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怪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5970 回复:3

[人文通史] 扬州八怪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瑶池碧落

ZxID:11335430


等级: 派派贵宾
配偶: 齐小憩
小憩哥哥。哪去了。。。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2-12 0
扬州八怪
— 本帖被 灬千ヽ 从 素材组工作区 移动到本区(2011-02-20) —
[color=#ff0000][size=4][/size][/color][size=3][/size][size=3][/size]
[color=#ff0000][size=4][/size][/color]
[table=600][tr][td][color=#ff0000][size=4]【简介概述】[/size][/color]
[size=2][color=#000000]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
“扬州八怪”之说,由来已久。但8人的名字,其说互有出入。据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中的“八怪”为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此外,各书列名“八怪”的,尚有高凤翰、华嵒、闵贞、边寿民等,说法很不统一,今人取“八”之数,多从李玉棻说。[/color]
[/size][attachment=11330240]
[color=#ff0000][size=4]【怪在何处】
[/size][/color][size=2][color=#ff0000]一 坎坷波折的身世
[/color]  [color=#000000]“扬州八怪”究竟“怪”在哪里,说法也不一。有人认为他们为人怪,从实际看,并不如此。八怪本身,经历坎坷,他们有着不平之气,有无限激愤,对贫民阶层深表同情。他们凭着知识分子的敏锐洞察力和善良的同情心,对丑恶的事物和人,加以抨击,或著于诗文,或表诸书画。这类事在中国历史上虽不少见,但也不是多见,人们以“怪”来看待,也就很自然的了。但他们的日常行为,都没有超出当时礼教的范围,并没有晋代文人那样放纵--装痴作怪、哭笑无常。他们和官员名士交流,参加诗文酒会,表现都是一些正常人的人。所以,从他们生活行为中来认定他们的“怪”是没有道理的。现在只有到他们的作品中,来加以研究。[/color]

[/size][size=2][color=#ff0000]二  独辟蹊径的立意
[/color]  [color=#000000]“八怪”(金农、汪士慎、黄慎、李鱓、郑燮、李方膺、高翔、罗聘)不愿走别人已开创的道路,而是要另辟蹊径。他们要创造出“掀天揭地之文,震惊雷雨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来自立门户,就是要不同于古人,不追随时俗,风格独创。他们的作品有违人们欣赏习惯,人们觉得新奇,也就感到有些“怪”了。正如郑燮自己所说:“下笔别自成一家,长于诗文。”在生活上大都历经坎坷,最后走上了以卖画为生的道路。他们虽然卖画,却是以画寄情,在书画艺术上有更高的追求,不愿流入一般画工的行列。他们的学识、经历、艺术修养、深厚功力和立意创新的艺术追求,已不同于一般画工,达到了立意新、构图新、技法新的境界。[/color]

[color=#ff0000]三  不落窠臼的技法[/color]
  [color=#000000]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文人画自唐宋兴盛起来,逐步丰富发展,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留下大量的作品,这是中国绘画的骄傲。明清以来,中国各地出现了众多的画派,各具特色,争雄于画坛。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以“四王”为首的虞山、娄东画派,而在扬州,则形成了以金农、郑燮为首的“扬州八怪”画风。这些画家都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的绘画传统,但他们对于继承传统和创作方法有着不同的见解。虞山、娄东等画派,讲求临摹学习古人,以遵守古法为原则,以力振古法为己任,并以“正宗”自命。他们的创作方法,如“正宗”画家王珲所说,作画要“以元人笔直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他们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作品多为仿古代名家之作( 当然在仿古中也有创造),形成一种僵化的局面,束缚了画家的手脚。
[/color]
[/size][size=2][color=#ff0000]四  挥洒自如的笔锋
[/color]  [color=#000000]“扬州八怪”诸家也尊重传统,但他们与“正宗”不同。他们继承了石涛、徐渭、朱耷等人的创作方法,“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不死守临摹古法。如郑板桥推崇石涛,他向石涛学习,也“撇一半,学一半未尝全学”。石涛对“扬州八怪”艺术风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他提出“师造化”、“用我法”,反对“泥古不化”,要求画家到大自然中去吸收创作素材,强调作品要有强烈的个性。他认为“古人须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人肺腑,不能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石涛的绘画思想,为“扬州八怪”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为“扬州八怪”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扬州八怪”从大自然中去发掘灵感,从生活中去寻找题材,下笔自成一家,不愿与人相同,在当时是使人耳目一新的。人们常常把自己少见的东西,视为怪异,因而对“八怪”那种抒发自己心灵、纵横驰骋的作品,感到新奇,称之为怪。也有一些习惯于传统的画家,认为“八怪”的画超出了法度,就对八怪加以贬抑,说他们是偏师,属于旁门左道,说他们“示崭新于一时,只盛行于百里”。赞赏者则夸他们的作品用笔奔放,挥洒自如,不受成法和古法的束缚,打破当时僵化局面,给中国绘画带来新的生机,影响和哺孕了后来像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等艺术大师。[/color]

[/size][size=2][color=#ff0000]五  特立高标的品行
[/color]  [color=#000000]他们对当时盛行于官场的卑污、奸恶、趋炎附势、奉承等作风深恶痛绝。八人中除郑板桥、李方膺做过小小的知县外,其他人均一生以“鲁连”、“介之推”为楷模,至死不愿做官。就是做过官的郑板桥也与常官不同。他到山东上任时,首先在旧官衙墙壁上挖了百十个孔,通到街上,说是“出前官恶俗气”,表示要为官清廉。 “扬州八怪”一生的志趣大都融汇在诗文书画之中,绝不粉饰太平。他们用诗画反映民间疾苦、发泄内心的积愤和苦闷、表达自己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向往。郑板桥的《悍类》、《抚孤行》、《逃荒行》就是如此。 “八怪”最喜欢画梅、竹、石、兰。他们以梅的高傲、石的坚冷、竹的清高、兰的幽香表达自己的志趣。其中罗聘还爱画鬼,他笔下的鬼形形色色,并解释说“凡有人处皆有鬼”,鬼的特点是“遇富贵者,则循墙蛇行,遇贫贱者,则拊膺蹑足,揶揄百端”。这哪是在画鬼,分明是通过鬼态撕下了披在那些趋炎附势、欺压贫民的贪官污吏身上的人皮,还了他们的本来面目。 在封建制度极端残酷又大兴文字狱的时代,他们却敢于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无怪乎当时一督抚摇头直称“怪哉、怪哉”。 邓拓在咏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时曾写道“歌吹扬州惹怪名,兰香竹影伴书声”,可以算作对他们“怪”之特点的总结吧。[/color][/size]
[align=center]
[b][color=#ff0000][size=4]【八怪详介】[/size][/color][/b][/align][b][color=#ff0000][size=4][/size][/color][/b][align=left]
[attachment=11330240] [/align][align=left]
[color=#ff0000][size=4][/size][/color]
[color=#6600cc][size=4][b]一 郑板桥[/b] [/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00cc][size=4][attachment=11330245]
[/size][/color][size=2][color=#ff0000]【简介】[/color][color=#000000]汉族,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
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 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山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 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亦能治印。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
[/color]
[color=#ff0000]【生平】[/color][color=#000000]读书、教书 → → 卖画扬州 →→ 中举人、进士及宦游 → → 作吏山东→→ 再次卖画扬州直至离世
[/color]
[color=#ff0000]【多才多艺】[/color]
[color=#ff0000]1. 画竹:[/color]
  [color=#000000]自谓画竹多于纸窗粉壁见日光月影的影射怪取得。曾题道:“吾之竹清俗雅脱乎,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他擅写竹,更将款题于竹石间,以竹之“介于否,坚多节”来表达自我孤高的情操。[/color]
[color=#ff0000]2. 工楷隶:[/color]
  [color=#000000]综合草隶篆楷四体,再加入兰竹笔意,写来大小不一,歪斜不整,自称“六分半书”,他以黄山谷笔致增强作画的气势,以“乱石铺街、浪里插篙”形容其书法的变化与立论的依据。[/color][/size]
[size=2][color=#ff0000]3. 擅画兰竹石:
[/color]  [color=#000000]体貌书朗,风格劲峭,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color][color=#ff0000]4.书画特色:[/color]
  [color=#000000]独创写意,着意趣味。他自谓应有“真气、真趣、真意”[/color]
[color=#ff0000]5.诗文特性:
[/color]  [color=#000000](1)去陈旧套语。(2)白话代替古典。(3)暗喻民族志节。
  郑燮(板桥)有二首咏竹的诗,其一为“题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既点出竹之“处境”,更直接说出竹的贞定,经得起各种磨难考验,俨然是个顶天立地、昂然不屈的烈士,令人望之生“敬”。
  另一首为“题画竹”:
  “画竹插天盖地来,翻风覆雨笔头载;我今不肯从人法,写出龙须凤尾来。”前二句写画竹的气势,后二句则双写人与竹的“择善固执”及不从俗流、不为俗物的个性。
  《郑燮六十自寿》: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 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 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
[/color][color=#ff0000]6. 对联:
[/color]  [color=#000000]◎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 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题焦山自然庵)
  ◎ 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近斗茶。(题茶馆)
  ◎ 删繁就简三秋树,立意标新二月花。[/color][/size][color=#000000]
[/color][table=550][tr][td][attachment=11330241] [/td][td][attachment=11330242] [/td][/tr][/table]

[attachment=11330240]

[size=4][color=#6600cc][b]二罗聘[/b][/color][/size]
[size=2][color=#ff0000]【人物简介】 [/color][/size]
[size=2][color=#ff0000][attachment=11330244]
[/color]罗聘(1733~1799),清代画家。字遁夫,号两峰。祖籍安徽歙县,其先辈迁居扬州。“扬州八怪”中最年轻者。24岁时,拜金农为师,学诗习画,30岁时在扬州画界崭露头角。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罗聘携画至京师拜谒名流,所作8幅《鬼趣图》最受注意。次年南归,在天津因大雪受阻,整理金农诗作,并作后记。三十八年(1773)路经泰安,与几位好友相遇,滞留数月,于次年返里。42~46岁间,曾游历鲁、晋、豫、鄂等地。47岁时,第二次赴京。其间,他曾画蜈蚣、观音、杜甫与韩愈像,又作过指画。在外漫游近10年,后因囊中羞涩而返里。返里后,仍以卖书画为生。乾隆四十九年(1784),应地方之请为重宁寺作大幅壁画,画中仙佛人物维妙维肖,传为名胜,今已不存。乾隆五十五年(1790),罗聘携幼子允缵三上京师。其书画不仅达官贵人求购,在京朝鲜人亦以重金收买。其时收入颇丰,但因豪爽挥霍,8年后还需别人资助路费,才得以返回故里。返乡之后,作《梅花记岁图》。嘉庆四年(1799)逝世。

[color=#ff0000]【代表作品】[/color]
《鬼趣图卷》是他的存世名作,画家以夸张手法描 绘出一幅幅奇异怪谲的鬼怪世界,借以讽喻社会现实,堪称古代杰出的 漫画。袁枚、姚鼐、钱大昕、翁方纲、张问陶均为之题咏。兼能诗,有《香叶草 堂集》。妻方婉仪,子允绍、允缵皆善画梅,有“罗家梅派”之称。
[attachment=11330243]
[/size]
[/align][attachment=11330240]
[size=4][color=#6600cc][b]三 李方膺[/b][/color][/size]
[attachment=11330246]   
[size=2][color=#ff0000]【人物简介】[/color][/size]
[size=2]中国清代诗画家。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寓居金陵借园,自号借园主人。为“扬州八怪”之一。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出身官宦之家,曾任乐安县令、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因遭诬告被罢官,去官后寓扬州借园,自号借园主人,以卖画为生。有《风竹图》、《游鱼图》、《墨梅图》等传世。著《梅花楼诗抄》。善画松、竹、兰、菊、梅、杂花及虫 鱼,也能人物、山水,尤精画梅。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粗头乱服 ,不拘绳墨,意在青藤、白阳、竹憨之间。画梅以瘦硬见称,老干新枝 ,欹侧蟠曲。用间印有〖梅花手段〗,著名的题画梅诗有〖不逢摧折不 离奇〗之句。还喜欢画狂风中的松竹。工书。能诗,后人辑有《梅花楼 诗草》,仅二十六首,多数散见于画上。[/size]
[size=2][/size]
[color=#ff0000][size=2]【诗词赏析】[/size][/color]
[color=#000000][size=2]君不见,岁之寒,
何处求芳草。
又不见,松之乔,
青青复矫矫。
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
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
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
拥护天阙高且坚,
迥干春风碧云里。[/size][/color]
[color=#000000][table=550][tr][td][attachment=11330247] [/td][td][attachment=11330248] [/td][/tr][/table]
[attachment=11330240]
[b][color=#6600cc][size=4]四 李鱓[/size][/color][/b]
[size=2][color=#ff0000][attachment=11330251] [/color][/size]
[size=2][color=#ff0000]【[/color][color=#ff0000]人物简介】[/color][/size]
[color=#000000][size=2]中国清代著名画家,字宗扬,号复堂,别号懊道人、墨磨人,扬州八怪之一,江苏省扬州府兴化县(今兴化市)人,其宫廷工笔画造诣颇深,中年始画风变化,转入粗笔写意,大胆泼辣,挥洒自如,感情充沛,富有气势。其作品对晚清花鸟画有较大的影响。李鱓是明代状元宰相李春芳的第6代裔孙,后代定居江苏镇江[/size]。[/color]

[size=2][color=#ff0000]【“鱓”字两读】[/color][/size]
[size=2]一读为tuó(驼),同鼍,即猪婆龙,“神兽”也。据临淄的老先生回忆,昔日李鱓在临淄为县令时,人皆知为李tuó,士人相戒,切勿读错官讳。
又一种读法,即shàn(善),同鳝鱼之鳝。李鱓落拓江湖,多次题画署名为“鳝”,承认自己不过是江淮间一条普普通通的鳝鱼罢了。
  从鼍到鳝,从神兽到沦为一条其貌不扬的小鱼,多少影射了主人公“两革功名一贬官”的坎坷命运,反映了主人公仕途失意而不得不以画为业的始终不能求得自我平衡的悲凉心境。[/size]

[size=2][color=#ff0000][/color][/size][size=2][color=#ff0000]【多才多艺】[/color][/size]
[size=2]李鱓诗才书法成就也堪称卓然。
李鱓书法古朴,具颜、柳筋骨。作画时喜欢在画幅上长题满跋,有时甚至于把参差错落的题字,写满画面,于质实中见空灵,使整幅画面气韵更加淋漓酣畅。
  为此秦祖咏说他“书法古朴,款题随意布置,另有别致,殆亦摆脱俗格,自立门庭者也”[/size]
[table=550][tr][td][attachment=11330249] [/td][td][attachment=11330250] [/td][/tr][/table]

[attachment=11330240]

[size=4][color=#6600cc][b]五 金农[/b][/color][/size]
[attachment=11330252]
[size=2][color=#ff0000]【人物简介】[/color]
浙江仁和或钱塘(今杭州)人,久居扬州。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又号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别号很多,有:金牛、老丁、古泉、竹泉、稽梅主、莲身居士、龙梭仙客、耻春翁、寿道士、金吉金、苏伐罗吉苏伐罗【佛家经典上“苏伐罗”即汉文“金”字,苏伐罗吉苏伐罗就是金吉金】、心廿六郎、仙坛扫花人、金牛湖上会议老、百二砚田富翁等。

人生际遇坎坷,平生未做官,公元1736年(乾隆元年)曾被荐举博学鸿词科,入京未试而返。生平好游,晚寓扬州卖书画以自给。妻亡无子,遂不复归。

[color=#ff0000]【荣誉成就】[/color]
金农是扬州八怪的核心人物。他在诗、书、画、印以及琴曲、鉴赏、收藏方面都称得上是大家。金农从小研习书文,文学造诣很高。浓厚的学养使他居于“扬州八怪”之首。但是金农天性散淡,他的书法作品较扬州八怪中的其他人来说,传世作品数量是非常少的。

[color=#ff0000]【个人著作】[/color]
他博学多才,嗜奇好古,收金石文字千卷。精篆刻、鉴赏,善画竹、梅、鞍马、佛像、人物、山水。尤精墨梅。所作梅花,枝多花繁,生机勃发,古雅拙朴。代表作有:《东萼吐华图》、《空捍如洒图》、《腊梅初绽图》、《玉蝶清标图》、《铁轩疏花图》、《菩萨妙相图》、《琼姿俟赏图》等。

著述有《冬心题画》、《冬心画记》及《冬心诗钞论画杂诗》二十四首,《冬心先生集》、《冬心杂画题记》、《冬心斋砚铭》《冬心诗钞》、《冬心随笔》、《冬心画梅题记》、《冬心画马记》、《冬心杂著》等书。[/size]

[table=550px][tr][td][attachment=11330253] [/td][td][attachment=11330254] [/td][/tr][/table]




[/color][/td][/tr][/table]
[ 此贴被灬千ヽ在2011-03-01 19:45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
瑶池碧落

ZxID:11335430


等级: 派派贵宾
配偶: 齐小憩
小憩哥哥。哪去了。。。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2-12 0
— (灬千ヽ) 尽量不要多楼哦。。 (2011-02-14 10:46) —

六 黄慎

【生平简介】
初名盛,字恭寿,恭懋,躬懋、菊壮,号瘿瓢子,别号东海布衣。汉族,福建宁化人。
生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五月五日(6月14日),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84岁时尚在,卒年不详,幼丧父,以卖画为生,奉养母亲。初随上官周学画,后离家出游,曾多次在扬州卖画。方十八九岁,寄身萧寺,昼为画,夜无所得烛,从佛光明灯下读书。

【多才多艺】
黄慎擅长人物、山水、花鸟,并以人物画最为突出,题材多为神仙佛道和历史人物,也有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多从民间生活取材,不少作品塑造了纤夫、乞丐,流民、渔民等下层人物形象。
  他的花鸟画宗法徐渭,亦纵逸泼辣挥洒自如,如《瓶梅图》、《菊蟹图》等。他的山水虽“不以山水名”,但山水画有一定的造诣,大幅和小景都各尽其妙,潇洒有致。
  黄慎擅草书,书法学“二王”,更得怀素笔意,从章草脱化而出,其栖劲运笔亦用于绘画之中,故画面多干枯、飞白和迅疾之迹,黄慎的草书,点画纷披,散而序,评者说它象疏景横斜,苍藤盘结。
  黄慎的绘画创作在雍正年间时名扬于世,“尺纸容缣,世争宝之”。可见他的作品在当时已有较高的价格,另外黄慎对自己的绘画,常作分类自评,凡最得意者题上诗,次者则识以岁月,再次者只署“瘿瓢”二字。


【艺术成就】
黄慎的诗文、狂草书法,绘画被称三绝。曾先后三次到扬州,居留较长,与郑板桥、李(善)等往来友善,为“扬州八怪”之一。
他自己总结一生走过的道路,感慨地说到:‘余自十四、五岁时便学画,而时时有鹘突于胸者,仰然思,恍然悟,慨然曰:‘余画之不工,以余不读书之故。’于是折节发愤,取毛诗、三礼、史汉、晋宋间文,杜韩五言诗及中晚唐诗,熟读精思膏以继晷,而又于昆虫草木四时推谢荣枯,历代制度衣冠礼器,细而致于夔 蛇凤,调调刁刁,罔不穷厥形状,按其性情,豁然有得于心,应之于手,而后乃今始可心言画矣。”正是这种凝思结想、废寝忘食、苦攻不辍,黄慎才从一个小画工成长为一位“诗画名大江南北”的名家。
  黄慎曾出游豫章(今南昌),遍历吴、越。他的成绩受到他的老师上官周的热情赞扬和高度评价,他说:“吾门有黄生,犹右军之后有鲁公也。”郑板桥为诗赠之:“家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涯乱树根,画到精神飘没外,更无真相有真魂。”
  黄慎还是一位诗才画艺俱全的艺术家,他的诗作,情韵清远,如 岩绝 ,烟凝霭积,能非凡境,并著有《蛟龙诗草》一书传世。
  黄慎早年师从上官周,多作工笔。山水宗元黄公望、倪瓒、中年以后,吸取徐渭笔法,变为粗笔写意,并草书章草,尝以狂草书法入画笔姿放纵,气象雄伟深入古法,但也有笔过伤韵者。








七  高翔

【生平简介】
字凤岗,号西唐,又号樨堂,江苏扬州人。他一生从未做过官。
高翔晚年时由于右手残废,常以左手作画。与石涛、金农、汪士慎为友。清朝的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有过这样的记载:“石涛死,西唐每岁春扫其墓,至死弗辍”。意思是说,石涛死后,高翔每年春天都去扫墓,直到死都没有断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友谊很深。高翔除擅长画山水花卉外,也精于写真和刻印。他的山水画取法弘仁和石涛,所画的园林小景,大多是从写生中来。金农、汪士慎诗集上的小像,就是高翔的手笔,线描简练,神态逼真。



八 汪士慎

【生平简介】
字近人,号巢林、溪东外史等,汉族,安徽休宁人,寓居扬州。工分隶,善画梅,神腴气清,墨淡趣足。暮年一目失明,仍能为人作书画,自刻一印云:“尚留一目看梅花”,后来,双目俱瞽,但仍挥写,署款“心观”二字。

【艺术成就】
汪士慎工诗及八分书,画水仙、梅花清妙独绝。金农谓其画梅之妙,与高西唐(翔)异曲同工。士慎画繁枝,千花万蕊,管领冷香,俨然灞桥风雪中。西唐画疏枝半开蝉朵,用玉楼人口脂抹一点红,良缣精楮,各臻其微。士惧老而目瞽,为人画梅,或作八分书,工妙胜于未瞽时。精篆刻,与张潜乙、金筋齐名。著有《巢林诗集》。《广印人传、国[清]朝画识、国[清]朝画徵续录、扬州画舫录、墨林今话、桐阴论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

【盲人画家】
  作为扬州八怪“第一怪”的汪士慎,其书画造诣之深,是举世公认的,但他的苦难却是很多人不知道的。他年近四十到扬州时,寄居在同乡大户马氏兄弟家。虽然马氏兄弟很尊敬“文化人”,但赤贫如洗却是汪士慎当时的生存实态。10年之后,卖画挣了些钱的汪士慎买了房子,于是又成了“穷光蛋”。如果还象以前那么写字、作画,汪士慎的日子当然会滋润起来,但命运之神似乎一直在耍弄着汪士慎。
  就在乔迁青杉书屋的那一年,汪士慎患了眼疾。他的眼睛又热又痛,尤其是左眼,眼底布满血丝,红肿流泪。眼睛,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其重要性已不言而喻,而更何况对于一个要靠眼睛来观察世界的画家呢?但汪士慎没有钱去求医问药,他只能忍受着眼疾的煎熬。
  在汪士慎一生中,有个现象值得人们关注:在患了眼疾之后,他一反常态地经常出门旅游了。有人认为,这是汪士慎对自己眼疾后果有充分的预料――他想在失明之前,尽情地把世界看遍。
  他的眼疾越来越严重,但为了生计,他还得不停地画。54岁时,他在画完一幅《梅花图》后,左眼终于失明。可能是早有思想准备,所以他并不没有表现得如何消沉,而是乐观豁达,继续作画,并称自己的创作是“独目著寒花”。他这时的画,当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就评价说“清品极高”。








后世影响
      扬州八怪 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近现代名画家如王小梅、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任伯年、任渭长、王梦白、王雪涛、唐云、王一亭、陈师曾、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潘天寿等,都各自在某些方面受“扬州八怪”的作品影响而自立门户。他们中多数人对“扬州八怪”的作品作了高度评价。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悲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在“扬州八怪”中,郑燮的作品存世量较多,不论从成交量来讲还是从成交额来说都在八怪中占有较多的份额,一直处于市场的前端。自2003年之后,不但郑燮的作品价格涨幅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他几位“八怪”的作品价格也得到抬升,真正带动了整个板块的上扬。2004年度在拍卖市场中该板块成交价的分化趋势渐趋明显,郑燮、金农的价格涨幅居前,八怪中其他画家的精品尚能创出较好成绩,但一般性的作品则价格平平。从郑燮个人作品成交指数走势图来看,其价格从2004年底开始急速攀升,至2005年又有所涨幅,精品价格基本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至2006年,郑燮的作品价位又抬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作品的上拍量为133件,成交量为68件,成交率为51%,总成交金额为3651.235万元。成交价达百万元以上的拍品达11件,其中北京嘉宝春季拍卖推出的《幽壑兰泉图》镜心成交价达836万元,创郑燮作品历史价格的最高纪录。   

      金农算得上是一位高产书画家。虽然金农的市场上拍作品较多,但其书画作品的价格一向不是很高。从2005年起,金农的精品就很受追捧,中国嘉德推出的楷书《金牛岩故事》立轴(1745年作)成交价为187万元。在2006年的拍卖市场中,成交量和成交额都有较大的增长。具体到作品而言,上海道明推出的《丝纶图》立轴成交价高达528万元,创金农作品成交价格新高。




总结概述
    “扬州八怪”有相近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他们大多出身于知识阶层,有的终生不仕,有的经过科举从政,一度出任小官,却又先后被黜或辞职,终以卖画为生。他们生活比较清苦,深知官场的腐败,形成了蔑视权贵,行为狂放的性格,借助书画抒发内心的愤懑。

  他们的艺术大都取材花鸟,以写意为主要表现方式。他们在创作中重视个性,力求创新,不同程度地突破传统美学规范,带有某些反传统的意义,作品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令人耳目一新。但在当时,他们并不能够被完全理解,甚至被视为左道旁门,而受到“非议”。其实,正是他们开创了画坛上新的局面,为花鸟画的发展拓宽了道路。



[ 此贴被瑶池碧落在2011-02-14 23:17重新编辑 ]
灬千ヽ

ZxID:264835


等级: 内阁元老
倾力而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03-01 0
已审。
lininxue

ZxID:14377668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23-07-11 0
学到了新知识,谢谢分享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