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石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3441 回复:5

[鬼神幻境] 三生石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娇气鱼鱼

ZxID:2245374

等级: 略知一二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3-23 0
三生石
— 本帖被 天若舞 执行合并操作(2011-08-22) —

三生石的三生分别代表"前生""今生""来生",上面有今生前世的纠缠!很多人的爱情是从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开始的,而相爱之后我们一定会期待能够再有一个相爱的来生。在有过似曾相识感动的爱情中,相信这辈子的姻缘其实上辈子早已注定……

1、【三生石的传说】

  人死后,走过黄泉路,到了奈何桥,就会看到三生石。它一直立在奈何桥边,张望着红尘中那些准备喝孟婆汤、轮回投胎的人们。

  传说三生石能照出人前世的模样。前世的因,今生的果,宿命轮回,缘起缘灭,都重重地刻在了三生石上。

  千百年来,它见证了芸芸众生的苦与乐、悲与欢、笑与泪。该了的债,该还的情,三生石前,一笔勾销。

2、【现实中的三生石】

  三生石是一块状貌奇钦奇磊落的巨石,在与飞来峰相连接的莲花峰东麓,是“西湖十六遗迹”之一。该石高约10米,宽2米多,峭拔玲珑。石上刻有“三生石”三个碗口大小的篆书及《唐·圆泽和尚·三生石迹》的碑文,记述“三生石”之由来。石上多唐、宋时的题词石刻,大多已不可辨认,只有元至正元年(1341年)秋九月太史杨瑀、翰林张翥等人的题词仍清晰可见。

  缘定三生的故事

  师名圆泽,居慧林,与洛京守李源为友,约往蜀山峨嵋礼普贤大士。师欲行斜谷道,源欲沂峡。师不可,源强之,乃行。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婴汲水,师见而泣曰:“吾始不欲行此道者,为是也,彼孕我已三年,今见之不可逃矣,三日浴儿时,顾公临门,我以一笑为信。十二年后,钱唐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言讫而化。妇既乳儿,源往视之,果笑,寻即回舟。如期至天竺,当中秋月下,闻葛洪井畔有牧儿扣角而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用论,惭愧情人远相访,些身虽异性常存。”源知是师,乃趋前曰:“泽公健否?”儿曰:“李公真信士也,我与君殊途,切勿相近,唯以勤修勉之。”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江山寻已遍,欲回烟棹上瞿塘。”遂去,莫如所之。

  这真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它写朋友的真情、写人的本性、写生命的精魂,历经两世而不改变,读事令人动容。

  富家子弟李源,因为父亲在变乱中死去而体悟人生无常,发誓不做官、不娶妻、不吃肉食,把自己的家捐献出来改建惠林寺,并住在寺里修行。寺里的住持圆泽禅师,很会经营寺产,而且很懂音乐,李源和他成了要好的朋友,常常坐着谈心,一谈就是一整天,没有人知道他们在谈什么。

  有一天,他们相约共游四川的青城山和峨眉山,李源想走水路从湖北沿江而上,圆泽却主张由陆路取道长安斜谷入川。李源不同意。圆泽只好依他,感叹说:“一个人的命运真是由不得自己呀!”于是一起走水路,到了南浦,船靠在岸边,看到一位穿花缎衣裤的妇人正到河边取水,圆泽看着就流下泪来,对李源说:“我不愿意走水路就是怕见到她呀!”李源吃惊地问他原因,他说:“她姓王,我注定要做她的儿子,因为我不肯来,所以她怀孕三年了还生不下来,现在既然遇到了,就不能再逃避。现在请你用符咒帮我速去投生,三天以后洗澡的时候,请你来王家看我,我以一笑作为证明。十三年后的中秋夜,你来杭州的天竺寺外,我一定来和你见面。”

  李源一方面悲痛后悔,一方面为他洗澡更衣,到黄昏的时候,圆泽就死了,河边看见的妇人也随之生产了。三天以后李源去看婴儿,婴儿见到李源果真微笑,李源便把一切告诉王氏,王家便拿钱把圆泽埋葬在山下。李源再也无心去游山,就回到惠林寺,寺里的徒弟才说出圆泽早就写好了遗书。

  十三年后,李源从洛阳到杭州西湖天竺寺,去赴圆泽的约会,到寺外忽然听到葛洪川畔传来牧童拍着牛角的歌声:

  我是过了三世的昔人的魂魄,赏月吟风的往事早已成为过去;惭愧让你跑这么远来探望我,我的身体虽变了心性却长在。

  李源听了,知道是旧人,忍不往问道: “泽公,你还好吗?”牧童说:“李公真守信约,可惜我的俗缘未了,不能和你再亲近,我们只有努力修行不堕落,将来还有会见面的日子。”随即又唱了一首歌:

  身前身后的事情非常渺茫,想说出因缘又怕心情忧伤;
  吴越的山川我已经走遍了,再把船头掉转到瞿塘去吧!
  牧童掉头而去,从此不知他往那里去了。

  再过三年,大臣李德裕启奏皇上,推荐李源是忠臣的儿子又很孝顺,请给予官职。于是皇帝封李源为谏议大夫,但这时的李源早已彻悟,看破了世情,不肯就职,后来在寺里死去,活到八十岁。

  这个故事歌颂了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情义。圆泽禅师和李源的故事流传得很广,到了今天,在杭州西湖天竺寺外,还留下一块大石头,据说就是当年他们隔世相会的地方,称为 “三生石”。

  真有「三生石」吗?

  “三生石”一直是中国极有名的石头,可以和女娲补天所剩下的那一块顽石相媲美,后来发展成中国人对生前与后世的信念,不但许多朋友以三生石作为肝胆相照的依据,更多的情侣则在三生石上写下他们的誓言,“缘订三生”的俗话就是这样来的。

  前面说过,这个故事很可能是真实的,但不管它是不是真实,至少是反映了中国人对于生命永恒的看法、真性不朽的看法。透过了这种“轮回”与“转世”的观念,中国人建立了深刻的伦理、生命、哲学,乃至于整个宇宙的理念,而这正是佛教的一种入世观照和慧解。

  我们常说“七世夫妻”,常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常说“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常说“缘订三生,永浴爱河”……甚至于在生气的时候咬牙说:“我死了也不会放过你!”在歉意的时候红着脸说:“我下辈子做牛做马来报答你!”在失败灰心丧志的时候会说:“前辈子造了什么孽呀!”看到别人夫妻失和时会说:“真是前世的冤家!”
  这种观念在中国是无孔不入的,民间妇女杀鸡杀鸭时会念着:“做鸡做鸭无了时,希望你下辈子去做有钱人的儿子。”乃至连死刑犯临刑时也会大吼一声:“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所以,“三生石”应该是有的。

  其实,轮回与转世都是佛教的基本观念,佛教里认为有生就有死,有情欲就有轮回,有因缘就有果报,所以生生世世做朋友是可能的,永生永世做爱侣也是可能的,当然,一再的做仇敌也是可能的……但生生世世,永生永世就永处缠缚,不得解脱,唯有放下一切才能超出轮回的束缚。

  在《出曜经》里有一首谒,很能点出生死轮回的本质:
  伐树不尽根,虽伐犹复生;
  伐爱不尽本,数数复生苦。
  犹如自造箭,还自伤其身;
  内箭亦如是,爱箭伤众生。

  在这里,爱作欲解,没有善恶之分,被仇恨的箭所射固然受伤,被爱情的箭射中也是痛苦的,一再的箭就带来不断的伤,生生世世地转下去。

  另外,在《圆觉经》里有两段讲轮回,讲得更透彻: "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且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犹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可见,轮回的不只是人,整个世界都在轮回。我们看不见云了,不表示云消失了,是因为云离开我们的视线;我们看不见月亮,不表示没有月亮,而是它运行到背面去了;同样的,我们的船一开动,两岸的风景就随着移动,世界的一切也就这样了。人的一生就像行船,出发、靠岸,船(本性)是不变的,但岸(身体)在变,风景(经历)就随之不同了。

  这种对轮回的譬喻,真是优美极了。

  嘴里芹菜的香味

  这是一个谈轮回的故事,和苏东坡齐名的大诗人黄山谷的亲身经历。黄山谷是江西省修水县人,这故事就出自修水县志。

  黄山谷中了进士以后,被朝廷任命为黄州的知府,就任时才二十六岁。

  有一天他午睡的时候做梦,梦见自己走出府衙到一个乡村里去,他看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太婆,站在家门外的香案前,香案上供着一碗芹菜面,口中还叫着一个人的名字。黄山谷走向前去,看到那碗面热气腾腾好像很好吃,不自觉端起来吃,吃完了回到衙门,一觉睡醒,嘴里还留着芹菜的香味,梦境十分清晰,但黄山谷认为是做梦,并不以为意。

  到了第二天午睡,又梦到一样的情景,醒来嘴里又有芹菜的香味,因此感到非常奇怪,于是起身走出衙门,循着梦中的道路走去,一直走到老太婆的家门外,敲门进去,正是梦里见到的老妇,就问她有没有摆面在门外,喊人吃面的事。

  老太婆回答说:“昨天是我女儿的忌辰,因为她生前喜欢吃芹菜面,所以我在门外喊她吃面,我每年都是这样喊她。”

  “女儿死去多久了?”

  “已经二十六年了。”

  黄山谷心想自己正好二十六岁,昨天也正是自己的生日,于是再问她女儿生前的情形,家里还有什么人。

  老太婆说:“我只有一个女儿,她以前喜欢读书,念佛吃素,非常孝顺,但是不肯嫁人,到二十六岁时生病死了,死的时候对我说她还要回来看我。”

  “她的闺房在哪里,我可以看看吗?”黄山谷问道。

  老太婆指着一间房间说:“就是这一间,你自己进去看,我给你倒茶去。”

  山谷走进房中,只见房里除了桌椅,靠墙有一个锁着的大柜。

  山谷问:“里面是些什么?”

  “全是我女儿的书。”

  “可以开吗?”

  “钥匙不知道她放在哪里,所以一直打不开。”

  山谷想了一下,记起放钥匙的地方,便告诉老太婆找出来打开书柜,发现许多文稿。他细看之下,发现他每次试卷写的文章竟然全在里面,而且一字不差。

  黄山谷这时才完全明白他已回到前生的老家,老太婆便是他前生的母亲,老家只剩下她孤独一人。于是黄山谷跪拜在地上,说明自己是她女儿转世,认她为母,然后回到府衙带人来迎接老母,奉养终身。

  后来,黄山谷在府衙后园植竹一丛,建亭一间,命名为“滴翠轩”,亭中有黄山谷的石碑刻像,他自题像赞曰:

  似僧有发,似俗脱尘;
  作梦中梦,悟身外身。

  为他自己的转世写下了感想,后来明朝的诗人袁枚读到这个故事曾写下"书到今生读已迟”的名句,意思是说像黄山谷这样的大文学家,诗书画三绝的人,并不是今生才开始读书的,前世已经读了很多书了。

  碑文:[唐圆泽和尚三生石迹 师名圆泽,居慧林,与洛京守李源为友,约往蜀山峨嵋礼普贤大士。师欲行斜谷道,源欲沂峡。师不可,源强之,乃行。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婴汲水,师见而泣曰:“吾始不欲行此道者,为是也,彼孕我已三年,今见之不可逃矣,三日浴儿时,顾公临门,我以一笑为信。十二年后,钱唐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言讫而化。妇既乳儿,源往视之,果笑,寻即回舟。如期至天竺,当中秋月下,闻葛洪井畔有牧儿扣角而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用论,惭愧情人远相访,些身虽异性常存。”源知是师,乃趋前曰:“泽公健否?”儿曰:“李公真信士也,我与君殊途,切勿相近,唯以勤修勉之。”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江山寻已遍,欲回烟掉上瞿塘。”遂去,莫如所之。

  第一次知道这故事,初次听到三生石以为是讲爱情的,没想到是友谊.是哦,有时候友谊远比爱情来的更让人感动,下次去飞来峰一定要去找一找三生石.
[ 此贴被qianwen在2009-03-25 15:27重新编辑 ]
owenlee1234

ZxID:5327699

等级: 派派新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03-23 0
very touching, thanx
popobear

ZxID:5192486


等级: 职业撰稿
春困秋乏夏打盹啊~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03-25 0
三生石还是讲爱情多一点吧
如果友情也得三生三世的话,那肯定有JQ
奶茶娮

ZxID:4917773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03-25 0
真有三生石奥~~~~
qkltt2008

ZxID:1678271

等级: 寒窗墨者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03-25 0
原来三生石是讲友情的,现在都说爱情呢
不求缘定三生,只愿今生无悔
浅唱浅行

ZxID:11908656


等级: 热心会员
只有等待,也许就没有春暖花开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1-08-22 0
为什么古人以“三生石”比喻因缘前定?
  
自古就有个民间传说,人死了要投胎转世前,灵魂要走冥界的黄泉路到忘川河,河上有座奈何桥,过了奈何桥再到望乡台,望乡台旁有位老妇人手端孟婆汤,递给每个灵魂。

  
  忘川河边有一块石头叫三生石,上面记载着一个人的前世今生与来生。投胎前的灵魂登上望乡台远眺,再看最后一眼阳间的家,然后喝下孟婆汤让你忘掉前生各事,也开启了另一段人生。

  

  三生,为佛家所说的三世转生,即前世、今生、来生。佛家认为生命是永恒的,所以生命有轮回、转世。前世因、今生果、来生缘,缘起缘灭,因缘聚合,该还的情,该了的债,三生石上记分明。

  

  那么,为什么古人用“三生石”比喻因缘前定?

  

  “三生石”源自唐朝袁郊《甘泽谣.卷五.圆观》中载︰“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文中讲述一僧人三世转生会故人的传说,传达的是朋友间信守约定的感人情谊。

  

  据载,唐朝大历末年,洛阳惠林寺有位僧人叫圆观,他精于田园耕作,也很富有。他除了钻研佛学外,还精通音律。当时人们称他为富和尚,但不知道他的来历。

  

  李源为官宦子弟,天宝年间,他整天沉迷于游宴歌酒中,纵情享乐。他的父亲李恺镇守边疆,后被安禄山杀害。从此,他放弃终日游玩的生活,隐居于惠林寺,并将全部家产都捐给寺院,发誓不求功名利禄、不结婚、不雇用奴仆。

  

  因此,李源与圆观也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经常促膝对谈,从早到晚,没有人知道他们谈些什么。就这样,他们相处交往了三十年。

  

  一天,两人相约同游蜀州,到青城、峨嵋去访道求药。圆观想游长安取道斜谷入蜀,李源则想去荆州取道三峡走水路。由于李源很坚持,圆观只好说︰“走哪条路真的由不得人,就经三峡走水路吧!”

这天到了南浦,船停岸边,他们见一怀孕妇人在河边打水。这时,圆观流着泪对李源说︰“我不愿走此路线,就是怕见到这位妇人。她姓王,来世我应该转生为她的孩子,她怀孕三年,一直未分娩,就是等我来投胎。今天既然见到她了,是我命有所归,也就是佛所说的转世轮回。”

  

  圆观又接着说︰“请您为我念诵符咒,助我快点投生。你把船停在这里几天,把我葬在山下。婴儿出生三天后,你到王家去,如果婴儿见你就笑,表示他认识你,当晚婴儿也将死去。十二年后,中秋月夜,在杭州天竺寺,我们还会相见。”

  

  李源此时很后悔自己坚持走水路,心里感到极度悲伤。于是他告诉妇人做好分娩的准备,而圆观沐浴后换上一身新装,当晚圆观坐化,妇人生下孩子。三天后,李源去看新生婴儿,果然婴儿一见他就笑,当天晚上婴儿果真去世,李源把这件事详细告知王氏,王氏厚葬了圆观。

  

  十二年后的中秋夜,李源依约来到杭州天竺寺,山雨初晴,月色满川,却无处探寻圆观的踪影。突然李源听见葛洪川畔,有牧童唱着〈竹枝词〉,他骑着牛敲打牛角,一会儿就到了面前,来人正是圆观。

  
  李源拜见说︰“观公可好?”牧童却对他说︰“你真是一个信守约定的人,我们走的路不同,要谨慎切勿相近。你俗缘未尽,但愿能努力勤修行,如果勤奋修行不懈怠,我们后会有期。”李源因为无法与圆观共叙往日情谊,不由得望着圆观潸然泪下。

  

  圆观又唱起〈竹枝词〉,一步步向前离去。山长水远,歌声还能听见,他初到寺前所唱是︰“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离寺所唱则为︰“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溪山寻己遍,却寻烟桌上瞿塘。”

  

  “三生石”即按圆观所唱“三生石上旧精魂”而来,因李源与圆观的缘分包括圆观、婴儿、牧童,正好是“三生”,于是后人称当初两人在川边大石相会之处为“三生石”,而“三生石”也被用来比喻因缘前定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