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百家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4249 回复:7

[人文通史] 帝王百家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yingyue0326

ZxID:5651584

等级: 略知一二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7-10 0
帝王百家
— (灬千ヽ) PS:字数超过1万,还有部分内容未放出,有兴趣的可以下载。感谢楼主支持素材区。 (2009-07-11 17:08) —
帝王百篇之一
元太祖(成吉思汗)
                 ——英雄自古出磨难,一代天骄谁能及
  公元13世纪,一个战火纷飞的世纪。在寒冷而干燥的蒙古高原上,一个叫“蒙古”的游牧民族迅速崛起。在13世纪的历史里,他们的铁蹄踏遍了大半个欧亚大陆,他们用马刀和弓箭建立起了人类历史上空前庞大的蒙古帝国,整个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因他们而改变。而这一切,都是源自一个人,他就是——成吉思汗。
                 战神的降生
  成吉思汗名孛耳只斤·铁木真,1162年夏天出生在蒙古乞颜部的首领也速该家里,他是也速该的长子。在他出生之时,恰逢也速该率领部众打败了塔塔尔人,生擒了塔塔尔人的首领铁木真兀格,为了纪念这次战功,也速该就为刚出生的长子取名为“铁木真”。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名字将在几十年后威震世界。
  这个叫铁木真的孩子,从他降生开始,他的生命就注定将是不平凡的:当他脱离母亲的身体时,手中紧紧握着一块形如矛头的凝血,于是乞颜部的部众纷纷传说,铁木真是手握“苏鲁锭”降生的,他将来必定将成为蒙古人的战神!因为传说中的蒙古战神就是手握“苏鲁锭”长矛的。几十年后,铁木真果然成为了手握苏鲁锭的战神!
  当然,现在的铁木真还只是一个婴儿,成为战神是以后的事情。在他出生的时候,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呢?
  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分布着蒙古、蔑尔乞、塔塔尔、克烈、乃蛮五大部族,称为五大“兀鲁思”。他们彼此之间互不统属,为了争夺牧场、牲畜和奴隶,各个部族之间不断进行着战争,四分五裂的蒙古高原战火绵延,人民痛苦不堪。即使在蒙古内部,还分为乞颜、札答兰、泰赤乌、主儿乞等许多部落。人们期待着有一位强大的可汗能够将蒙古高原统一起来,使人们不再遭受战乱之苦。 
  让我们把目光再投向整个中国。自从1127年强悍的女真人攻陷了北宋的京城——东京以后,他们建立的金国就成为了北中国的主宰,而宋朝则不得不迁往江南,和金人南北对峙。到宋孝宗时,金国与南宋达成了“隆兴和议”,两国正式划定边界,以秦岭、淮河作为宋金之间的国界,南北朝并立的局面最后确定了下来。除了宋、金之外,中国的版图内还分布着西夏、西辽、吐蕃、大理等政权,其中,占据西北的西夏由党项人建立,自元昊称帝自立以来,已存在了100多年;西辽是由契丹残余势力所建立的国家,盘踞在西域和中亚地区;吐蕃诸部居于青藏高原,正处于分裂的状态中;段氏建立的大理国承袭南诏,占据西南一隅,与南宋保持着良好的关系。12世纪中叶的中国,就是这样一个四分五裂的状况。
  至于中国以外的世界,现在离蒙古人还遥远了点,我们暂且不提。
                   苦难的岁月
    传说蒙古人是苍狼和白鹿的后代,而在铁木真的身上,狼的狡黠和坚忍、鹿的顽强和警觉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他的一生中,他曾经遇到过无数的艰难困苦,甚至号称战神的他,也曾经多次战败,但是每次他都能用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强意志和超群智慧从困境中顽强地走了出来,而这不能不说与他少年时代所经历的苦难有关。
  岁月荏苒,铁木真度过了幸福的童年时光,转眼就是九岁了。在这九年里,他的父亲也速该又为他添了五个弟弟和两个妹妹,其中三个弟弟和两个妹妹是他的母亲诃额伦所生,另两个弟弟是也速该的别妻(妾)所生。就在铁木真九岁这年,这个大家庭发生了一场巨大的动荡。也速该为了给长子铁木真定一门亲事,到遥远的弘吉剌部去求亲,结果为铁木真订下了弘吉剌部贵族德薛禅家的长女孛尔帖。在回来的路上,心中高兴的也速该误饮了死敌塔塔尔人的毒酒,最后含恨而终,留下了寡妇诃额伦和几个未成年的孩子。他死后,乞颜部中的泰赤乌人强迫部落中的所有百姓随他们搬走,并带走了全部的牲畜,将铁木真一家孤零零地扔在了空旷的草原上。在几乎一无所有的情况下,铁木真开始学会用坚强的意志和灵活的手段在残酷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当时,年仅九岁的铁木真是家中年龄最大的男子了,他就带着弟弟妹妹们去捕鱼、射土拨鼠、采集野果,就这样,他们全家度过了几年极为艰难的岁月。
  铁木真十二岁那年,发生了一件影响他终身的事情。一天,铁木真带着几个弟弟妹妹在河边捕鱼,结果抓上来的一条鱼被铁木真同父异母的弟弟别克帖儿抢去了,而且还打了向他要鱼的铁木真的亲弟弟哈撒儿,结果为这件事,铁木真觉得必须树立自己的“领袖权威”,于是亲手射死了别克帖儿。诃额伦知道这件事以后,非常愤怒,她将铁木真狠狠地鞭打了一顿,并且伤心地向铁木真讲述了兄弟骨肉之间要和睦、团结的道理。这次经历让铁木真从此以后非常重视骨肉之间的亲情,他的三个亲弟弟后来都成为了他的得力助手,而他的另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别勒古台日后也成为了他的心腹大将,并且都得到了分封。应该说,铁木真日后的成功,与兄弟之间同心协力、生死与共是分不开的,而铁木真成就大业以后,对兄弟同胞也是恩赏有加,比起很多为了皇位稳固杀兄屠弟的帝王来说,他的确算得上是一位极重骨肉亲情的有情有义的帝王了。
  在极度艰难的日子里,铁木真慢慢长成了一个十五岁的少年。他孔武有力、勇猛强悍,射术极精,当时他已能够射下翱翔苍天的大雕了,更重要的是,多年艰苦的生活让他意志坚强、头脑冷静,这对他后来的事业有着极大的帮助。这一年,泰赤乌人的首领塔里忽台知道了他的下落,派出大批人马追杀铁木真,最后寡不敌众的铁木真被他们抓到,押回了营地准备杀了祭天。铁木真趁泰赤乌人不备逃了出来,在老牧人锁尔罕失剌的掩护下,他才得以逃脱泰赤乌人的追捕。这一次经历是铁木真一生最大的一次磨难,铁木真用自己的智慧、冷静和勇气战胜了对手,又一次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苦难的生活并没有让铁木真屈服,相反,在极端艰难与困苦的环境中,铁木真成长了起来。不久,他的名字就传遍了整个草原。他的勇气、智慧和意志让原来离开了他们母子的乞颜部的百姓们又纷纷回到了他们的身边。铁木真,即将在辽阔的草原上显露出他的英雄本色了!
                联合与背叛
  在铁木真的一生中,王汗和札木合是两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在铁木真从弱到强、统一蒙古的过程中,这两个人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他们曾经与铁木真联合,有先后与铁木真翻脸,攻杀铁木真。他们的势力曾经比铁木真大,但最后还是被铁木真一一打败,成为了蒙古草原上的过眼云烟。
  王汗和札木合都和铁木真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王汗原名脱斡邻汗,是铁木真的父亲也速该的结义安答(兄弟),铁木真成年后,为了获得克烈部的支持,认王汗为自己的义父,因此对王汗也以父汗相称。王汗掌管着强大的克烈部,是草原上的一个重要人物。札木合自幼与铁木真相识,两人曾三次结为安答,可谓情义深厚。他掌管着札答兰部,也是草原上的一大枭雄。
  铁木真18岁时,他的新婚妻子孛尔帖在一次战斗中被蔑尔乞人掠去。当时,铁木真的乞颜部力量十分弱小,无法和力量强大的蔑尔乞人对抗,为了夺回妻子,他请求王汗和札木合出兵,这就是三个人之间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大规模联合作战。1181年,在铁木真、王汗和札木合三部联军的打击下,强大一时的蔑尔乞人被打败了,铁木真终于夺回了被蔑尔乞人掠去大半年的妻子孛尔帖。应该说,这次战争王汗和札木合给了铁木真决定性的支持和巨大帮助。
  1189年,27岁的铁木真正式称汗,成为蒙古乞颜部的可汗。他的日益强大让昔日的安答札木合极为嫉妒和不满。1190年,札木合终于与铁木真翻脸,他借口乞颜部为与札答兰部争夺马匹杀死了他的弟弟,联合了泰赤乌等十三个部落,向铁木真发起了猛烈进攻。铁木真不甘示弱,也把人马分成十三队迎战,这就是著名的十三翼之战。结果铁木真大败,不得不败退到斡难河上游。然而,获得胜利的札木合却得意忘形,他用七十口大锅烹煮战俘,其残暴引起了各部的不满,纷纷背离札木合,投向铁木真,这使铁木真反而实力壮大,度过了难关。但铁木真也知道,他的这位安答现在如日中天,自己没有能力跟他抗衡,他聪明地选择了继续与强大的王汗联合。1196年,他与王汗联合攻灭了死敌塔塔尔部,杀死了不听金朝命令的塔塔尔部首领蔑兀真笑里图,从而得到金朝赞赏,获得“札兀惕忽里”(部落官)的封号。之后的几年,铁木真不断吞并弱小的部落,并且巩固与王汗的联盟,以增强与札木合抗衡的力量,经过几年的努力,双方力量终于趋于平衡了。
  1201年,铁木真与札木合这两位安答之间的决战终于打响了。札木合联合了泰赤乌、哈达斤等十一个部落,准备共同对付铁木真,同时还派人联络了远在西边的乃蛮人,准备对铁木真进行夹击。铁木真首先长途奔袭,打垮了远道而来的乃蛮军,接着联合王汗部在阔亦田对札木合的十一部联军展开了猛攻。阔亦田决战以铁木真的胜利而告终,札木合在逃跑途中被擒。面对这位昔日的好安答,如今的死敌,铁木真显示了宽广的胸怀,他没有杀札木合,而是把他送到了王汗身边加以看管。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宽宏大量没有让札木合醒悟,反而又让札木合挑起了风浪。
  随着札木合势力的灭亡,铁木真和他的“父汗”之间的矛盾也开始增长。1202年,札木合挑唆王汗之子桑昆进攻铁木真,由于铁木真没有防备,结果被打得大败,不得不败走班朱尼河畔,部众只剩了四千五百人,这就是著名的哈阑真沙陀之战,也是铁木真一生最大的败仗。至此,王汗与铁木真也已翻脸,蒙古与克烈的联盟完全破裂。1203年,铁木真趁王汗不备,突袭克烈部大营,一举攻灭了克烈部。王汗逃到乃蛮境内,被乃蛮人杀死,札木合则逃到乃蛮,继续挑唆乃蛮的太阳汗进攻铁木真。1204年,铁木真率领蒙古大军与乃蛮军决战于纳忽崖,结果乃蛮军全军覆没,太阳汗被杀,其子屈出律逃走,札木合再次被铁木真抓获。对于屡次挑唆他人进攻铁木真的札木合,这次铁木真没有再饶恕他,最终怀着复杂的心情将他处死。1206年,完成了统一蒙古大业的铁木真在斡难河源召开库里台大会,被全体蒙古贵族推举为大汗,从此以后,铁木真就被称作“成吉思汗”。
  王汗和札木合,曾经是铁木真最亲密的盟友,但这种盟友关系归根结底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因此当共同的敌人消失以后,盟友之间自然会因为彼此之间的竞争而互相背叛。尽管是王汗和札木合首先背叛了铁木真,但事实上,即便王汗和札木合不背叛铁木真,铁木真为统一蒙古也必然要背叛他们。在对蒙古草原最高权力的争夺中,任何盟友毕竟都只能是暂时的。
               战略与战术
  关于成吉思汗对于人类历史的作用,八百年来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但谈到一个问题的时候,即便再全面否定成吉思汗的人也无法提出反驳的意见,那就是,成吉思汗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天才之一。

  成吉思汗的一生几乎都是在战争中度过的,从19岁到65岁,他经历了40多年的戎马生涯,进行了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战役,其中绝大部分都以成吉思汗的胜利而告终。有些敌人曾经在一场战役中战胜过成吉思汗,但最后还是会被成吉思汗所打败。从统一蒙古各部的战争到蒙金战争、蒙夏战争和西征之战,成吉思汗所进行的这些战争最终都取得了胜利,尤其是蒙金战争和西征之战,成吉思汗的胜利是在敌我力量悬殊、己方力量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取得的,这充分体现了成吉思汗无与伦比的指挥艺术和战略眼光。
  成吉思汗于1206年统一蒙古各部以后,就把战争的矛头指向了长城以南的金国。金国与蒙古人是世仇,长期以来,金对草原各部实行残酷统治,每隔三年,金国就会派兵到草原上屠杀蒙古人,掠夺青壮年男子,称为“减丁”,这让灾难深重的蒙古人民雪上加霜。1146年,蒙古人的英雄俺巴孩汗因为反抗金朝统治,被金朝勾结塔塔尔人捕获,并且被活活钉死在木驴上。在死前,俺巴孩汗发誓:“即使我的子孙把十个指甲磨尽、把十个指头折断,也一定要报这个仇!”就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过程中,金国的政治却日益腐朽,军备渐渐松弛,女真人昔日的勇猛尚武的精神也逐渐丧失,这使得成吉思汗下决心攻打金国,为先祖报仇,同时掠夺中原无尽的财富。然而,此时的金国虽然国力下降,却仍然是一个中原大国,它统治着从白山黑水直到秦岭、淮河之间的大片土地,有5000万人口和100万军队,占据中原也已有80余年;而此时的蒙古刚刚统一,人口只有100多万,军队也只有10多万,成吉思汗如何能征服这个庞大的对手呢?
  他并没有单纯依靠军事手段,而是采取了多种手段。一方面,他蔑视金国的抵抗能力,不断鼓舞蒙古军队的士气,使他们充满战胜强敌的勇气;另一方面,他积极通过政治手段分化金国的力量,拉拢金国国内对女真人不满的汉人、契丹人和其他民族的人,这使成吉思汗在对金战争开始之前就已经充分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并且洞悉了金国的内政,因此在1211年7月蒙金战争开始之后,蒙古大军一路所向披靡,很快就攻占了金国大片土地。
  1211年9月,蒙古军与金军主力在野狐岭展开了一场决战。此战战前的形势对蒙古很不利,蒙古军总共只有10万人,而金军则有40万之众,蒙古军在兵力上处于绝对劣势。然而成吉思汗采取了正确的战术,发挥蒙古骑兵机动力强的特点,集中蒙古军主力重点攻击金军中军,在消灭敌中军后再攻击其他各部,最终金军全线崩溃,40万大军损失殆尽,金国元气大伤,从此战争的天平倒向了蒙古一方。
  作为战略天才,成吉思汗深知灭亡金国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他对金国采取了不断蚕食、逐步削弱的战略。蒙古军一方面避开坚城,一方面不断以骑兵南下攻击金国,掳掠人口、牲畜,在蒙古军的不断攻击下,金国渐渐被掏空,一步步向灭亡走去。1215年春,成吉思汗率大军进攻金国的中都,采取了围城打援的战术,先消灭金国援军,然后围困中都守军,最终拿下了这座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都市。至此,金国虽然还在黄河以南苟延残喘,但其灭亡之势已是不可逆转。
  1219年,成吉思汗指挥蒙古大军对中亚大国花剌子模展开了进攻,这就是13世纪蒙古人进行的第一次西征。应当说,发动这场战争不是成吉思汗的本意,在灭亡金国之前,成吉思汗并不希望在西线又多出花剌子模这样一个强大的对手。但是,1217年在花剌子模的边境城市讹答剌却发生了花剌子模人无端杀害500人的蒙古商队的事件,面对这样严重的挑衅行为,成吉思汗才下决心征服花剌子模,以消除蒙古的西顾之忧。在这场战争中,成吉思汗的兵力又一次处于劣势,他的西征蒙古军只有20万人,而花剌子模全国有精锐的军队40万人以上。成吉思汗采取了分进合击的战略,将蒙古军分成三路进军,使花剌子模方面判断失误,错误地采取了分兵把守、城自为战的对策,结果蒙古大军得以不断集中优势兵力,逐个攻占了包括花剌子模新都撒马尔干和旧都玉龙杰赤在内的各个城市,花剌子模苏丹摩诃末东奔西逃,最终死在里海中的一个小岛上。到1223年,蒙古彻底征服了原来属于花剌子模的地区,取得了第一次西征的胜利。
  1227年夏,成吉思汗在即将逝世之前,向部下传授了灭金的战略部署,即“借道于宋”,后来蒙古联宋灭金的结果证明,成吉思汗生前留下的这一战略部署极为正确,他实在不愧是一位天才的战略家和战术家。
                选才与任贤
  与中国历史上的绝大多数帝王相比,成吉思汗的文化程度是非常低的,在他统一蒙古之前,蒙古人是没有自己的文字的,直到成吉思汗消灭乃蛮部后,他才命令留居乃蛮部的维吾尔人塔塔统阿根据维吾尔文字创制了蒙古文,但他本人始终是个目不识丁的文盲,更不要说熟读诸子百家了。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他作为一个出色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所取得的成功,因为,他善于选用人才、驾驭部下,并且对正确的意见能够虚心接受,这让他的身边多了一个庞大的文武兼备的人才群,从而为取得成功奠定了基础。
  在成吉思汗的部下中,大多数原先都是他的敌对部落或国家的人,但最后都成为了他的得力助手,这主要是因为成吉思汗高超的管理能力和博大的胸襟。与很多汉族帝王相比,他没有那种多疑、阴骘、睚眦必报的性格,倒是多了蒙古人所特有的豪爽与坦诚。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手下的大将哲别。哲别原来是成吉思汗的死敌泰赤乌部落著名的神箭手,名叫只儿豁阿歹。在阔亦田大战中,只儿豁阿歹一箭射中了成吉思汗的颈部,几乎将他射死。后来泰赤乌部战败,只儿豁阿歹被成吉思汗擒获,周围的人都主张立即杀了此人,以报一箭之仇,但只儿豁阿歹说:“如果大汗能赦免我,我可以为大汗冲锋陷阵,以报大汗不杀之恩。”成吉思汗于是大度地赦免了这位神箭手,还给他改名为“哲别”,意即“箭”,让他成为了自己手下的一员大将,日后,哲别果然成了蒙古著名的战将。他曾经统率2万蒙古骑兵以一个月时间就灭亡了西域大国西辽,又在西征之战中与速不台率领4万精骑一路向西,大败钦察和俄罗斯的联军,一直打到克里米亚地区,为蒙古帝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成吉思汗在攻打金国之前,一直生活在蒙古草原上,对汉人的文化和社会几乎一无所知,但他非常重视汉人和汉化程度较高的契丹人中的人才,并且对他们的正确意见总能虚心接受,加以实施,这为蒙古人最终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在这些人当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契丹人耶律楚材和汉人丘处机。耶律楚材出身于汉化了的契丹人家庭,自幼博览群书,熟谙治国之道。早在蒙古攻金之前,成吉思汗就知道了他的大名,因此在攻进金国后,他就派自己的三儿子窝阔台去请耶律楚材。耶律楚材到了成吉思汗帐下后,给成吉思汗提了很多正确的意见,尤其是针对蒙古人进军中原以后,往往进行残酷的屠城、并把良田圈作牧场的行为,耶律楚材极力加以反对,他坚持治理中原要用“中原之法”,主张禁止屠城,保护农田,鼓励发展农业和工商业,由蒙古人向百姓收取赋税。他的这一办法得到了 成吉思汗的赞赏,并且加以实施,这为保护中原地区的人民和农业发展起到了作用,也为蒙古的西征提供了不竭的财源。丘处机则是著名的“长春真人”,传说有长生不老之术。成吉思汗久闻他的大名,也将他请到了自己军中。在西征归途上,丘处机向成吉思汗讲述了夺取天下要实行仁政的道理,他认为,成吉思汗过去杀戮过众,蒙古人要真正获得天下百姓的支持,就要讲仁德,要慎杀人、少杀人。老年的成吉思汗接受了丘处机的意见,下令蒙古军队停止大规模地屠戮百姓,对于被征服的城市,只要放下武器投降,就全体赦免。除了耶律楚材和丘处机,成吉思汗的身边还有郭宝玉、移拉捏儿、抹石明安等来自金国的人才,这些人都为成吉思汗的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成吉思汗的一生中,不管是顺利还是挫折,他的部下从来没有一个背叛他的,而他也从来没有无端处死或猜疑过自己的部下,不论民族、出身、资历,只要有才能的人,成吉思汗就会对其委以重任,君臣互信,团结一心,最终成就了一番千古少有的大事业。
                历史的回声
  1227年8月,西夏灭亡前夕,成吉思汗在贺兰山下病逝,享年65岁。他死后,其第三子窝阔台继承了汗位,继续对外发动征服战争。1234年,蒙古的夙敌金国在蒙宋联军的夹攻下灭亡,随后,蒙古大军又相继征服了吐蕃各部和大理国,对南宋完成了战略合围,公元1279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最终完成了中国的统一。这其间,蒙古大军还收服了高丽,并发动了两次西征,兵锋直指多瑙河畔,建立起了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大帝国。
  八百年来,关于成吉思汗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他究竟是一个推动了历史前进的伟人呢,还是一个屠杀了无数生灵的刽子手?对他的评价,总在这样的两个极端之间游移着。
  毫无疑问,成吉思汗与蒙古民族在13世纪的兴起有着偶然性,但又存在着必然性。从整个13世纪的世界格局来看,在中世纪前期曾经强大一时的三大文明力量——拜占庭、阿拉伯和中国都不同程度地被削弱了。拜占庭王朝经过十字军东征的洗劫和占领,已经失去了对近东地区和欧洲的影响;阿拉伯帝国在此时也已经四分五裂,哈里发的权威不复存在,而与西方基督教国家的连年混战更让阿拉伯文明不断受到威胁;而中国经过晚唐、五代的混乱以后则长期陷入了分裂的状况,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汉族建立的政权在中国的版图里并立,各政权之间不断发生战争。这种状况表明,13世纪的世界,需要一个强大的力量来为文明的传播和交流提供稳定、和平的环境,而文化上落后、军事上却极端强大的蒙古人就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他们通过征战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蒙古帝国,其领土覆盖了大半个欧亚大陆。在蒙古帝国辽阔的疆域内,先进的东方文明得以传播到了西方,大大加速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尽管蒙古人用武力建立起来的统治是短暂的,但毕竟在一个历史时期内促进了文明的交流。
  对于中国人来说,如何评价成吉思汗可能更加复杂,很多中国人对成吉思汗存在着排斥和否定的态度,这主要因为成吉思汗蒙古族的身份和征服过程中屠杀大量平民的暴行,这些只能说是看问题比较片面,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采取了看待历史的“双重原则”。我们当然要承认,在当时那个历史背景下,蒙古族对汉族来说还属于外族,但和鲜卑、女真等民族经过北魏、金等朝代最终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一样,蒙古族在经历了元朝之后也最终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员。无可否认的是,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王朝,而作为元朝的肇始者的成吉思汗,理所当然地应当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帝王,这是无可争议的。至于在成吉思汗征服过程中“杀人盈城”的暴行,当然应当谴责,这也是当时的蒙古比较野蛮的一种体现。但我们也不能孤立地看待这一行为,事实上,在古代社会中,为了征服对方的土地和人民,屠戮是一种经常性的行为,是一种进行征服的手段,古代汉族王朝在进行对外征服时,同样免不了残酷的杀戮。如果我们把汉武帝对匈奴动辄“斩首数万级”的屠杀赞为不世武功,而把成吉思汗的屠杀叫作野蛮行为的话,我们是不是在不经意间已经采取了“双重原则”呢?
  中国人对历史的看法很大程度上是站在“儒本位”的思想去思考问题的,用儒家的眼光和价值观去评价历史人物时,某些人自然会对成吉思汗这样的“蛮夷”、“暴君”嗤之以鼻,而对文风盛行的时代大加推崇,但他们忽视了一点,中华文明之所以会延续五千年而不绝,之所以会从一隅之地发展成为影响世界的巨大国家,文化的力量固然重要,强悍尚武、开拓进取的精神也是绝对不可少的。尤其在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状态的时候,更需要具有这种精神的人。在成吉思汗的时代,自唐末以来,中国已经经历了长达四个多世纪的分裂,当然,由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政权来统一中国是最理想的结局,但当时的情况却是,文明程度最高的金和南宋都缺乏我们所提到的这种精神,两个王朝的统治者大多沉迷酒色,社会风气也萎靡不振,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最后统一只能由武力强大、精神上昂扬向上的蒙古人来完成,尽管这也许不是最理想的历史结局,但却是最现实的结局。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大分裂时期最终被蒙古人终结,绝不是偶然的,而成吉思汗则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大一统时代开启了历史之门。
    无论从13世纪的这一百年来看,还是从自13世纪以后的八百年来看,成吉思汗都无愧为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一代。
    帝王百篇之二
明思宗
——多疑自古君王性,大厦将倾更难支
  中国历史上有过很多亡国之君,他们或因为暴虐不仁而亡国,或因为沉溺酒色而亡国,因此在亡国后还要被载进史书,被后世的史学家们和读书人们不断批判和非难。但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两位亡国之君虽亡国而不受后人非难,相反却受到后人的无限同情,这两位亡国之君就是金朝的末代皇帝金哀宗和明朝的末代皇帝明思宗。尤其是后者,自公元1644年那个充满动荡和变化的甲申年之后,他一直成为众多史学家为之扼腕的对象。很多人认为,明思宗勤于政事、不近酒色,只是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因此大明王朝的灭亡与他无关。也有人认为,明思宗刚愎自用,疑心太重,固而导致亡国。但不管怎么样,这个人的生与死同大明王朝的存亡有着直接关系,他生,则明朝仍能苟延残喘,他死,则明朝也就跟着一起死去。
                     荒唐的时代

  明思宗名朱由检,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其父亲是明神宗的太子朱常洛,母亲刘氏。他是朱常洛的第五个儿子。
  朱由检出生的时候,由朱元璋所开创的大明王朝已经走过了近两个半世纪的风雨。1572年,朱由检的祖父朱翊钧从他逝世的父亲明穆宗手里继承了皇位,这也就是万历皇帝。在万历朝的最初十年里,朝政基本由首辅张居正把持。在他主持下,明朝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改革计划,史称“张居正变法”。到万历十年,张居正的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家财政状况有了明显好转,受困于不断恶化的财政状况的大明王朝似乎又看到了中兴的曙光。然而,随着万历十年张居正的逝世,这场改革半途而废,明朝中兴的希望再次破灭了。
  万历中后期开始,明神宗逐渐荒废政事,竟然创造了一连二十年不上朝的历史记录,大臣们的奏折也往往“留中”,不做处理,以至于到万历末年时,明朝的地方官吏居然缺了一半之多,整个大明帝国的国家机器几乎处于瘫痪之中了。
  万历四十八年夏天,明神宗死了,朱由检的父亲——已经当了二十年太子的朱常洛终于坐上了皇位,许多为大明王朝的未来忧心忡忡的大臣们不禁对新皇帝充满了希望。不料,朱常洛只做了区区一个月的皇帝,就因为服用了太医进上的一颗红丸而不明不白地一命呜呼了。他年仅十六岁的儿子朱由校继位,这就是明熹宗。
  明熹宗生性爱玩,尤其痴迷于做木工手艺,朝政却很少过问。他十分宠信太监魏忠贤,致使魏忠贤的势力逐渐遍布朝野。整个明熹宗天启年间,魏忠贤一手遮天,权势大到无人能及,许多无耻的官员纷纷依附在他的门下,并称他为“九千岁”,在各地为其建造了大量生祠。而不甘于看着阉宦弄权的东林党人奋起抗争,结果被魏忠贤残酷迫害,东林党人的领袖杨涟、左光斗等被迫害致死,弄得整个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人人自危。
  可以说,从万历开始,明朝正处在一个荒唐的时代中,整个国家的政治运转极不正常,而这种不正常的政治状况又直接导致了明朝吏治的严重腐败,贪官污吏遍地,百姓苦不堪言。而从万历末年开始,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也不断加快,人民生活雪上加霜。到天启年间时,因为饥荒而人吃人的惨剧已经是经常发生。明朝政府怠于救灾,却勤于征敛,用各种各样的苛捐杂税不断盘剥百姓,可以说,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爆发只是早晚之间的事了。
  与此同时,明王朝还面临着严重的边疆危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东北地区建州女真的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正式称汗建国,即后金国。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起兵反明,明金战争爆发。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神宗派十万大军征讨努尔哈赤,却在萨尔浒一战中被后金军打得全军覆没,从此后金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努尔哈赤的铁骑不断南下攻击明朝的辽东防线,明朝政府却束手无策,眼看着后金越来越强大。
  内忧未息,外患频仍,朱由检即位之前的大明帝国,已经是摇摇欲坠了。
                 希望与失望
  天启七年八月,做了七年“木匠皇帝”的明熹宗病倒了,而且病势日益沉重。他自治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而他又没有子嗣,于是在临死前下诏令他的弟弟、已被封为信王的朱由检入宫准备继承皇位。熹宗死,朱由检即位,下诏改次年为崇祯元年,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明思宗崇祯皇帝的政治生涯就此拉开了帷幕。
  朱由检在当皇帝之间,曾经受过系统而良好的教育,所以他比他的哥哥熹宗的文化程度要高得多,而幼年丧母的痛苦经历更让他性格内向沉稳,不喜嬉玩游乐。在他即位以后,魏忠贤曾经企图用美女诱惑朱由检,让他荒废国事,沉溺酒色,但朱由检却不为美色所动,这充分显示了他与前几代皇帝不同的性格。
  朱由检刚即位的时候,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铲除权势熏人的魏忠贤。当时魏忠贤的爪牙遍布朝野上下,甚至连伺候朱由检的太监也是魏忠贤的手下,以至于朱由检刚刚入宫的时候,剑不离身,并且从不吃身边太监拿来的东西,惟恐被魏忠贤害死。朱由检想从群臣中寻找对付魏忠贤的同盟军,但满朝文武却个个噤若寒蝉,对魏忠贤畏惧如虎,这使得朱由检只能孤军作战。他深知魏忠贤势力极大,急促之间难以扳倒,于是表面上对魏忠贤仍然信任有加,暗地里却在寻找机会。天启七年十月间,朱由检首先拿魏忠贤的亲信、兵部尚书崔呈秀开刀,借有奏章弹劾崔呈秀的机会将其罢免。这一举动让朝中大臣们感受到了某种暗示,于是他们一反常态,纷纷上书,弹劾魏忠贤,揭露阉党的罪恶,一时间群情激昂,受了七年的气全部发泄出来。见此情景,一贯嚣张跋扈的魏忠贤不禁也害怕起来,于是主动上书朱由检,请求辞去熹宗所封的官爵。朱由检准奏,并派魏忠贤去凤阳看守朱家的祖坟。走到半路,朱由检派锦衣卫追上魏忠贤,赐他自尽。于是,这个在天启年间曾经权倾一时的宦官就在一家小旅店里自缢而亡了。
  铲除魏忠贤是崇祯皇帝一生中做的最为漂亮的一件事。这位年仅十七岁的皇帝一上台就干出了如此漂亮的行动,的确让人刮目相看。应当承认,朱由检是具有一定的政治才能的,不过,铲除魏忠贤这一行动的成功归根结底还是和明朝的皇权制度有关。中国历史上汉、唐、明代都曾经有过宦官专权的事情,但明朝的宦官根本上还是威胁不到皇权,而不象汉、唐那样连皇帝的生死都被宦官所控制。明朝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时代,皇帝的权威从根本上是无法动摇的,因此朱由检铲除魏忠贤的成功也可以说是在意料之中的事。
  在铲除魏忠贤这一事件中,朱由检完全是靠着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原来他曾经寄予希望的朝中大臣们竟没有一个人敢首先站出来帮助他,这让他非常失望。而铲除魏忠贤的胜利更让他对自己充满了自信,认为自己的见识和才能远胜与朝中的大臣们,这种轻视群臣的思想就此深深映入了他的性格当中,这也对以后崇祯朝的政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的春天来临了,这个春天对已经在魏忠贤的阴影里生活了七年的明朝君臣们来说,是充满希望的一个春天。魏忠贤已经在去年冬天自尽,阉党的余孽们也正在被清算,曾经受到迫害的东林党人们恢复了名誉,整个朝政看上去焕然一新,似乎大明王朝又将迎来中兴的时代了。然而,此时,农民们早已压抑不住的怒火终于在陕北爆发了!
  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遭受了特大旱灾,赤地千里,老百姓到了人吃人的地步。但白水县县令张斗耀却依然催逼农民交纳苛捐杂税,终于激起民变。白水县的王二带领数百人攻进县衙,杀了张斗耀,占据山头,拉起了起义的大旗。王二的队伍规模虽小,却引起了剧烈的连锁反应。长期以来,陕西一直遭受着严重的自然灾害,腐败的明朝政府根本不关心水利设施的修建和抗旱救灾,却继续横征暴敛,这使陕西农民较之全国其他地方更为困苦,民间对明朝政府的怨恨早已在不断积累,只等一个火苗就会将引发火山爆发,而王二的起义就是这个火苗。一时间,陕西义军如潮水般涌现,大明王朝的统治开始出现了动摇。
  就在农民起义的烈火在陕北熊熊燃烧的时候,年轻的崇祯皇帝又做出了一件让人震惊的事情,这就是杀死了袁崇焕。
               多疑与固执
  提到明朝末年的名将,就不能不提到袁崇焕。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以进士身份入仕,属于不折不扣的文官出身。天启四年(1624年)春,正当明朝大将王化贞的六万大军在辽东被后金军打得全军覆没之际,时任户部主事的袁崇焕孤身一人前往辽东,仔细勘察了辽东地区的地形,回来后,他充满豪情地对同僚说:“给我兵马钱粮,我可一人守住辽东!”在当时明朝官员普遍畏后金如虎的情况下,他却主动请求前往辽东带兵。天启六年(1626年)春,努尔哈赤率领十三万八旗精锐,强渡辽河,直逼山海关。当时明朝在辽东的守军纷纷逃跑,惟有袁崇焕率领两万孤军死守弹丸之地宁远城,并凭借西洋的红衣大炮给后金军以重创,还打伤了努尔哈赤,迫使其退兵而去,这就是著名的“宁远大捷”。努尔哈赤死后,继承汗位的皇太极想为其父报仇,又率大军直扑宁远和锦州,结果又一次被袁崇焕打败,这也就是明廷所谓的“宁锦大捷”。尽管袁崇焕两次打败后金军,但因他不肯巴结魏忠贤,结果不得不借着为父守丧回了广东老家。崇祯皇帝即位后,铲除了魏忠贤,又重新起用了袁崇焕,任命他为督师,总领山海关及宁远一线明军精锐。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极率领十万大军,绕过袁崇焕重兵设防的关宁地区,从长城古北口突破明军防线,大举进犯北京。袁崇焕闻讯后急率关宁军主力驰援北京,双方在北京广渠门外遭遇,展开了一场恶战。后金军连日进攻,却始终被袁崇焕军所拒。于是皇太极施展反间计,编造了与袁崇焕有密约共取北京的谎言,故意让人泄露给被俘的明朝太监,然后又假装让他们逃脱。结果崇祯皇帝信以为真,下令锦衣卫逮捕了袁崇焕,打入死牢。崇祯三年三月,袁崇焕终被崇祯以“通敌”的罪名凌迟处死于北京,
  关于袁崇焕被杀,历来认为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比如袁崇焕曾经秘密派人与皇太极议和、擅自杀了皮岛守将毛文龙、崇祯误中反间计等等,但这些并不足以致袁崇焕于死地。与皇太极议和一事,袁崇焕事后曾向朝廷上奏,并得到了明廷的认可,不能算罪,而擅杀毛文龙一事,袁崇焕本有崇祯亲赐的尚方宝剑,有权先斩后奏,也不能算罪。事实上袁崇焕的死与崇祯的性格有关。崇祯的性格里多疑和固执占了很大的成分。前面曾提到,铲除魏忠贤是崇祯完全凭借一己之力完成的,因而他对群臣存在着难以改变的轻视和怀疑。在他的潜意识里,他认为群臣是不会真正为皇帝尽心尽力的,他们首先考虑的永远是个人利益与安危,其忠诚度是值得怀疑的。袁崇焕与皇太极议和擅杀毛文龙这两件事也许在别人看来并无可厚非,但在崇祯看来性质就不同了,这对崇祯来说,等于是证明了自己对臣下的怀疑,而袁崇焕的自作主张等于是蔑视自己的皇权威严,所以他对袁崇焕的态度就自然从最初的器重到后来的猜疑了,而皇太极所施的反间计,似乎只是被崇祯拿来当了一个借口,尽管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袁崇焕与皇太极有什么密约,但崇祯还是毫不犹豫地把袁崇焕杀了,可见他对袁崇焕早已不满了。
  袁崇焕入狱后,曾有很多官员上书崇祯,认为袁崇焕一案十分可疑,应当慎重处理,再者袁崇焕人才难得,即使判罪也不应该判处死刑。但崇祯一概不理,之所以没有当时就杀袁崇焕,只不过是因为后金军兵临城下,他还需要借袁崇焕来指挥关宁军保卫北京而已。等到后金军一退走,他就立即下令将袁崇焕处死。其实当袁崇焕下狱的时候,他已经注定了必死无疑了,因为如果他确实犯有通敌罪,那么依法肯定是要判处死刑的,假使他无罪释放或者哪怕只是没有判死刑,都将证明崇祯的错误,这对崇祯来说是绝对不能接受的,所以袁崇焕只能死——即使崇祯心里明白他是冤枉的。
  应该说,杀害袁崇焕是崇祯一生最大的污点,也是导致明王朝灭亡的一个因素。袁崇焕死后,明朝在辽东地区再也没有了得力的统帅,长城自毁,从此清军入关只是时间问题了。即便明朝不亡于李自成,最终也将亡于满清。
              内忧与外患
  就在后金大军从北京城下退走,明朝的外患暂时缓解的时候,由陕北燃起的农民起义的烈火却越烧越旺了,很快成为了崇祯皇帝最头疼的问题。
  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对付农民起义的方法无非剿与抚两手,这两个方法各有长短,总的看招抚起义的农民成本相对较低,但一般只适用于对付斗志薄弱、规模较小的起义军,对于斗志顽强、规模较大的起义军,就只有军事围剿一途了。综观崇祯一朝,在对付农民起义的问题上始终首鼠两端,时而想抚,时而想剿,招抚后又有杀降激变,围剿时又有心存侥幸,督师换了无数,最终却眼睁睁看着李自成、张献忠一天天壮大起来,夺取了明朝的江山,这不能不说是崇祯的失误造成的。
  在陕北的农民起义刚刚兴起的时候,崇祯皇帝还没有注意到这群造反的穷汉,他关心的是辽东的局势。直到崇祯三年(1630年)高迎祥等部义军东渡黄河,杀进了山西,这才让崇祯紧张了起来,这就说明,农民起义已经不止局限于陕西一地了,有扩散到全国的可能。崇祯连忙调集各路人马加以围剿,先后剿灭了王嘉胤、王自用等部,陕西义军的重要人物王左挂、神一元、神一魁等也先后向明朝投降。崇祯七年(1634年),高迎祥、李自成部也被明朝的五省总督陈奇瑜困于车厢峡内,覆灭在即,此时对于明廷来说可谓形势一片大好,可是这期间明廷却产生了一系列错误,结果前功尽弃。先是陕甘总督洪承畴背信弃义,对已经投降的农民军挥起屠刀,致使神一元、神一魁等复叛。接着陈奇瑜又轻信了高迎祥的诈降,放高迎祥部走出了车厢峡,结果高迎祥、李自成与张献忠配合,再次纵横在中原大地上。崇祯虽然恼怒之先撤洪承畴,又撤陈奇瑜,结果却不能挽回了。
  崇祯九年到十一年,明廷又面临着一次好机会。先是崇祯九年,陕西巡抚孙传庭在周至设伏,打败了高迎祥部,生擒闯王高迎祥,崇祯下令将高押送北京处死。接着在崇祯十年,孙传庭又在陕西南原集中重兵打败了新闯王李自成,李自成仅带十八骑逃入商洛山中。崇祯十一年,另两支重要的农民军罗汝才、张献忠部也分别向明廷投降,至此,曾经轰轰烈烈的明末农民大起义暂时地平息了下去。但是,罗汝才、张献忠虽然表面上投降了明朝,却没有交出一兵一卒。当时有人建议明朝的总理大臣熊文灿斩草除根,趁罗、张二人势单力薄之际加以剿灭,结果熊文灿一意维持抚局,崇祯也赞成熊文灿的意见,只求息事宁人。结果崇祯十四年当李自成在河南东山再起时,罗、张二人也跟着复反,一时之间,河南义军汹涌,陷洛阳,杀福王,三围开封,大败左良玉,占襄阳、下武昌,局势终至不可收拾。
  就在明朝的内忧因一连串失误而不断加深时,由于崇祯皇帝的失误,在辽东战场上明朝也遭遇了重大的失败,崇祯十四年(1641年),为解锦州之围,崇祯令洪承畴率领十三万大军出山海关,进击锦州。洪承畴深知明军野战能力不足,因此决定步步为营,稳步推进,以解锦州之围。按当时明清两军的实力对比来看,这一方案显然是正确的。可是崇祯皇帝急于求成,严令洪承畴全线出击,与清军决战。洪承畴无奈之下冒险出击,结果在松山陷入皇太极大军的重围之中,十三万明军全军覆没,洪承畴被擒投降了清朝,而锦州守将祖大寿也因粮绝而投降。这一战就是著名的“松锦大战”,此战过后,明朝彻底丧失了抵抗清军进攻的能力,崇祯的瞎指挥难辞其咎。
  此时,明朝政府已经是内外交困了,李自成、张献忠的队伍越发壮大,关外的清军又虎视耽耽,明廷两线作战已是明显力不从心了,这时对于明朝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稳住满清这一头,集中力量对付李自成、张献忠。但是,对于极爱面子而又十分固执的崇祯来说,要他以堂堂大明帝国皇帝的身份去向他视为“鞑子”的满清求和显然是无法接受的,于是由兵部尚书陈新甲出面,与清廷秘密媾和。不料走漏了消息,顿时群臣议论纷纷,义愤填膺地指责与“满鞑子”媾和的行为是“卖国”。与满清媾和的决策原本是崇祯做出的,但此时他却不敢承认了,反而将为他牵线的陈新甲拉出来当了替罪羊,把与满清媾和的责任全推到了陈新甲的身上。虽然崇祯用处死陈新甲的方式堵住了群臣的嘴,但其实群臣心里都很清楚,陈新甲代崇祯做了他想做而又不好意思去做的事,却落得这么个结果,的确让人心寒。所以当李自成大军逼近北京,崇祯皇帝让群臣商议是否要让吴三桂放弃山海关入卫京师时,再也没有一个人肯站出来说出崇祯的心里话了,因为大家都知道,崇祯心里就是想让吴三桂放弃山海关而入卫京师,但又怕担上“丢弃国土”的责任,于是想借群臣之口讲出自己的想法,可是这次大家都沉默了,因为谁也不愿意做第二个陈新甲。而大明王朝就在这样不断激化的内忧外患的夹击之下逐步走向了灭亡。
             亡国之君 是耶非耶?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率领百万大顺军攻到了北京城下。崇祯顾不得后世议论,急令吴三桂率关宁铁骑入卫北京。但是,还没等吴三桂的援军到来,骁勇善战的大顺军已经在两天之内攻破了北京城。三月十八日的午夜,大顺军攻入内城,直朝紫禁城而来。崇祯皇帝仰天长叹:“内外诸臣误我!”遂持剑入宫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女儿昭仁公主,又砍断了长平公主的一条臂膀,他的结发妻子周皇后也自缢而死。心力交瘁的崇祯命人敲响了上朝用的朝鼓,昔日里济济一堂的文武百官们却再没有一个人前来,众叛亲离的崇祯此时真正成了“孤家寡人”。望着眼前国破家亡的惨景,崇祯泪流满面、万念俱灰,终于孤独地吊死在景山上的一棵树上。在他死的时候,陪伴在他身边只有一直侍奉他的老太监王承恩。而统治中国长达二百七十六年的朱明王朝,也就此划上了句号。
  明亡之后,很多学者对崇祯表示了同情和怀念。就连清朝的康熙皇帝也认为,崇祯虽是亡国之君,但并没有过错,因此在设立历代帝王的祭祀牌位时,他将崇祯也加了进去。
  那么,对于明朝的灭亡,崇祯真的就没有责任吗?
  不错,崇祯与明朝后期的其他几个皇帝相比是最勤政的,生活作风也是最严肃的。只要身体状况许可,他几乎每天坚持上早朝,每天要批阅大量奏折,这种勤政的作风与他的祖父万历皇帝相比的确是天壤之别。他不近女色,终崇祯一朝,他所宠爱的也只有田贵妃一人,甚至面对倾国之貌的陈圆圆,他也没有动心,这和他的父亲光宗朱常洛相比也是天壤之别。他乾纲独断、事必躬亲,这与他的哥哥熹宗相比也是天壤之别。因此就作为皇帝的敬业精神来说,崇祯皇帝是合格的。然而他的政治品格和政治手段就不能不说是比较差了。如前面所提到的杀袁崇焕和陈新甲,都是出于自己的面子和尊严考虑,而不顾国家的利益,这种心胸狭隘的行为是会让群臣所不齿的。我们也可以拿他跟后来的康熙皇帝比较一下,在三藩叛乱开始时,清朝内部有大臣上书康熙,认为三藩叛乱皆因为“削藩”的政策,请求严惩当初提出“削藩”的官员,以平息三藩之乱。但年仅二十岁的康熙却说:“‘削藩’是朕一人的主意,与他人无关!”两者相比较,又是多么明显的天壤之别啊!
  众所周知,明朝是亡于农民起义。之所以在明末会发生如此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有人认为主要是因为那一个时期自然灾害比较频繁,国际上也有“17世纪灾难说”,但这并不能成为理由。崇祯一朝自然灾害固然频繁,但决没有到要亡国的地步。总的看,开始只有陕西一省旱灾严重,邻近各省的天灾并没有严重到逼农民起义的地步。因此只要做好对陕西的赈济和救灾工作,局势并非不可控制。然而明朝政府却罔顾黎民的生死,不但不积极赈济救灾、反而在原有的苛捐杂税之外又把“辽饷”、“练饷”、“剿饷”三项额外的沉重负担加到了百姓头上,崇祯皇帝开始说“暂累吾民一年”,结果言而无信,“三饷”一直征收到崇祯朝结束,以致百姓愤怒地将崇祯叫做“重征”。天灾频仍,再加上横征暴敛,人民的生活自然是无法维持下去,所以只能起来造反。李自成南原之败后仅剩十八骑,崇祯十四年出商洛山进河南的时候,短短几个月就变成了几十万人的大军,这恰恰说明了在那几年里明朝百姓的生活又大大恶化了。
  除了天灾,明末的土地高度集中和官员的腐败也是造成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明朝末年,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集团占有了数量惊人的土地,比如成都附近的农田竟有70%被明朝的蜀王所吞并,而皇帝直接拥有的皇庄占有的土地更是数量惊人。土地高度集中的直接后果就是农民无以为生,只能起来造反。崇祯当然明白这一点,但终其一朝,却并未作出任何实质性的改革。他既舍不得拿自己的土地分给农民,又不敢没收藩王的土地进行分发,而只是在李自成大军进逼北京的时候才发出一道“罪己诏”,把明末土地集中的责任自己全承担了下来,但到了这个时候,这种废话还能有什么作用呢?崇祯也知道官员腐败,但他却根本拿不出澄清吏治的办法。事实上,在他的身边就有着大量的赃官。李自成攻进北京后实行“追赃助饷”,从明朝的这些京城的官员身上榨出的钱财不完全统计就高达白银七千万两!从崇祯的内库里更是抄出了大量金银(具体数目各种史料记载有出入),而此时普通的百姓却在为明朝的苛捐杂税逼得家破人亡,士兵也因为拿不到饷而不断发生哗变甚至起义!
  崇祯临死前哀叹:“内外诸臣误我!”诚然,在崇祯一朝中,的确有不少尸位素餐、毫无主见的庸人,但决不是没有人才。象袁崇焕、卢象升、洪承畴、孙传庭等等,都是很有才干的,但这些人要么被崇祯所杀,要么在崇祯的错误指挥下战死、被俘。而崇祯自己呢?对用人始终是缺乏耐心和深思熟虑,地方官员只要稍有差错马上被罢免,连改正的机会也没有,而崇祯一时看上的人,甚至可以直接从监狱中提出担任督师。崇祯在位十七年,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竟换了50人,以至于留下了“崇祯五十相”的笑柄。如此草率地升官和罢官,只能让官员们人人自危,而对皇帝本人缺乏信任,就更谈不上竭尽全力。另外,有明一代的皇帝,除了建文、孝宗等少数几个外,普遍对大臣不够尊重,只是把大臣看作是自己的奴仆而已。崇祯就继承了这种传统,而且更因为铲除魏忠贤一事对群臣更加轻视和不信任。君主轻视大臣、不信任大臣,又怎么可能让大臣尊重君主、信任君主?君臣不团结,国家政治根本不可能良好运转。
  明朝灭亡了,崇祯当然不应该负全部责任,但在明朝亡国的悲剧中,崇祯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对于我们来说,也许正如他的庙号“思宗”一样,值得去深深思考一番吧!
帝王百篇之三
中国100著名帝王之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金太祖
                ——旗卷万里域,手创百年基
  从公元9世纪晚期开始,中国第二次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在长城以北辽阔的原野上,一个个强悍的民族相继崛起,不断威胁着长城以南的中原王朝。从公元10世纪初到12世纪初,强大的契丹人建立的辽国与统治中原的北宋王朝南北对峙。继契丹人之后雄起于中国北方的民族是女真人。在一个杰出的首领的率领下,这个只有区区十余万人口的渔猎民族在极短的时间里从白山黑水间迅速崛起,成为了北中国的主宰者。他们后来不但攻灭了强盛一时的辽国,而且最终南下灭亡了北宋,成为黄河流域的统治者,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而这个率领女真人改变了历史的人,就是开创金朝基业的金太祖。
               天予其时
  金太祖名完颜阿骨打,生于辽咸雍四年(1068年),其父亲是女真族完颜部的首领劾里钵,他是劾里钵的第二个儿子。
  女真民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远在史前时代,他们的祖先就生活在通古斯森林当中。中国的史书上关于女真人祖先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以后,曾有来自遥远的东北地区的“肃慎”族人前来向周王进贡石质箭簇,这个“肃慎”就是女真人的祖先。到隋唐时代,女真人的祖先被称做“靺鞨”,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部的称为“粟末靺鞨”,北部的称为“黑水靺鞨”。粟末靺鞨文明程度较高,居住在渤海国境内。渤海国被契丹人灭亡以后,粟末靺鞨也成为辽国的臣民。为了便于控制,辽帝将他们移居到辽国的东京辽阳府,以后这部分人就称为“曷苏馆女真”,即所谓的“熟女真”。而黑水靺鞨文明程度比较低,他们不编入辽国的户籍,辽帝也不对他们实行直接统治,而是通过部落首领进行管辖,他们也就被称为“生女真”。这部分女真人一直生活在还处于蛮荒状态的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过着以渔猎为生的生活。当汉人的北宋王朝的经济、文化已经到达封建社会的一个高峰、契丹人的辽国也已经进入到封建社会的时候,白山黑水间的女真人还处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全部人口只有十余万,分散在七十二个部落里,与宋辽相比,他们是非常落后的。   
  从公元10世纪开始,生女真各部落中的完颜部逐渐开始脱颖而出,并且渐渐成为了生女真各部的领导核心。到公元11世纪初,阿骨打的祖父乌古乃成为完颜部的首领时,完颜部联合了白山、耶悔、统门、耶懒、土骨论等五个女真部落,组成了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乌古乃多次奉辽帝之命征讨不服从辽国命令的其他部落,从而获得了辽帝加于的“生女真节度使”的称号,从而获得了在生女真各部落中发号施令的权力。此时,完颜部已经定居在按出虎水流域,具备了建立国家的基本条件。
  就在女真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时候,统治中国北方近两个世纪的辽国却在不断衰落,被辽国统治的各个民族也由于契丹贵族的横征暴敛,纷纷发动反抗斗争。而自1100年耶律延禧成为辽国皇帝以来,面对国事日非的局面,不但不励精图治、力图扭转,反而沉溺酒色、荒淫无度,使辽国的局面进一步败坏。历史已经将一个趁势崛起、取代契丹的大好时机摆在了女真人的面前,只需要有一个英雄人物的出现,契丹称雄两百多年的历史就将被彻底改写!
                非凡气象
  传说阿骨打出生的时候,远在千里之外的辽国京城有人看到天空中有巨大的五彩云从东方飘来,于是有人推断,东方将有一位“非常之人”降生,将来建立了不起的功业。这些传说当然有虚妄的色彩,但阿骨打出生之后,就显示出了他与众不同的英雄气象。
  阿骨打还是儿童的时候,就喜欢与别的孩子一起打斗玩耍,他勇力过人,显得出类拔萃。十岁时,他就已经是一个神射手了。有一次,辽国使节到完颜部来,看见阿骨打在射鸟。只见他连发三箭,箭无虚发,辽使连连称赞阿骨打是一个奇男子。等阿骨打渐渐长大以后,他的谋略、才干也不断展现出来,成为父亲劾里钵的得力助手,在多次作战中表现神勇,让劾里钵极为赞赏。劾里钵临死之前,带着很大的期望对阿骨打说:“你的兄长乌雅束比较柔弱,不过,只要有你在,我们就足以取代契丹人!”
  劾里钵死后,其弟盈歌继承为完颜部首领。作为阿骨打的叔叔,盈歌也非常欣赏阿骨打的才略和勇气。一次,阿骨打的堂叔撒改出兵征伐叛乱的留可部。在作战过程中,撒改和部下就作战计划形成了分歧,于是派使节请阿骨打到军中谋划。当时,完颜部主力已经倾巢出动,盈歌身边只有七十个士兵了,阿骨打就带着这七十个人增援撒改军。途中遇到另一路谩都诃的求援,于是阿骨打就分给他四十人,自己只带着三十人来到撒改军中。在他的直接指挥下,完颜部军队出奇制胜,大破留可部,阿骨打一时名震白山黑水。后来,辽国贵族萧海里起兵叛乱,盈歌奉辽帝之命讨伐。当时,辽国派出追击萧海里的军队有几千人之多,但却屡屡被萧海里的军队打败。而此时完颜部总共才征集到了一千多人的军队,众人都对能否战胜萧海里心存疑问,但阿骨打却满怀信心地说:“我们有这一千人马,什么样的大事不能成就?!”两军交战后,阿骨打单骑直取萧海里,一箭将他射下马来,完颜部人马趁势掩杀,一举荡平了萧海里叛军。至此,阿骨打的威名振动了辽廷。可是,阿骨打却从平萧海里之乱的过程中看到了辽国军力的虚弱,于是开始从心底里萌生了反辽的想法。
  辽天庆二年(1112年)的初春,执政已经十二年的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在群臣的簇拥下来到了刚刚解冻的混同江畔。按照辽国的惯例,辽帝要在开春的时候到混同江畔钓鱼,在钓到第一条鱼以后,就要大摆宴席,宴请附近各部落的酋长,以示辽国的皇恩浩荡。这一次也不例外,天祚帝在混同江畔大摆宴席,附近的女真各部落的酋长纷纷到场,阿骨打也在其中。席间,天祚帝突发奇想,命令在场的所有女真各部落的酋长起来表演舞蹈以助兴。其他部落的酋长畏于辽帝的威势,不得不服从命令表演舞蹈。轮到阿骨打时,他却天祚帝冷眼相向,拒绝为辽帝表演舞蹈,一时间场面十分尴尬。旁人深恐天祚帝降罪,于是为阿骨打辩解,说他不会舞蹈,又说他粗俗不懂礼节。天祚帝虽然心里十分不快,一度想杀阿骨打以泄气,但后来考虑到杀了阿骨打会影响到对女真部落的统治,加之他认为完颜部势力弱小,根本不可能对辽国构成威胁,于是没有追究阿骨打的不敬之罪。
  可是天祚帝错了。就在第二年,也就是天庆三年(1113年),继承盈歌为完颜部首领的阿骨打的长兄乌雅束死了,阿骨打成为完颜部首领。他立即着手进行反辽的准备工作,一方面,他派人四处联合生女真各部落共同反辽,另一方面,他又积极派人刺探辽国的情报,密切观察着辽国的国内动态。一场最终灭亡了辽国的烈火很快就要由这个女真人的首领点燃了!
               起兵建国
  辽天庆四年(1114年),阿骨打侦知辽国在混同江上的要塞宁江州只有八百名驻军,于是决定攻打宁江州,正式树起反辽的大旗。为了这次军事行动,阿骨打集合了完颜部的所有人马,并给其他各女真部落传令,让他们率军与自己会师,共同进攻宁江州。九月,各路女真部落的兵马与阿骨打的军队在涞流河一带会师,其总兵力为两千五百人。阿骨打就在涞流河畔的得胜陀正式誓师反辽,从而拉开了长达十余年的金辽战争的序幕。随后,阿骨打率领女真各部的兵马一路前进,到达了辽国为了防备女真人而挖的一条界壕。阿骨打一声令下,女真士兵立即奋勇向前,填平了这条壕沟,大队人马随即进入辽国的宁江州地界。刚进宁江州境内,女真军队就遇上了辽国海州此时高仙寿率领的辽军。阿骨打先施诱敌之计,继而突然杀回,亲手射杀了辽军悍将耶律谢十,并率军大破辽军,一举攻占了宁江州,俘获了辽在宁江州的防御使大药师奴。
  初战宁江州,阿骨打大获全胜。消息传到辽国朝廷,辽天祚帝大为震惊,立即派萧嗣先为统帅,萧挞不野为副帅,统帅七千人马反攻宁江州。而在女真这边,宁江州初捷以后,以阿骨打的弟弟吴乞买为首的女真众贵族纷纷劝进阿骨打,请他登基建国。但阿骨打认为,辽自宁江州之战后,必然不肯罢休,接下来就会有更大规模的战斗,况且只经过一战就登基建国,未免难以服众。果然,很快就传来了萧嗣先军来犯的消息。阿骨打立即率领女真各部兵马日夜兼程,抢在辽军到来之前渡过了混同江。阿骨打为了抢得先机,在三千七百人的女真军队只渡过了三分之一时就立即向辽军发起了强攻,双方大战于出河店。由于女真军的攻击出其不意,再加上女真战士作战勇猛无比,结果萧嗣先军被兵力只有自己六分之一的女真军打得大败,萧嗣先狼狈逃回,而阿骨打则趁势攻取了辽国三个州的地盘。
  出河店之战的结果让辽廷极为震撼,因为宁江州之战女真人的胜利还有以多胜少的因素,而出河店之战却是女真人以少胜多,以一当十,这对辽人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天祚帝为了挽回失败的影响,决定大规模征集辽国境内各民族的军队,组成十万大军,分四路大举进攻女真人。阿骨打毫不退缩,率领数千女真勇士,集中兵力在涞流河一线重创了四路辽军中的一路。由于辽军士兵大多是被强征入伍的,所以在听到一路被击败的消息后,其他三路也全部溃退而去。战后,阿骨打多方收集辽军俘虏中对契丹统治不满的渤海等民族的士兵,扩充军队规模,使女真军的规模第一次达到了一万人。当时,在辽人中流传着一句谚语:“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现在女真军达到了一万人,这对辽人的心理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自天庆四年九月阿骨打起兵反辽以来,经过短短三个月,女真人连续获得三场大胜,阿骨打在辽国境内的威名远扬,远近各部落纷纷脱离契丹的统治,臣服在阿骨打的脚下。阿骨打认为,现在登基建国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决定正式建立起女真人自己的国家。天庆五年(1115年)正月,在白山黑水间的辽阔原野上,数千女真铁骑冒着严寒,簇拥着他们的领袖、四十七岁的阿骨打登上祭坛,举行建国仪式。在高大的祭坛上,阿骨打骄傲地宣称:“契丹人以‘辽’为国号,意思是他们的国家会象镔铁一样坚固,但即使是镔铁也会有腐坏的时候,只有金子永不腐朽,我们的国家国号就叫‘大金’!”在举行完建国仪式后,阿骨打又宣布,仿效汉族王朝定年号“收国”,意为“收取辽国”。同时,他又对完颜部原有的带着部落氏族色彩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改革,设立了诸勃极烈参与国家的政治事务。其中,他的弟弟吴乞买担任地位最高的“谙版勃极烈”,其地位相当于汉族王朝中的宰相一职,总体负责各个方面的政治事务。在“谙版勃极烈”之下,又设置了“国论阿买勃极烈”、“国论忽鲁勃极烈”、“国论昃勃极烈”等官职,初步建立起了金国的政治架构。而诸勃极烈这一政治制度也在金初为金国的政治机器得以顺利运转发挥了很大作用。此外,阿骨打还对所有的女真部落重新进行了行政划分,将每300户女真人编为一谋克,每十谋克编为一猛安,从而打破了女真人原有的部落界限,逐步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女真民族。
  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使女真民族拥有了自己的国家,尽管这个初创的国家在制度上还是十分粗陋的,但金国的建立却标志着,这场由阿骨打发起的反辽战争已经超出了部落反抗的范围,进入了女真人正式与辽国分庭抗礼的新阶段,也标志着长期处于原始社会的女真人从此步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而这个新建的金国,即将在以后的岁月里深深改变契丹、女真、汉等许许多多民族的命运,改变中国历史的进程。
               双管齐下
  阿骨打建国后,并没有放松对辽国的进攻。就在登基建国后的第四天,他亲自率领大军进攻辽国在东北地区的重镇黄龙府。此时,辽国方面也派出大将耶律斡里朵率领二十多万大军扑向黄龙府,企图在黄龙府全歼阿骨打主力,双方会战于达鲁古城。此时,金军兵力只有区区一万人,众寡悬殊。但阿骨打却毫不畏惧,他指挥金军抢占高地,又迭出疑兵,使辽军陷入了极大的混乱当中。金军乘机猛攻,辽军全线崩溃。阿骨打随后攻占了黄龙府,拔掉了辽国在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据点。
  这年年底,辽天祚帝为了夺回黄龙府,强征辽国境内各民族的居民入伍,率领步骑兵四十多万,号称七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向黄龙府开来。不料,大军走到半途,辽国内部忽然起了内乱。辽国大将耶律章奴在后方起事,公开树起反对天祚帝的大旗,并企图立魏王耶律淳为帝,天祚帝听到这个消息,急忙下令班师。阿骨打闻讯,紧紧抓住这个战机,率领两万精锐骑兵随后追击。辽国大军回师到护步答冈时,被金军精骑追上。天祚帝于是命令辽军就地驻防,抵御金军的攻击。面对数量是自己几十倍的辽军,阿骨打仔细观察了战场形势。他发现辽军的中军大营最为坚固,兵力最多,毫无疑问当是天祚帝所在,于是集中全部兵力猛烈攻击中军大营。女真铁骑以一当十,勇猛无比,辽军抵挡不住,天祚帝率先逃跑,造成辽军全线崩溃。阿骨打指挥金军随后追击,一路上辽军遗尸无数,辎重给养全被金军缴获。经过这场护步答冈大战,辽国的精锐主力已丧失殆尽,再也没有力量发动对女真人的进攻。而女真军在阿骨打的指挥下,在一年的时间里对辽军五次大战均告胜利,击败辽国数十万大军,自身的兵力也从开始的两千五百人急剧增长到了十万人以上,整个战争的主动权已经紧紧掌握在金国的手中了。
  不过,阿骨打心里也很清楚,尽管女真人屡次大败辽军,白山黑水间的辽阔土地已大部掌握在金国手中,但与辽国相比,女真人的力量仍然很弱小。辽全盛时期有煌煌五京、千余万人口,现在虽然被削弱,但仍有相当实力。特别是契丹统治塞北两百多年,而金国刚刚立国,在影响力和号召力上差距明显。因此,阿骨打在积极进行军事行动的同时,又积极进行政治活动,扩大金国在辽人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争取辽国境内各民族对金国的支持。他首先把争取的对象放在辽国国内的渤海人身上。渤海原是东北地区的一个古老国家,公元713年,渤海人的首领大祚荣受唐玄宗册封为渤海郡王,从此,渤海国在东北地区存在了两百多年,直到公元926年被契丹人灭亡。渤海人的祖先是和女真人同种的粟末靺鞨,阿骨打就利用这一点,全力向渤海人宣传渤海与女真乃一家的道理,并极力挑起渤海人对契丹亡其国的仇恨。他还放回了在宁江州之战中俘获的辽防御使、渤海人大药师奴,让他潜回辽国,鼓动渤海人起来反辽。阿骨打的这番政治宣传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渤海人此后纷纷投降金国,而辽军中战斗力最强的渤海军也从此兵无斗志,这大大瓦解了辽军的实力。除了对辽国内部的各民族进行分化外,阿骨打还积极革除辽的种种弊政,以争取民心。收国二年(1116年),金军攻占辽国五京之一的东京辽阳府,阿骨打立即下令将以前辽国制定的种种苛捐杂税和严刑峻法全部革除,从而获得了百姓的支持。于是,辽东五十余州望风而降,辽国在东北的地盘全部落入女真人之手。
  在新建立的金国的沉重打击面前,辽天祚帝不得不开始和女真人坐下来议和了。金天辅二年(1118年),天祚帝派人前往金国,与阿骨打商议和谈。就阿骨打这方面而言,对辽战争已经进行了几年,辽国虽然屡次被打败,但阿骨打本人对女真人是否能彻底灭亡整个辽国仍存在着疑问。阿骨打最初的起兵反辽,主要是出于反抗契丹的残暴统治的目的。后来随着形势发展,女真建国、攻取东京,可以与辽国分庭抗礼了。但新建立的金国能不能稳定住局势,能不能一口吞下辽国,阿骨打的确没有十足的把握。因此,他同意了与辽国议和。他提出的主要条件是,辽帝要正式册封他为大金国皇帝,并将每年获自北宋的五十万银绢的“岁币”全部转交给金国,此外还要天祚帝以兄礼事他。辽使带回这些条件后,天祚帝十分恼怒。册封阿骨打为金帝,等于就是承认了金国的地位,承认了阿骨打这个皇帝的合法性;转送“岁币”,等于是变相地向金国纳贡,这对于堂堂的大辽如何能接受?然而不答应阿骨打的要求,辽国又无法与兵锋极盛的女真人抗衡,所以天祚帝只好接受了议和条件,但却在册封阿骨打时玩了一个花招。在他的册封诏书里,没有封阿骨打为大金皇帝,而是封他为“东怀国主”,所赐的仪仗、冠冕、衮服也都是诸侯级别。阿骨打开始并不明白辽国册封的所谓“东怀国主”的含义,后来经一个汉人谋士的解释,他才明白,原来这个“东怀国主”意思就是“东方怀恩国主”的意思,实际上是置于辽的藩属地位。这让阿骨打极为愤怒,金辽之间的议和也随之破裂。
  天祚帝本想用这种雕虫小技换回一点面子,但却葬送了辽国最后的生存机会。随着金辽和议的破裂,金军大举向辽国发起新的进攻,辽国的灭亡已是无可挽回了。
               势如破竹
  就在金辽和议的破裂的第二年,日后将成为死敌的金宋之间却达成了一项秘密协议,这就是著名的“海上之盟”。
  早在阿骨打建国之初,有一位名叫李良嗣的辽国官员逃离辽境,来到当时还对阿骨打和他的女真国家一无所知的北宋境内,并向北宋皇帝宋徽宗报告了有关金国兴起的消息。北宋与辽是死敌,虽然自1004年两国达成“澶渊之盟”后彼此之间已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局面,但未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却始终让宋人耿耿与怀。现在金国崛起,辽国衰落,正是宋朝收复燕云的好机会。于是宋徽宗多次派遣使者从海路前往辽东,与阿骨打进行面谈,商议联合灭辽之事。后来由于金辽议和,宋金之议就暂时中断了。到金辽和议破裂,宋朝又重新派人前往辽东与阿骨打商议。在这次谈判中,阿骨打利用宋朝君臣急于收复燕云的心理,牢牢掌握住了主动权,为金国争取到了相当大的利益。金天辅四年(1120年),双方最后商定,宋金两国联合进攻辽国。宋朝负责攻取燕云十六州地区,获得燕云后,将每年进贡给辽国的“岁币”原数转送给金国。
  在宋金之间达成“海上之盟”后,金军对辽国的新一轮猛烈攻势就拉开了序幕。阿骨打亲自率领大军,兵分三路扑向辽的上京临潢府,辽军全无斗志,仅抵抗了半天就开城投降。上京乃辽国政治的核心所在,上京失陷,造成了辽国统治集团内部的动荡和分裂。天辅五年(1121年),辽国大将耶律余睹叛辽投金,阿骨打得以洞悉辽兵源枯竭、国内虚弱的情况,于是派大军进攻辽的中京大定府。次年初,辽国的中京大定府也被金军攻克,金军兵锋直指辽的南京燕山府。天祚帝见燕京肯定守不住,于是命耶律淳为南京留守,自己带着大队人马逃到了西京大同府。金军穷追不舍,又攻克大同,并继续追击西逃的天祚帝。这年八月,阿骨打的二子斡离不率四千人马追击天祚帝到石辇驿,被两万多辽军包围。天祚帝本想凭着兵多一口吃掉斡离不军,但没想到反而让斡离不打破中军,直逼其御帐,于是他又一次拼命逃跑,躲到夹山一带不敢再出来。
  天祚帝躲进夹山以后,阿骨打回过头来开始收拾困守燕京的辽国残军。本来,在金军进攻燕京之前,宋军已经先后发动了两次攻击燕京的军事行动,结果竟让已成强弩之末的耶律淳残军两次杀得大败,多年所积累的装备和辎重损失殆尽。这年年底,阿骨打兵分两路,一路出得胜口,一路出居庸关,对燕京展开军事行动。困守燕京的耶律淳不战而降,至此,金军先后攻克了辽国五座京城,基本上征服了原来属于辽国的地区。虽然天祚帝还在夹山苟延残喘,但辽国的灭亡已经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自阿骨打起兵反辽以来,人口极少的女真人只花了九年左右的时间,就把煌煌五京、幅员万里、地大民众的辽国打到了亡国的边缘,契丹人称雄北方的时代就此一去不复返了,女真人成为北部中国新的主人!
                长风已逝
  金军攻克燕京之后,阿骨打移驾到了燕京,监视天祚帝的动向。天辅七年(1123年)八月,阿骨打身患重病,自感不适应燕京的水土,于是决定起驾回辽东。不料,刚走到离燕京不远的地方,他就溘然长逝了,终年55岁。阿骨打死后,他的弟弟吴乞买继承了皇位,继续追击辽的残余力量,并在天会三年(1125年)擒获天祚帝,终于完成了灭辽大业。两年后,金军攻进北宋的京城汴梁,俘虏了徽、钦二帝,灭亡了北宋。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人最终入主中原,成为北方中国的主宰者。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是女真民族的英雄,是开创金朝百年基业的杰出帝王。在他的领导下,落后的女真民族在白山黑水之间崛起,在很短的时间内取代了契丹人在北部中国长达两百多年的统治地位。后来女真人能够入主中原,将金朝推上强盛的顶峰,虽然不是在金太祖时期完成的,但可以说,这一切都是在金太祖时期打下的基础上实现的。没有他的杰出领导,女真民族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迅速崛起。对于一个渔猎或者游牧民族来说,在古代那个主要以军事力量决定民族强弱的时代里,骁勇剽悍的性格和全民皆兵的军事组织形式决定了他们可以给文明比较先进、经济比较发达的农耕民族以严重的威胁。但是,渔猎和游牧民族松散的社会结构和缺乏文化凝聚力的弱点又决定了他们很难形成一个强大的力量,因此,一个伟大的领袖的出现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同冒顿之于匈奴、阿保机之于契丹、成吉思汗之于蒙古、努尔哈赤之于满洲一样,阿骨打对于女真民族而言,就是把他们联结在一起成为强大力量的那个伟大领袖,正是由于他的出现,女真人才得以走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国历史长河中一个耀眼的民族。
  就中国历史而言,女真人在12世纪的兴起有着重大的影响。12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分裂的时代,契丹之辽与汉之北宋并存,形成南北朝对立的局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王朝内部都不断腐化,谁也无法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相对于辽宋,女真人是非常落后的,因此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崛起伴随着野蛮的屠杀、破坏和掠夺。但同时他们也是较之辽宋更加生气勃勃、昂扬向上的一个民族。尽管他们最终没能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但他们毕竟进行了一次尝试,而且通过他们的努力,汉族之南朝与少数民族之北朝之间基本以长城划出的界限被抹去了,广大的东北地区和中原被连成了一片,为广大的东北地区最终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奠定了基础。而女真人和汉人在经过了相互的仇视、杀伐和怨恨后,在女真人逐渐的汉化的过程中,两个民族的血液最终融化到了一起。
  也许有人会认为,如果没有女真人的崛起,没有金兵南侵,也就不会有宋金之间长达百年的战争,不会有中原和江南惨绝人寰的屠杀和破坏,因此,他们总是把阿骨打以及一切的女真人看作是加以猛烈批判的反面典型。但是,我们与其去谴责金兵南侵时的野蛮,倒不如认真反思两宋遭到前所未有的屈辱的原因。历史就是这样无情,它不会因为你是文明程度较高的民族就让你可以高枕无忧,谁力量强大谁才能成为历史的主宰者。羸弱的北宋、腐化的契丹与新兴的女真相比,无疑只有女真才能成为12世纪那个历史时代的主宰者。历史没有偶然,只有必然。
  千年转瞬,12世纪的英雄阿骨打和他曾经威武雄壮的女真铁骑已经随着历史的长风永远地逝去了……
帝王百篇之四
蜀汉昭烈帝
——英雄起布衣,势成三分国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空中,若论人们的熟悉程度,可能没有哪段历史能与三国相比。因为一部精彩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三国时代成了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知道的一段历史,而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这些名字,为几乎每个识字的中国人——甚至不识字的中国人所知晓。三国——一个充满动荡、战乱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从卖草鞋的小贩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帝王,蜀汉昭烈帝刘备用他传奇的一生再次为世人展示了一个令人感叹的白手起家、最终成功的奋斗故事,而他的崛起也使中国最终形成了鼎足三分之势,从而步入了三国时代。
英雄起布衣
  刘备,字玄德,生于东汉延熹四年(161年)。若论血统,刘备也还算显赫,他的祖先是汉景帝的儿子、汉武帝的兄弟刘胜,受封为中山靖王,一生享尽荣华富贵。后来到了刘备的父亲一辈时,王侯之爵已早被革除,家境也已经衰落了。虽然刘备的父亲刘弘还曾经做过州郡一级的官员,但死得很早,只留下了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刘备小时候家境非常困难,只好自己编织一些草鞋、凉席之类的东西拿到老家涿县的街上去卖,以维持生计。十五岁时,由于有同族的人资助,他才得以读了点书,学了些文化。不过,刘备却并不很喜欢读书,他喜欢的是结交豪杰好汉,渐渐地也在涿县一带认识了不少朋友。
  就在刘备在涿县平静地过着一个贫寒子弟的生活时,东汉王朝的统治已经是危机四伏了。东汉王朝自汉和帝开始,连续有十个皇帝都是未成年便即位,有的即位时甚至还是婴儿,自己根本无法处理朝政,于是大权旁落到外戚集团手中。为了争夺权力,宦官集团不断同外戚集团展开激烈的斗争。就在刘备出生前的延熹二年(159年),汉桓帝利用宦官集团,一举铲除了把持朝政二十余年的梁冀外戚集团,但随后朝政就被以单超等为首的宦官集团把持。他们公开卖官鬻爵、扶植自己势力,使东汉政治一片黑暗。汉灵帝即位后,更是宠信“十常侍”,以他们为首的宦官集团贪污腐化、骄奢淫逸,朝政混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为了反对宦官集团的专权,东汉朝廷的一些正直的官员和太学生曾经在朝中发动了抗争,但最后均遭到了失败,造成了前后两次“党锢之祸”,至此宦官集团更是一手遮天。灵帝本人更是生活糜烂、醉生梦死,一方面全力搜刮百姓,一方面公开将各级官职明码标价出售,甚至还允许买官的人“赊欠”,到任后再付,这些负担等于又转嫁到了百姓身上。再加上各地天灾频仍,民不聊生,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已经是连绵不断了。随着东汉政治的不断腐败,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已经是早晚的事了。
  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农民大起义的火山终于爆发了!太平道人张角发动了数十万太平道徒在八个州境内同时举行起义,这就是著名的“黄巾起义”。这是东汉末年乱世的开始,也是二十三岁的刘备走向风云际会的政治舞台的开始。昔日河北涿县一个卖草鞋的小贩,就要从此开始他建功立业的传奇生涯了!
立名正少年
  应当说,刘备最初的起事并不是彻底的白手起家的,因为他得到了经常活动于涿县一带的两个富商张世平、苏双的大力资助,才得以拉起一支镇压黄巾军的队伍。不过,张世平、苏双也是他之前结交的朋友,所以这份资助自然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在刘备拉起队伍的过程中,有两个壮士前来投奔,这就是关羽和张飞。在以后的岁月里,三人同甘共苦,艰苦创业,虽不曾结拜,但其情却亲如兄弟。
  就刘备在镇压黄巾军的过程中的表现看,实际上算不得很突出,同那些出身世家、势力强大的人相比,刘备所扮演的始终是个很卑微的小角色。而在黄巾起义被镇压以后,刘备也只得到了一个小小的安喜县尉的官职。不过,刘备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永远安居于一个卑微的地位上,不久,在安喜县尉的任上,他就做了一件令人瞠目结舌的事。当时,涿郡的督邮到安喜县视察,刘备想去拜见,督邮十分傲慢,认为刘备官小职卑,居然拒绝见他。于是性格刚烈的刘备怒火万丈,直接闯进督邮住地,将督邮绑在树干上用鞭子抽了二百下,然后将县尉印绶挂在督邮脖子上,扬长而去。这件事如在太平时节,当然是大罪一桩,但当时正是乱世纷争,东汉政府忙着剿灭黄巾军,也管不了这等事情,于是刘备竟不曾获罪。
  怒鞭督邮这件事,充分体现了刘备刚烈如火、正直不阿的性格,刘备是始终不愿意靠阿谀奉承去取得向上爬的机会的。在出走安喜县后,他又经过几次战斗,靠着战功做到了平原相的位置。在平原县,他的刚正性格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肯定。曾经有仇家雇佣了杀手去杀刘备,但杀手却被刘备的人品所感动,最终自己退走。在平原的几年里,刘备的政治声望仍然很低,而在同一时期,袁绍、袁术、孙坚、曹操、刘表等人已经纷纷崛起。但他刚直的性格和端正的人品却渐渐让他获得了较好的名声,从而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人际基础。
  兴平元年(194年),早已过了而立之年而仍然默默无闻的刘备终于获得了发展的大好机会。这一年,占据兖州的曹操攻打徐州,徐州牧陶谦向青州牧田楷求援,已经投靠到田楷门下的刘备于是率兵打退曹操军。由于受到陶谦的信任和器重,刘备就转投到了陶谦的门下,并且被陶谦上奏汉廷,请封为挂名的“豫州牧”。不久,陶谦病重,决心由刘备来继承徐州牧的职位。不料,陶谦死后,徐州官员推戴刘备时,他却推辞起来。
  刘备之所以能被陶谦选中,托以徐州一州之地,主要的还是由于刘备长期以来所积累的良好的名声和其端正的品格。而他之所以开始要推辞,当然也有他的考虑。就政治声望而言,刘备一直职位卑微,出身也不显贵,而当时承袭州牧职位的高官,大多是世家出身。刘备以如此低下的出身承袭徐州牧,不服之人肯定很多。尤其徐州又地处兵家必争之地,四周强敌环伺,一直默默无闻的刘备骤然取得徐州的统治权,定然遭来四方窥视。所以他推辞这个职位倒未必完全是虚情假意。不过,对于一直苦于没有自己地盘的刘备来说,徐州这块地盘实在是个难得的用武之地,所以,后来经过徐州官员的反复劝说后,他终于同意接受徐州牧的职位。然而,在这之后,刘备没有迎来大发展,却迎来了一连串围绕徐州的波折和磨难。
寄人篱下时
  建安元年(196年),新任徐州牧的刘备迎来了第一个大敌——盘踞淮南的袁术。当时袁术兵精良足,堪称一方霸主。他听说陶谦新死,新任徐州牧的是默默无闻的刘备,于是起大军攻打徐州。刘备虽有徐州之地,但手下兵微将寡,抵抗起来也比较吃力。正当双方军队在盱眙、淮阳一线对峙之时,不防另一军阀吕布却从刘备身后杀了过来。由于下邳守将曹豹的叛变,吕布得以拿下徐州,反把刘备赶到了小小的小沛城里。但吕布还不肯放过刘备,又派兵攻打小沛,刘备无立足之地,只得败走许都,带着关、张投奔了势力比较大的曹操。
  刘备好不容易才获得了徐州这个根据地,不料转眼就被别人夺去,从此不得不开始了他长达十余年寄人篱下的生活。可是,一件事情往往能带来两面的影响。失去了徐州对刘备来说既是一次挫折,可是同时却又为他迎来了意想不到的机遇。在他到了许都以后,曹操为了拉拢他,上奏汉献帝,表刘备为左将军。而此时东汉王朝的挂名天子汉献帝也不甘心傀儡皇帝的位置,为了增强自己抗衡曹操的力量,于是和刘备叙起了族谱,还郑重其事地称刘备为“皇叔”,从此,刘备的“皇叔”之名天下皆知,成为他今后最大的政治资本。
  刘备投奔曹操后,先是随曹操东击占据徐州的吕布,最终擒杀吕布,徐州之地悉归曹操所有。击败吕布以后,曹操越发亲近刘备,整日与刘备同进出,共饮食。曹操这样做的可能带有拉拢的目的,但他对刘备十分敬重是必然的,尽管此时的刘备身无立锥之地,和蒸蒸日上的曹操比起来有着天壤之别,然而曹操却始终不敢轻视刘备。另一方面,汉献帝一派也在拉拢刘备,封刘备“皇叔”的身份,其实也是要把刘备拉进反对曹操的集团中。汉献帝从宫中传出衣带诏,让国舅董承和刘备一起商议诛杀曹操。过了不久,曹操在和刘备一起吃饭时,发出豪言,说在他眼中,天下只有他和刘备是真正的英雄。这让刘备极为紧张,以为衣带诏的事已被曹操发觉,于是过了不久就借口截击袁术,向曹操借了一些兵马逃离了许都。
  从曹操让刘备带兵出许都这件事上看,他应该并没有察觉刘备与董承等的密谋。不过,刘备既然离开了许都,自然就不可能再重入虎穴。于是他在打败了袁术之后,秘密东进,趁曹操在徐州的守将车胄不提防,一举拿下徐州,杀了车胄。此时,董承等在许都事发,全被曹操杀死。而刘备密谋杀曹在前,夺取徐州在后,于是自然成了曹操的双重仇敌。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亲率大军东征徐州,刘备抵挡不住,只好北投袁绍,妻子和关羽都被曹操擒获。从此,他与曹操势同水火,不共戴天。
  就在刘备北投袁绍的这一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决战。已经投降了曹操的关羽趁此机会护送着刘备的妻子重新回到了刘备的身边。刘备清楚,自己若在袁绍手下,必然没有前途,于是假借联合荆州刘表共同夹击曹操的名义,带着部下离开了袁绍,前往汝南,与反对曹操的刘辟、龚都等人会合,共同反曹,一时很有声势。可惜好景不长,曹操在官渡决战中击败袁绍后,立即发大军进攻汝南的刘备,刘备再次大败,只好又一次投奔了别的军阀,这一次他投奔的是和他同为汉室宗亲的荆州牧刘表。
  刘备投奔了刘表之后,刘表并没有因为他是汉室宗亲而重用他,反而处处提防刘备,只给他很少的人马,让他去荆州北部的偏远小城新野为刘表守边。此时,刘备已经是过了不惑之年的人了。从涿县起兵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过去了,可是刘备依然身无立锥之地,兵微将寡,一事无成,这对于雄心勃勃的刘备来说当然是非常痛苦的,但他虽然寄人篱下,却没有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是始终心怀大志,访德问贤,为将来而积极努力着。终于,他找到了一个在日后帮助他成就事业的人才,这就是诸葛亮。
功成三分国
  建安十二年(207年),四十六岁的刘备在新野听说了一个叫诸葛亮的人。传说这个人胸有经纶,计能安邦,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求贤若渴的刘备就带着关张二人前往诸葛亮隐居的隆中拜访此人。刘备前两次拜访,都没能见到诸葛亮。直到第三次上门拜访,刘备才见到了这位号称“卧龙先生”的人。刘备与诸葛亮见面后,诸葛亮便全盘托出了自己关于天下大势的分析和刘备今后应当发展的方向。他提出,现在的黄河流域已经全是曹操的天下,以刘备现在的力量无法与之抗衡,刘备应当发展的方向是位于长江中上游的荆州和益州,同时还要注意联合东吴的孙权,共同对抗强大的曹操。诸葛亮与刘备的这一番谈话,就是为后人所熟知的“隆中对”,它为刘备日后完成鼎足三分的大业提出了总战略,对于刘备的后半生产生了至为关键的作用。在刘备的热情相邀下,诸葛亮终于同意出山辅佐刘备,从此,刘备的政治生涯开始发生转折。
  应当注意的是,诸葛亮是当时荆州地区非常有名的俊杰之士,其才学早已名满天下。如果他愿意投靠当时任何一个军阀的话,他都会获得很高的待遇与地位。但他何以最终会选择当时年近半百还身无立锥之地、兵微将寡、看上去没有前途的刘备呢?原因可能很多,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刘备在前二十多年的政治生涯中积累下来的较好的政治名声,特别是刘备有“皇叔”这个身份,又有奉汉献帝衣带诏“讨曹”的这个政治大旗,所以自然对诸葛亮这样具有比较正统儒家思想的知识分子有着很大吸引力。当然,刘备自身的确也是有才能的,一个被曹操视作真英雄的人当然也不会被诸葛亮认作草包。
  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一生中最大的考验来临了。这一年春天,曹操在荡平了北方袁绍的残余势力、征服了乌桓之后,亲自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征,企图一举征服荆州和江东,完成扫灭群雄、统一中国的伟业。镇守新野的刘备首当其冲,手下只有几千人马的刘备自知不敌,于是带着新野、樊城的百姓十几万人往江陵撤退,结果被曹操的轻骑在当阳追上,双方一场混战,刘备之妻糜氏死于乱军之中,多亏手下大将赵云拼死冲杀,才将其子阿斗从乱军中救出来。后来关羽与诸葛亮从江夏守将刘琦处借来一万水军,刘备才终得脱险。当阳之战,刘备败得不可谓不惨。但他之所以惨败,乃是由于随军携带了十余万百姓,行动迟缓所致。本来有人劝刘备不要带着这些百姓,但刘备却认为,这些百姓都是自愿跟着他逃难的,所以不忍心遗弃。仅就这一点而言,刘备可谓有仁德之风,这一义举也让他在此后能够更得民心,而天下名士也为其仁心所服,纷纷来投到他的麾下。
  建安十三年冬,刘备与孙权的联军在赤壁与曹操大军激战,孙刘联军采用火攻,打破曹军,曹操率大军退回北方,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曹操的势力暂时无力南下,于是刘备抓住这个机会,在短短几年里就攻占了大半个荆州,终于有了自己的根据地。接下来,根据“隆中对”的决策,刘备就开始谋划攻占益州了。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刘璋的谋士张松秘密联系刘备,请刘备入川取代刘璋。在张松的策划下,刘璋听信了汉中张鲁要进攻益州的消息,于是派人请刘备入川协助防守,刘备于是亲自率领兵马入川。本来里应外合,益州应当是可以轻易拿下的,但不料张松的密谋被刘璋发觉,于是一场长达三年的入川之战打响了。战争开始后,刘备军主力都在荆州,其军势并不强,而益州方面兵多将广,因此双方形成相持局面。为了打破僵局,刘备命令驻守荆州的诸葛亮和赵云等人率军从荆州溯江而上,增援攻川军。在荆州援军的支持下,刘备实力大增,相继攻克了巴郡、涪城等重镇,并在围攻了一年之后,终于拿下了成都的门户雒城,继而进围成都。建安十九年(214年),困守成都数十日的刘璋出城投降,刘备最终赢得了这场三年之久的战争。
  至此,刘备经过几年苦战,终于完成了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的战略部署,拥有了荆州和益州两州之地,具备了与曹操、孙权分庭抗礼的实力。自中平元年(184年)涿县起兵,到现在整整三十年,五十三岁的刘备终于完成了三分天下的大业。
  占据益州之后,刘备并没有就此止步。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曹操打败张鲁,占据了汉中。汉中是益州北出关中的桥头堡,要想出兵北伐,就必须要控制汉中。于是刘备亲自率大军北攻汉中,拉开了北伐曹魏的序幕。刘备大军抵达汉中后,取得了一系列胜利,特别是定军山一战,在刘备的直接指挥下,老将黄忠力斩曹营大将夏侯渊,取得大胜。次年,曹操闻讯,亲率大军从长安赶赴汉中与刘备会战。刘备洞察了曹军的弱点,深沟高垒,坚守不出,双方相持日久,曹军逃亡者日多,曹操终于认输,率军退走。至此,刘备又占据了汉中,从而为以后北伐中原提供了一个桥头堡。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五十八岁的刘备被臣下们推举为汉中王。至此,他的事业达到了顶峰。然而,正所谓盛极而衰,就在此时,一个意外的事件发生了。
猇亭空遗恨
  建安二十四年对于刘备来说,既是辉煌的顶点,又是衰落的开始。就在这一年春夏,他在西线的汉中对曹操大军取得胜利的同时,东线镇守荆州的关羽也向曹操军展开了进攻。这一年夏天,关羽用水攻之计大破曹操大将于禁,兵锋直指许都。然而,就在关羽节节胜利的时候,原来的盟友东吴却趁着荆州兵力空虚的时机,偷渡长江,一举拿下了荆州,并且擒杀了关羽。
  刘备与孙权在荆州问题上的矛盾由来已久。早在赤壁之战前,孙权就提出了对荆州的领土要求。刘备虽然不肯让出荆州,但毕竟实力不如孙权,只好提出暂时借荆州为根据地。在刘备占据益州之后,孙权就提出让刘备归还荆州,刘备不愿意,最后两相妥协,决定以湘江为界,东归孙权,西归刘备。可是,孙权毕竟不甘心被刘备占据半个荆州的事实,又见刘备势力不断壮大,深恐会威胁到东吴,于是在关羽出兵北伐时从背后狠插一刀,给了刘备以沉重打击。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代汉自立的消息传到成都,刘备被群臣们推举为了皇帝,国号依然叫“汉”,以表明自己继承汉朝的正统。因刘备统治之地多在蜀地,因此历史上就将其称做“蜀汉”政权。虽然刘备终于从一个卖草鞋的小贩走上了皇帝的宝座,但他却并没有丝毫的喜悦和满足。东吴的背信弃义让他十分震怒,而自涿县起兵时就一直跟随着他,一同出生入死三十多年的关羽被东吴杀害又让他痛心不已。在这种情况下,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做出了一个对自己和蜀汉影响极大的决定——东征东吴。
  后人在谈到刘备作出这个决定的动机时,一般总会提到他是要为关羽报仇。其实从战略层面上看,刘备此次东征,为关羽报仇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因为根据“隆中对”制定的战略决策,荆州是必须要在刘备掌握中的。如果任由东吴占据荆州,那么整个“隆中对”所制定的战略决策就会全盘化为泡影。因此夺回荆州应当才是刘备东征的主要目的。另外,抛开荆州不说,伴随刘备一生的刚正如火的性格也使他对东吴这种背信弃义的卑鄙行径极为痛恨。如果说早年怒鞭督邮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小人物时所发的怒火的话,那么,东征东吴也不妨看作是他作为帝王以后所发的怒火。
  这次东征从一开始就不是顺利的。东征还没开始,刘备的另一亲密战友张飞就被部下杀害,但刘备并未就此停下东征的步伐。章武元年,蜀军击败吴军,占领秭归,打开了通向东吴的大门。次年,刘备亲率蜀汉倾国之兵,浩浩荡荡,沿江东下,大举攻吴。孙权见刘备声势浩大,急忙派人向刘备求和,但被痛恨东吴背信弃义的刘备严词拒绝,于是吴蜀大战不可避免。六月,两军相持于猇亭。由于天气炎热,刘备下令依林木茂盛之处结营,又下令各营结成连营,以防吴军各个击破。不料,东吴都督陆逊趁着蜀军士气低落,以火攻奇袭蜀军。结果猇亭一带绵延长达数百里的蜀军连营烈焰滚滚,火光冲天。吴军乘机进攻,蜀军惨败,几乎全军覆没。刘备经此惨败,只得一路收集残兵败将,撤回到了吴蜀边境的白帝城。尽管是役吴军大胜,但孙权在听说刘备亲自驻扎在白帝城的消息后,仍然十分恐惧,不敢再追,并派出使臣请和。刘备准和。至此,吴蜀战争结束。
  猇亭之战以蜀军的惨败而告终,不但收复荆州的目标未能完成,而且使蜀汉的元气大伤。刘备经此沉重打击,终于在白帝城病倒了。
千秋英雄气
  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刘备病体日益沉重。他自知自己不久于人世了,于是急召正在成都的太子刘禅和丞相诸葛亮到白帝城相见。在病榻前,刘备向诸葛亮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对猇亭之败尤为痛心疾首。他还郑重地向诸葛亮托孤,要求作为丞相的诸葛亮全力辅佐自己的儿子刘禅,把恢复汉室的大业进行下去。不久以后,这位在三国时代叱咤风云的一代枭雄就在白帝城去世了,享年六十二岁。他死后,太子刘禅继位。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汉逐步恢复了元气,并先后进行了五次北伐曹魏的战争,但始终没能成功。诸葛亮也也在第五次北伐曹魏时死于军中。公元263年,也就是刘备死后四十年,蜀汉终被曹魏灭亡。
  刘备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代,而他白手起家的创业历程,也颇似他的祖先刘邦。就东汉王朝的政治而言,是一个豪强世家势力横行的时代。自汉光武帝刘秀以来,豪强世家的势力就一直影响着东汉政治。而在东汉末年称雄天下、割据一方的军阀中,基本上都具有较强的家族势力支持,比如出身“四世三公”的豪门的袁绍、袁术,比如承继父兄基业的孙权,比如世镇西凉的马腾等等,就连曹操也是靠着家族的势力才得以起兵,所以他们的兴起往往与其家庭和家族的势力有很大关系。而刘备却在东汉末年群雄蜂起的时代里,以卖草鞋的小贩的卑微身份开始起事,在历经了数十年的艰辛创业以后,终于成为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帝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从某种意义上说,刘邦的子孙后代无数,但真正最象刘邦的,历史上也只有刘备一人。
  刘备之所以会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后人在谈论刘备时,常常认为他的汉室宗亲的身份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其实,刘邦的后裔到刘备这一代何止千万?东汉末季以汉室宗亲身份逐鹿中原的也决非刘备一人,比如刘表、刘璋等出身都比刘备高得多,实力也都比刘备强得多,但最后成功的却是出身最低贱的刘备,可见汉室宗亲的身份决不是刘备成功的关键因素。那么,他成功的原因在哪里呢?
  首先是他比较高尚的政治品格。在东汉末年乘乱而起的各路豪强中,刘备的政治品格相对而言是比较高尚的。他不象袁绍一样疾贤妒能,也不象曹操一样阴狠多疑,更不象袁术一样嚣张跋扈。自始至终,他一直保持着礼贤下士、仁德宽厚的形象。在东汉末季那样一个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环境里,有这样一位保持着良好政治形象的贤明君主出现,当然是从黎民百姓最盼望的,所以象诸葛亮这样的名士也才愿意为其所用。就刘备的政治生涯来说,他从没有做过无端猜疑甚至杀死部下的事,更没有做过“借人头”这样的阴毒行为,所以他的身边才能聚集起一大批肯为其效尽全力的人才。
  其次是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同出身豪门世家的贵族子弟不同,刘备自幼家境贫寒,从而养成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在从二十三岁起兵直到去世之间的四十年里,刘备可谓是历尽磨难和挫折。但无论是蜗居平原还是痛失徐州,无论是败走汝南还是兵败当阳,无论是寄人篱下还是暂时受挫,他从来没有畏惧过、消沉过,不管什么时候,他总是努力奋斗,以图东山再起。事业处于低谷时他懂得韬光养晦,事业处于上升期时他懂得再接再厉,胜不骄、败不馁,终于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当然,刘备自身的才能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应当承认的是,刘备的军事才能是很出色的。尽管早年多次为别人所打败,但那更多的是实力使然。而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为刘备制定出了完整而现实的战略方案后,刘备的军事才能就逐步得以体现。无论是赤壁之战后攻取荆州各郡,还是入川之战,诸葛亮的谋划之功固然重要,但刘备的军事指挥也是决不可少的。尤其取汉中之战中,刘备更是充分体现了他出色的军事才能。在东征之战中,孙权得知刘备亲率大军后,立即遣使求和。即使在刘备猇亭惨败后,孙权仍然对其十分敬畏,以胜利者的身份主动求和,可见刘备在曹操赞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心目中的地位,也可知曹操当初对刘备作出的“天下英雄唯使君与吾耳”的定论的正确性。
  那么,诸葛亮对于刘备的成功究竟应当占到多大的分量呢?可以这样说,刘备奋斗了半辈子,尽管具备了通向成功的实力,但却找不到通向成功之门的方向,诸葛亮恰恰就是为他指明方向的一位向导。诸葛亮对刘备最大的贡献在于为刘备奉献了一个最现实的完整战略。“隆中对”所制定的战略实质就是放弃与强大的曹操在北方进行争夺,转而向力量较弱的南方发展。事实证明,他的这一战略是正确的。而刘备,则贯彻了这一战略,最终完成了三分天下的大业。尽管因为东征之战的失败让“隆中对”所制定的战略计划未能最终实现,但不管怎么说,刘备与诸葛亮这一对君臣的配合依然是出色的。
  三国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刘备这位布衣英雄的凛然之气却穿越了一千八百年的时光,依然舞动在我们面前。 
[ 此贴被灬千ヽ在2009-07-11 17:03重新编辑 ]
梦的幻境

ZxID:5659596

等级: 派派新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07-10 0
哦,知道了
竹子

ZxID:72865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深深海底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07-10 0
下来看看~

爱深深~深深爱~
天若舞

ZxID:789464


等级: 派派贵宾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07-10 0
需要下啊
seff

ZxID:6177612

等级: 读书识字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07-11 0
有百家那么多吗?。。。。。。。。。。。。。。。
想你就写信

ZxID:11881487


等级: 明星作家
下学期,可要好好振作~~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1-05-31 0
有点小乱套
bjmajor

ZxID:18171585

等级: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2-05-13 0
好,我非常想看。
原来这就是离别

ZxID:18090526

等级: 派派新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2-05-15 0
真的很好 我对古代帝王很感兴趣  O(∩_∩)O谢谢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