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宫廷娱乐习俗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3412 回复:2

[人文通史] 清代宫廷娱乐习俗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usb类型

ZxID:773059

等级: 自由撰稿
如果没有奇迹,那就去创造一个!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4-12 0
清代宫廷娱乐习俗
1.观戏

  观戏是清宫中最主要的娱乐活动。自清入关后宫中即兴观戏,至乾隆时达到高潮,从此
历久不衰。

  清宫内务府下设升平署掌理承应宫廷奏乐及演戏事务。而署中的内学、外学主理教戏与演戏。内学由年幼太监组成;外学由旗籍与民籍伶人组成。内外二学人数常达数百之多。此外,招致在京及外省戏班入宫供奉、置备戏装道具等事宜也由升平署负责。

  为了方便观戏,紫禁城中的宁寿宫、重华宫、长春宫、漱芳斋等处,建有大中小戏台10余座。其中宁寿宫中的畅音阁戏台最大。台高三层:上层设绳索机关,可垂至下层;中层台面有方形池孔,将上、下两层连通。下层台板下,中央与四角有五个地井,与后台地下室的一口水井相通,用以增强音效。三层戏台,或单独使用,或合演一戏,视情况而定。尤其
是在演神仙戏时,三台合用,有人行台上,神自天降,鬼从地出的奇妙效果。戏台对面的阅是楼是皇帝、后妃及王公大臣们观戏之处。漱芳斋中的“风雅存”戏台最小。戏台建于室内,宽不及丈,高将过人,仅供皇帝、后妃等少数人冬季观戏使用。演出时,演者与观者近在咫尺,别具情趣。

  此外,宫外的西苑(中、南、北海)、西郊的各皇家苑囿与行宫中也均设有戏台,以备皇室随时观戏。

  宫中戏剧以昆曲、秦腔、徽调、弋阳腔为主,兼有各种地方杂戏,清末还有皮簧,即后来的京剧。所演剧目繁多,但有一定规律。主要有“月令承应”剧目,即一年中从元旦至除夕各节日时令演出的当令剧目,如“早春朝会”、“万花向荣”、“喜朝五位”、“升平除岁”、“佛化金神”等等;“庆典承应”剧目,即为大婚、万寿节、祝捷等庆典演出的剧目,如“八仙祝寿”、“碧月呈祥”、“双星永寿”、“膺受多福”、“钟斯衍庆”等等;“临时承应”剧目,即供帝后随时传唤的剧目,如“鼎峙春秋”(三国戏)、“忠义旋图”(水浒戏)、“昭代箫韶(杨家将戏)、“升平宝筏”(西游戏)、“劝善金科”(目连救母戏)等等。而每一剧目又均有约10本、二、三百出戏。因此临时承应又称“常年大戏”,是宫中上演最多的剧目。上述剧目都是宫中自己编演的。仅据不完全统计,清宫自康熙至宣统年间编演的剧目就达数千种之多。如果加上各地入宫供奉的演出剧目,数量将远不止此。如不遇丧乱,当时宫中几乎无日无锣鼓,天天奏笙簧。乾隆、道光、三帝及慈禧太后均为戏迷。特别是慈禧,不仅观戏,还要亲自演戏。她笃信佛教,自比为大慈大悲的观音菩
萨,故常扮作观音,又命太监李莲英扮韦驮或善财童子,李妹扮龙女,粉墨登场。因此宫中都称她为“老佛爷”。

2.乐舞

  满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由于生活方式的影响,其歌舞大多与射猎有关。清宫乐舞基本保持了这一传统。

  庆隆舞是清宫最主要的乐舞。初名“蟒式舞”或“玛克式舞”。乾隆八年(1743年)更名“庆隆舞”。它由“扬烈舞”与“喜起舞”两部分组成。扬烈舞为武舞。据《清史稿·乐志八》载,舞者共40人。其中32人头戴面具,穿黄色布衣和黑羊皮者各半,跳跃翻滚,象征怪兽,先上场;继而,8人穿甲胄、带弓矢,以竹作马头,彩缯饰马尾,扮为武士,象征“
八旗”,从两侧上场。武士上场后,先向北行一叩礼,礼毕便与怪兽周旋驰逐。待一武士射中一兽,余兽均被慑伏,舞蹈结束;象征武功告成。喜起舞为文舞。舞者为大臣22人,着朝服、佩仪刀。入场后行三叩礼,礼毕,退至东边,面西而立。然后两人为一组起舞上寿,舞毕三叩首而退。22人轮番表演。舞蹈中还有歌者13人,乐器伴奏22人。载歌载舞,场面热烈;亦文亦武,气势恢宏。

  庆隆舞通常是在宫中举行大型吉庆筵宴上演出。但清宫用于宗室筵宴的“世德舞”与用于军队凯旋筵宴的“德胜舞”,舞制均与庆隆舞相同。可见,庆隆舞是清宫最喜爱的乐舞。

  圣武舞也是清宫较常上演的大型乐舞。它是为歌颂康熙帝三征厄特、平定准噶尔而创作。舞蹈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惟天”,表现康熙帝不畏劳苦、率军征、剿灭叛敌的战
斗;第二部“皇矣”,描述康熙帝抚慰降民、安定边疆的场景;第三“武成”,颂扬康熙帝的赫赫武功与浩浩盛德。舞蹈伴有歌唱和音乐;形式带有鲜明的满族特色。

3.宠物

  清宫中喂养了众多供人玩赏的动物。这些动物主要来自各地官员的贡献,也有少部分是宫中派人捕购的。每种动物都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喂养,如东华门内有鹰房,养鹰1000余只;御花园内设鹿苑,放养梅花鹿;宫廷院落中还放养仙鹤及其它鸟类,由养牲处苏拉喂养,等等。但这些只是用于一般观赏的动物,作为宠物喂养的,主要有鸟、狗、猫、蟋蟀、蝈蝈等。


  养鸟

  宫中养牲处掌养鸟之事。乾隆帝爱鸟,投其所好,各地官员想方设法弄来珍禽贡献。当时养鸟特盛,品种亦多,有雉鸡、锦鸡、画眉、百灵、火鸡、相思鸟、瑞红鸟、阿春鸟、金钱鸟、太平鸟等等。鸟入宫后,先经皇帝“御览”,满意后送养牲处饲养,留待日后赏玩;不满意,则送至京郊御园,或转赐他人。

  又,宫外宣武门有“雀儿市”,售卖各种鸟类,其中,驯养有素的百灵可学各种鸟兽之声,八哥、鹦鹉会说人语,每只要价数十两银,但宫中仍多买回玩赏。

  养狗与养猫

  清内务府下设内、外养狗处,分养玩赏狗与猎狗。宫中养狗兴起于雍正。雍正帝十分爱狗,曾亲自设计狗窝、狗笼、狗衣、狗垫、其尺寸、用料、样式、图案,一丝不苟,并再三谕令有司精心制作。乾隆帝爱狗不逊其父,为搜罗名犬,他甚至不惜向使臣点名要其贡狗。宫中养猫也为数不少。凡皇帝宠爱的狗、猫均称以美名并绘入图画。如故宫博物院现藏的《猫犬名册》中,绘猫120余只,其名有:金豆儿、秋葵、金桔、灵芝、玉虎等;绘犬30余只,其名有:“墨喜”、“水晶”、“玫瑰”、“杜鹃”、“桃花”、“喜姐”、“如意”等。这些猫狗均为中西名贵品种。

  养蟋蟀和蝈蝈

  清宫养蟋蟀是入关后才开始的。所养蟋蟀有两种用途:

  一是用来相斗,每年秋季,织造府负责采购和饲养蟋蟀,以供帝后等斗耍消遣。宫中蟋蟀多采自易州(今河北易县)清西陵一带,有数百个品种,而以“梅花方翅”为上品。宫中养蟋蟀的罐亦较民间讲究,有用陶、瓷、玉、石、雕漆制作的大罐、小罐、过笼、水槽等,而以明宣德年间的御制罐最为珍贵。蟋蟀罐一般以一个大盖罐和10个小盖罐为一套,大者用于养,小者用于斗。

  另一种蟋蟀是用来听叫的,也于秋季收养,待来年元宵之夜,皇帝在乾清宫赐近臣宴时,筵席前陈设着温室中培育的芍药花和牡丹花,花丛中以彩灯堆为鳌山,置蟋蟀于其中。开宴乐曲奏罢,唧唧虫声便从彩灯花丛中发出。届时,春花与秋虫相映,笑语同虫鸣合声,君臣共饮美酒,其情欢洽,其乐融融。

  养蝈蝈和金铃子在宫中也很普遍。每年春季,嫔妃及官女们在墙边种葫芦,到秋季以葫芦装养蝈蝈或金铃子,揣在怀中过冬。起初,宫女们当值时便将葫芦取出,托人代管。清末,某宫女伺候慈禧洗漱,偶然忘记将虫取出,洗漱间怀中蝈蝈突然大鸣,逗得慈禧十分开心。从此之后,不再禁止宫女带虫入值。

4.游戏

(1)棋牌

  清宫上下都喜欢玩纸牌。纸牌又称“叶子”,即后来的麻将牌。其主要花色有条、饼、万等,印于纸上,仿佛今天的扑克牌,但牌面较窄。玩纸牌又称“斗牌”,通常有4人参加,并具赌博性质。情末刑律禁止博,违者处以罚款或有期徒刑。但宫中每年正月,除十五日元宵节外,开放赌禁,名曰“放赌”。其时斗牌之风最盛,慈禧酷爱斗牌,常在慈宁宫或颐和园召集光绪帝及后妃、公主等聚赌。有时李莲英和受宠宫女也参加斗牌。至今故宫博物院中还保留有当年宫中玩的纸牌。

  清宫的棋类有满洲棋、象棋和围棋等。满洲棋的棋盘和棋子与象棋相同,将、士、象、兵的走法也与象棋一样。不同的是,车、马、炮三子可互用,对弈时变化更为复杂。满洲棋实际上是象棋的另一种下法。这说明,象棋早就为满族所熟悉了。

  至于围棋,大约是入关后才在清宫出现的。目前故宫养心殿后殿(皇帝寝室)的原状陈列中有一副围棋。棋子用白玉和墨玉琢磨而成,棋盘以金线描格,甚为精美。宫中各院的石桌上,不少刻有围棋盘;慈禧还专门命人为她画了一张与李莲英一起下围棋的画,可见围棋在清宫中也是很流行的。

(2)跳驼和摔跤

  跳驼和摔跤是满族的传统游戏。跳驼时,将一匹高于8尺的骆驼牵至场中,跳驼者列成纵队,依次助跑至驼前,起跳跃过驼背。跳跃时可以做各种动作,落地后以直立不仆为胜。颇似今天体操中的跳马,但手不能扶驼背,难度更大,故有“绝技”之称。清帝每年至承德举行“木兰秋狝”典礼途中,都要多次进行跳驼竞赛。

  摔跤,满人称为“布库”、“撩脚”或“善扑”。其方法与今天的摔跤基本一样:二人上身以双臂相持,下身以脚相互勾、踢、绊;将对方摔倒者胜。满族男性自幼喜爱摔跤,常胜者被视为勇士。清代皇帝亦多热衷此道。康熙帝幼时曾以摔跤计除鳌拜。为纪念此事,以后,宫中每至年节喜庆之时均有摔跤表演,胜者皇帝赐酒。摔跤还被清廷视为一项值得骄傲
的“国技”。八旗禁旅中特设善扑营,由擅长摔跤的四百余名勇士组成。皇帝接见蒙古王公及外使时,常令善扑营表演摔跤和骑射。

(3)冰嬉

  满族久居气候严寒的东北,冬季的生产和生活均离不开冰雪,因善滑冰,在与明廷作战时,清军还曾以滑冰行军。入关后,清宫为“阅武事”、“修国俗”,每年冬季在西苑北海举行大规模的滑冰表演,称作“冰嬉之制”。表演者为八旗士兵。每次人数不定,乾隆时每旗200人,总数达1600人。冰鞋是在鞋底绑一铁条而成。冰嬉的主要内容有“抢等”、“抢球”和“转龙射球”三项。

  抢等即今天所谓的“速滑比赛”。皇帝坐在冰床(木座下镶铁条,以人牵引滑行)上,八旗兵丁在距皇帝二、三里的地方一字排开,号炮一响,人人争先向皇帝滑去,以到达的先后次序分一、二、三等,皇帝按等赏赐。抢球:八旗中每旗选数10人为1队,8队分位而立;御前侍卫将一皮球用力踢出,众人奋力追抢;抢到者再踢出,众再抢,如此反复多次,最后以抢到次数多的队为胜。

  转龙射球是冰嬉的高潮。在皇帝冰床近旁搭一旌门,门上下各悬一球,上曰“天球”、下曰“地球”。八旗兵仍各为一队,队前以3人为一小组,1人擎旗先导,2人执弓矢在后于冰上盘旋滑行。其后大队或擎旗或持弓矢,呈一字纵队尾随滑进。8支队伍宛若八条游龙在冰面团团旋转,煞是好看。每队通过旌门时,持弓者一射天球,一射地球,射毕仍旋转而归。凡射中者皇帝皆有赏赐。

  此外,宫中又有“打滑挞”的游戏。每年冬至过后,内务府派人在宫中空地上以水浇成一座高约三、四丈的冰山。其一面呈斜坡状,一面呈阶梯状,打滑挞者从阶梯上山,然后从山顶滑下。其形制和玩法与今日的冰滑梯颇为相像。若遇喜庆之日,则命八旗将士中善冰嬉者入宫表演。为了增加难度,表演者均穿猪毛皮履直身从山顶急速滑下,动作十分惊险,非
训练有素者,不能如此。

  清宫的冰嬉活动,对北京民间的冰上游戏有着深远影响。
[ 此贴被灬千ヽ在2009-11-10 10:51重新编辑 ]
暧芋冰

ZxID:3478453


等级: 明星作家
芋头曰:“爱过恨过,爱恨不能过;哭过笑过,哭笑不得过。”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04-12 0
很实用的帖子~~
感觉古代皇宫还是满无聊的
小说里满眼都是举行宴会呀,女主要是病好了就是逛逛花园赏赏花。。
应该把马术,剑术,比武也算进去。。偶猜也应该算是种消遣。。
怪不得古代过节都那么重视,感觉像观戏,观灯,等等都是借着过节才能大肆举行
唉。。想想我们现在的日子。就连上个班。在家睡个懒觉。可能也比他们普通一天来的精彩吧。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
魅影流漓

ZxID:809408


等级: 热心会员
你给生命的就是生命给你的。。。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04-12 0
不知如果穿越到那时会怎样啊,会不会因为没有亲爱的电脑,只有那么些娱乐而无聊死啊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