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组任务】春节习俗——贴春联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2066 回复:2

[鬼神幻境] 【发帖组任务】春节习俗——贴春联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暮水尘烟

ZxID:10338362


等级: 热心会员
冒泡泡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2-20 0
【发帖组任务】春节习俗——贴春联
— 本帖被 灬千ヽ 从 素材组工作区 移动到本区(2011-02-22) —
[align=center][backcolor=#66ccff][table=550][tr][td][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3][b]贴春联的起源[/b][/size][/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2]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的春联。
  春节时用红纸书写吉祥或祝颂语句贴于门上,谓之春联。
  清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或用朱笺,或用红纸,惟内廷及宗室王公等例用白纸,缘以红边蓝边,非宗室者不得擅用。”
  清 阮葵生《茶馀客话》卷十二:“明太祖都金陵 ,於除夕前诏公卿士庶家门外悉加春联,帝微行出观以为乐。”
  老舍《骆驼祥子》十五:“门上的春联依然红艳,黄的挂钱却有被风吹碎了的。”
  “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幅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卷号为斯坦因0610)上,该遗书记录十二副在岁日、立春日所写的春联。该联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较后蜀主孟昶的题联早240年。“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打破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世界纪录,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春联。
  为什么中国百姓对贴春联一直情有独钟呢?这就涉及到中国百姓传统的思维观念问题。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国人民自古就有个乐观的思维观念,就是寄希望于未来,祈盼未来会给自己带来好运。无论在过去的一年里有什么高兴、得意的事,还是有什么不如意的事,总是希望未来的一年过得更好,所以在新春即将到来之时,贴春联恰好是达到这种目的的最佳选择。他们借助于春联表达对即将过去的一年的欢喜和幸福的心境,或者表达对新的一年的期盼与厚望。在他们的传统的观念里,一年中有个好的开端是最惬意的事,最吉利的事,所以,每到春节就通过贴春联表达自己的美好感受和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期盼。同时中国人民过春节很讲究喜庆、吉利、热闹,吃好的,喝好的,放鞭炮,走亲访友等都是喜庆心理的反映,而贴春联恰恰是强化人们的喜庆心理和渲染气氛的一种外在的手段。
  春联,也叫“春贴”、“对联”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春节,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贴春联的习俗究竟起于何时,至今无准确的材料可资查证。不过,大约可能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可以在史籍中证实的。此外,根据《王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曾认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满族对联风俗: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但满人入关久远,深受汉文化影响,此风俗在民国后渐渐消失。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size][/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
[align=center][backcolor=#66ccff][table=550][tr][td][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3][b]春联的寓意[/b][/size][/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2]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
  春节普天同庆,故除了各家门口要贴春联外,猪舍,鸡鸭舍等处也要贴对联,寓意六畜兴旺,格式一般为鸡鸭满圈,牛羊成群,六畜兴旺等。其他还有神仙的对联:“灶王爷”的春联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意为灶神上天后向玉帝汇报时多说好话,下凡回来时多降吉祥,俗称送灶神。“土地爷”的春联是:土中生白玉,地内长黄金。意为只要辛勤劳动,就能在土地中得到收获。“天地爷”的春联是:天高覆万物,地厚载群生。短短10个字,把天地间的一切全都包罗了进去。院子里的大树需贴上“树大根深”、院子里的墙面需贴上“春光明媚”、家里靠炕的墙上需贴上“幸福健康”、厨房里需贴上“勤俭节约”等,到处是一片红红的春联。
  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斤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同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粱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
  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有出售。
  还有一种叫孝春联,有时过年在农村或者小县城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特别颜色纸张写的春联风俗: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家里老人去世了,晚辈家一般从当年起三年不帖红春联,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故白绿黄三色的对联俗称“孝联”“孝春联”或“丁忧联”。也有的地方头年贴黄对联,次年贴蓝对联,第三年贴绿对联。
[/size][/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
[align=center][backcolor=#66ccff][table=550][tr][td][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3][b]春联的讲究[/b][/size][/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2]  春联既是根据中国古代骈体文衍生出来的一种新文体,又是借鉴了中国诗歌传统的文学形式。它与古代的骈体文和诗歌不同,是一种特有形式的独立文体。尽管律诗或骈文中的对仗句,往往就是绝妙的对联,但只有在它们脱离律诗或骈文而独立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它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形式上成对成双,两联彼此相“对”,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副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具体要求有:1、上下联字数要相等;2、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 就是说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3、上下联平仄要相调 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4、切忌合掌,所谓“合掌”,语义重复,浪费笔墨。
  大红春联表达了自己对新的一年的希望,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气氛,是用民间艺术形式表达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春联可以渲染喜庆气氛,可以驱灾避邪、逢凶化吉,还可以预示五谷丰登、家业兴旺。因此,家家户户要贴春联,在外工作人事情再忙,也要赶回、或托人在自家空屋贴上春联。但贴春联也有很多讲究,若是贴得不当,就会被人笑话。
  要说贴春联,一般从腊月二十三之后就开始贴了,一直到大年三十吃年夜饺子之前都可以,大年初一就不能再贴了。有些地方讲究,过了春节春联也不随便揭下来,而且贴得越牢越好,最好能够保持一年,来年春节前再贴春联的时候,贴在旧春联的上面。
  春联通常有两幅直联一幅横联,直联的每幅最后一字有平、上、去、入等声韵(接近现在的国音四声法,但有出入),正确的贴法是:
  上声、去声及入声字为上联,平声为下联。也有例外,如毛泽东截王勃句创作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   
  传统贴春联的方法为,面对大门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另一种是常用的贴法。解放后由于横式书写格式改为由左向右,春联也可以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适合人们的阅读习惯。若是将两种春联贴法“混合使用”,就不太合适。
  横披,又叫横批,横额,横联。横披除挽联、寿联之外,大部分都要用。横披与对联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好的横披,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换句话说,一句横披,就是一副对联的内容的升华,是对联的主题,更是点睛之笔。横披在写作手法上,常见的可分为三种形式:
  一是对联写意,横披题名,如“欢度春节”、“新春大吉”等,直接点名贴春联的目的;
  二是对联写意,横额点睛,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的横是批“吉星高照”,则是揭示出实现对联内容的关键所在就是“吉星高照”,属于点睛之笔;三是联披互补、相辅相成,如,“减负恤民,浩浩东风常送暖;扶贫解困,潇潇春雨总关情”的横批是“前程似锦”,则是与对联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既揭示出百姓对党中央“常送暖”和“总关情”的无比感激之情,也赞颂了党前程远大,辉煌灿烂。横披多为四字,过去写横披是从右往左横写,现今多从左往右写,从右自左写当属正式写法。贴横披应贴在门楣的正中间,其字体应与上下联风格一致,上下呼应。
[/size][/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

灬千ヽ

ZxID:264835


等级: 内阁元老
倾力而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2-22 0
已审。全世界各地都有华人过春节,有时候中西合璧的春节也很独特。。

我们现在家里面过的春节当地文化比传统文化还多一些呢。。久而久之 不知道会不会变味了
lininxue

ZxID:14377668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23-07-11 0
传统民俗要传承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