动作在我看来,怎么也不象包一件衣服,而是一个老手艺人,在清理着自己六十年的追求,六十年的坚持,六十年的期待。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老木匠 
龚师傅最大的心愿,就是将自己四年前在长沙安的假肢换了,但求晚年能走几步安稳路。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打井 
提起这些井,二位脸上无不流露出自豪与骄傲:我们打的井,没有一口不出水,更没有一口井坍塌的。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石匠 
看似简单的石匠工艺流程,要做到錾出的成品圆润、周正、合缝、精致、实用,并不是那么简单容易的。老人手中铁锤的起落,扬起的点点沙尘在微风里飞舞,节奏明快的叮当声在岩壁间荡漾。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铜匠 
见证了大半个世纪铜锁的变故,老人看的很开,心态平和。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漆匠 
漆匠活的工艺流程不是很复杂,但很麻烦。先后有十多道工序:调料、刮底、打磨、上底漆、油漆灰补洞、打水磨、再上底漆、打磨光滑后上面漆,最后抛光。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铁匠铺 
我们的聊天被铁锤声打得支离破碎,交谈的碎片伴着四射的铁花,在小屋里飘摇蔓延。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 —— 弹匠 
卜师傅微微弯曲的身影在小屋漂移,弹锤起落,奏响的音乐韵律合着空荡房屋里的回声,此起彼伏。和声里,洁白的花絮欢腾着,随风飘舞。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秤匠 
制作杆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工序繁琐,大小程序加起来估计有三、四十道。每一道都得小心谨慎对待,稍有闪失,秤就会出现偏差。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船匠 
船,在这锤、锯、钻、弹中,伤口渐愈合。何师傅,却在船的康复里,感伤:这也许是自己修船手艺的最后展示。 

正在远去的老是手艺——篾匠 
老人剖的篾片,粗细均匀,青白分明;砍的扁担,上肩轻松,刚韧恰当;编的筛子,精巧漂亮,方圆周正;织的凉席,光滑细腻,凉爽舒坦。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银匠 
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然后经锤、敲、压、剪、刻、镂、缠、磨、雕、焊等技艺打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磨刀人 
他还是疑惑不解,并没有接过我的菜刀:“有什么拍的,看我这一身,也没有穿件体面衣裳。”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做瓦 
装窑是关键环节,瓦装得太密实,火难烧均匀,瓦生熟不一;太松散则资源浪费。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制毛笔 
杨师傅看着挂在笔架上的毛笔,被阵阵热浪吹拂,飘摇晃悠。不禁停下手中的动作,回想自己这25年,做毛笔的酸甜苦辣。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木版雕刻 
客户大多是慕名而至的农村家族续谱的老人,或是从事傩戏表演的民间艺人,也有收藏爱好者。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织鱼网 
不过,岁月不饶人,毕竟是上年纪的人了,老伙计们都劝老头别再打鱼了,他不听,说:死了就不打了。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烧炭 
下山后,朋友的父亲找了条毛巾为我拍灰,三两下,一条洁白的毛巾就成了深灰色,那都是窑烟熏的。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皮影戏 
王师傅娴熟而忙碌的表演着,时缓时急,静动有致,众寡有序。一会成队的人马出动,战场天摇地动;一会单刀激烈拼杀,台前人仰马翻;一会儿女情长,月下卿卿我我。最后以一匹战马向天长嘶结束,尾声清冷干净,余意深长。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蓑衣匠 
在和我交谈时,周师傅始终没有停下过手中的活计,他总是用很慢的语速轻声唠叨自己半个世纪的蓑衣故事。这故事,在我看来,就象那蓑衣的棕褐色,深沉。这故事,有如老人细密的针路,实在。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吊酒 
我轻品了一小口,清茶夹杂着酒香,顺着喉咙流进胃,涌向肺,渗入每一根毛细血管,一种难以言表的滋味,却上心头。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榨匠 
去年,一个开茶楼的老板专程过来,想用五千块钱买走老木榨。熊师傅急了,生怕毛老板会卖掉。他看了看木榨,说:当时,如果我拿的出五千块钱,我就买了,哪怕供在家里,也愿意。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捏面人 
我静静的站在小摊边,看着蒋师傅熟练的捏、刮、搓、揉、点、划、按、插,三两下一个栩栩如生的小精灵就出来了,不禁由生敬意。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做糖葫芦 
我点头答应,他又说:其实,串糖葫芦也没有什么技术,重要的是化糖的火候要掌握好,千万不能用大火,糖温太高,烫伤果皮,颜色就不好看;温度太低,糊不上,或挂糖少,更不会有人买。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做芦笙 
临走,老人吹奏了一曲悠扬婉转的民歌,酣畅淋漓的音乐伴我们离开排卡,太阳仍是火辣的高悬头顶,但心情却格外的舒畅,田间的羊肠小道,似乎也平整了许多。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手工制衣 
手工制衣,从种收棉花、剔除棉籽,纺棉成线、织线为布,再用蓝靛或平染、或蜡染、或扎染上色,才能缝合成型,最后绣花装饰,大约有几十道工序。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修鞋匠 
孙子曾无数次劝老人回家,安享晚年。可他怎么也闲不住,更舍不得丢下,干了几十年的老手艺,也不忍离开,亲近了几十年的老街坊。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屠夫 
临行,大家不约而同的含混自语:过年还有几天?明天俺也将年猪杀了,等那读书的女儿、打工的孩儿回来,让他们吃个够。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翻砂 
我将要离开老人的小摊时,想买件东西带回,可怎么也选不到合适的。刘师傅看出我的心思,憨厚的一笑:你们城里人,这些都用不上,喜欢的话,下次来给你铸个什么小玩意儿。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铝锅换底 
别看这铝锅换底,却也是个技术活,锅底与锅身的衔接不上胶、不点焊,完全靠细致的敲打,均匀的锤击而严密接合。手艺好的师傅换的底,滴水不漏,经久耐用,美观漂亮。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修伞匠 
张师傅常年修伞,锋利的伞骨断口将他的双手划出一道道伤痕,粗糙的大手干起活来却灵巧无比,无论是穿针引线,还是接骨换架,老人动作总是敏捷迅速,干净利落。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手工制陶 
不要图纸,无需尺量,规格一致,厚薄均匀。老蒙见我惊叹他的手艺,笑了下:这笨活,简单,天天做就熟悉了,熟能生巧嘛。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捡瓦匠 
脚下这几栋库房,就是他和徒弟二十年前,一刀一刀的砌起来,一片一片盖上去的。二十年,弹指一挥间。老人随手捡起半块瓦片,放在手心,似乎还能感觉当年的温度。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首饰匠 
彭师傅专注的在玻璃板上,排列着一粒粒晶莹的珠子,如棋在握,似围棋九段高手对弈般思索良久方才落子。他这种对过程不动声色的控制,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静气。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吹糖人 
王师傅吹捏糖人的动作利索,技艺娴熟,手法大概有搓、捏、吹、团、挑、揉、压、按、擦、拨等,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变化多样,让人眼花缭乱。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白铁匠加工白铁全部靠冷做,所有物件都是敲打成型,不点焊,不热接。白铁制品的每一个细小衔接部分,都靠手工折压,相互扣接,敲打紧密而成。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爆米花 
胡师傅每次开锅前,都会高喊一声:放炮喽……,才鸣炮取米花。闻得喊声,胆小的孩子与怕事的妇人,立即捂住耳朵。一声巨响后,随爆米花香飘溢而出的,还有那开怀的笑声。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腌辣椒 
彭奶奶自小爱做家务。家务,是这里女孩的必修课。种辣椒、摘辣椒、晒辣椒、腌辣椒,更是家务课里的重头戏。家务课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女孩能否嫁得一户好人家。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杂耍 
男孩拿了盒没有商标纸的磁带,在大腿上使劲的拍打,然后将其压进破旧的录音机,一阵颤栗的尖刻声响,从满是疮痍的高音喇叭滚出。大女孩手中的鼓锤,敲得破损的小铜锣,嘶哑嚣叫。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小磨麻油 
大名历史悠久,曾为郡、州、府、所在地,宋仁宗把大名建成陪都,得名“大名府”。大名盛产芝麻,产量高,质量优。大名人用纯天然饱壮芝麻翻炒,石磨精心磨浆,大锅瓢油。这自古沿袭下的一整套香麻油加工技术,俗称“小磨麻油”。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补搪瓷 
擦掉铁锈,铲除杂物,磨光创面;再按创口形状剪好锡皮,将锡皮磨平理净;然后分别在搪瓷创口与锡皮上,均匀涂抹特制的速干胶;胶半干时小心合上并立即将锡皮熨平,不留丝毫缝隙。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扎花圈 
希腊人将橄榄枝与鲜花扎成花圈,最初用来装饰神庙、神像、神物,后来慢慢演变为,颁发给凯旋将士或获胜运动员的奖品。受奖励者死后,他们的亲朋好友用一个花圈,放置死者身上,做为一种荣耀的象征,同时,也祝福其灵魂早日升天。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修表匠 
杨师傅坚持每日早出晚归,准时摆摊设点,风雨无阻。一把太阳伞,晴天遮阳,雨天避雨。一块写满了宣传语句的广告布,围住小摊,既能挡风雨,又能使他的工作在相对安静的氛围里进行,少受外界干扰的专心修表。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制铳药 
这铳炮,差点从老人的记忆里消逝,但是怎么也不可能忘却的。即使,近十年没用了。哪怕,锈迹斑斑,尘土蒙面。老人小心的取下跟了他大半辈子的铳炮,撩起衣角,擦拭这久违的老伙计,一圈一环的转,一点一块的擦。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代写 
在我与老人聊天时,一位中年妇女前来找老伯打个申请住宅地的报告,陈师傅开价十块,妇女说:五块。最后生意因价格问题,没有成交。这也是我与老人相伴的三个小时中,唯一的一单业务。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手工造纸 
手工造纸用的原材料都是纯天然的,黄师傅倒不是出于环保与纸质的考虑,而是为了尽可能的降低成本。山上采割,只花力气,不要钱。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石狮匠 
七月,火红的太阳悬在湖南省桃源县永乐石狮厂上空,毒辣的烘烤着脆弱的生灵。灼热的阳光,肆意的抛洒在石狮厂满园石料上,惨白的石头,又将明晃晃的光瀑反射开来,形成无数发散状的光带,格外刺眼。汉白玉冒出丝缕薄烟,雕刻扬起的点点尘埃,在这薄雾里翻滚盘旋。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擂茶 
擂茶,旧时人们称为“三生汤”。用大叶茶、米、生姜、茱萸、芝麻、花生、黄豆、食盐等为原料制成的一种饮品。桃源擂茶的历史,据说已近2000年。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老中医 
闲时,他常对着诊所墙上当年采药的绳索、钉鞋、草帽发呆,眷恋那些美好的日子。此刻,朱医生唯有拉几弓二胡,微闭双目,让悠扬的琴声,带走自己无限的思愁。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打豆腐 
天还没完全亮,汪嫂家那只芦花公鸡,便扯开嗓门唱开了,这一声领唱,激起全村千声浪,此起彼伏的鸡鸣,回荡在金凤山湿润的晨雾里。迷迷糊糊披衣起床的汪锦球,捏了捏昨夜泡在铁桶里的黄豆,豆子粒粒鼓胀。她要给刚从广西回家过年的儿子,打一板豆腐吃,儿子黄洪波自小就爱吃她磨的豆腐。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皮匠 
看谁不想家,小时候的往事常在眼前晃悠。只是回去一次不容易,路上就得花四、五天的时间,路费再省也要800多块钱。说完,周师傅起身踱步到门边,望了望阴沉的天空。手中的香烟自燃了许久,他也没抽一口,弯曲的灰白烟尾在手指间,飘落。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打草鞋 
别过黄大爷回走时,天空飘起了细雨,湿润的陡坡路面滑溜难行。朋友建议我将草鞋套在皮鞋外,稳稳当当的下山。我将草鞋抱在胸口,生怕雨水淋湿,怎么也舍不得穿用。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侗族歌师 
借着月光,寻着歌声,来到鼓楼边。这里已围坐了许多村民,进寨时遇见的女孩,正和几个年轻人唱着侗歌,她是领唱。我们也挤进人群,奔波的疲劳与饥饿,似乎已随悠扬悦耳的大歌飘散,丝毫没有了困与饿的感觉。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修相机 
胡师傅专注的装着手中一台理光自动相机,额头上的汗珠细细渗出,他习惯性的用手擦了把汗,并抬头看了看外面的风景。玻璃隔断外繁华的人民路,艳丽衣服的过往行人匆匆闪过,在玻璃上留下一道美丽而短暂的潜影,一晃而逝。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糊斗笠 
斗笠骨架全用竹篾编织,各类竹篾分工不同:斗笠隆箍篾为楠竹、编织篾为水竹、帽圈为桃竹。从竹子到斗笠大约有60多道烦琐工序。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拉姜糖 
年迈的吊脚楼相互依偎,蹒跚于清澈的沱江边,顽皮的幼鱼小虾在脚柱间穿梭。偶有划子掠过,江面悠闲的野鸭惊飞,溅起星星点点的水珠,湿润了摇桨妇人轻吟的山歌。临江的老菜街有间姜糖坊,斑驳的墙垣爬满藤萝,嫩绿的蔓尖于窗沿探头探脑, 淡雅的花香弥漫在姜糖的香甜里。
[ 此贴被haicong1000在2010-06-16 22:01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
  • 天若舞

    派派币 +10

    基础分+我很赞同  鼓励加分,下次 ..

★男男生子耽美完结文★男男生子交流会:55015041
我的新浪微薄:http://t.sina.com.cn/haicong1000
和我一起相亲相爱的老婆
没年不

ZxID:4637832

等级: 小有名气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6-16 0
时间年轮在不停向前,有很多的东西会在我们记忆之中消失,这是必然趋势,我们想挽留,却又是无奈的
秋枫殇

ZxID:6651966

等级: 热心会员
人生就是一场戏。喜剧是留给自己看的笑话,悲剧是让别人看笑话。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06-16 0
可惜了
残月紫痕

ZxID:832977


等级: 热心会员
耽溺于极致的爱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0-06-16 0
修脚和制线香这两个重复了……

楼主留言:

谢谢~~


天若舞

ZxID:789464


等级: 派派贵宾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0-06-16 0
已审。怀念这些行当,无奈。
又二每文

ZxID:7216582


等级: 热心会员
莫如云易散,须似月频圆。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0-06-16 0
小时候经常有修钢笔的来学校做生意···
现在
╮(╯▽╰)╭
1264の不二

ZxID:6614926


等级: 派派版主
坠入960331の星河     09520周年&19529上任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0-06-16 0
有些小时候有过看过``还有些听过没见过``
都要被时代给遗忘``很庆幸自己生在还有一些这些老行当在的时间里``
想起以前5角钱一瓶汽水可以和3,4个小朋友一起喝``
想起以前油墩子,画糖人的云云之类``
太多了``怀念小时候那些弄堂里的小游戏``弄堂里的邻里``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2



17pr2008

ZxID:12412773

等级: 牙牙学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0-06-18 0
也许再过几十年,这些行业就要永远退出人们生活了,特别怀念捏面人的
漾源

ZxID:3424421

等级: 热心会员
最近爱好重口味
举报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0-06-19 0
感觉写重生小说会有用喔
倾奇

ZxID:574940

等级: 热心会员
他们现在一点也记不起自己最初是躺在哪朵花里,花儿发出怎样的香
举报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0-06-19 0
爆玉米花的不见了 悲伤呀
风在吟唱些什么
耳朵
已经麻木
56pulliu

ZxID:12964086

等级: 文学俊才
重装了XP 我又活过来了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1-02-12 0
360行曾经以为只是传说中的行当。因为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全部的360行
后来在学校的图书馆看到过觉得好多都不知道了。这边在一看觉得有种淡淡的惆怅。
时代在进步有些东西确实是没有使用价值了,但有些还是应该成为一种象征存在,告诉请偶们生活是可以很精致的很真实的。
不过如果你从事这个行当没办法生存在当今确实是一个问题,这就希望艺人的合理性改革,和政府的支持了。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5
执着是好事太执着就是背叛。背叛谁呢,你自己呗。。
aryjira

ZxID:499492

等级: 自由撰稿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1-02-12 0
怀念这些行当,无奈。
teaman

ZxID:2675398

等级: 寒窗墨者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1-02-12 0
很古樸...回憶是最美好
lininxue

ZxID:14377668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23-07-11 0
又学到了新的知识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