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大奇女子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8511 回复:10

[人文通史] 民国十大奇女子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偶颜單色

ZxID:8364475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展雯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6-03 0
民国十大奇女子
[b][size=3][color=#FF33CC]绝世名伶:孟小冬[/color][/size][/b]

[attachment=11327764]
孟小冬简介:

  孟小冬,女,京剧女老生演员。乳名若兰,本名令辉,艺名小冬。北京人。

  出身梨园世家。祖父孟七出身徽班,擅演文武老生兼武净,她的父亲、伯、叔都是京剧演员,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孟小冬别无选择地走上了从艺的道路。她九岁开蒙,向姑父仇月祥学唱老生,十二岁在无锡首次登台,十四岁就在上海乾坤大剧场和共舞台先后与张少泉(电影明星李丽华之母)、粉菊花、露兰春、姚玉兰同台演出,居然大角风范,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当时的评论界赞她“扮相俊秀,嗓音宽亮,不带雌音,在坤生中已有首屈一指之势”。这样冰雪聪明的小女孩儿,明日之星非她莫属。当时北京是京剧演员心目中憧憬的“圣地”,为了谋求开拓一片新天地,一九二五年,孟小冬离开上海,毅然北上深造。谁也不曾料到命运既眷顾她又捉弄她,她在人生旅途上迈出的这一步,竟使她创造出以后事业的辉煌,并经历了一段传奇的婚姻。

  孟小冬到北方的最大目的是要求得艺术上的发展,除了演出以外,她先后向陈秀华、陈彦衡、孙佐臣、王君直、苏少卿等人请益,钻研谭派艺术。孟小冬见识越广,理解越深。在鉴别比较中,她做出了理智的抉择,最终她把目标锁定了余派(新谭派)。她认为余派艺术不仅在唱念做表细腻深刻,决非其他派别所能望其项背;而在唱腔方面的三音联用(高音立、中音堂、低音苍),能藏险妙于平淡,更为她所爱。对余派心仪已久的她下定决心要寻找机会立雪余门,亲炙教导。

  其实,余叔岩对孟小冬的艺术才华也颇为欣赏。一九三五年曾有人介绍上海一票友拜余叔岩为师,被余一口回绝。介绍人走后,余对身旁的朋友说:“有些人教也是白教,徒费心力。”朋友问:“当今之世,谁比较好呢?”余叔岩回答说:“目前内外行中,接近我的戏路,且堪造就的,只有孟小冬一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漫长的等待,几经周折,孟小冬终于夙愿得偿,在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一日正式拜余叔岩为师,成为余叔岩的关门弟子,也是惟一的女弟子。这时的余叔岩体弱多病,早已息影舞台,孟小冬殷勤奉侍,照顾周到;请问艺事,敬业执著,余叔岩自然也倾囊相授,一招一式务求完美。孟小冬的艺术在拜余之前较之拜余之后有了质的飞跃,能与当时京剧老生翘楚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相颉颃,誉满全国,被尊称为“冬皇”。有人这样评价说:“(孟小冬)自拜叔岩,则每日必至余家用功,寒暑无间。前后五年,学了数十出戏,是余派惟一得到衣钵真传的人。……假若余派的东西是真正研究院的玩艺,孟小冬倒真是一位惟一够资格的研究生。名贵则名贵极矣,然大好艺术不能广传,总是一件令人扼腕的事。” (孟瑶《中国戏曲史》第三册)

  一九四三年,余叔岩因患膀胱癌不治逝世,孟小冬痛挽恩师,她的挽联写道:清方承世业,上苑知名,自从艺术寝衰,耳食孰能传曲韵;弱质感飘零,程门执辔,独惜薪传未了,心丧无以报恩师。

  孟小冬初到北国,频繁演出于京、津两地,参加永庆社、庆麟社、崇雅社等坤班演出。她正值豆蔻年华,明慧照人,台风演技竟能与当时的著名男角老生相颉颃,一时成为风靡九城的红角。虽然演戏要男女分班,但大宅门的堂会却不受这个限制。那时,最红的旦角是有“伶王”之称的梅兰芳,以男性扮女人;最红的生角是孟小冬,以女性扮男人。乾旦坤生,颠倒阴阳。有好事者大力促成他们合作演出了《四郎探母》、《游龙戏凤》,男女角色颠鸾倒凤,演来精彩而又富于罗曼蒂克。进而更撮合他们成了一对佳偶,成为轰动剧坛的佳话。但命运之神没有永远眷顾他们。孟小冬的天生丽质、不以色相事人的铮铮傲骨曾引来不少追求者,一个单相思孟小冬而不得的狂徒竟到梅家制造了一起骇人听闻的血案,引得社会舆论沸沸扬扬,对孟、梅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两人终告仳离。深受打击的孟小冬曾一度皈依佛门。孟小冬最后的生活归属是杜月笙,她和杜的一家在一九四九年春天一起离开上海,避居香港。一九五零年杜月笙和孟小冬举行婚礼,结为夫妇。杜月笙这时早已是疾病缠身,旋即去世。孟小冬以课徒授业薪传余艺为乐。

  使得孟小东与梅兰芳分开的事件

  出身梨园世家的孟小冬自小生得聪慧秀丽,1925年她离开上海初闯京城时,正值18岁青春妙龄。她举止优雅,气质高贵,楚楚动人,当时北平的许多人都以她为心目中的偶像,暗恋于她。其中就有京城达官之子王维琛。

  这段时间,也正是梅兰芳访日返京后的日子。一个是伶界大王,一个是坤伶须生泰斗,一个如日中天,一个光艳烁人,可谓旗鼓相当。一段时间,两人形成了打对台的局势,双方营业额不相上下。而且两人在堂会中不断合作,同台演出《梅龙镇》、《四郎探母》等,后来又一度在开明大戏院联袂演出《二进宫》。二人本是梨园同行,相互钦羡,惺惺相惜;不断的合作又使二人加深了了解,互生爱慕之情。从此,开始了一段美好的生活。

  梅兰芳在北平曾经三易其宅,其时他和孟小冬正住在东城无量大人胡同的一所四合院里。此院名为“缀玉轩”,梅兰芳的许多朋友常聚集在这里,说古道今,谈文论艺。然而,祥和的气氛中,一场凶兆即将来临。

  1926年的某一天,梅家会客厅里突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他身着浅灰色西装,面貌清秀,文质彬彬,面色苍白,20岁左右,一看便知是位学生。他就是这起血案的主角王维琛,当时肄业于北平朝阳大学。王对孟小冬心仪已久,无奈孟此时已成为梅兰芳的情侣,因此他怀恨在心,到梅宅寻衅。王维琛到达梅家的时候,碰巧梅兰芳正在午休。代替梅兰芳出来招待客人的是梅兰芳的老友张汉举。张汉举是当时北平很有名望的一名绅士。王维琛见出来的不是梅兰芳,迅速拔出手熗抵住张汉举,声称此事与张无关,让张把梅兰芳叫出来,因为梅夺了他的未婚妻(指孟小冬),他要和梅算账,否则梅只有拿出10万元才能解决问题。张汉举强压住内心的恐慌,告诉梅兰芳这位先生要借10万块钱。梅兰芳先是一愣,迅即明白过来,只听一声:“我立刻打电话去。”便已不见身影。不久,梅宅被大批军警围住。不料,王维琛无意中瞥见了军警,顿时惊慌失措,拔熗就射向张汉举。可怜张汉举在这场不相干的爱情纠葛中成了冤死鬼。听到熗响,军警们一拥而上,王维琛饮弹倒地,旋即殒命。

  缀玉轩发生如此血案,社会舆论大加炒作,一时沸沸扬扬,种种绯闻,扑面而来。梅孟不得不告仳离。孟小冬经此打击,痛不欲生,一度于天津居士林皈依佛门。此后数年,她坚决避免与梅相见。1931年杜家祠堂落成堂会中,南北名伶汇聚一堂,她却因梅在场,避而不出。二人最终连合作的机会都没有了。

  床畔侍疾杜月笙

  杜月笙对孟小冬的情分也早在1925年就开始了。1929年他虽然娶了名须生姚玉兰,但对孟小冬依旧念念不忘,希图找机会接近她。

  1936年孟小冬应杜月笙的邀请为黄金大戏院揭幕剪彩,其后在此演出20余日。因为孟小冬是杜之四夫人姚玉兰腻友,演出期间理所当然地住在姚玉兰处--18层公寓(今锦江饭店)。这样孟杜的接触就频繁起来了。

  抗日战争中,杜月笙移居香港。

  由于杜对孟念念不忘,自然对孟小冬的情况就分外留心。在日寇铁蹄蹂躏下的北平,孟小冬凭着坚韧的意志,非凡的才气和对艺术执著的追求,终于执余派之牛耳。杜月笙对其钦佩爱慕之余,尤怜惜其个中的甘苦。因而1946年,已返回沪上的杜月笙,又让总账房黄国栋写信给孟,催其南下。孟小冬由于想念腻友,也就不再推托。姚玉兰的嘘寒问暖,杜月笙不露声色的敬重体恤,使她感到数年来未曾有的温暖,她那孤苦无依的心灵又找到了依托。孟小冬感于杜月笙数年来的情深意重,加上姚玉兰的一再撮合,此次赴沪不久,终于以身相许,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孟小冬随杜一家迁居香港。

  此时的杜月笙已非盛年,而是年逾花甲一病翁,孟自入杜门后,就自然地挑起了侍奉杜月笙的担子。而侍疾也似乎成了她不可卸掉的责任,因为她的相伴已经成了病入膏肓的杜月笙不可缺少的安慰。

  自入杜公馆以来,孟小冬一直沉默寡言,对一切看不惯、听不得、受不了的事情都漠然置之。但1950年的某一天,傲岸的她却迫不得已,淡淡地说了句至关重要的话。那天,杜月笙当着家人的面,掐指计算迁法需要多少张护照。当他算好了需要27张时,孟小冬淡然的声音突然飘了过来:“我跟着去,算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呀。”一语道破实情。杜月笙一愣,当即宣布尽快与孟小冬成婚。那一晚,杜月笙下了他那几乎离不开的病榻,由人搀扶着,充当新郎;孟小冬的脸上也现出了笑容。毕竟他们有了女儿杜美娟,杜月笙有责任承担起了孟小冬的义务,给她一个名分。一生傲岸的孟小冬,最终也只能屈从于命运的摆布了。

  “广陵绝响”幸可存

  杜月笙死后,孟小冬独居香港,深居简出,专心教授弟子。

  孟小冬并不随便挑选弟子。只有具有天赋、意志坚强又迷恋艺术的人才能有资格做她的学生。她的3位弟子赵培鑫、钱培荣、吴必璋正是如此。她教授弟子极为认真、严格,规定未经她的允可,不能在外面随意吊嗓,更不准在外面唱尚未纯熟的戏。据刘嘉猷讲,她曾有一位准弟子,略窥余派剧艺门径,唱做俱达到一定水平。曾经一度彩排,口碑甚佳。不久学习《捉放带宿店》,念唱的同时兼排身段,等他自认为排得够熟练了之后,便屡请在台北公演。但是孟小冬认为他在做表与感染的神气上,未尽善尽美,因此始终未予答应。

  1967年,孟小冬因亲友均在台湾,为避免孤寂,便迁到台北定居。

  光阴荏苒,转眼间10年风逝,孟小冬已近古稀之年。1977年5月25日,一阵剧烈的哮喘之后,便突然昏迷过去,送至医院抢救无效,延至26日午夜,终因肺气肿和心脏病并发症去世。

  这时新中国已经成立,大局逐渐稳定,流落在香港的京剧演员马连良、张君秋、杨宝森等在周恩来统战政策的感召下返回内地。孟小冬也是统战政策争取的对象之一,周恩来总理曾委派章士钊多次赴港做孟小冬的工作,说服她回归。当时孟母张云鹤女士尚住在北京,以为是水到渠成的事,但却遭到孟小冬的婉拒。一九五七年章士钊曾写条幅赠孟小冬:“当时海上敞歌筵,赠句曾教万口传。今日樊川叹牢落,杜秋诗好也徒然。绝响谭余迹已赊,宗工今日属谁家。合当重启珠帘寨,静听营门鼓几挝”。诗句表现了章士钊说服不成的无奈与喟叹。虽然没能成功,章士钊对孟小冬却一直念念不忘。几十年后,我们看到:“津桥昔日听鹃声,司马梨园各暗惊。人面十年重映好,梁州复按陡生情。四合院正房东墙挂着一幅立轴,落款是:小冬女士清鉴章士钊。有一次朋友来访指着立轴说,你父亲大概是单相思吧?不然送给孟小冬的字怎么会在自己手里?章含之笑着点头。”(杨继桢《章含之的四合院情结》)

  一九六七年,孟小冬由香港转赴台湾定居,闭门静养,由绚烂归于平淡,终其余年。一九七七年因病不治,与世长辞。

  诞辰: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丁未)

  逝世:1977年5月27日,农历丁巳年四月初十日




[b][size=3][color=#FF33CC]旧上海的交际女王:唐瑛[/color][/size][/b]

[attachment=11327765]

唐英简介:     

      唐瑛生于1910年,其父唐乃安曾留学德国,是沪上名医。其兄唐腴庐是宋子文最亲信的秘书。1931年7月23日,宋子文在上海北站遇刺,刺客以貌取人,认错了对象。开熗误杀了宋子文身边的唐腴庐。宋子文侥幸捡回了一条命。他对唐家人自然是感恩戴德,除厚赠抚恤之外,对唐家人一直很照顾。人物生平唐瑛照片唐瑛多才多艺,嗓音甜美,身材苗条,与她自小严格的家教分不开,除过学习舞蹈、英文、戏曲之外,穿衣考究而前卫。选用CHANNEL NO 5香水、CHANNEL香水袋、FERREGAMO皮鞋、CD口红、CELINE衣服和LV手袋。吃的东西亦非常讲究,每一顿都会按照合理的营养要求进行搭配,甚至会精细到几点吃早餐,何时用下午茶,晚饭几点开始。 唐瑛毕业于上海教会贵族学校——中西女塾,也就是张爱玲就读过的圣玛利亚女校前身。中英文兼优,能唱昆曲,还会演戏,曾主演过《少奶奶的扇子》,1935年秋,唐瑛在卡尔等大剧院用英语演出整部《王宝钏》。并与陆小曼一起并称为“南唐北陆”。

    唐瑛花信年华嫁给了沪上豪商李云书的公子李祖法,婚后夫妻性格不合,于1937年离异。不久之后,嫁给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熊希龄家的七公子做少奶奶。1948年,唐瑛去了香港,后来移民去了美国。

    六十年前的上海百乐门舞厅,号称“远东第一乐府”。梦幻般的灯光,玫瑰花图案的地板,浪漫的爵士音乐,光滑如镜的弹性舞池,仿佛都述说着上海的绚丽与奢华。有一个曼妙女子时常来此跳舞、消闲、挥洒青春,她就是唐瑛。当时,在交际场上风头最足的她与陆小曼被并称为“南唐北陆”。

  但现在,陆小曼因诗人徐志摩而被人熟知,而唐瑛的面目渐渐隐匿于浮世风霜。造成这种结果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唐瑛虽美,但毕竟没有轰动性太强的婚姻史。不过,单单从“交际花”这个名称来说,当初的她究竟比陆小曼要“称职”得多,也“名副其实”得多。

  有资格称为“交际花”的,首要条件是当时公认的“名媛”。那时,交际花是舶来的褒义词,多为出身豪门的名媛所垄断。一句话形容就是——交际场合的润滑剂、爽身粉,乱世中粉饰太平的一道流苏。那么,哪些女人是上世纪三十到四十年代上海滩交际场上的最富盛名的交际花呢?

  半个世纪以前有一部《春申旧闻》谈起当年上海的“交际名媛”写道:“上海名媛以交际著称者,自唐瑛、陆小曼始。继之者为周叔苹、陈皓明。”这些交际名媛风姿绰约、雍容大雅,如一群美丽的蝴蝶精灵。而这群美丽的蝴蝶精灵中,最吸引世人目光的、最光彩照人的,就是长相漂亮、五官有着一种西洋风情的唐瑛。

  唐瑛生于1910年,她的父亲唐乃安是清政府获得赓子赔款资助的首批留洋学生,也是中国第一个留洋的西医。回国后在北洋舰队做医生,后在上海开私人诊所,专给当时的上海大家族看病,因此唐家的家境自是富足。

  唐瑛不但身材苗条,嗓音甜美,衣着前卫,且多才多艺,秀外慧中,擅长昆曲。她毕业于上海教会学校——中西女塾,中文、英文的水平都很杰出,艺术造诣也很高。

  唐瑛之所以能成为旧上海的头牌交际花,出了美丽的容貌外,还与她自小严格的家教分不开。唐瑛除修养极佳外,她穿衣考究而前卫,一直都是引领上海滩时尚风潮的风向标。ChannelNo5香水、Ferregamo高跟鞋、CD口红、Celine服饰、channel香水袋、LV手袋……凡是当时法国贵妇人所有的,她也都具备。

  据当时的传闻买描述,唐瑛有十个描金箱子,里面全是衣服,光皮衣就挂了满满一整面墙的大衣橱。唐家养了一个裁缝,专门给她一个人做衣服。因此唐瑛的穿着在当时总是代表着上海滩最顶尖的时髦的女郎。

  华丽人生,风光无限

  唐瑛的父亲深受西方文明影响,加之唐家又是基督教家庭,所以有些“重女轻男”。女孩子地位高,但也不是说就可以随便出门交际,必须等到有男士上门邀请或者婚后才能开始社交。唐瑛正式进入交际圈是在1926年左右,完全符合16岁开始社交的西方规矩。

  当时“社交”是被当作新鲜玩意儿引入中国的,有个杂志叫《玲珑》,整天鼓励女性要学会社交,并且把唐瑛当成“交际名媛”的榜样。一次,英国王室来访问中国,唐瑛过去表演钢琴和昆曲,很是耀眼。当时的各大报纸上登了她的大幅玉照,风头盖过了王室,也是她交际生涯最显赫的时期。

  当时就有一种说法:“南唐北陆”,意思大概就是中国南方有佳人唐瑛,北方有绝色陆小曼。后来,陆小曼去到上海后,她与唐瑛惺惺相惜,很快就成为了好朋友。

  云想衣裳花想容

  1927年,对时尚颇有心得的唐瑛与陆小曼等人创办了“云裳服装公司”。云裳服装公司位于上海的静安寺路一栋三层小洋楼里,它是中国第一家专为女性开办的服装公司。

  云裳服装公司的形象代表就是唐瑛和陆小曼。公司的开幕典礼上明星云集,吸引了上海媒体的眼球,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很快,云裳牌大衣走向北京和天津等地,成为时尚女性不可缺少的冬日装扮。

  云裳服装公司的成功带动了上海滩服装的发展与兴旺。上海于是也成了30年代远东地区、甚至整个亚洲的时装之都。日本、菲律宾、新加坡、印度等国的富商大贾,都会赶到上海,选购时装——有人做过统计,在巴黎流行的某一款时装,10天之后,基本上就会出现在上海街头。

  唐瑛的初次商业尝试,绝对的大获全胜,这让本已风光无限的她成为上海滩名媛中的名媛、焦点中焦点。“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用这首诗来形容这位旧上海交际女王唐瑛年的生活是最恰当的。





[size=3][color=#FF33CC][b]寂寞烟花:陆小曼[/b][/color][/size]

[attachment=11327766]
陆小曼简介:

      陆小曼(1903年-1965年),近代女画家,江苏武进人。1915年就读法国圣心学堂,她18岁就精通英文和法文。她是个画家,师从刘海栗、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父亲陆定原是财政部的赋税司司长,1922年和王庚结婚,1925年离婚。1926年与徐志摩结婚,同年参加了中国女子书画会,1941年在上海开个人画展,晚年被吸收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曾参加新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画展。她擅长戏剧,曾与徐志摩合作创作《卞昆冈》五幕话剧。她谙昆曲,也能演皮黄,她写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字修饰能力,建国后担任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1965年病逝。

陆小曼年谱
◇1903年(1岁)
◇农历九月十九生于上海南市孔家弄,籍贯常州。父亲陆定,母亲吴曼华。
◇1908年(6岁)
◇在上海上幼稚园。
◇1909年(7岁)
◇随母亲赴北京依父度日。
◇1910年(8岁)
◇就读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1912年(10岁)
◇就读于北京女中。
◇1918年(16岁)
◇入北京圣心学堂读书。
◇1920年(18岁)
◇精通英文和法文,被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聘用兼职担任外交翻译。
◇1921年(19岁)
◇开始名闻北京社交界。
◇1922年(20岁)
◇离开圣心学堂,与王赓结婚。
◇1924年(22岁)
◇出演《春香闹学》,结识徐志摩,并与之恋爱。
◇年底翻译意大利戏剧《海市蜃楼》。
◇1925年(23岁)
◇年初与徐志摩进入热恋。
◇8月拜刘海粟为师学画。
◇年底与王赓离婚。
◇1926年(24岁)
◇8月14日与徐志摩订婚。
◇10月3日与徐志摩结婚。
◇10月与徐志摩南下上海。
◇11月与徐志摩在硖石小住。
◇1927年(25岁)
◇1月因江浙战争起,与徐志摩转上海定居,并与翁瑞午相识。
◇3月与徐志摩回硖石扫墓,并与徐志摩、翁瑞午游西湖。
◇12月6日出演《玉堂春——三堂会审》,任苏三一角。同时受《福尔摩斯小报》污蔑困扰。
◇1928年(26岁)
◇7月与徐志摩合著的〈卞昆冈〉发行。
◇夏与徐志摩、叶恭绰共游西湖。
◇1929年(27岁)
◇参与中国女子书画会的成立筹备工作。
◇5月接待泰戈尔。
◇6月与翁瑞午等人游“西湖博览会”。
◇1931年(29岁)
◇从贺天健和陈半丁学画,从汪星伯学诗。
◇丈夫徐志摩因飞机失事趋势。
◇1933年(31岁)
◇整理徐志摩的《眉轩琐语》,在《时代画报》第三卷第六期上发表。
◇清明独自一人到硖石给徐志摩扫墓。
◇1936年(34岁)
◇加入中国女子书画会。
◇1938年(36岁)
◇开始与翁瑞午同居。 同居在当时不是错.允许的/◇1941年(39岁)
◇在上海大新公司开个人画展。
◇1956年(54岁)
◇4月受到陈毅市长的关怀,被安排为上海文史馆馆员。
◇入农工民主党,担任上海徐汇区支部委员。
◇1958年(56岁)
◇成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并参加上海美术家协会。
◇1959年(57岁)
◇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
◇被全国美协评为“三八红旗手”。
◇1965年(63岁)
◇4月3日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





[b][size=3][color=#FF33CC]文学界奇女子:凌叔华[/color][/size][/b]

[attachment=11327767]

凌叔华简介

  (1900.3.25— 1990.5.22)

  淩叔华,原名淩瑞棠,笔名叔华、瑞唐、瑞棠、SUHOA、素心,原籍广东省番禺县,1900年3月25日生于文化古城北京的一个仕宦与书画世家,是其父第四位夫人所生,姊妹四人,排行第三,在家裏排行第十。古城的灿烂文化和环境启迪了她的天资才华,影响了她的爱好和生活。

  淩叔华的父亲淩福彭,字润台,出身翰苑,光绪十九年中举人,与康有为同榜进士,历任清朝户部主事兼军机章京、天津知府兼天津工艺局及习艺所督办、保定知府、天津道长芦盐运使、顺天府尹代理、直隶布政使。1911年後曾任北洋政界约法会议议员、参政员参政。他精於词章、酷爱绘画,曾与齐白石、姚茫父、王云、萧厘泉、周启祥、金城、王梦伯、陈半丁、陈寅恪等著名画家过从甚密,组织"北京画会",家裏常有文人墨客出出进进。这种家庭、生活环境,使她从小便受到文学艺术的陶冶,并首先爱上了绘画。在六岁的时候,她在花园中,用木炭在白墙上画了很多山水风景、花卉和人物。她父亲的一位朋友看到这些画後对她说:"你的画很有风格。你有天才,你会成为大画家的。我要跟你父亲讲,让他给你找一位老师……"这样,她就拜了著名的女艺术家、慈禧太后宠爱的画师缪素筠为师,还受到当时被称为文化艺术界一代怪杰辜鸿铭的教育,使她打下了古典诗词和英文的基础。在七八岁时,还曾拜著名山水兰竹画家王竹林为师,後又从女画家郝漱玉习画,这使她的绘画技术有了坚实的基础。

  当她在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她的写作才华像第一枝出水的芙蓉,文采超众,引人注目,其作文常在校刊上发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天津成立"天津爱国同志会",出版由许广平、蒋云主编的《醒世》周刊,她也受到影响。

  1922年二十二岁那年,她考入燕京大学预科,曾与即将毕业的谢冰心同学一年,翌年升入本科外文系,主修英文、法文和日文,并听过周作人的"新文学"课。美丽的燕大校园,一年四季洋溢著诗情画意,创作的冲动时时撞击著她的灵感,於是她常挥笔作画,让大自然的青春和生命活力永留丹青妙笔之下。大学时期的淩叔华,其画艺已们熟到能够妙手回春,"偶一点染,每有物外之趣"的程度。後来,她的这些画大半都曾经朱光潜看过,他评论说:"取材大半是数千年来诗人心灵中荡漾涵泳的自然……在这裏面我所认识的是一个继承元明诸大家的文人画师,在向往古典的规模法度之中,流露她所特有的清逸风怀和细致的敏感……"看她的画,"我们在静穆中领略生气的活跃,在本色的大自然中找回本来清净的自我。"

  虽然她爱画,但"文学"却像一只磁性极强的巨手,牢牢地抓著她,"写作"是她倾心神往的目标。当胡适、郭沫若、冰心等人以其各自风格独特的新诗风靡文坛时,她的创作欲望就像一盆刚刚燃起的火,愈燃愈旺。於是,1924年,在大学裏,在作画的同时,她开始以白话执笔为文,1月13日在《晨报》副刊上,以瑞唐为笔名发表短篇小说处女作《女儿身世太凄凉》,接著又发表《资本家之圣诞》及杂感《朝雾中的哈大门大街》等。

  1924年5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问中国,作为北京大学教授兼英文系主任的陈源(西滢)担任接待,淩叔华也在欢迎的代表之列。5月6日下午,北京英文教员联合会假燕京大学女子学院举行茶话会欢迎泰戈尔,这时,淩、陈第一次相见。之後,书来信往,讨论文学艺术问题。1925年1月10日,淩叔华奠定她在文坛上的地位的成名之作《酒後》在《现代评论》(第一卷第五期)上发表;3月21日,短篇小说《绣枕》又在同一刊物(第一卷第十五期)发表,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至此她创作的兴趣更浓,除在《现代评论》上发表小说外,也在《新月》月刊、《晨报》副镌、《燕大周刊》、《文学杂志》、《大公文艺》、《武汉文艺》、《文学季刊》、《开明》、《国闻周刊》及《中国文艺》上发表作品。终於在陈源(西滢)主编的《现代评论》上迈出了文学生涯的第一步,是《现代评论》社唯一的女作家和日後新月派的主要小说家。她"以一只善於调理丹青的手,调理她需要的文字的分量,将平凡的,甚至有点俗劣的材料,提炼成无瑕的美玉。"1926年6月她从燕京大学外文系毕业,以优异成绩获该校金钥匙奖,任职北京故宫博物院书法绘画部门。7月,她与陈源结婚;翌年初秋,夫妇同往日本作短期旅行,後淩叔华留京都一年,研读菊池宽、佐藤春夫、芥川龙之介、谷崎润一郎、夏目漱石的作品及日本艺术。

  淩、陈二人对于文艺有著一样的爱好,写作绘画、评文论艺是其一生中共同的精神寄托。据一位元记者在《淩叔华谈陈源》一文中说,他们婚後不在同一书房写作。淩叔华创作总是对陈源"保密",生怕这位元批评家在她的作品尚未发表时,用冰冷的水将她的文思和创作激情之火浇灭;陈源写好文章後,也不给她看,只有一俟发表,才彼此相示。

  1928年春,新月书店出版了她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花之寺》("现代文艺丛书"第四种),由陈源编定,他在《编者小言》中说:"在《酒後》之前,作者也曾写过好几篇小说。我觉得它们的文字技术还没有怎样精炼,作者也是这样的意思,所以没有收集进来。"

  1929年,陈源离京赴武汉大学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及外国文学系主任,淩叔华也随丈夫到武大任教,最初住在武昌西北的昙华林,後住在武昌美丽的珞珈山上,与另外两名在武大执教的女作家袁昌英和苏雪林过从密切,结为好友,当时被称为"珞珈林山三个文学朋友",又称"珞珈山三杰"。在武汉,淩叔华在授课之馀,还努力创作;为了"搜罗华中文艺天才",还主编《武汉文艺》。

  淩叔华是一位气质娴雅、温柔、慈祥、谦逊、坦率而又热情的人,一些早年接触她较多的老作家,常谈起她的性格和为人。1967年,苏雪林在《其文其人淩叔华》一文裏说:"叔华固容貌清秀,难得的她居然'驻颜有术'。步入中年以後,当然免不了发胖,然而她还是那麼好看。……叔华的眼睛很清澈,但她同人说话时,眼光常带著一点'迷离',一点儿'恍惚',总在深思著什麼问题,心不在焉似的,我顶爱她这个神气,常戏说她是一个生活于梦幻的诗人。"

  1930年,她的短篇小说集《女人》("现代文艺丛书"之一)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35年,良友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了她的儿童短篇集《小哥儿俩》("良友文学丛书"第二十种),作者在《自序》中说:"这本小书先是专打算收集我写小孩子的作品的。集了九篇,大约自民国十五年(1926年)起至本年止,差不多近十年的工作了。排印以後,编辑者说这书篇幅小些,希望我添上几篇,这是後几篇附加的原因。那是另一类东西,骤然加入,好像一个小孩子穿了双大人拖鞋,非常不衬……"

  抗日战争爆发後的第二年夏,日寇的铁蹄威胁著武汉,她随校迁往四川乐山,两年後到燕京大学任教。战乱给她带来痛苦,情绪不安。1938年春,她将自己的苦闷写信告诉英国著名女作家维吉妮娅·伍尔芙夫人(Virginia Woolf),後者来信说:"Only works you can faceth”。





[b][size=3][color=#FF33CC]她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color][/size][/b]

[attachment=11327768]
林徽因简介:

      林徽因,原名徽音,1904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林长民早年留学日本,是新派人物。1916年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4-9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同年人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1921年回国复人培华女中读书。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同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1928年3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同年8月回国。

      1949年以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只可惜她壮志为酬,在1955年4月1日清晨,经过长达15年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之后,与世长辞,年仅51岁。

      林徽因16岁随赴欧考察的父亲游历欧洲,卜居伦敦一年,受邻居女建筑师的影响,立志将来一定要学建筑。1924年林徽因和梁思成都选择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建筑系,因为当时的宾大建筑系不招女生,林徽因改入该校美术学院,但主修的还是建筑。据《林徽因传》的作者张清平介绍,当年梁思成是因为林徽因喜欢建筑学而学建筑的。建筑学是他们夫妻二人共同的事业,也是情感沟通的基础。从1930年到1945年,他们夫妻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比如像河北赵州石桥、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也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数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有一幅图片两人一同倚坐在北京天坛祈年殿屋顶上,1936年的林自豪地相信自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敢于踏上皇帝祭天宫殿屋顶的女性。16岁时的林徽因她发表有关建筑的论文主要有《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与梁思成合著)、《清式营造则例》第一章绪论、《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署名林徽因、梁思成)、《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的鉴别问题》(署名林徽因、梁思成)、《中国建筑史》(辽、宋部分)、《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与梁思成、莫宗江合著)。

        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主要有《你是人间四月天》、《谁爱这不息的变幻》、《笑》、《清原》、《一天》、《激昂》、《昼梦》、《瞑想》等诗篇几十首;话剧《梅真同他们》;短篇小说《窘》。《九十九度中》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阳光》等。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

      在当时,知识分子是社会少数、精神贵族,像林徽因这样受过良好教育才貌出众的女子,更是凤毛麟角。她承认自己是受双文化教育长大的,英语对于她是一种内在思维和表达方式、一种灵感、一个完整的文化世界。中西文化融合造就了一个“文化林徽因”。她是诗人,一生写过几十首诗,在诗歌创作上受徐志摩影响很明显,但又有自己的特点。

      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建筑大师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

      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游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情窦初开的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两位才情横溢的青年热烈地相恋了,徽因深爱着志摩,但志摩的妻子---幼仪的影子在她心中总是拂不去,经过痛苦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志摩不辞而别....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诗是这样写的:“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这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自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

      之后林徽因经过一翻理性的考虑,同意了父亲为她定的一桩婚事,嫁给著名学者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启超的安排下,游学欧美主攻建筑设计。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婚后梁对林呵护倍至,夫妻二人致力于他们所热爱的建筑事业,林徽因不仅具有诗人的美感与想象力,也具有科学家的细致和踏实精神,他们在山西对古建筑所做的调查和实测工作,不仅对科学研究贡献巨大,也使山西众多埋没在荒野的国宝级的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

      金岳霖,哲学家,逻辑学家。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他终生未娶。一直恋着林徽因。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金岳霖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金岳霖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金岳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爱了林徽因一生。






[b][size=3][color=#FF33CC]上海滩女明星第一人:殷明珠[/color][/size][/b]

[attachment=11327769]

殷明珠简介:

      殷明珠生于1904年,名尚贤。殷家世居江苏吴江黎里镇北长田村,曾祖殷兆镛是道光年间翰林;祖父殷梦琴,举人出身,在浙江乌镇做官,平时好学不倦,有诗文集多部,特别值得称道的是编著了一部《乌镇志》。父亲殷星环,进学成为秀才之后,专事丹青书法,遐迩闻名。母亲张慕莲出身举人之家,知书达礼,能诗能文,也会几笔丹青。

  殷星环夫妇对于女儿,爱如掌上明珠,以“明珠”作为其爱称,后来大名尚贤不彰,“明珠”一名却享誉海内外。也许是遗传因子的作用,也许受到家风的熏陶,明珠自小对形象、线条、色彩有着极强的感悟。5岁开始在父母的指导下学习绘画,先花卉鸟兽,学一笔似一笔,画一幅像一幅。10岁以后,明珠要求学绘仕女,一开笔就不同凡响,笔下的女子婀娜多姿、栩栩如生。

      6岁时,明珠被父母送到黎里镇上的民立小学读书,启蒙阶段遇上了一位开明的好老师。那就是民立小学创办人倪寿芝(1864—1943),当地有名的思想新颖的教育家。倪寿芝早年求学于上海城东女学,学成返里,1903年倾尽积蓄创办了“求吾蒙塾”,兼收男女学生。两年后,改名民立小学,设置国文、算术、自然等课程。1914年,与黎里镇另一所“明懿女校”合并,成立吴江第四区女子学校,倪寿芝任校长。由于洋学堂招收女生,改革课程,不读“四书五经”,遭到当地封建遗老和顽固势力的攻击,倪寿芝对此毫不畏惧。在学校里,殷明珠一开始受到的就是有别于传统的教育。倪老师创立了“女子放足会”、“嘤鸣手工会”等,鼓励女子放足,学习多种技能,以自食其力,争得与男子平等的地位。倪寿芝办的学校,被黎里老百姓称为“洋学堂”,洋学堂内的女学生都是“洋丫头”。当时,尽管天足运动已经很有声势,但是黎里守旧的家庭仍然要女儿缠足。好几次,倪寿芝带领一批“洋丫头”,去做说服动员工作。殷明珠是“洋丫头”中最为突出的一位,敢于抛头露面,敢于发表意见,豆蔻年华的这颗明珠,正悄悄闪耀出她的光华。

      14岁那年,殷明珠进了上海中西英文女校。在那里,天资聪颖的明珠似鱼得水。她在运动方面特别有天赋,身体的柔韧性极好,很快学会了骑马、骑自行车、驾驶汽车,还有游泳,就连女孩子不能参加的足球她也敢于上场,与男孩子较量直至终场。各种舞蹈她一学就会,唱歌更是拿手。

      16岁那年,殷明珠出落得楚楚动人,身材颀长,鹅蛋形的脸庞,一双凤眼晶亮有神,不仅擅长运动,更喜欢模仿外国影星们的神态身姿。当时美国影片《宝莲历险记》正在上海上映,女主角宝莲由影星白珍珠饰演。明珠自小对服饰及颜色非常敏感,她模仿宝莲的服饰进行设计,让裁缝定做了一套宝莲式的服装。明珠穿着这套自己模仿设计的服装,参加社会交际,吸引了许多新潮女性的目光,一时间,模仿外国影星服饰之风席卷了十里洋场。女校肄业后,殷明珠进入邮电局当职员。由于明珠能说会道,热情大方又彬彬有礼,一口流利的英语,使她在交际场上优游自如。但凡出现殷明珠身影的舞场、歌厅、咖啡厅等场所,必定人头济济,众星捧月似的围着她转悠。

      1921年,上海影戏公司的处女作《海誓》,在闸北的一块空地上搭设布景开始拍摄,编剧、导演、摄影、洗印以及美工、布景、制作等等全由但杜宇一人包揽,难怪后来但氏被人称为“中国电影的技术全才”。据《申报》1922年1月23日介绍:《海誓》“历时六个月,始告完成,经七次试演,……自21000余尺中选出6000余尺,分为六大本,前后历时一年方才完成,实际是中国最早的三部长故事片之一。”同年1月29日,首映于夏令配克豪华影戏院。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的上海,除了殷明珠之外,还有两位闻名全市的时髦小姐也涉足影坛。一是AA,Ace Ace的缩写,意为王牌;二为SS,Shanghai Styie的缩写,意为上海派。AA叫傅文豪,殷明珠中西女校的同学,领有公共租界第一张女子驾驶执照。殷明珠在《海誓》里饰演福珠成功,第二部国产片即将开拍时,她把傅文豪介绍给但杜宇,提议让傅代替自己担任《古井重波记》的主角陆娇娜。为了使傅一举成功,明珠把自己饰演福珠的体会、演出的技巧毫无保留地一一传授给傅。明珠多么希望上海影坛能够多绽放几朵中国的玫瑰花啊!当时,傅文豪仍在读书,知道父母必然反对,好在公司的拍片安排在晚上,傅的母亲查问时,就推说在老师处补习功课,或在同学处讨教习题。直到《古井重波记》拍摄完成,报纸上刊登了广告,傅的母亲方才知道。尽管《古井重波记》的卖座率很高,社会反响很好,傅文豪高兴得几乎发狂,也想再拍第二部影片,可是傅家严厉的管束,最终使AA成为银幕上见首不见尾的一条神龙。至于那个SS,真名袁澹如,更是昙花一现,拍摄了一部片子后,嫁给了名画家、大收藏家颜韵伯,从此销声匿迹了。唯独殷明珠献身影坛,忠贞不渝。

      1935年春季,殷明珠斥资建造的小洋楼落成了,她决定回黎里参加家族的庆典。从上海乘轮船,整整一天航程,抵达家乡已是暮色苍茫的傍晚,天公又不作美,下起了一阵阵的蒙蒙细雨。那时的轮船码头建在镇的最西头,距望平桥还有好长一段距离。灰暗的天,灰暗的地,欢迎的乡亲们将一条小道挤得水泄不通。明珠从跳板上下来,忙着同乡亲们打招呼,谁知前脚刚刚落地,还没开步就倒了下去。“哎呀!小心!”“伤着了没有?”欢迎的人惊叫的惊叫,询问的询问,一阵骚动。明珠站起来,朗声说道:“不碍事,不碍事,我先给乡亲们请个安,请个安!”事后,殷明珠才知道,从镇上到轮船码头一里有余,尽是窄窄的泥路,码头更是简陋,只垒了几块石头,七高八低的,一不留神就会跌倒。在黎里逗留了几天,临别时,殷明珠拿出5000银元,给黎里西半镇的镇长,让他主持工程,用花岗岩条石修建一个码头,再铺设一条石子路。在1964年之前,黎里没有公路,这轮船码头一直是黎里人出行的起点,更是迎接游子归来的平台。

      1989年,一代影星殷明珠在香港逝世的消息传到黎里,家乡亲人默默哀悼。黎里镇文学和书画沙龙的一批文化人聚在一起,缅怀这位为电影事业作出了不巧贡献的乡贤前辈,合作了如下一副挽联:   影坛肇基,往昔伉俪同奋力。桑梓受惠,至今里人感深情





[color=#FF33CC][size=3][b]上海名门闺秀:盛爱颐[/b][/size][/color]

[attachment=11327770]
盛爱颐简介:
   
      盛爱颐(1900年——1983年)是近代上海滩最大的资本家盛宣怀的七小姐。她与宋子文曾有过一段夭折的情缘。

      1916年盛宣怀去世,盛爱颐只有16岁。她见多识广,不仅能诗会绣,还写得一手好字。那时宋子文刚从美国留学回来。担任了汉冶萍公司总经理盛恩颐(七小姐的四哥)的英文秘书。常常出入盛府,认识了盛爱颐。宋子文为了追求盛爱颐,主动担任了其英文教师,经常向她讲述大样彼岸的风光和风土人情。很快这位博学的英语教师便赢得了七小姐的倾心。

      1923年2月,广州陈炯明兵变被平定后,孙中山从上海前往广州重建革命政权,他一封电报催促宋子文南下广州,参与革命政权的工作。宋子文欣喜万分,但他放不下七小姐,就劝其跟他同赴广州。但七小姐拿不出勇气,临别时,她送给他一把金叶,并表示会等他回来。此后,宋子文在广州顺利步入政坛,他协助孙中山筹办中央银行,并出任行长。后来又担任了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兼广东省财政厅厅长,中央党步商业部长。

      1927年9月庄夫人因病去世,盛家的三位公子盛恩颐、盛重颐、盛升颐将义庄的财产归自己所有,把尚在闺阁里的七小姐八小姐排除在外。七小姐是个现代女性,她依据民国法律关于男女平等的条款提起公诉,最后在宋家姐妹(宋蔼龄、宋庆龄)的支持下,终于打赢了这场轰动一时的争取遗产的官司。

      1930年,宋子文再次返沪,已经娶了大家闺秀张乐怡。七小姐为此伤心透顶,大病了一场。直到32岁才嫁给了庄夫人的内侄庄铸九。她从自己所得的遗产中拨出60万两白银。建成了上海被外界赞为“远东第一乐府”的白乐门舞厅。后经营不善,出售转让。

      抗战胜利以后,国民党肃奸部门空前忙碌,盛老四的儿子盛毓度也被投入了监狱。

      盛毓度早年曾在日本读书,抗战爆发后返回上海,曾在汪伪时期的复兴银行里做过事,很快又转到日本领事馆当秘书。他人在敌营但与国民党军统头目戴笠有单线联系,曾策应、营救过一些国民党人士,只是戴笠后来飞机失事后,他有口说不清,被“挂”了起来。尽管他不断地写申诉,甚至让曾被他营救过的人写证明材料,可是朝中无人就是无法出狱。

      想不到宋子文那头十分痛快,一口答应了。七小姐心想此事不能含糊其词,光听你空口说说不行,必须讲好具体时间,于是苛刻地提出:“我想明天中午跟我侄子吃饭。”电话那头一声 “OK!”:“我一定让您明天中午跟毓度一起吃饭。”放下电话,满屋子的人一阵狂喜,还是大人物有力道,一个电话问题就解决了。而七小姐却觉得一阵心酸,她明白,宋子文心里还是有她的。第二天中午,盛毓度果真被放出来了。





[b][size=3][color=#FF33CC]文学奇才女:张爱玲[/color][/size][/b]

[attachment=11327771]

张爱玲简介:

      张爱玲,一位中国文学史上的 “异数”作家,曾经用她的《半生缘》、《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 《金锁记》等作品打动了无数读者。张爱玲原名张瑛,1921年生于上海一个没落的官宦世家。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末锋头极劲的清流人物,其祖母则是洋务重臣李鸿章的女儿。显赫但又日显颓势的家境,让张爱玲自幼就饱尝人间冷暖。中学毕业后,张爱玲来到香港读大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她随之开始了文学创作。两年后,发表了小说 《沉香屑:第一炉香》,一举成名。

      张爱玲一生作品颇丰,小说、散文、评论,乃至文学研究,不同体裁,多有所猎。她的几部成名小说尤其呈现出张爱玲所特有的优雅、矜持、执着与敏感。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坦言,“我的作品,旧派的人看了觉得还轻松,可是嫌它不够舒服。新派的人看了觉得还有些意思,可是嫌它不够严肃。但我只能做到这样,而且自信也并非折衷派。我只求自己能够写得真实些。”

张爱玲作品

一、小说

    《不幸的她》上海圣玛利女校年刊《凤藻》总第十二期,1932年,为作者处女作,(华东师大陈子善考证)。
    《牛》,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国光》创刊号,1936年。
    《霸王别姬》,《国光》第九期,1937年。
    《沉香屑第一炉香》,上海《紫罗兰》杂志,1943年5月,收入《传奇》。
    《沉香屑第二炉香》,《紫罗兰》,1943年6月,收入《传奇》。
    《茉莉香片》,上海《杂志》月刊第11卷4期,1943年7月,收入《传奇》。
    《心经》,上海《万象》月刊第2—3期,1943年8月,收入《传奇》。
    《倾城之恋》,《杂志》第11卷6—7期,1943年9—10月,收入《传奇》。
    《琉璃瓦》,《万象》第5期,1943年11月,收入《传奇》。
    《金锁记》,《杂志》第12卷2期,1943年11—12月,收入《传奇》。
    《封锁》,上海《天地》月刊第2期,1943年11月,收入《传奇》。
    《连环套》,《万象》7—10期,1944年1—6月,收入《张看》。
    《年青的时候》,《杂志》第12卷5期,1944年2月,收入《传奇》。
    《花凋》,《杂志》第12卷6期,1944年3月,收入《传奇》。
    《红玫瑰与白玫瑰》,《杂志》第13卷2—4期,1944年5—7月,收入《传奇》。
    《殷宝滟送花楼会》,《杂志》第14卷2期,1944年11月,收入《惘然记》。
    《等》,《杂志》第14卷3期,1944年12月,收入《传奇》。
    《桂花蒸阿小悲秋》,上海《苦竹》月刊第2期,1944年12月,收入《传奇》。
    《留情》,《杂志》第14卷5期,1945年2月,收入《传奇》。
    《创世纪》,《杂志》第14卷6期,第15卷1、3期,1945年3—6月,收入《张看》。
    《鸿鸾禧》,上海《新东方》第9卷第6期。1944年6月。
    《多少恨》,上海《大家》月刊第2—3期,1947年5—6月,收入《惘然记》,台湾皇冠出版社,1983年6月。
    《小艾》,上海《亦报》,1950年连载,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7月。《十八春》,上海《亦报》连载,1951年出单行本。
    《小团圆》(创作于1970年,于2009年2月23日在台出版,4月8日在大陆出版发行,引起热议。)

二、散文

    《迟暮》,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3年刊。
    《秋雨》,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6年刊。
    书评四篇,《国光》第1、6期,1936—1937年。
    《论卡通画之前途》,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7年刊。
    《牧羊者素描》,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7年刊。
    《心愿》,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7年刊。
    《天才梦》,西风出版社征文,1939年,收入《张看》。
    《到底是上海人》,《杂志》第11卷5期,1943年8月,收入《流言》。
    《洋人看京戏及其它》,上海《古今》半月刊第33期,1943年《更衣记》,《古今》第34期,1943年12月,收入《流言》。
    《公寓生活记趣》,《天地》第3期,1943年12月,收入《流言》。
    《道路以目》,《天地》第4期,1944年1月,收入《流言》。
    《必也正名乎》,《杂志》第12卷4期,1944年1月,收入《流言》。
    《烬余录》,《天地》第5期,1944年2月,收入《流言》。
    《谈女人》,《天地》第6期,1944年3月,收入《流言》。
    《小品三则》(包括《走!走到楼上去》、《有女同车》、《爱》),《杂志》第13卷1期,1944年4月,收入《流言》。
    《论写作》,《杂志》第13卷1期,1944年4月,收入《张看》。
    《童言无忌》,《天地》第7、8期,1944年5月,收入《流言》。
    《造人》,《天地》第7、8期,1944年5月,收入《流言》。
    《打人》,《天地》第9期,1944年6月,收入《流言》。
    《说胡萝卜》,《杂志》第13卷4期,1944年7月,收入《流言》。
    《夜营的喇叭》《借银灯》《银宫就学记》《存稿》《雨伞下》《谈画》(以上均收入《流言》中,发表刊物及年月不详)
    《气短情长及其它》,《小天地》第4期,1945年1月。
    《〈卷首玉照〉及其它》,《天地》第17期,1945年2月。
    《双声》,《天地》第18期,1945年3月。
    《张爱玲短篇小说集·自序》,1954年7月。
   
    三、电影剧本
    《未了情》,1947年。
    《太太万岁》1947年。
    《情场如戏场》(改编),1956年摄制,收入《惘然记》。

四、学术论著

    《红楼梦魇》,台湾皇冠出版社,1976年。
    《〈海上花列传〉评注》,台湾《皇冠》杂志刊出,1981年。

五、译文

    《海上花列传》(汉译英)。《美国现代七大小说家》(与人合译,英译汉)。






[b][size=3][color=#FF33CC]江南第一美人:王映霞[/color][/size][/b]

[attachment=11327772]
王映霞简介:

      王映霞,(1908-2000年)年生于杭州,当年的“杭州第一美人”,一生中的两次婚事都轰动全城。1928年2月,她与郁达夫在杭州西子湖畔大旅社举行婚礼,那一年,她20岁,郁达夫32岁。多年后离婚,于1942年4月4日,与钟贤道在重庆举行盛大的结婚典礼。王映霞晚年回忆称:“如果没有前一个他(郁达夫),也许没有人知道我的名字,没有人会对我的生活感兴趣;如果没有后一个他(钟贤道),我的后半生也许仍漂泊不定。历史长河的流逝,淌平了我心头的爱和恨,留下的只是深深的怀念。”

神仙侣

  郁达夫与王映霞1928年2月,她与郁达夫在杭州西子湖畔大旅社举行婚礼,才子佳人,名动全城。那一年,她20岁,郁达夫32岁。当时柳亚子赠诗郁达夫,其中“富春江上神仙侣”一句传诵一时。1940年,两人离异。所有爱恨情仇,天下皆知。

  1942年,在重庆百龄餐厅,王映霞与时任重庆华中航运局经理的钟贤道结为连理。婚礼极为排场,贺客盈门,宴宾三日,王莹、胡蝶、金山这些当时的大明星也前去赴宴。章克标所著《文苑草木》说:“他们的婚礼是十分体面富丽的。据说重庆的中央电影制片厂还为他们拍摄了新闻纪录片。他们在上海、杭州各报上登载了大幅的结婚广告,而且介绍人还是著名外交界名人王正廷,可见这个结婚的规格之高,怎样阔绰。”山城重庆为之轰动,有说法称:“钟贤道拐了个大美人!”

  在她之前,她生命中至关重要的这两个男人都早已逝去——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时,郁达夫在苏门答腊岛被日本宪兵杀害,终年49岁。
   1980年,与王映霞过了38年平静婚姻生活后,钟贤道病逝于上海,终年72岁。
  2000年,王映霞病逝于杭州,终年92岁。与钟贤道合葬于杭州南山公墓。






[b][size=3][color=#FF33CC]赵四小姐:赵一荻[/color][/size][/b]

[attachment=11327773]

赵一荻简介:

      赵一荻(1912年5月28日 —2000年6月22日),原籍浙江兰溪,出生于香港。又名绮霞,因其1912年5月28日出生于香港时,东方天际出现一片绮丽多彩的霞光而得名,因上有两个哥哥和三个姐姐,故而在姐妹中排行第四(幺女),家人亲昵地称她为赵四小姐。她出身于一个颇有名望的官宦之家。其父赵庆华(字燧山)是浙江兰溪人,在北洋政府时代,历任津浦、沪宁、广九等铁路局局长,曾任东三省外交顾问,并官至交通次长,为人耿介不阿,为官清廉。

[b]感情经历[/b]

  如果说,20世纪除了战争之外还曾留下玫瑰的话,那么,“少帅”张学良与“赵四小姐”赵一荻无疑是其中最绚丽的一对。

  张学良在北京时,就与赵家兄弟结识,时常到赵家做客,赵四的父母对他的印象也很好。赵四小姐是在十六岁(1927年)春天,在天津蔡公馆舞会时初识张学良,相识后,他俩时常到香山饭店的高尔夫球场打球。坐落在西山碧云寺旁的香山饭店,为赵四小姐父亲赵庆华所开办,夏天,张学良到北戴河避暑,赵四小姐与大哥、二哥结伴,也从天津赶来了。张学良的副官陈大章陪她住在必其饭店,避过盛暑后,也是陈副官送她返回天津的。

  1929年3月,张学良时任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后,给赵四小姐长途电话,问她能否到奉天(沈阳)来旅游,几天后,她电话回复,业已征得父母同意,准备应邀前往。于是,张学良就派陈副官赶至天津迎接,上路时,赵家全家人都曾赶到火车站送行,到沈阳后便安顿在北陵别墅。

  尔后,赵庆华在报上发表声明。声明原文很短,除介绍家世后,便称:“四女绮霞,近日为自由平等所惑,竟自私奔,不知去向。查照家祠规条第十九条及第二十二条,应行削除其名,本堂为祠任之一,自应依遵家法,呈报祠长执行。嗣后,因此发生任何情事,概不负责,此启。”赵庆华随即声言自身惭愧,从此辞离仕途,退隐而居。

  赵庆华此举,是有其高明构想之处,张赵两家父一辈、子一辈,素有往还,赵庆华夫妇该是了然张学良与女儿两情相悦之事。尽管他们欣喜张学良英雄少年,前途有为,可怎好让女儿许给已有家室的张学良,更何况其显要的身家呢。送女于私下,再绝情于公众,既断了有情人的退路,促其亲成,又挣得了门庭清白,不失身份,真假混淆,一举两得,真个高明良策。

  此中思想,另有深意。适时,诸军阀凭借军力,争战不息。张学良主政东北奉系,赵庆华官任北洋政府,认亲与否,多有不便。赵庆华藉此急流勇退,可谓用心良苦,此举既可避免政争之嫌隙,落人口实,又可减免张学良恩怨之忧虑,任其放手作为。如此黑白分明,正似赵庆华其人的耿介、清廉。可怜天下父母心,赵庆华家事外扬,绝非盛怒下的单纯。

  尽管赵四小姐和张学良的恋情,有此波折,但堪称红粉知己。张学良的元配于凤至比张学良大两岁,是张学良父亲张作霖订下的亲事,赵四小姐比张学良小十一岁。于凤至日后接纳了这位“小妹”,张学良称于夫人为大姐,称赵四小姐为小妹。赵四小姐虽无夫人的名分,对外则称为张学良的私人秘书,长期侍从左右,并于张学良于1933年3月11日通电下野后,伴其由上海乘意大利邮轮启程赴欧洲考察。

   张学良1934年1月8日回国返抵上海后,就任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职,蒋介石任总司令,自此即谋划如何“剿共”后,再对抗日军的侵略,然张学良建议“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与蒋介石“安内攘外政策”冲突,几次上书劝诫无效,进而哭谏也毫无结果,直至决心兵谏,于1936年12月12日,与西北军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最后达到了目的,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为示负责,并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这让其在军法会审后,过着长期被非法幽禁的生活。

  适时,赵四小姐和张学良所生的独子张闾琳(后在美国任太空总署工程师),还属幼小,正是需要母亲在身边照顾的年龄。于凤至为了使赵四更好好地抚养幼子,便说服赵四小姐返回上海,自己留下。而后的三年幽禁中,她由溪口辗转奔波江西、湖南的生活,使她的身心受到很大的伤害,乳房烂疮日渐加重,张学良便向军统局局长戴笠提出,让于凤至出去治病,由赵四小姐来照料自己的生活。蒋介石批准了张学良的要求。

  赵四小姐离开溪口后,回到上海马思路公馆居住,不时将生活用品捎去,直至上海陷落,才被迫去了香港。1940年冬天,赵四小姐接到张学良的电报,以 她当时的情况,在香港拥有相当数量的金钱,有自己的住房,生活是很安定的,加上幼子闾琳需要母亲的照料,不去是完全可以的。但她觉得张学良更需要她的陪伴照料,宁可母子离别,把闾琳托付给十分信赖的美国朋友照料,只身前往,陪同张学良一起过幽禁的生活。此后,赵四小姐就再也没有离开张学良,一直陪伴到台湾。

  1941年5月,张学良患急性阑尾炎,赵四小姐陪他到贵州中央医院做手术,出院后他们又被幽禁在贵阳黔灵山麒麟洞、开阳刘育。1944年冬迁至贵州桐梓,在桐梓天门洞一直到软禁到抗战胜利。1946年移居到重庆歌乐山松林坡,不久即被押往台湾新竹井上温泉。

  在与世隔绝的寂寞中,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凄苦是可想而知的。他们俩人相依为命,张学良把一切希望和欢乐都寄托在赵四小姐的身上,赵四小姐则尽自己全部的力量给张学良以安慰和照料。见过的人都说,赵四小姐经常身着蓝衣,脚登布鞋,几乎洗尽铅华,终日陪伴在张学良身边,令人感动。虽然相对来说,她比张学良多些自由,每年都能获准到美国去探望儿孙,但她每次总是飞去飞回,仅住两三天,即又回到张学良身边。

  自从听闻蒋宋美龄谈到,依张学良的婚姻现状,想接受洗礼有违基督教义的规定后,赵四小姐见张学良寝食不安,心中十分焦虑。张学良要面对笃诚地信仰耶稣,就必须依循基督教义的规定,在于凤至和赵四小姐之间作出选择的时候,张学良的心里确实格外沉重。最终,他作出了痛苦又无奈的决定,和于凤至解除婚姻关系。

  张学良执笔给于凤至写了一封信,并交由由美国前来探亲的长女闾瑛(于凤至和张学良生有三子一女,三子均已亡故)和其夫婿陶鹏飞,由其等将信转交给于凤至,张学良对女儿说:“闾瑛,爸爸老了,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因为你妈和赵四小姐的原因,牧师不肯为我进行教徒洗礼。这封信带给你妈,就说我请求她帮我下决心吧!”
  信转交到在美国的于凤至手上了,其面对亲友和子女表示:“你们的心意我都明白,我是个通情达理的人,汉卿的苦处我不是不知道,我自己也曾经想过这件事。赵四小姐是位难得的女子,25年来一直陪着汉卿同生死、共患难,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所以我对她也十分敬佩。现在由她陪着汉卿,汉卿高兴,我也放心。至于我个人的委屈,同他们所受的无边苦楚和寂寞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她转而对闾瑛说:“只要能使你父亲有安慰之欣悦,我任何事情都答应。”

  亲友辞别后,于凤至给张学良写了回信:“你们之间的爱情是纯洁无瑕的,堪称风尘知己。尤其是绮霞妹妹,无私地牺牲了自己的一切,任劳任怨,陪侍汉卿,真是高风亮节,世人皆碑。其实,你俩早就应该结成丝梦,我谨在异国他乡对你们的婚礼表示祝贺!”1964年3月,结发妻子的离婚手续,从美国寄到张学良手中。1990年1月30日,于凤至在睡梦中安然逝去。

晚年生活
  张学良与赵四小姐在台湾一直过的幽居生活,直到1990年,庆祝张学良九十岁生日的聚会于6月1日在台北圆山饭店举行,正式脱离了幽居生涯公开露面,从此我们所见,不论身在何处,赵四小姐总是陪伴在他身旁。少帅夫妇的后半生里,几乎全以信仰基督为依归。两人曾经化名为曾显华(为纪念东海大学校长曾约农、蒋介石英文老师董显光、及牧师周联华)及赵多加(为纪念她得救后,有新生命的意思)出现在台北市的多个基督徒聚会场合,赵四小姐热心传播福音,除了家庭礼拜外,并写了多本见证集--《好消息》、《新生命》、《真自由》、《大使命》等,并有《毅荻见证集》(张学良号毅庵、荻是赵一荻)出版。也借着传福音及做见证,才使大家知道了许多在幽居时期发生的事(例如动过开胸手术,割掉一叶右肺,亦曾跌断手腕和右腿等)。赵四小姐最喜欢的圣诗是:赞美我天父!

      夏威夷当地时间22日早上,赵四小姐醒过来,但无法讲话,只能一个个地看着围绕她的亲友们。约在八点三刻,她老伴张学良坐着轮椅来到床边。九点钟了,医师说,现在到拔管时刻了,请各位暂时到外面去,亲友们一一向赵四小姐道别,离开病房。
  2000年6月22日上午11时11分,病逝美国夏威夷Straub Hospital。
  2000年6月29日下午12时30分,由周联华牧师举行追思礼拜后,移灵夏威夷檀香山的神庙谷(The Temple of the Valley)。
[ 此贴被灬千ヽ在2010-06-04 19:29重新编辑 ]

天若舞

ZxID:789464


等级: 派派贵宾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6-03 0
★ 我国历史上十大最美交际花(组图)
本文来自派派小说论坛 :http://www.paipai.fm/r5890170_u789464/

侧重不同,77楼有简概版。予以保留。
沁梦雪飞

ZxID:12263274

等级: 读书识字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06-04 0
听说过的不多。。。呃。。赵四小姐。
疯晴

ZxID:10612788


等级: 职业撰稿
自始至终情庚深种&kis-my-ft2デビューおめでとう!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0-06-04 0
赵四小姐:赵一荻
本文来自派派小说论坛 :http://www.paipai.fm/r5885678_u10612788/

一直觉得这女人很强的
¥浅醉

ZxID:11679721


等级: 职业撰稿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0-06-04 0
都是些传奇女子


airding

ZxID:7025842

等级: 读书识字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0-12-17 0
很感慨 特别是赵四小姐 当值不愧是民国奇女子
读书听雨

ZxID:14374666

等级: 读书识字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1-04-18 0
都是奇女子啊 都有着传奇的一生
ldknn

ZxID:14376141

等级: 牙牙学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1-04-18 0
看来奇女子都是美女啊
绿芽始新枝

ZxID:11224588


等级: 文学俊才
穿得过宿命前尘       越不过黄泉奈何
举报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1-05-11 0
好多小三啊
guo455

ZxID:6122624

等级: 牛刀小试
举报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1-05-19 0
赵的确是小三奇女子,锲而不舍的当了一辈子小三。
于凤至是正室奇女子,贤良淑德地当了一辈子大姐。
树不要皮,必死无疑。
人不要脸,天下无敌!
幽訾

ZxID:12709582

等级: 略有小成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1-05-20 0
这个有点儿意思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