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各王朝简述  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0471 回复:3

[人文通史] 古印度-----各王朝简述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mylord

ZxID:3331904


等级: 热心会员
倦怠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6-02 0
古印度-----各王朝简述 
[table=70%][tr][td][align=center][color=#ff3366][size=2]古印度[/size][/color][/align][/td][td][align=center][color=#669900][size=2]5。安达罗王朝[/size][/color][/align][/td][/tr][tr][td][align=center][color=#669900][size=2]1。难陀王朝[/size][/color][/align][/td][td][align=center][color=#669900][size=2]6。贵霜帝国[/size][/color][/align][/td][/tr][tr][td][align=center][color=#669900][size=2]2。孔雀王朝[/size][/color][/align][/td][td][align=center][color=#669900][size=2]7。笈多王朝[/size][/color][/align][/td][/tr][tr][td][align=center][color=#669900][size=2]3。巽迦王朝[/size][/color][/align][/td][td][align=center][color=#669900][size=2]8。戒日王朝[/size][/color][/align][/td][/tr][tr][td][align=center][color=#669900][size=2]4。甘婆王朝[/size][/color][/align][/td][td][align=center][color=#669900][size=2]9。莫卧儿王朝[/size][/color][/align][/td][/tr][/table]



[table=90%][tr][td][size=2]


[align=center][b][size=5][color=#ff0000]古印度[/color][/size][/b][/align]


        [color=#669900]古印度与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国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

  印度是我国的近邻,位于南亚地区。但由于连绵高耸的喜马拉雅雪山的阻隔,我们对于这位邻居的情况又知之甚少,"去西天取经"在中国人的耳朵里成了艰难的代名词,和古代埃及的尼罗河、两河流域以及中国的黄河、长江一样,印度河、恒河同样酝酿了光耀人寰、彪炳史籍的古代文化。古埃及、巴比伦、中国、印度同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7512] [/align]

  在距今五十万年以前,印度次大陆就已有了远古先民,他们同样是刀耕火种、渔猎采集,在此一代代地繁衍生息。到了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印度境内遍布了居民点,人们已开始从事农业,驯养家畜,制造精美的生活用具。这一切,为一个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的诞生提供了沃土。在南亚次大陆,有一个头枕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脚濯浩瀚的印度洋,恢恢然陈躺,又生机无限的古老国度。这就是被人称作"月亮之国"的印度,因其国土形状宛若牛首,也有人称之为“牛颅之国”。

  恒河,从喜马拉雅山起步,走过一个被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环抱的亚洲半岛,滋润了这一方土地,也孕育了一片光辉灿烂的文明,成为一个国度的“圣河”。而这个幸运的国度就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color]

[align=center][color=#6699cc]古印度全盛时期的疆域[/color]
[attachment=11327513] [/align]




[b][color=#ff3366]简史年表[/color][/b]

 [color=#6699cc][color=#ff9900]1、原始公社(公元前1500年) 史前期 (前2500 年前)[/color]

  哈拉帕(印度河谷)文化时期(前2500—1500年)

  (相当于我国五帝、夏、商)


  [color=#ff9900]2、奴隶社会(公元前1500—公元4世纪)[/color]

  吠陀时期(前1500—前700年) (商后、西周)

  恒河流域列国(前700—前400年) (东周)

  孔雀王朝 (前322—前185年)(东周末、西汉初)鼎盛时代:阿育王统治(前273—前232)

  贵霜王朝(前150—公元300)(东汉、三国)鼎盛时代:迦腻色伽统治(公元120—162年)


  [color=#ff9900]3、封建社会(公元4世纪—18世纪)[/color]

  笈多王朝(320—600年) (晋、南北朝、隋)鼎盛时代:旖陀罗笈多二世(380—414)   

    戒日王朝(606—647年) (唐初)

  阿拉伯人入侵(700—1200) (唐 宋)

  德里苏丹王朝(1206—1526) (元、明)鼎盛时期:苏丹王朝(1296—1316)

  莫卧儿王朝(1526—1757) (明末、清)鼎盛时期:阿克巴统治(1556—1605)

  奥郎则布统治(1658—1707)   


    [color=#ff9900]4、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757—1947年) 英国统治[/color][/color]





[color=#ff3366][b]古印度文明成就[/b][/color]

  [color=#669900]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人类文明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文学方面,创作了不朽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在哲学方面,创立了“因明学”,相当于今天的逻辑学。在自然科学方面,最杰出的贡献是发明了目前世界通用的计数法,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所谓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只是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而已。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还产生了佛教,后来先后传入中国、朝鲜、日本。[/color]


[color=#ff9900]【纯美曲调——音乐舞蹈】[/color]

  [color=#6699cc]印度是一个文化的大熔炉。这个国家独特的历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从远古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从亚洲到欧洲等多种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个由五大民族构成的国家,本身就像一个大大的文化博物馆。首都新德里西岸的孟买是文化的中心,而加尔各答则每天都有关于文化的新闻,多元化的音乐、舞蹈、舞剧和笑剧都令游人眼花缭乱,乐而忘返。

  在喧闹的大城市生活久了,人们都向往返朴归真。而印度传统音乐的基础正是“自然”。它歌颂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四季的旋律都在传统曲调“拉格”中得到体现——传说古人从森林里小鸟的鸣叫和树枝燃烧的声音获得灵感而创造了第一首“拉格”。至于歌曲的内容,则源于北印度的宗教仪式。时至今日,传统歌曲依然保留了古代的发音,歌者音质纯净,令歌曲保持一种简洁、纯美的圣诗感觉。即使你听不懂歌词,也能体会到自然的神圣与平和。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7520][/align]

  印度最古老的舞蹈之一——Natyam,在印度语中的意思是“舞蹈的艺术”。它除了强调舞蹈的节奏感,还十分强调伴奏音乐必须悦耳动听,由庄重的诗歌和风格纯朴的音乐组成。这本是用于祭祀的舞蹈,能充分体现舞者情感,最初由神庙舞女在庙宇里表演。这一舞蹈的动作关键在于保持上身的挺直,腿部半弯,双膝分开,而双脚则要像一把半开的扇。虽然有严格的动作规范,但其实每一个演员的表演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大多数时候表演都是即兴的,因此每一支Natyam的个人风格都十分强烈。

  现在,这种传统的舞蹈在一股复古的潮流中再度兴起。不过,古时候的Natyam一般是独舞,而现在群舞更为流行。一群身段婀娜、身穿艳丽传统服装的舞女,在动听的音乐中如仙子般翩然起舞,效果比独舞更胜一筹。时至今日,Natyam更发展成一套讲究技术的艺术体系。



[color=#ff9900]【古国美食】[/color]

  印度的咖喱闻名世界,很多人都以为米饭和咖喱是印度的主要食品和调味料。但实际上,在印度只有一部分地方是以米饭为主食,而咖喱对于大部分印度人来说更是一种陌生的调味料。

  其实,没有统一风格才是印度菜的最大特色。而且不仅印度各城市之间的饮食习惯有很大不同,就连每家人都有明显的饮食风格。但总的来说,鸡、鱼和羊肉是最普遍的。肉汁是印度的主要酱料,在整个印度都十分流行。当然,每个地方的肉汁都有其明显的地方特色。而在印度的厨房里,只有新鲜的青辣椒和晒干的红辣椒是辣的。所以不喜欢辣的游客不用担心不能吃到正宗的印度美食。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7521][/align]

  对于游客来说,印度最著名的传统菜色起源于印度王室。炖肉、酱料和米饭分别是三种不同烹调风格的基础。但王室食品毕竟只能在专门餐馆和大酒店吃得上,老百姓对它也并不“感冒”。在当地,很多受追捧的印度菜都是很家常的,例如用未发酵的燕麦面包,涂上以煤火煮上整整一夜而成的青芥末,如此简单的冬天小吃,无论是农夫还是城市人都把它视为至爱。而在南部城市,地道的脆薄饼和蒸米糕都很出名。至于在沿海的一些地区,除了有螃蟹、龙虾、虎虾和贝类等海鲜餐外,清香的椰子也是最常用的食材。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7522][/align]

  泥炉碳火烹调法是印度特有的烹饪方式。它对时间的掌握非常讲究。当炉温达到600℃后,烹饪相差一两分钟,甚至一两秒钟,都影响着烹饪的成败。而用这种方法烹饪的肉是不用油的,吃的时候再蘸上酸奶酪。当食物还没上桌,那吱吱作响的碳火声,还有悠悠飘出的香味,都已经令你食指大动。

  此外,在印度的多个地方,都喜欢用一种叫“thali”的大浅盘盛载食物。在用“thali”进餐时,应该入乡随俗地慢慢品尝,狼吞虎咽只会让当地人笑话。



[color=#ff9900]【青铜雕像】[/color]

  古代印度是神话之邦,宗教、哲学异常发达。因此印度古代的青铜造像往往是神话的象征、宗教的偶像和哲学的隐喻,融铸着诸神之灵。印度青铜造像的传统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2500——1500年印度河时代的青铜小雕像《舞女》。公元前9——6世纪相继兴起的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前身)、佛教、和耆那教,为古代印度艺术包括青铜造像提供了永恒的主题。印度中世纪(公元7——13世纪),印度青铜造像达到鼎盛时期。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7523] [/align]



[color=#ff9900]【数学成就】[/color]

  自哈拉巴文化时期起,古印度人用的就是十进位制,但是早期还没有位值法。

  大约到了公元7世纪以后,古印度才有了位值法记数,不过开始时还没有“0”的符号,只用空一格来表示。公元9世纪后半叶有了零的符号,写作“.”。

  十进制位值法为中亚地区许多民族采用,又经过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逐渐演变为现今世界上通用的“阿拉伯记数法”。所以说,阿拉伯数字并不是阿拉伯人创造的,他们只是起了传播作用。而真正对阿拉伯数字有贡献的,正是古印度人。

  《准绳经》是现存古印度最早的数学著作,这是一部讲述祭坛修筑的书,大约成于公元前5至前4世纪,其中包含有一些几何学方面的知识。这部书表明,他们那时已经知道了勾股定理,并使用圆周率π为3.09,古印度人在天文计算的时候已经运用了三角形,公元499年成书的《圣使集》中有关数学的内容共有66条,包括了算术运算、乘方、开方以及一些代数学、几何学和三角学的规则。

  圣使还研究了两个无理数相加的问题,得到正确的公式,在三角学方面他又引进了正矢函数,他算出的π为3.1416。

  公元7~13世纪是古印度数学成就最辉煌的时期,其间的著名人物有梵藏(约589~?)、大雄(9世纪)、室利驮罗(999~?)和作明(1114~?)。

  梵藏约于628年写成了《梵明满悉檀多》,对许多数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梵藏是古印度最早引进负数概念的人,他还提出负数的运算方法。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7514][/align]

  梵藏对零作为一个数已有所认识,但他却错误地认为零除零还是等于零的结论。他提出了解一般二次方程的规则,得出二次方程x+px-q=0的根为梵藏还给出了ax+by=0的整数解和处理不定方程ax+1=y的方法。他最重要的成就是得出了求等差数列末项以及数列之和的正确公式。

  在几何学方面,梵藏有以四边形之边长求四边形面积的正确公式,即 S=√(s-a)(s-b)(s-c)(s-c) (√为根号下的意思),S为四边形面积,a b c d为各边边长。

  而大雄继续了他前人的工作,他的主要著作是《计算精华》。他认识到零乘以任何一个数都等于零,不过他又错误地认为以零除一个数仍然等于这个数。

  大雄对分数的研究也很有意义,他认识到以一个分数除另外一个分数,等于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颠倒相乘。   现存的室利驮罗的数学著作有《算法概要》一书,据说他还有一部专论二次方程的著作。他的主要工作是研究二次方程的解法。

  在这一时期,数学上成就最大的要数作明。他的《历数全书头珠》中的《嬉有章》和《因数算法章》反映了古印度数学的最高成就,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作。

  作明对零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正确地指出以零除一个数为无限大。他继续研究二次方程求解的问题,知道一个数的平方根有两个数,一正一负。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7515] [/align]

  他还明确地指出负数的平方根是没有意义的。作明在不定方程的研究中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他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许多不定方程的求整数解的问题。

  如下列方程:   6x+2x=y, 5x-100x=y,

  他还给出圆周率的两个数值,即π=3927/1250=3.1416和π=22/7=3.1429,并且指出前一数值较为准确,自作明之后,古印度数学科学的发展便趋缓慢,没有更多引人注目的东西了。[/color]





[b][color=#ff3366]古印度文化传统[/color][/b]
[color=#6699cc]
[color=#ff9900]种姓制度[/color]

  古代印度实行严厉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主要存在于印度教中,对伊斯兰教和锡克教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不同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作为第一等级,在社会上有首脑之尊;其他各等级包括国王在内的刹帝利,对婆罗们都应敬重礼让。婆罗门由主管宗教祭祀的氏族贵族组成,日后成为婆罗门教的祭司,也可以经管其他行业,但只动口不动手,即作为业主和管理领导人员。他们不仅垄断宗教文化大权,也参与执政,常作国王的顾问,以占卜、念咒等方术影响国王的行动,甚至随军出征。婆罗门拥有大量土地和奴隶,除这些剥削收入以外,婆罗门正式的补充收入是接受布施,来自国王贵族的布施实际上是统治阶级对战争虏获和国家税收的分配,往往表现为大量的馈赠。婆罗门也是最富有的阶层。

  刹帝利作为第2等级是由王族和军事行政贵族集团组成,他们被视为社会之臂膀,即统治阶级执掌国家机器的人员。在理论上,婆罗门优于刹帝利,但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国王属刹帝利等级,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两个种姓之间的争雄,因此有些文献也出现过刹帝利优于婆罗门的说法,只是较少数而已。这种争夺有时也在思想文化上表现出来。刹帝利同婆罗门一样,是拥有大量土地和奴隶的统治阶级,甚至更富于婆罗门,因为战争掠夺物和国家收入是由他们直接占有的。

  第3等级吠舍是整个社会的支持者和供养者,意即养活整个社会的工农劳动群众。吠舍原由雅利安人的一般公社成员组成,日后用以包括从事农牧工商各行各业的平民大众。由于小生产者分化也产生贫富的两极,吠舍中有些少数发家致富之人,甚至从事高利贷活动。在婆罗门和刹帝利统治之下,吠舍已无政治权利可言,只有交税服役,供养统治者的义务。不过比起第四等级,他们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按婆罗门教的理论,吠舍与刹帝利、婆罗门都属高级种姓,死后投胎可再度为人,因而称再生族。第四等级首陀罗则属非再生族,因此吠舍可参加婆罗门主持的宗教祭祀和听讲教义,首陀罗则绝对不能。实际上,再生与非再生的界限就是过去雅利安人和被征服的异族人、雅利安公社成员与非公社成员判然有别的反映。

  首陀罗为第4等级,指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他们最初是由被征服的非雅利安各族组成,后来也包括由于种种原因而被降到这个最卑贱等级的雅利安人。他们失去了政治、法律和宗教上的一切权利,处于不受保护,冤苦无告的低贱地位。他们从事农牧渔猎,以及种种当时被人视为低贱的职业,其中有少数自食其力的工匠,但多数沦为佣工和奴仆。作为最低贱的等级,首陀罗的地位和奴隶相差无几,其中也有一些人就是奴隶。种姓制度一旦固定下来,各个等级所从事的职业就不能任意改变。各个种姓之间原则上禁止通婚。种姓制度的本质是保护上层种姓的特权地位。它通过宗教、法律,社会习俗等种种手段为婆罗门、刹帝利两个统治阶层的瓦尔那披上神圣、高贵的光环,让吠舍、首陀罗供养伺奉他们。由于种姓制度在以后各时代有变本加厉之势,它一直是印度人民沉重的锁链。

  种姓制度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就开始萌芽。后来在阶级分化和奴隶制度形成过程中,原始的社会分工形成等级化和固定化,逐渐形成严格的种姓制度。

  种姓是世袭的。几千年来,种姓制度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方面影响很深,种族歧视至今仍未消除,尤其广大农村情况还比较严重。

  独立后,印度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消除种姓歧视。首先是制定了有关法律规定。1948年国会通过了废除种姓制度的议案。后来宪法和各邦法律也都做出相应规定,保护低级种姓利益。政府还在教育、就业、福利等方面对低级种姓者提供大量帮助。

  社会的进步,印度的种姓制度也在发生变化。如种姓制度中的内部通婚制受到冲击,如高种姓的女子现在也同低种姓的男子通婚了。人们对职业的看法也有所改变,衡量职业高低不再以宗教思想为基础,而以金钱、权力为基础。在城市里,各种姓人们之间加强了来往与交流。[/color]









[size=5][color=#000000][align=center][b]难陀王朝[/b][/align][/color][/size]

    [color=#669900]    公元前364-前324年统治摩揭陀王国的王朝,建立者为摩诃帕德摩▪难陀。该王朝统治时期摩揭陀统一了恒河流域地区,初步具备了帝国规模,同时建立了庞大的军队。虽然该王朝试图统一印度的进程被亚历山大东侵所打断,但是为其后孔雀王朝向印度河流域推进作好了准备。 公元前324年,被自摩揭陀国新兴的孔雀王朝取代。[/color]










[size=5][align=center][b][color=#000000]孔雀王朝[/color][/b][/align] [/size]


      [color=#ff3366]孔雀王朝是古代印度摩揭陀国最著名的奴隶制王朝。因其创造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孔雀家族而得名。阿育王在位期间,南亚次大陆除极南端一部分外,全部囊括在孔雀王朝的版图之内。首都为华氏城(今巴特那)。阿育王统治下的孔雀帝国,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阿育王本人在行政、军事、司法等方面都有绝对的权威。全国分为若干行省,行省总督通常由王子担任,但行省内部仍有着许多保持自治或半独立的部落,孔雀帝国还不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孔雀王朝作为第一个基本统一印度的政权,它的事业成为激励后世无数雄心勃勃的枭雄去奋斗的目标。


  孔雀王朝(Maurya)(约前321年-前324年至约前187年),即古印度的摩揭陀国的王朝。前325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从印度河流撒走,在旁遮普设立了总督,留下了一支军队。这时,旃陀罗笈多(月护王)率领当地人民揭竿而起,组织了一支军队,赶走了马其顿人。随后,又推翻了难陀王朝,建了新的王朝,定都华氏城。由于出身于一个养孔雀的家族,因此,后来人们把旃陀罗笈多建立的王朝叫孔雀王朝。到了旃陀罗笈多儿子宾头沙罗统治时期,孔雀王朝已控制了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孟加拉湾,德干高原以及远达阿拉伯海的广大领域。阿育王就是这强大王朝的继承者之一。前3世纪中叶阿育王在位时国势强盛,除印度半岛南端外统一印度全境,定佛教为国教,到处派遗传教师放各地宣传佛教,一时亚非欧三洲都有佛教徒的足迹。经此提倡,佛教遂遂成为世界重要宗教之一。孔雀王朝约前187年为巽加王朝所取代。[/color]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7504] [/align]



[color=#ff3366]古印度王朝[/color]

  [color=#669900]孔雀王朝(约前321年-前324年至约前187年),即古印度摩揭陀国的王朝。约在中国周朝至西汉废帝时存在。

  前325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从印度河流域撤走,在旁遮普设立了总督,留下了一支军队。这时,旃陀罗笈多(月护王)率领当地人民揭竿而起,组织了一支军队,赶走了马其顿人。随后,他又推翻了难陀王朝,建了新的王朝,定都华氏城。

  前3世纪中叶阿育王在位时国势强盛,孔雀帝国的版图达到最大规模。北起喜玛拉亚山南麓,南至迈索尔,东临阿撒姆西界,西抵兴都库什山,除了南端外,整个次大陆领土尽为其有,统一了除了现卡纳塔克邦以南及阿富汗的整个印度次大陆,成了一个空前统一的大帝国。将佛教定为国教,到处派人往各地宣传佛教,一时亚非欧三洲都有佛教徒的足迹。经此提倡,佛教遂成为世界重要宗教之一。

  阿育王孔雀王朝约前187年为巽加王朝所取代。

  汉朝和同时期的罗马帝国与印度的孔雀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

  这个在亚历山大大帝侵略军撤退之后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印度本土王朝,它的版图一直到16世纪莫卧儿王朝之前都未被超越。这个王朝不但奠定了印度大体上的统一缰域,而且很好地弘扬了印度古典文化,如果没有阿育王,佛教也许只是流传于印度民间的一个宗教团体。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7506]
[color=#6699cc]孔雀王朝 [/color][/align]

  孔雀王朝崛起与扩张 公元前1000~公元前500年的后期吠陀时期,印度—雅利安人进入恒河中下游地区,开始使用铁器。部落共同体逐渐过渡到地域性共同体,奴隶制国家开始形成。

  据佛经记载,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时,印度开始进入列国时代,当时有16个邦国,主要的有摩羯陀、迦尸、拘萨罗、俱卢、般遮罗和犍陀罗等。

  在难陀王朝统治末期,公元前327年,马其顿人亚历山大大帝率军队越过兴都库什山侵入西印度,所到之处都建立了据点。

  亚历山大试图征服恒河平原,取道坦叉始罗和拉瓦尔品第,向南部和东部推进,但遭到当地力量的抵抗。

  当时恒河平原最强大的势力是摩揭陀国,处在难陀王的统治之下。

  到了公元前325年,摩羯陀王国的贵族旎陀罗·笈多赶走了马其顿驻军,统一了北印度,征服了恒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帝国。

  大约在公元前317年,旃陀罗笈多出身刹帝利贵族。在他的足智多谋的顾问考底利耶的协助下,率军击败了西北印度的马其顿人的部队,并宣布了印度的自由。之后他进抵摩揭陀国的首都华氏城,推翻了难陀王的统治,掌握了政权,建立了孔雀王朝。

  公元前305年,塞琉古王国入侵印度,战败求和,把大体想当于今阿富汗和俾路支斯坦的大片土地割让给印度。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7507]
[color=#6699cc]孔雀王朝[/color][/align]

  由于旎陀罗·笈多出生于孔雀宗族,所以此时又称为孔雀王朝。同时由于佛教在此期产生,所以史学上又把这一时期称为“早期佛教时代”。

  约公元前297年,旃陀罗笈多去世,其子频头娑罗继位。

  旎陀罗·笈多晚年因痴迷于大雄创立的耆那教,绝食而死,帝国第二代国王是与佛陀同时的频毗娑罗。

  孔雀王朝此期,惟有国王有权拥有常备军和接受贡奉,这些权力标志着刹帝利对婆罗门长期斗争的胜利,但婆罗门仍然拥有宗教大权。

  到了旃陀罗笈多儿子瓶头王(宾头沙罗)统治时期,宾头沙罗在位期间不断向外扩张,据说他曾消灭了16个大城君主,孔雀王朝已控制了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孟加拉湾,德干高原以及远达阿拉伯海的广大领域。[/color]



[color=#ff3366]阿育王[/color]

 [color=#669900] 公元前273年,频毗娑罗王病逝。为了争夺王位,阿育王兄弟姊妹间展开了残酷的争夺战,阿育王在一些王公大臣的帮助下,成功地夺取了王位。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7505] [/align]

  约公元前269年阿育王即位后,他开始通过武力征伐以扩大王朝的版图,是历史上著名的嗜血君王之一。四处讨伐,开疆拓土,所到之处,生灵涂炭,等待反抗者的命运除了被征服还是被征服。   约公元前262年,在阿育王执政的第八个年头,他开始大举进犯南印度的羯陵伽王国。据铭文记载,羯陵伽王国被征服,其中15万人被俘,10万人被杀,伤者更是不计其数。

  阿育王统一了除迈索尔地区外的印度全境,其统治时期成为古代印度史上空前强盛的时代,印度古代奴隶制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达到顶峰。

  这一战是阿育王一生的转折点,也是印度历史的转折点。阿育王被伏尸成山、血流成河的场面所震撼,深感痛悔,他同佛教高僧优波毯多次长谈之后,决心皈依佛门,彻底改变统治策略。

  政治斗争和王国的兴衰,本质上是短暂而无常的,它们同印度人一贯强调的对人类和宇宙秘密的无止境探索相比,不具备值得记录下来的价值。

  阿育王在执政期间,把他陈述官方政策和提供指导及建议的诏书刻在广泛散布于印度全境的岩石和柱子上。表明阿育王观念的改变和他施政的目标。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7509]
[color=#6699cc]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的阿育王像[/color][/align]

  孔雀王朝根据他刻在岩石上的诏书我们现在可以看出,阿育王在发动征服羯陵伽的战役后,看到他贪图更大权力所造成的大屠杀,并对此深感悲痛,断然放弃进一步扩张以支持他所称的“赢得正义”,他开始追寻正义、赞扬正义、指导维护正义,把正义的胜利看成是一切胜利中最伟大的胜利。所以人们把阿育王前半期称为“暴恶阿育王”,后半期称为“正法阿育王”。阿育王从此转而信仰佛陀的教导,发誓用他的余生以及他的伟大皇权和威望,来传播那些高尚的真理。

  在他即位后的第17年,他在华氏城(今巴特那)举行第三次佛教结集,国内信教者日众。据传阿育王在位期间,曾建造8万4千座佛塔。

  阿育王公开派遣佛教使团前往锡兰,后来又派传教士到缅甸和爪哇,使这两个国家几乎完全改信佛教并一直持续至今,同时将佛教作为一门新宗教向东南亚和非洲其他国家推广,并远及斯里兰卡、缅甸、叙利亚和埃及等国。

  对于佛教来说,阿育王是仅次于释迦牟尼的第二重要人物。印度文化在这一时期的向外传播,标志着广大东南亚地区诸多国家的印度模式文字、文化的开始,东南亚文明的这一起源特点至今仍然十分明显。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7510]
[color=#6699cc]阿育王塔[/color][/align]

  阿育王不仅要传布佛教,而且还要在行政方面树立一个能说服其他地方人仿效正义的榜样——更人道的帝制形式。他宣布,所有地方的所有人都是他的孩子,他削弱了旎陀罗·笈多推行的国家控制手段中较严厉的方面,提倡非暴力观念,号召用朝觐代替狩猎……他仍然牢牢地站在政治舞台上,尽管他的精神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孔雀王朝以其空前强大的国家权力,完成了多项重要的事业。例如,旃陀罗笈多在全印度修建了发达的道路系统。道路设有驿站,每隔半里建一立柱作标记。阿育王时代又在各条道路两旁植树,隔约3里挖一口井,设立行人休息的处所。在主干道的交叉点附近,设立国家粮仓和仓库,供紧急时使用。此外,为了提高农业产量,帝国还在各地修建了运河和蓄水池,建立了较完善的灌溉体系。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7511]
[color=#6699cc]阿育王石柱[/color][/align]

  为了向民众贯彻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在所统治范围内各地树起许多石柱,刻上诏文,表明自己的决心,希望获得人民的支持。这些诏文是用多种文字写成的,被称为“阿育王诏敕”。这些诏文在西北印度、阿富汗以及东南海岸各地都有发现。有的诏文是刻在磨平的崖岩上的。

  公元前232年阿育王去世 。


[color=#ff9900]阿育王的家庭[/color]

[color=#666666][color=#6699cc]家庭已知的妻子:[/color]善无续(Asamdhimitra) 帝失罗叉(Tisyaraksa,传统上被认为是反面人物)  
[color=#6699cc]子女:[/color]鸠那罗(Kunala) 摩哂陀(Mahendra)[/color]



[color=#ff3366]王朝衰微[/color]

  孔雀王朝的统治是不巩固的。各个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很大的独立性。因此,这个靠武力统一起来的国家是不能长期维持下去的。尽管阿育王在后期推行了宽松的政策。

  孔雀帝国在约公元前232年阿育王去世后,很快就瓦解了,帝国内战频仍,尽管后几位统治者仍定都于原都城华氏城,继续保留着孔雀之名。其势力仅及恒河部分地区。在这个普遍的政治空位期内,最稳定的是印度次大陆的南端地区,阿育王未曾征服的一些王国这时期仍然存在。

  约在公元前187年(或公元前185),孔雀王朝末代国王布利哈德罗陀为其部将普士亚密多罗·巽伽所杀。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7508][/align]

  公元前185年,孔雀王朝灭亡,继之而起的是巽伽王朝。

  到约公元前180年,印度又回复到更常见的地区性独立王国的分治局面之中。

  月氏人、贵霜人等外族相继侵入北印度,但是都没能建立起巩固的统治。在南印度,畔地亚、哲罗、朱罗三国鼎立对峙。

  北印度的笈多王朝(320~540年)开始了印度的古典时期,经济与文化空前繁荣。

  笈多王朝后期,匈奴入侵,在北印度建立了统治。606年,戒日王统一了北印度,中国高僧玄奘访问了戒日王的国家,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即是以这段史实为原型而展开的。



[color=#ff3366]经济的发展[/color]

  孔雀王朝时期生产力有很大提高。铁器的制造和使用已非常普遍。农产品种类增多,农业占有显著优势。纺织、金属加工和造船等手工业都有发展。城市贸易同农村没有联系。印度同中国、两河流域、埃及等地有较活跃的贸易关系。



[color=#ff3366]行政司法[/color]

  国王是最高权威。下有第一大臣和王子辅佐朝政。另外还有财政大臣和总税务官。设有大臣会议,以供咨询。边远重要地区设总督统治。总督通常由王子担任。从中央到地方设有各级官吏。全国共分 4个省(或5个省)。省下设区。地方官吏任期5年。村社是国家的基层单位。村社头人管理村社的行政事务,并负责税收。城市设一最高长官,负责全面事务,下设 6个 5人小组,分管工艺、外事、征税、商品销售等业务。

  司法系统分为最高法院和地方法院,大法官负责最高法院。地方法院按行政区划分,共为 4级。最低一级的法院由村社行政人员和长老组成。



[color=#ff3366]奴隶制特点和税收[/color]

  孔雀王朝是一个奴隶制国家。其特点是普遍存在着家庭奴隶制,似乎并没有大规模地使用奴隶。只是在村社、矿山和行会中使用奴隶。最普通的奴隶称之为达萨-布尔塔卡。

  国家的税收主要来自于土地税,小部分来自国内外贸易税。土地为国王所有,多数学者认为国王是土地的唯一主人。少数学者认为当时存在着私人土地所有制。土地税一般是收获物的1/6,有时高达1/4,或低至1/8。在城市中,还征收出生税和死亡税等。国家控制着部分地区的灌溉系统;多数灌溉系统则由农村公社控制。不过,有一种观点认为国家控制着全部的灌溉系统。




[color=#ff3366]军队[/color]

  旃陀罗笈多统治时期(约公元前324年——前300年),其军事力量已经相当强大。 孔雀王朝为加强对各地的控制,还修筑四通八达的驰道。国家有60万步兵,3万骑兵、9000只战象。军队共分 5个部门-船队、后勤、步兵、骑兵、战车和战象。总司令掌管军事事务。




[color=#ff3366]国王一览(大约在位时份)[/color]

  [color=#6699cc]旃陀罗笈多:前322年 - 前298年

  瓶头王(宾头沙罗):前297年 - 前272年

  阿育王:前273年 - 前232年

  十车王:前232年 - 前224年

  沙姆婆罗蒂:前224年 - 前215年

  沙里苏卡:前215年 - 前202年

  提婆伐曼:前202年 - 前195年

  萨塔陀拉:前195年 - 前187年

  布柯提婆陀:前187年 - 前185年[/color]




[color=#ff3366]名称的来源[/color]

  一种说法是由于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一个养孔雀的家族,因此,后来人们把旃陀罗笈多建立的王朝叫孔雀王朝。也有一说“孔雀”一词来源于其梵语发音(mayūra)与旃陀罗笈多的母亲的名字发音相近。[/color]









[align=center][b][size=5][color=#000000]巽迦王朝[/color][/size][/b][/align]

        [color=#669900]取代孔雀王朝的印度王朝。公元前185年幼孔雀王朝部将普沙密多罗。巽迦在摩揭陀建立,都城摩揭陀。该王朝反对佛教。将与只限于恒河中下游地区。公元前73年被甘婆王朝取代。[/color]





[align=center][b][size=5][color=#000000]甘婆王朝[/color][/size][/b][/align]

   [color=#669900]  取代巽迦王朝的印度王朝。自阿育王死后不久,安达罗和羯陵迦宣告独立,成为南印度大国,孔雀王朝衰落,版图缩小。公元前二世纪初和中叶以后,巴克特里亚以及安息人、塞人侵入西北印度。 巴克特里亚希腊王国灭亡。公元前75年,巽伽王朝末王为一女奴所杀,出身婆罗门的伐苏迪跋(属甘婆族)夺得王位建立甘婆王朝。公元前30年,甘婆王朝为南印的安达罗灭亡。[/color]





[color=#000000][align=center][b][size=5]安达罗王朝[/size][/b][/align][/color]

       [color=#669900]取代甘婆王朝的印度王朝。位于印度半岛南部。南印度并立的新王朝还有羯陵迦王朝。公元前232年,阿育王死后不久,宣布独立,脱离孔雀王朝,公元28年灭甘婆王朝。公元一世纪为贵霜王朝兼并。贵霜王朝时期(约公元1——3世纪),印度西北部的牛建陀罗与北印度的秣亮罗曾是贵霜王朝时期的两大雕刻中心。此外,在安达罗王朝统治下的南印度阿默拉沃蒂,佛教雕刻自成一派,与键陀罗、秣菟罗鼎足而三,成为这一时期三大艺术中心。[/color]









[align=center][b][size=5][color=#000000]贵霜帝国[/color][/size][/b][/align]

[color=#ff3366]帝国疆域[/color]

  [color=#669900]贵霜帝国(Kushan Empire)古国名。在其鼎盛时期(105年-250年)疆域从今日的塔吉克绵延至里海、阿富汗及印度河流域。贵霜帝国在迦腻色伽一世和其承继者统治之下达至鼎盛,曾拥有人口百万士兵二十多万,被认为是当时欧亚四大强国之一,与汉朝、罗马、安息并列。

[color=#6699cc][align=center]公元二世纪初的贵霜帝国[/align][/color]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7516] [/align]


[color=#ff3366]帝国建立[/color]

        由被大月氏征服的大夏贵霜部落建立。大月氏属突厥游牧部落,初居中国西部敦煌祁连山一带。公元前170年左右被匈奴击败,西迁中亚阿姆河流域。公元前125年征服巴克特利亚(大夏),统治整个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将大夏部族一分为五,迁往东部山区,设五部翕侯统治,各翕侯应该是原大夏的贵族,贵霜是其中一部。公元一世纪中叶贵霜部翕侯丘就却统一五部,建立贵霜帝国。公元二世纪中期,疆域西起咸海,东至葱岭,南包括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形成连亘中亚和北印度的庞大帝国。定都布路沙布罗(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帝国中心是“丝绸之路”的枢纽,也是佛教中心。中国高僧法显曾到此。公元二世纪后开始衰落。五世纪(公元425年)遭嚈哒人(白匈奴)入侵灭亡。唐代高僧玄奘西游时还曾听闻贵霜帝国。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7517]
[color=#6699cc]贵霜人石像[/color][/align]



[color=#ff3366]帝国的兴衰[/color]

   公元前140年,月氏人南下到大夏,当时月氏人有五个部落,每个部落有一个酋长,称为翕侯,公元前一世纪初,五翕侯中的贵霜翕侯丘就却(约公元16-65年)消灭其他翕侯,统一五部落,建立起贵霜国家,丘就却又南下攻击喀布尔河流域和今克什米尔地区,后定都为高附(今喀布尔),初步奠定了帝国的基础。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7518]
[color=#6699cc]卡德菲兹一世,贵霜首位国王[/color][/align]

  60年代,贵霜已统治索格狄亚那、巴克特里亚、喀布尔、坦叉始罗、犍陀罗、罽宾,可能还有西旁遮普。其后,无名王索特·麦格斯时期,贵霜向西扩展至赫拉特,控制了整个河间地区,并羁縻了康居和大宛。公元90年,贵霜王因求汉公主,被班超拒绝,遣副王谢率军七万攻超,为超所败,纳礼求和。班超一直不知贵霜王名,仅以“月氏王”呼之。2世纪初阎膏珍即位,再次征服印度西北部,在中亚将势力范围扩展至花拉子模,吞并锡斯坦,国势大张,形成中亚的一个庞大帝国。

  帝国版图东起巴特那,西达赫拉特,南至纳巴达河,北尽咸海。都城迁至白沙瓦。183~199年,胡毗色伽二世在位期间,对中亚的控制减弱,康居、大宛摆脱羁縻,呼罗珊、花拉子模也脱离贵霜统治。衰败迹象已经显露。约213年,波调即位,贵霜势力在中亚有所扩展,一度重新控制花拉子模,并同亚美尼亚库斯诺依斯结盟共抗萨珊王朝。229年,他遣使至魏奉献。233年,萨珊王阿尔达希尔一世率军攻克锡斯坦后,经呼罗珊入花拉子模,接着攻入索格狄亚那、巴克特里亚、喀布尔、坦叉始罗,给贵霜以致命打击。波调死后,贵霜仍保持着印度河以东地区的统治。

  贵霜政权在婆苏提婆死后,日益衰落。至公元3世纪已分裂为若干小的公国,其年代和历史是非常模糊的。这时西亚的萨珊波斯兴起,开始向中亚、阿富汗和印度扩张,贵霜的势力益削。至公元4世纪,东印度的笈多帝国兴起后,再次统一北印度。这时西北印度贵霜诸王公的残余势力,便处于笈多帝国的控制之下。在大夏故地的大月氏人仍保持独立,后来(至公元5世纪)不断受到嚈哒(白匈奴)的侵犯。大月氏在大夏(今阿富汗境内)的残余小国,一般认为在公元425年为嚈哒所灭。



[color=#ff3366]经济文化[/color]

 [color=#669900] 贵霜时期,中亚兴起一批新的城镇。灌溉技术有显著发展,手工业有较大发展。贵霜常派使者往罗马和中国。恒河河口、印度西海岸、索格狄亚那,巴克特里亚、喀布尔等地的贸易市场十分繁荣。贵霜成为中国丝绸、漆器,东南亚香料,罗马玻璃制品、麻织品等贸易物资的中转站;贵霜则输出胡椒、棉织品和宝石等。控制商路所获厚利为贵霜迅速勃兴提供了经济保障。[/color]


[color=#ff9900]迦腻色伽统治时代[/color]

  极盛时代:迦腻色伽统治时代(约公元78~101年或102)这一时期,贵霜进一步向印度扩张,其势力已达到恒河的中游地区。传说迦腻色伽曾对沙祇城和华氏城进行过远征。通过迦腻色伽多年的对外扩张,建立起一个纵贯中亚和南亚的庞大帝国。其领土的范围包括中亚的锡尔河与阿姆河直到波罗奈以西的北印度大半部地区,形成为与罗马、安息、东汉并列的四大帝国之一。帝国的首都由中亚迁至富楼沙(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由于帝国中心的南移,使富楼沙成为周围达四十余里的“城郭端直,民户殷多”的大城市。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7519]
[color=#6699cc]迦腻色伽一世金币年[/color][/align]


[color=#ff9900]崇信佛教[/color]

  迦腻色伽崇信佛教。贵霜帝国佛教迅速传播,丘就却、迦腻色伽都是佛教的赞助者。迦腻色迦信奉大乘教派,从此印度佛教以大乘为主。两汉三国时,外国僧人半数以上来自贵霜领地,他在首都建立起极其壮丽的寺院和佛塔。我国东晋高僧法显巡礼印度时曾亲眼看到过这些雄伟的建筑物。他慨叹地说:“凡所经见塔庙,壮丽威严都无此比。”在迦腻色伽时期,传说在迦湿弥罗(又译为罽宾或湿婆,即克什米尔)曾举行过佛典的第四次结集。胁尊者召集500高僧,世友为上首。经这次结集,使经、律、论三藏各成10万颂,共960万言。当东印度佛教已不是那么兴旺的时候,西北印度的富楼沙却成了佛教的中心。


[color=#ff9900]保护学术[/color]

  迦腻色伽保护学术。在他的宫廷里有著名的佛教哲学家马鸣、胁尊者和世友,还有著名的医生阇罗迦和著名的建筑师阿基西劳斯。后者即在富楼沙所建的大佛塔的希腊建筑师。

  贵霜地处东西方交通要道,而且贵霜帝国出自文明水平不高的游牧部族,加之境内又有各种文化传统、宗教信仰迥然相异的民(种)族,这就为东西方文化在其境内融合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融合希腊、印度传统的犍陀罗艺术即产生、发展、成熟于贵霜时代。贵霜的文化艺术和建筑对中亚有很大影响。犍陀罗艺术于魏晋时期沿丝路传入中国。


[color=#ff9900]对宗教兼容并包[/color]

  迦腻色伽虽然崇信佛教,但并不排斥其他宗教。在他的钱币的背面可以看到希腊的、苏美尔的、埃兰的、波斯的和印度的神像。这一方面反映了他对宗教的兼容并包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所统治的帝国是广大的。贵霜帝国的建立,为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来往和文化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color=#ff3366]历代君主[/color]

 [color=#6699cc] Heraios (1年-30年)

  卡德菲兹一世 (丘就却)(30年-80年),首位贵霜皇帝 / (45年~77年)

  Vima Takto, ( 80年- 105年) “无名王”索特尔·麦格斯(意为伟大的救世主)

  卡德菲兹二世(阎膏珍)77年~101年)/ (105年- 127年)

  迦腻色伽一世(144年~173年)/ (Kanishka I) (127年- 147年)

  Vāsishka (151年- 155年)

  迦腻色伽二世(???~182年)/ 胡维什卡(Huvishka)( 155年- 187年)

  韦苏提婆一世 (191年-225年),贵霜王朝最后一个君主

  迦腻色伽二世(226年-240年)

  Vashisha (240年 - 250年)

  迦腻色伽三世 (255年 - 275年)

  韦苏提婆二世 (290年-310年)

  Chhu (310年? - 325年?)

  Shaka I (325年 - 345年)

  Kipunada (350年 - 375年)[/color]
  由于过去历史学家不能解读佉卢文,而各国的史料的内容又有矛盾,所以,过去一直都未能就贵霜王朝的各个君主整理出一个有系统的列表出来。



[color=#ff3366]贵霜帝国不是大月氏民族建立[/color]

  据最新的史料证明,大月氏建立贵霜帝国是一种历史误解,大概的脉络是:大月氏迁徙到阿姆河流域,打败了原在当地的大夏人,并把大夏部族一分为五,迁到东部山地,设五部翕侯统治,各翕侯应该是原来的大夏人贵族,贵霜是其中的一部。约公元1世纪40年代时贵霜翕侯丘就却灭其他四部,并且重新打败月氏。其子阎膏珍将疆域扩大,建立了贵霜帝国。
[/color]










[align=center][b][size=5][color=#000000]笈多王朝[/color][/size][/b][/align]


[color=#ff3366]笈多王朝(约320~540)   Gupta Dynasty[/color]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7524] [/align]

      [color=#669900]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疆域包括印度北部、中部及西部部分地区。首都为华氏城(今巴特那)。

  公元4世纪初北印度小国林立,摩揭陀国王旃陀罗·笈多一世(约320~330在位)据华氏城为首都,建立笈多王朝。

  沙摩陀罗·笈多(海护王,约330~380在位)采取武力征服政策,统一了北印度。此外,海陆并进南下征服奥里萨、德干东部,直抵帕拉瓦王国首都建志。

  旃陀罗·笈多二世(超日王,380~415在位 )征服乌阇衍那的塞种州长国,夺取马尔瓦、卡提阿瓦和信德。除西旁遮普和克什米尔外,北印度尽入笈多王朝版图,笈多王朝至此达到鼎盛时期。

  鸠摩罗·笈多一世(415~455在位)时代,笈多王朝尚能保持北印度安定局面。

  塞建陀·笈多在位期间(455~467 ),嚈哒人首次南侵笈多,他调集兵力击退敌人,保卫印度免于灭亡。但佛陀·笈多以后(约500)发生经济危机,各地封臣叛离中央,国家陷于分裂。嚈哒王托拉马纳和米西拉库拉卷土重来,吞并笈多王朝大部分领土,严重破坏北印度政治经济文化,促使其瓦解为许多封建小国,北印度再度处于政治分裂局面。

  笈多王朝是中世纪印度的黄金时代笈多王朝时期,大乘佛教盛行,印度教兴起。信仰毗湿奴、湿婆和梵天等三大主神的三大教派广泛流行。笈多诸王虽都信奉印度教,但为缓和民族及教派之间的矛盾,采取宗教兼容政策,放任各派宗教自由发展。大乘佛教中心那烂陀寺,成为印度中世纪前期的宗教和学术文化中心。笈多时期农业生产有了相当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表现在炼铁、棉纺织业和造船上。对外贸易比较活跃。另外,在梵文文学、绘画、雕刻、建筑艺术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color]

[align=center][color=#6699cc]笈多王朝的扩张[/color]
[attachment=11327525] [/align]



[color=#ff3366]建立[/color]
[color=#6699cc]
  公元三世纪以后,贵霜帝国逐渐衰落,南亚次大陆的西北部和北部地区分裂成许多小国。这些小国一部份被笈多王朝统一,另一部份则被北方的嚈哒人(白匈奴人)所灭。当时恒河上游地区一个小国君主室利笈多(Śri-Gupta)家族逐渐强盛,制服附近小国并自称“摩诃罗阇”(Mahārāja),意为众王之王。

  室利笈多之孙,旃陀罗笈多一世时,势力更盛,约在308年,旃陀罗笈多娶当地著名部族离车公主鸠摩罗提毗为妻,离车族统治华氏城及附近地区,旃陀罗笈多因婚姻关系继承了华氏城,令笈多家族实力大增。320年,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笈多王朝,定都吠舍离(今巴塞尔城)。


[color=#ff3366]强盛[/color]

  五世纪初月护二世超日王在位时,是笈多王朝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时期,不过,这种繁荣,仅延续了二十年左右,此后,国势便处于守成的局面。

  旃陀罗笈多一世(Candragupta I)在位十六年(320-335年),为新兴王国奠定牢固基础,使附近一些小君主国逐渐臣服,以致今比哈尔邦的大部份、北方邦、孟加拉邦都处于王朝之统治下。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7526][/align]

  旃陀罗笈多一世之子沙摩陀罗笈多(Samudragupta)(335-380年)开始大规模向外扩张,征服恒河上游地区及印度河流域东部地区,然后回师东进,征服恒河下游及三角洲,最后挥师南下,进抵奥里萨及德干高原东部,甚至南印大国帕拉瓦王国也臣服于笈多王朝并纳贡,势力直抵苏门答腊及爪哇。沙摩陀罗笈多文武全才,被称为“卡维罗阇”,即诗人国王。

  沙摩陀罗笈多之子旃陀罗笈多二世(Candragupta II)(380-413年),笈多王朝达到极盛期,他被称为“毗克罗摩阿迭多”,即“超日王”(Vikramāditya),纳伽人(贵霜人后裔)势力被征服。在西方面对三大势力,分别是西北印度河流域以东地区的马拉瓦人及卡提阿瓦人,他们臣服于笈多王朝。西部沿海地区古吉拉特的塞种人,与笈多王朝敌对。西南部德干地区的伐迦陀迦王国,超日王以自己的公主普拉巴瓦蒂笈多下嫁其国王楼陀罗西那二世,两国同盟。超日王在西方主要与南北修好,集中攻打塞种人的国家。388年起,超日王先后征服马尔瓦、古吉拉特及卡提阿瓦,领土扩至阿拉伯沿岸,控制北印度东西海岸的城市及港口。另把首都迁至华氏城(今巴特那),并在马尔瓦建立行宫。


[color=#ff3366]衰落[/color]

  超日王之子鸠摩罗笈多一世(Kumāragupta I)(415-455年)在位期间,国内矛盾激发,那马达河流域的普士亚密多罗人叛乱,国王派太子塞建陀笈多(Skandagupta)率军镇压,几乎被败。

  战争间,鸠摩罗笈多一世逝世,塞建陀笈多(455-467年)继位并成功镇压叛乱。未几,嚈哒人来袭,由西北印侵入,塞建陀笈多再率兵击退敌人。开头还能抵抗一阵,后来就无法抵御,国势日颓,民穷财尽,以致不得不藉改革货币来维持现状。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7527]
[color=#669900]石窟壁画[/color] [/align]

  塞建陀笈多死后,内部分化及外族入侵更盛,当时嚈哒人灭了印度河上游残余的贵霜势力,嚈哒国王头罗曼成以犍陀罗为据点大举入侵印度,笈多的地方统治者反与嚈哒人结盟,嚈喡人在500年前后进占朱木拿河及恒河流域。丧失西印,宣告笈多王朝的实际终结。最后,仅在摩揭陀、阿逾陀一带,保持残局,是为后笈多王朝。

  517年,头罗曼成出征回朝中死去,其子摩酰逻矩罗(即密希拉古拉,517-542年)继位,再侵印度,531年抵瓜廖尔城,在那里建太阳神庙,并立石歌功颂德,但不久被马尔瓦的耶输陀曼击败,退至印度河以西地区。

  摩酰逻矩罗死后,嚈哒人对印度的统治瓦解,567年,萨珊波斯与突厥人夹击下更灭了嚈哒国。

  嚈哒国的入侵对印度经济政治造成严重破坏,笈多王朝的地方长官自我称王,印度又再次分成诸多小国。



[color=#ff3366]政治[/color]

  笈多王朝时期的印度社会组织仍以农村公社为主,而长期建立的奴隶制度正走到尽头并被封建制度取代。在公元最初几世纪的《政事论》中已提及不要把自由民变为奴隶的要求,并制定释放奴隶的条件,包括能够交回赎金的奴隶应被释放,以出租地他人耕种征收一部份收成取代奴隶制度。

  中国赴印度求法的高僧法显在《佛国记》中透露印度封建系统,指明国王、长者及居士皆拥有大量土地,而他们又把土地及动产捐予寺院僧侣,这种行为为合法手续,从而产生宗教地主。值得注意的是,法显提到依附土地上的民户皆随土地转移,这有别于一般奴隶,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具有封建因素。另有自由农民,他们耕种王地,缴纳租税,欲去便去,欲往便往,与随土地转移的民户形成对比。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7528][/align]

  在政治制度方面,笈多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最高统治者是大王,皇亲贵族及婆罗门高僧做重臣及王室顾问。全国分若干省,省下设县,省总督多由大王任命王子或其他亲属出任,县级地方官由总督任命及管辖,协助国王进行统治顾问大臣及各级官吏,都从国王处领薪。

  笈多王朝(320~500)是封建制的完成时期。笈多王朝时期国王赐给官吏、贵族、寺院的封地逐渐演变为世袭的私有领地,封建采邑制度至此形成。封地领有者往往将君主封赐的领地再分封赏赐给自己的臣属。封地的层层再分封形成等级制的附庸臣属关系。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7529][/align]

  在封建化的过程中,印度的种姓制度也发生变化。原属吠舍下层的村社自由农民地位下降,与首陀罗日益接近。他们与首陀罗和不可接触者是封建依附农民的主要来源。社会制度从种姓制逐渐分化,形成为类似中国的门阀制。即在原来的种姓中,依据职业的不同,又分出许多姓阶来,并且是世袭的,所谓‘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每一姓阶之间,不得互通婚媾,从而使姓阶制度更为巩固。而且姓阶愈分愈多,数以千计,这就使得农村公社的残余,长期不能改变。因为每一公社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附属有一整套手工业行业。这一制度,即使到了后来变化也是不大的。

  以上的变化,对当时的文化,如宗教、哲学等等,都发生了一定的影响。



[color=#ff3366]经济[/color]

  超日王重视水利灌溉,特别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促使北印度农业发展,推动铁农具使用,谷物种植包括大麦、小麦、水稻、黍米、豆类、芝麻等。经济作物包括棉花、大麻、甘蔗、亚麻、生姜,另有蔬果培植,家畜业包括黄牛、水牛、骆驼、驴、绵羊及山羊,并且把著名的棉花种植引入其他邻近国家。

  笈多王朝的手工业同样发达,包括棉织、丝织、毛织、武器制造、金属制造、珠宝首饰、采矿冶金等、另造船业极盛,以产多桨帆船著名。贸易交换多为贵族之奢侈品,与亚欧非多国有来往。在印度发现大量罗马、大夏(巴克特里亚)及萨珊波斯之货币。超日王主力向西发展,这与争夺西方出海口及控制西北商路有直接关系。

  印度处于欧亚大陆中间。东方以恒河口的耽摩粟底港(今西孟加拉的米德纳普尔县的塔姆卢克港)为出海口.与东南亚及东亚诸国贸易,并于印度支那及马来群岛建立商业殖民地。西方以古吉拉特港口出阿拉伯与东非及波斯湾诸国贸易。陆路以西北部印度河流域出,北上中亚地区与丝绸之路连接,西通欧洲东至中国。输出棉花、谷物、细布、挂毡、首饰、香料、靛蓝、象牙等。输入各国珍奇、丝绸、茶叶、白铜、瓷土、肉桂及黄莲等。



[color=#ff3366]文化[/color]

  笈多王朝时印度教兴起,大乘佛教盛行,然宗教可自由发展,大臣和将领就有信奉佛教及湿婆教。大乘佛教中心那烂陀寺由鸠摩罗笈多一世修建,其后成为笈多文化的学术中心。

  笈多朝初期,信奉婆罗门教,对佛教并不重视。当时佛教对统治者的态度,像《涅盘经》中所表示的,只要求国王给予外护就可以了。从佛教立场来谈政治的《王法正理论》,也只希望统治者常常与沙门婆罗门咨询政事。这里用了‘沙门婆罗门’字样,没有单独提出佛教来,与龙树作《宝行王正论》的情形已大不相同。那时龙树完全站在佛教立场,要国王不亲近崇奉外道,因为案达罗国王信仰佛教对龙树十分尊重的缘故。现在的情况,笈多国王仅是对佛教不排斥而已,因此,说话的口气就不能那么硬了。但是,真谛译的《婆薮盘豆传》中说到世亲很得正勤日王和新日王两代的信仰(笈多王朝帝王除以笈多为名外,还以阿迭多──日为名),特别是新日王跟世亲受过戒,正勤日王的妃子随世亲出了家,后来新日王和他母亲又请世亲常住于阿逾陀。

  另外,玄奘到印度,按照传闻记录了那烂陀寺建造的历史,说该寺建立的历史很早,开始于笈多朝的帝日王(即塞建陀笈多王),后来觉护王、幼日王等历代国王都有所扩建(觉护王时代已有资料可考,帝日是觉护的前一代,大概相当于塞建陀笈多,这是按世系次序推算而得,并无文献可征)。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27530] [/align]

  从真谛和玄奘所记述的事实看,笈多王朝到塞建陀王时,就开始改变了政策,对佛教已重视起来。这可能与其国势日衰有关,塞建陀王开始还能抵御外侮,并取得一次胜利,曾建婆罗门信仰的大庙庆祝,后来一蹶不振,不得不改变他的宗教政策,藉以振作人心。梵文诗人及剧作家迦梨陀娑更成为超日王王宫中的九宝之一,留传有四部诗歌及三部剧作,《云使》以恋人情书的形式描写印度北部山水秀丽;《鸠摩罗出世》是关于湿婆及其妻儿的神话故事;剧作《沙恭达罗》是讲述美丽善良少女沙恭达罗与国王豆扇陀的相爱及误会分开的故事。另外,印度教的神圣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也是在这一时期编成。

  建筑方面以阿旃陀石窟及爱罗拉石窟为经典。前者位于今马哈拉施特拉邦奥藩加巴德县之阿旃陀村附近,开凿于瓦古尔纳河谷的花岗岩壁上,共二十九个洞窟。于公元前一世纪至650年间建成,当中有四座佛殿及二十五座僧房,充分表现印度风格。室门依地势建造,上有飞檐雕楣,下有石柱林立,有各类壁雕,多来自佛教传说,然而却洋溢生活气息。爱罗拉石窟距奥藩加巴德十六公里,建于三世纪,完成予1300年,包括佛教、印度教及耆那教三种宗教庙宇,香火不断。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7531] [/align]

  另外在天文、数学、医学、冶金方面有巨大成就,王朝后期的数学及天文学家亚利雅巴达算出圆周率至小数位后四个字,并认定地球自转。1881年发现的笈多王朝手稿巴赫沙利包括了不定方程、不尽根迫近等的算术问题。超日王历(纽克拉摩帝特亚历)始于公元前57年是大多数印度教徒的历法。

  在超日王时期,中国高僧法显游历印度 ,著有《 佛国记》(原名《历游天竺记传》),有些印度僧人也在此时来到中国。



[color=#ff3366]世系[/color]

  [color=#669900]旃陀罗笈多一世(Candragupta I),(320-335年;320年建立笈多王朝),室利笈多之孙

  沙摩陀罗笈多 (Samudragupta),(335-380年),旃陀罗笈多一世之子

  旃陀罗笈多二世(Candragupta I I),又名“超日王”(Vikramāditya),(380-413年),沙摩陀罗笈多之子

  鸠摩罗笈多一世(Kumāragupta I),(415-455年),超日王之子

  塞建陀笈多(Skandagupta),(455-467年),鸠摩罗笈多一世之子

  那罗僧诃笈多,(467-473年)

  佛陀笈多,(?年)

  补卢笈多,(?年)

  毗湿奴笈多,(540-550年)[/color][/color]










[align=center][b][size=5][color=#000000]戒日王朝[/color][/size][/b][/align]


   [color=#ff3366]戒日王朝(612~约647)   Harsha Dynasty [/color]

  [color=#669900]公元7世纪统治北印度的封建王朝。又称羯若鞠羯国或称曷利沙帝国。为戒日王(606~约647在位)所建,故名。其版图包括除克什米尔、信德、西旁遮普之外的北印度。首都为曲女城(今卡瑙季)。

  7 世纪初北印度陷于政治分裂,出现两大敌对的政治联盟。曷利沙的普西亚布蒂王朝与曲女城的穆克里王朝联姻结盟,对抗孟加拉的高达族国王设赏迦与摩腊婆王担提婆笈多的联盟。606年,曷利沙大臣般底拥立曷利沙·伐弹那(即戒日王喜增),号尸罗阿迭多。戒日王即位后,与迦摩缕波王巴斯卡拉跋摩结盟,收复曲女城。612年,曲女城与曷利沙正式合并为戒日王国(即羯若鞠羯国)。

  620~643年,戒日王南征德干失败,从此放弃征服南印度的企图 。636年以后,征服孟加拉、比哈尔和包括戈康达在内的奥里萨,建立对摩揭陀的统治。

  戒日王朝时代是印度封建制度最后确立的时期。国王为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不仅直接占有大部分土地,还赐封给寺院、官吏、王公贵族以采邑。封建赐地分为两类:一类是割免国家赋税的教田或“福田”,是封建帝王永久赐赠给高级婆罗门、佛教高僧、印度教神庙、佛教寺院的封邑土地。另一类是封赐给世俗高级官僚贵族,作为俸禄或服务报酬的职由或禄田份地。被封赐的村社变成新兴封建领主的私有领地,原来由国家直接管辖和控制的自由农成已经沦为向封建领主交租纳税、受其管辖的封建依附农民。封建采邑制行以确立。

  国有土地的大量分封和再分封造成王权削弱,促使封建领主脱离中央权力的控制。

  戒日王朝建立一套“刑政甚肃”的等级制官僚机构。中央政府由大臣会议辅佐戒日王进行统治。戒日虽以“文治、仁政”闻名于世,但刑法比笈多王朝严酷。他重视利用宗教进行封建统治,倾向于大乘佛教,并支持中国唐朝玄奘在印度的宗教活动。在位40余年中,在钵罗耶迦举行过6次五年一度的佛教“无遮大会”。采取佛教与印度教兼容并包的宗教政策。当时占优势的是印度教,佛教开始衰落。

  封建制度的确立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各地出现“稼穑殷盛”的景象。沿海港口和与对外贸易有密切联系的城市工商业仍继续保持繁荣,但恒河流域许多古城的工商业和货币经济更加萧条。

  玄奘访印促进了中印两国人民的了解。从641年开始 ,戒日王朝多次遣外交使臣通聘唐朝,唐太宗相四次派王玄策等率外交使团访印。

  约647年,戒日王逝世,国中大乱,宰相阿罗那顺篡位,戒日王朝崩溃。北印度表面上的统一宣告结束。[/color]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7532] [/align]










[align=center][b][size=5][color=#000000]莫卧儿王朝[/color][/size][/b][/align]


    [color=#6699cc]  [color=#ff3366]莫卧儿王朝(1526~1857) Mughal Dynasty

  1526~1858年统治南亚次大陆绝大部分地区的伊斯兰教封建王朝。[/color]


  [color=#669900] 莫卧儿王朝,又名蒙兀儿王朝、莫卧儿帝国。是巴布尔建立的印度朝代。该帝国的官方语言是波斯语,但是统治者是有突厥血统的蒙古人,是帖木儿(Timur Lenk)的后裔,信奉伊斯兰教。

  印度半岛北部的伊斯兰教古国。十三世纪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帝国分裂后,其后裔帖木儿建立了帖木儿帝国。十五世纪末,帖木儿帝国分裂后,帖木儿的后裔巴卑尔被乌孜别克人逐出中亚,率军南下占领阿富汗,1526年侵入印度北部灭德里苏丹国后所建。

  巴布尔逝世后,其子胡马雍在1540年为苏里王朝的舍尔沙战败,被逐出印度,但是他随即重整兵力,于1555年乘苏里王朝内乱之机卷土重来,恢复了帝国。自第三任皇帝阿克巴一直到第六任奥朗则布统治时期是莫卧儿帝国的鼎盛时期,疆域达到顶峰,经济繁荣。奥朗则布皇帝驾崩后,莫卧儿帝国开始衰退。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爆发之后英国击败西帕衣团,并彻底毁灭已经衰弱的帝国,在印度独霸一方。

  莫卧儿帝国的上层建筑是穆斯林的,而基础则是印度教的。波斯语是宫廷、公众事务、外交、文学和上流社会的官方语言。[/color]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7533] [/align]




[color=#ff3366]王朝简史[/color]

  [color=#669900]1529年:巴布尔占领孟加拉。
  1530年:胡马雍继承皇位。
  1531年:西班牙海军攻击第乌。
  1535年:胡马雍皇帝允许葡萄牙人在第乌定居建造城堡。在古吉拉特发生起义。
  1536年:古吉拉特君主Bahadur Shah击败莫卧儿军队。
  1538年:拿那克逝世。胡马雍占领孟加拉的Gaur城。
  1538年:舍尔沙成为君主(直到1545年)。
  1539年:舍尔沙在Chausa剿灭胡马雍的军队。在此之后,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莫卧儿皇帝恢复权位之后运用了这些改革。
  1540年:舍尔沙第二击败莫卧儿军队;葡萄牙人在果阿和第乌建立宗教裁判所;胡马雍逃亡阿富汗和波斯,1555年才回国。
  1542年:阿克巴出生。
  1543年:舍尔沙占领Mârvar和Sind等地区。
  1739年:纳迪尔·沙阿带领的波斯军队打败莫卧儿军队。
  1753年:普拉西战役。
  1760年:伯拉里加特战役。[/color]



[color=#ff3366]王朝兴衰[/color]

  1526年,中亚封建主蒙古-突厥族后裔巴布尔入侵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巴特战役中战胜洛迪苏丹,宣布为印度斯坦皇帝,标志着莫卧儿王朝统治印度的开始。之后,巴布尔又经过1527年的坎努战役和1529 年的戈格拉战役,统一了北印度。1530年,胡马雍继位 (1530~1556)。1540年,胡马雍在曲女城莫卧儿王朝战役中为比哈尔阿富汗酋长舍尔沙击败,流亡波斯和阿富汗,莫卧儿王朝在印度的统治暂告中断。1555年,胡马雍重征印度平原,占领德里和亚格拉,恢复了莫卧儿王朝在印度的统治。1556年,阿克巴继位,实行了进步的内政改革,采取宽容的宗教政策,扩大了莫卧儿王朝统治印度的社会、政治基础。他建立中央集权制,开疆拓土,统一了次大陆广大地区,推动了印度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7534] [/align]

  到查罕杰(1605~1627在位)和沙·贾汉(1628~1658在位)时代,莫卧儿王朝国势日盛。文化艺术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艺术特点,是民族传统与中亚及波斯艺术相结合,举世闻名的泰吉·玛哈尔陵,可以作其典型代表。

  奥朗则布统治时期,向南印度进行军事扩张,王朝版图几乎囊括了整个南亚次大陆。但他强制推行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并恢复对印度教臣民迫害的政策,因而引起拉杰普特封建主、锡克教徒及马拉特人的激烈反抗。奥朗则布死后,各省总督纷纷独立割据,莫卧儿帝国陷于四分五裂。1740~1761年期间,德里的莫卧儿皇帝先后成为入侵印度的波斯人、阿富汗人及马拉特封建王公的傀儡,莫卧儿王朝名存实亡。1764年,莫卧儿皇帝阿拉姆沙在布克萨尔战役中投降英国东印度公司,莫卧儿王朝沦为英国殖民者的附庸,名义上存在到1858年。



[color=#ff3366]中央集权[/color]

  莫卧儿王朝通过阿克巴的内政改革,建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军事官僚政治体制。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由 4名重要的大臣辅助。他们是掌握军事的“米尔·巴克希”,主管宗教、司法的“萨德尔-乌斯-苏杜尔”,掌握财政、税务的“迪万”,管理工厂、仓库的“米尔·萨曼”。此外,还有私人秘书等重要官员。仍保留宰相“瓦齐尔”的职位,但无实权。

  全国划分为15个“苏巴”(即省,奥朗则布时扩大到21个)。主管省政府的省督称“苏巴达尔”或“纳瓦布”,有 4名重要官员协助工作。各省的财政、税务和民事审判官“迪万”名义上由省督管辖,实际上起中央政府监视省督的作用。“帕尔加纳”(县)是农村行政的核心,其行政首长为“阿米勒”。省与县之间设置管辖若干县的“萨尔卡尔”(专区),由执行军事、行政、司法和警备任务的长官“福吉达尔”主管,他在贾吉尔达尔征收田赋时提供军事支持,镇压农民。

  莫卧儿王朝的行政制度实行军事化。从阿克巴开始,将所有文武官吏分为38级,按军事方式编制,其俸禄按品级高低领有大小不等的贾吉尔──军事封建领地。




[color=#ff3366]封建土地制[/color]

  莫卧儿时期有3种土地占有形式,即直属国王的封建领地、贾吉尔达尔的非世袭领地──贾吉尔和柴明达尔制度的世袭领地。直属国王的封建领地约占全国耕地的1/2,主要在德里和亚格拉地区。其收入主要用于维持皇室、宫廷官员和卫队。

  贾吉尔制度早在德里苏丹国家时期就已实施,那时称“伊克塔”。16~17世纪中叶,贾吉尔成为莫卧儿印度土地占有的基本形式。在查罕杰统治时,贾吉尔约占全国耕地的70%,贾吉尔的持有者称贾吉尔达尔。17世纪中叶,莫卧儿印度共有8210个贾吉尔达尔,分上中下三层,分布全国各地,上层68个,由王子和贵族组成,中层 587个,下层7555个。他们彼此之间无隶属关系。贾吉尔达尔对其贾吉尔没有所有权,只有征收规定的田赋和名义上非法实际上合法的各种杂税的权利。贾吉尔达尔持有贾吉尔必须以服军役为条件。

  贾吉尔是非世袭的,甚至是非终身的。但是到奥朗则布统治时期,贾吉尔同柴明达尔制领地渐趋一致。



[color=#ff3366]社会经济[/color]

  莫卧儿社会仍以农业经济为主,农业中商品生产扩大,出现商品粮和棉花、生丝、蓝靛、烟草等经济作物的专业化产区,产品远销欧亚市场。

  莫卧儿时期的手工业十分发达,主要手工业生产的技术水平超过当时欧洲先进国家。手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是封建制经济的作坊和家庭手工业,大型官营作坊的优质产品主要为满足宫廷和贵族奢侈生活的需要,其次才供出口。在一些港口城市,包买商通过预付款项、提供原料并收购其产品等手段来控制手工业者的小型作坊的生产,但尚未出现先进的工场手工业。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商业和外贸的发展。16~18世纪印度的一些主要城市虽仍是封建统治的政治中心和贵族的消费基地,但已开始起着工商业中心的作用。德里、亚格拉、拉合尔、阿默达巴德的城市规模可与当时北京、巴黎、伦敦相比。活跃的商业贸易逐步打破了各地区的闭塞隔绝状态。沿着陆路和水路商道形成许多区域性的国内市场。孟加拉和古吉拉特则是对外贸易最发达的地区,商船往来欧亚非各地及中国。

  商品经济和货币交换的发展促使商人资本的兴起。拥有雄厚货币资本的钱商在各大城市开设钱庄、银行,经营存放款业务。发行期票和汇票。财力雄厚的班尼亚商人种姓充当皇室、贵族及官方的御用商人和财政金融经纪人。但印度这时期的商业资本尚未转化为资本主义性质的产业资本。

  1740~1761年期间,德里的莫卧儿皇帝先后成为入侵印度的波斯人、阿富汗人及马拉特封建王公的傀儡,莫卧儿王朝名存实亡。1764年,莫卧儿皇帝阿拉姆沙在布克萨尔战役中投降英国东印度公司,莫卧儿王朝沦为英国殖民者的附庸,名义上存在到1858年。



[color=#ff3366]帝王列表[/color]

  [color=#ff9900]六大皇帝[/color]:

  [color=#666666]巴布尔 Bâbur (1526年-1530年)

  胡马雍 Humâyûn (1530年-1556年)

  阿克巴 Akbar (1556年-1605年)

  贾汉季,或译查罕杰 Jahângîr (1605-1627)

  沙·贾汗 Shâh Jahân (1627年-1658年)

  奥朗则布 Aurangzeb (1658年-1707年) [/color]


  [color=#ff9900]后期莫卧儿:[/color]

  [color=#666666]巴哈都尔沙 (1707年-1712年)

  贾汗达尔沙 (1712年-1713年)

  法鲁赫西亚尔 (1713年-1719年)

  拉菲乌德达拉贾特 (1719年)

  拉菲乌德道拉 (1719年)

  Nekusiyâr (1719年)

  Muhammad Ibrâhâm (1719年)

  穆罕默德沙 (1719年-1748年)

  艾哈默德沙 (1748年-1754年)

  阿拉姆吉尔二世 (1754年-1759年)

  沙.阿拉姆二世 (1759年-1806年)

  阿克巴二世 (1806年-1837年)

  穆罕默德·巴哈都尔沙 (巴哈杜尔沙二世)(1837年-1857年)[/color]




[color=#ff3366]历史建筑[/color]

  [color=#ff9900]胡马雍陵[/color]

  巴布尔逝世后,遗体被运往当时还在帝国辖区内的喀布尔(现为阿富汗首都)安葬。因此,目前印度境内的第一座莫卧儿帝王的陵墓,是巴布尔之子、第二代皇帝胡马雍(Humayun,1530年-1556年)的陵墓——胡马雍陵(Humayun Tomb)

。 胡马雍陵位于德里东部亚穆纳河畔,是印度次大陆的第一座花园陵墓,在印度建筑史上有重要地位。其墓体状如蹲坐,高大的拱形入口上面是一个球形墓顶,墓的四周环绕着排列整齐的花园。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7536] [/align]



  [color=#ff9900]阿克巴陵[/color]

  阿克巴陵又称“锡根德拉”(Sikandra),位于阿格拉北方约 10公里处,始建于阿克巴大帝逝世前三年,后由其子查罕杰(Jahangir,1605年-1627年)于1613年完成。17世纪末叶,因遭班达尔人侵袭,陵墓内的建筑惨遭破坏,遗留下来的古迹,寥寥无几。现在只留存地下室里的王陵,朴实简单。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7537] [/align]



  [color=#ff9900]泰姬陵泰姬陵[/color]

  通体由白色大理石造成的泰姬陵(Taj Mahal),建于1631—1653,是第五代皇帝沙·贾汗(Shah Jahan,1627年—1658年)为纪念爱妻阿姬蔓·芭奴(Arjumand Banu Begum)而兴建的陵墓。泰姬陵占地甚广,由前庭、正门、花园、陵墓主体以及两座回教堂所组成。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7535][/align]



  [color=#ff9900]阿格拉红堡[/color]

  阿格拉堡是用邻近所产的红色沙岩为主建材,因此又称红堡。 巴布尔1526年打败德里苏丹国的统治者后,就在附近的阿格拉称帝。从此,阿格拉就成为了莫卧儿帝国的政治经济中心,直到其后代迁都到德里为止。作为帝国首都所在地,宫殿和堡垒自然是不可或缺的建筑物。阿格拉堡(Agra Fort)就具备这两种功能,城堡周围护城河长2.5公里,墙高20余米,十分壮观。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7538][/align]



  [color=#ff9900]法第普尔·希克利(胜利之城)[/color]

  法地普尔·希克利(Fatehpur Sikri)原义为胜利之城,是阿克巴大帝于16世纪精心规化的新都城,三面城墙,长6公里,有七座城门,是融合伊斯兰和印度教、耆那教的装置艺术的独特建筑。[/color]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7539] [/align]





[/size][/td][/tr][/table]
[ 此贴被mylord在2010-06-02 03:11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25
  • 灬千ヽ

    派派币 +25

    优秀文章+基础分

灬千ヽ

ZxID:264835


等级: 内阁元老
倾力而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6-02 0
Re:古印度-----各王朝简述
很齐全的内容啊。。很不错的帖子。。已审!
帝城十日

ZxID:1923552

等级: 脱颖而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06-02 0
Re:古印度-----各王朝简述
好齐全啊,很有用哦,O(∩_∩)O谢谢
kisskim

ZxID:5532602


等级: 禁止发言
配偶: 大椿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1-02-12 0
Re:古印度-----各王朝简述
我也搜过关于孔雀王朝的资料还有阿育王。
本来有想发,后来又没发成~~~
这帖子资料很齐全啊 (*^__^*) 嘻嘻……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