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数字有关的成语详解(你知道么?)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4417 回复:9

[人文通史] 和数字有关的成语详解(你知道么?)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tiino

ZxID:7055860

等级: 禁止发言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8-02 0
和数字有关的成语详解(你知道么?)

“一问三不知”的由来

一个人如果什么也不懂,常被斥之为“一问三不知”。那么,这“三不知”从何而来?究竟指的是那“三不知”呢?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有载: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荀文子以为对敌情不甚清楚,不可轻举妄动。他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人一,不亦难乎?”

《青溪暇笔》中也说:“俗谓忙遽曰三不知,即始中终三者,皆不能知也。”

由此可晓得:所谓“三不知”,是指某人对某件事情的开始、经过和结果而言的。


“一字千金”的由来

“一字千金”是用来形容文章写得出奇的好,浑然一体,一个字也改不得。这一成语最早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据书中记载两千多年前,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组织他的门客集体编纂了一部大书——《吕氏春秋》。书成之后,他把“稿本”挂在首都咸阳的城门上,声称有能增删一字者赏给千金。不知是因为这书实在编得好还是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据说,竟没人能够拿走这笔高额的“奖金”。于是,这个故事引出了一个“一字千金”的成语。

还有一种说法:西安碑林内有块《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件隔代合写一碑的奇事: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竟然写了二百年后的唐朝文章!怪事自有根由,这座《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玄奘和尚从印度带回的佛经,由他精心译成后,请唐太宗作序文,再加上太子李治作述记玄奘的谢表。此碑立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当时朝廷要把它用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体来刻碑。长安洪福寺高僧怀仁知道此事后,感到佛教界的光一个地搜集起来,成了这块王羲之字体的《圣教序碑》。传说怀仁在集字过程中,有几个字怎么也找不到,不得已奏请朝廷贴出告示,谁献出碑文中急需的一个字,赏金一千。这就是“一字千金”的由来,后人把此碑的拓本称作《千金帖》。


“十恶不赦”的由来

“十”在语境中表示最多、全了、满了。十恶不赦,那就是恶贯满盈了。“十恶不赦”,常用来形容罪大恶极、不可宽恕的人。古人往往给敌人列上十大罪名,以便出师有名。

其实,“十恶”真有律法规定的十条大罪,始见于一千三百年前的北齐法律。隋、唐把这十条大罪的内容略加增删,正式定名为“十恶”写在法典的最前面,以示严重。以后经历宋、元、明、清各代,都规定犯了“十恶”罪不能赦免。

古代“十恶”罪的内容是:

1.谋反,指企图推翻朝政。

2.谋大逆,指毁坏皇室的宗庙、陵墓和宫殿。

3.谋叛,指背叛朝廷。

4.恶逆,指殴打和谋杀祖父母、父母、伯叔等尊长。

5.不道,指杀戮无辜。

6.大不敬,指冒犯帝室尊严。

7.不孝,指不孝祖父母、父母,或在守孝期间结婚、作乐等。

8.不睦,即谋杀某些亲属,或女子殴打、控告丈夫等。

9.不义,指官吏之间互相杀害,士卒杀长官,学生杀老师,女子闻丈夫死而不举哀或立即改嫁等。

10.内乱,亲属之间通奸或强奸等。

这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其内容一部分在今天是不能接受的。但由于“十恶”成为“不赦”之罪,影响深广,人们一接触到罪恶大、不可宽恕的事情,很自然地就称为“十恶不赦”。


“五花八门”的由来

“五花八门”比喻事物种类繁多,变化莫测,令人眼花缭乱。其实在古时候,“五花八门”各有所指。

“五花八门”原指“五花阵”与“八门阵”,都是古代兵法中的阵法名称,后来一般比喻各行各业暗语。“五花”为:金菊花——卖茶的女人;木棉花——街上为人治病的郎中;水仙花——酒楼上的歌女;火辣花——玩杂耍的;土牛花——某些挑夫。

“八门”为:一门巾——算命占卦;二门皮——卖草药的;三门彩——变戏法的;四门卦——江湖卖艺的;五门平——说书评弹者;六门围——街头卖唱的;七门调——搭篷扎纸的;八门聊——高台唱戏的。

后来人们用“五花八门”泛指各行各业的繁杂和众多,随着时代发展,词义重心发生变化,即由行业之称扩展到其他各种事物。


“退避三舍”的由来


公元前637年,晋国宫廷内乱,太子申生被杀,他的弟弟重耳跑到楚国。楚成王预见到重耳有可能回国获得王位,因此,从楚晋两国的长远关系着想,楚成王不仅不歧视重耳,反而更加热情地对待他。

一天,楚成王举行宴会,酒席间,他问重耳:“公子,你如果返回晋国主持国政,将用什么方式来报答我呢?”

重耳略加思索,说道:“你们楚国美女侍从多得很,金玉也堆成山,要说报答,吃的用的你们都有,我只想到一种报答方式,就是如果将来晋国和楚国发生战争,那我一定会命令晋军先退避三舍。”(古时一舍为30里,退避三舍即向后撤退90里。)

“好,一言为定!”楚成王高兴地说。

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返回了晋国,终于夺得了王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在城濮发生了战争。开始时,晋文公为了实现早先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退避三舍”以示不愿与楚国交战,而楚将不肯罢休,晋文公便举兵攻击,结果大败楚军。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出“退避三舍”一语,原指恪守信用,后来用以表述有意回避对方的锋芒,以免发生尖锐冲突。


“三令五申”的由来

“三令五申”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约束既布,乃设斧钺,即三令五申之。”

宋代曾公亮撰《武经总要》,对“三令五申”有明确记载。所谓“三令”,一令观敌之谋,视道路之便,知生死之地;二令听金鼓,视旌旗,以齐其耳目;三令举斧钺,以宣其刑赏。所谓“五申”:一申赏罚,以一其心;二申视分合,以一其途;三申画战阵旌旗;四申夜战听火鼓;五申听令不恭,视之以斧钺。

“三令”与“五申”的本源及其具体内容原意是在教育将士应该在战阵中或军事行为中明确作战守则。随着时代的变化,“三令五申”的含义也有所改变。诸如我们现在通常的“三令五申”并不是执行它的具体内容,而是再三地向下级命令告诫之义。


“两袖清风”的由来

古往今来,凡为官清廉、不贪钱财者,常以“两袖清风”自誉。说起它的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以权谋私,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巡抚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带有清风!”以示对那些阿谀奉承之贪官的嘲弄。两袖清风的成语从此便流传下来。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
  • 410403025

    派派币 +10

    我很赞同+基础分

若梨花白。

ZxID:7986819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若桃花红
若我一路向北。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08-02 0
  -。-我就素典型的一问三不知。。。



文暖暖

ZxID:8348589

等级: 牙牙学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08-02 0
。。都不知道。。
豆豉

ZxID:8352354

等级: 略有小成
  意與日去,年与時驰。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08-02 0
  还有五颜六色:五颜 五行里的白,红,黑,黄,青. 六色  佛经里的地,水,火,风,空,识六种元素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如高山,湯湯乎如流水~
玖夜爵、

ZxID:8435099


等级: 热心会员
配偶: 千年公、
---- ` 如果二 请深二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08-20 0
这个,之前还真的不知道有这样的典故呢。。。。

宇宙Out蔓

ZxID:12333327

等级: 略知一二
不管言语如何喧哗,我们深处总是沉默的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0-06-28 0
金鱼花火

ZxID:646768


当时明月在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0-06-28 0
长知识了~~
林初弋

ZxID:12116381

等级: 牙牙学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0-07-02 0
长见识了
露西达

ZxID:12332221

等级: 脱颖而出
我们恨了,才知道,恨也是爱!
举报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0-07-07 0
我是文盲额
这些之前都不知道的
写楼主啊
秋波空流转

ZxID:12104730

等级: 牙牙学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1-01-30 0
真的很神奇呢。。。这些之前都不知道的,谢谢楼主分享~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