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后的镜子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3466 回复:5

[人文通史]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后的镜子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lucialee

ZxID:383914


等级: 热心会员
【塞壬の歌】被缚的英雄,我的歌声是你的坟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7 0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后的镜子

  中世纪时,尽管严格的教规和宗教法庭的火刑惩罚着“异教邪说”的追随者,但占卜习俗却在民间根深蒂固。“镜子,镜子,谁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白雪公主的王后继母念动咒语,于是诚实的魔镜就告诉她,她的继女是天底下最美丽的女人。这个故事可能起源于中世纪,后由格林兄弟收集整理,但此时的欧洲民间传说已经掺进了许多印度、阿拉伯和希伯来的题材,很难说清魔镜的传说到底起源于何处。

  在俄国,镜子帮助农家少女决定能嫁给谁。最常用的方法是在漆黑的夜晚带着火把和镜子前往浴室或无人的草屋。女孩将镜子挂在门对面的墙上,半夜时就能在镜子里看到她未来的丈夫。有时候,一群少女围着镜子站一圈,其中一个女孩唱到:“四十个魔鬼和你们的小魔鬼,快从树桩下、树根下出来。”有时,镜子里就出现未来丈夫的形象,不过,更多情况下出现的是魔鬼。至少传说是这样的。

  魔鬼,魔鬼,镜子占卜的副产品令人胆颤心惊,许多关于镜子的迷信便始于此时,比如只装3边镜框的镜子是女巫用来观察远方的事物啦;不能在光线昏暗的地方照镜子,不然魔鬼就会附体啦;一旦穿上结婚礼服,新娘就不应该再照镜子,直到典礼结束,不然婚姻就会倒霉;吸血鬼和巫师的影像不会出现在镜子里,因为他们没有灵魂。总的来说,西方的镜子似乎始终有种诱使人走向厄运的魔鬼要素在意识背后作祟。

  当然,魔镜和巫师也并非只有坏的一面。中世纪受人喜爱的民间故事集《罗马人传奇》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罗马骑士在前往圣地的路上遇到一位善良的巫师。后者劝告他:“除非有我的帮助,否则你就会成为死神的儿子,因为你的妻子已布好陷阱要杀掉你!”后来,通过用魔镜的占卜使他幸免于难,同时也杀死了那个与他妻子私通的邪恶巫师。同样,从12世纪起就以各种版本和语言流传的列那狐狸传说里也有一面魔镜,“在镜子里,人可以看到在一里地内发生的所有事情。”

  并非只有平民才会沉迷于巫术。14~16世纪间文艺复兴孕育和发生着知识、宗教、科学和神秘主义的变化。在这个时代,知识变得非常活跃、自由、没有约束,作为探索宇宙神秘之一的占卜术越来越流行,同时也变得比以往更危险。比如在1501年,一名意大利巫师来到法国,声称自己是古罗马信使神墨丘利,他将一面经过占星术制成的魔镜献给很赏识他的法王路易十二。受国王影响,镜子占卜在法国贵族间风靡一时。16世纪中叶,亨利二世的王后凯瑟琳·德·美第奇将另一名巫师兼预言家诺查丹马斯召到宫廷,对他宠信有加,可能是由于他的一首诗可解释为预言了亨利二世的死期。她还获得“王后巫师”的绰号,因为在诺查丹马斯死后,她也开始看魔镜占卜了

  人类对镜子怀有的敬畏心理使它有时也被比作圣洁和贞节的象征。早期基督教神学家圣奥古斯丁用完美的镜子比喻神圣的智慧。一些教会的圣书中也含有镜子的字眼,比如11世纪的《教会镜子》。许多神学家也把《圣经》比喻为“灵魂的镜子,万物的镜子。”12世纪起对圣母玛丽亚的崇拜再次兴盛时,人们将镜子作为她的象征,要求有德的妇女效仿她保持贞节的榜样,并且“从《圣经》这面镜子里学会如何取悦自己终生的配偶。”教堂里开始出现作为贞节象征物的小镜子。宗教象征主义的强大传统也影响了诗人们。在14世纪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神曲·天国》中,到处都是光线、玻璃和镜子的意象和比喻。

  但逐渐地,镜子开始进入世俗文学中。法国诗人纪尧姆·德·洛里和让·德·默恩所著的《玫瑰传奇》可称作这一转变的代表。13世纪早期,德·洛里创作了这个富有寓意的爱情故事,他把书中恋人的眼睛比作花园喷泉里的两面水晶镜子。不过她镜子般明亮的眼睛也是危险的,因为“从这面镜子中涌出一种新的疯狂向男人袭击……这里没有智慧和节制的位置,有的只是简单的爱的愿望。”

  德·洛里没有写完小说即离开人世。40年后,让·德·默恩续写完下篇并将结论部分命名为《恋人之镜》。在一大段离题的话之后,德·默恩借大自然赞美镜子道:“……拥有如此神奇能力的镜子,它竟能出神入化地反射和改变形象。”大自然叹息道,“假如战神玛尔斯和爱神维纳斯在起床之前用镜子先照照……”,那他们也许就不会被维纳斯的丈夫工匠神弗伏尔坎撒下的巨网逮住了。

  14世纪后关于镜子世俗内容的书籍骤增,主题包括医疗、占星术和炼金术等,到1500年时,书名中带有镜子的著作超过350部。究其原因,可能是镜子本身也在发生巨大变化。在过去六个世纪的进程中,玻璃镜正逐渐取代金属镜,其文化和社会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

  其实早在公元前100 年,今日叙利亚附近的赫提工匠就发现了用模子吹玻璃的方法,大批量地生产造型优美的玻璃制品。这一工艺在组织完善的罗马帝国境内迅速普及。古罗马学者老普林尼说,“赫提曾一度以其玻璃工厂闻名。那里发明的除各种空心器皿之外,还有玻璃镜子。”但当时能作镜子的上等玻璃却很少,大部分玻璃都有波浪纹且里面尽是气泡。于是金属镜又风光了一千年,而玻璃工艺因为罗马帝国的衰落也时运不济地迅速衰败,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东山再起。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占主导地位的镜子并非今日常见的平面镜,凸面镜曾一度平分秋色。德国工匠继承中世纪以来的传统,经历罗马、伊斯兰、拜占庭各个历史阶段,坚持独立发展并最终成功制造出独特的大型凸面镜,尤其是镀金技术几乎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所打造的镜面光洁度令人叹为观止。这点在当时的绘画作品中有所反映,文艺复兴时期德国、尼德兰的绘画中出现的毫无例外都是富有装饰性的凸面镜。比如在15世纪初尼德兰画家杨·凡·埃克的《阿诺芬尼夫妇像》中,画面中央的墙上挂着一面凸面镜。从这面小圆镜里,不仅看得见这对新婚者的背影,还能看见站在他们对面的画家本人。凸面镜左侧那扇窗户的弧形表现,还有两人头顶那只金光闪烁的吊灯,其刻画之精微和光线反射的准确,为现代摄影者所叹服。用凸面镜来丰富画面空间,增加修饰效果,正是这幅尼德兰传统细密画的特色。

  然而,威尼斯镜艺匠们自13世纪末学会玻璃制造工艺以来,经过反复改进、试制,也逐渐掌握了平面镜技术。两国发明的镜子掀起一股狂热的风潮,谁掌握了镜子制造的秘密,谁就掌握了垄断性的经济利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威尼斯早在14世纪就把间谍派到德国的纽伦堡附近偷师镜子镀金工艺。另一方面,德国的领主们也向威尼斯派去间谍策反当地的玻璃工匠。14~16世纪简直是镜子间谍大显身手的时代,街头巷尾到处都流传着各种策反成功或失败的闲言碎语。

  这场世界上最早的工业间谍大战以威尼斯大获全胜而告终,16~17世纪,威尼斯几乎垄断了整个欧洲的镜子供应,炙手可热的镜子价格是名画的三倍。德国的凸面镜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对此,美第奇家族的两位法国王后可谓贡献颇大。 “王后巫师”凯瑟琳·德·美第奇在结婚时让人在居室墙上装上119面威尼斯大型壁镜;玛丽·德·美第奇嫁给亨利四世时,威尼斯市以结婚纪念的名义送上一面装饰各色名贵宝石的镜子,这些事成了当时的热门话题,各国王公贵族竞相效仿,掀起一股威尼斯镜的抢购热潮。

  此时,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鼎盛趋于尾声,开始走向追求艺术技巧的时代。反映时代的风格,威尼斯镜的镜框一般厚重敦实,饰有各类以神话为主题的浮雕,如神庙的女像柱、巨人像柱等等。

  17世纪时法国的路易十四执政时,由于嫌威尼斯镜价格过于昂贵导致财政收入大量流失,他命令财政大臣柯培尔和法驻威尼斯领事德·彭奇再次上演间谍战,历尽多次挫折,到17世纪后期,终于获得成功。太阳王时期也是美术史上的巴洛克时期,受国王审美趣味的影响,遍布法国各地的镜厂抛弃威尼斯历史悠久的建筑图案式镜框,而以一种自由活泼的风格制造国王欣赏的豪华镜框,比如在黑檀木上雕刻蔓草花藤,花鸟山水,并用镀金工具修饰要点。

  接下来的路易十五时期法国开始走下坡路,王权日渐衰落,这样体现在艺术方面。那种怪异细腻、左右不对称的表现形式被称为洛可可艺术。镜框造型说变就变,历来左右对称、工整的四方造型顷刻间就瓦解了。镜框上充斥着虚构的动物,线条蜿蜒曲折,随意伸展。镜框材料倒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檀木或青铜制成,只是描绘在镜框上的主题发生巨变,有时甚至连镜面上也被描绘或刻画。

  其他各国的镜框也都各具地方特色。英国镜框一般较为朴素简单,以檀木桃木上雕刻水果花卉居多;德国、意大利的镜框则材质各异,琥珀的、象牙的、彩陶的、银质的、玻璃的,纷繁多样。镜子种类一如既往的呈多元化发展,由于此时社交活动频繁,一种小巧的,被戏称为间谍镜的补妆镜非常普遍。穿衣镜和带镜子的梳妆台也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

  然而华美精致的镜框在历史之镜中只是昙花一现。到了18、19世纪,镜子尺寸越来越大型化,人们更注重镜子的日用功能。只有映像才是人们感兴趣的焦点,因此镜框逐渐被忽略,变成朴素而简单,彻底失去原来的装饰功能。

  文艺复兴时期,由于平面镜成像清晰,光洁度高,镜面上从来不会像金属镜那样出现暗淡、色晕的情况,达·芬奇就主张要用平面镜来检验自己作的写实性绘画是否标准,有无缺点,他在手稿《绘画论》中还对用威尼斯镜进行绘画的技法多有解释。

  不过镜子其实从古代起就是被描绘的主题。出土的古希腊的花瓶上就有许多照镜子的女性像。在意大利庞贝古城的壁画遗迹上,人们还能看到一副画着偷窥凸面镜或凹面镜的人,他的背后露出一个丑陋的假面具。中世纪的绘画、壁毯上也有许多手持凸面镜精心化妆的女性形象。不过由于基督教道德观严禁对自我的镜中形象沾沾自喜,进而产生虚荣心,许多镜子画往往充满警告意味,比如在16世纪初的一幅德国绘画中,骷髅正悄悄靠近镜前自我陶醉的丰满裸女。镜中的美丽容颜与骷髅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不久之后一切都会变得毫无意义。

  当然,文艺复兴令镜子为主题的绘画迅速增加。与那些为反应迷信或隐喻的绘画不同,这个时代的画家,尤其是意大利的画家,绘画主题经常是维纳斯、狄安娜等希腊罗马的女神,或是圣经里的苏珊娜等。或梳妆,或入浴,裸体美女的镜面映像与现实裸像叠影。其实复古和女神只是借口,对这些追求无止境的美而执著的画家来说,发挥镜子的反映功能把美丽的人体画得更加细腻、更有立体感,才是他们梦寐以求的。

  到了18、19世纪,大型平面镜技术趋于成熟,镜子不再是象征财富的贵重物品,只是一件随时随地都可买到的日用品。尽管镜子的经济价值一落千丈,它独特而神秘的功能反而受到重视,行情一路飙升。在一片倦怠与孤独之中,它将人的形象悄无声息的映现,大镜面所形成的虚构空间使人产生现实与非现实微妙转换的错觉,人被深深吸引入其中的感觉却无法否定这是非现实的世界。在德国画家拉因布拉格(1785-1858年)的《镜中夫人》中,一位年轻夫人欣赏自己照在大镜子里的坐姿。镜里镜外四目相交,刹那间,她竟意识模糊,不知自己是真实还是虚幻,便把手挪到膝盖加以确认。19世纪画家安顿·阿因斯尔的画作《被镜子迷住的姑娘》中,美丽的年轻少女侧躺在床上,眼睛注视着透过镜子反射的映像。在光线昏暗的房间内,她带着几分躁动和期盼,对沉迷于镜子的自己和镜中陌生世界感到不安和自恋。此时,画中的镜子已不再是纯粹地反映物理影像,而是描写人内心世界的窗口了。

  镜子空无一物,却又包罗万象。尽管到今天光学已能够解释绝大部分的成像原理,但流传下来的种种神秘仍令我们沉醉不已。这也许是因为人的潜意识中常存在飞向幻像世界的愿望,而镜子为你打开虚构世界的入口,使你在两个世界的门槛上浮想联翩。根据场合不同,它既可以是现实的倒影,也可以是梦中世界或者冥界。前者常被比作双重人格的对映;后者为幻想文学提供素材。

  在英国作家查尔斯·刘易斯《爱丽丝漫游仙境》的第二部《镜中世界》。爱丽丝通过客厅里的镜子开始一段奇异的旅程,那个逻辑颠倒的世界里所有的东西都是反的。但实际上镜子里反映出来的东西确实是反的,这也是为什么爱丽丝看到的她不认识的单词"ERISED"在镜子里为"DESIRE",即欲望。镜子里左右颠倒的影像自古以来就令学者们苦苦思索,提出各种科学和哲学意义上的解释。更让我不安是两面对映的镜子。每面镜子中都包含着对面的镜子,一直向后延伸到无限远的世界,直到小到看不见。这是否暗示着,我们的宇宙也许也只是一个无限整体中的微小成分,而在某个遥远的未知世界,不可触及的镜像宇宙以对映的方式与我们共存?

  《哈利·波特》中的厄里斯魔镜向我们展示了“我们心中最深切,最迫切的欲望”。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镜子都是如此。“在这个镜子的迷宫里,这就取决于你朝哪面镜子看了。”俄国作家谢尔盖·卢克延科在科幻小说《幻影迷宫》里说。其实镜子的变迁也正是这个世界的倒影,最终,我们在镜中看到什么,取决于是什么把我们带到镜子面前。
isokze

ZxID:2235513

等级: 略知一二
      骄 傲ι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8-11-27 0
SF?
太多了

没看完咯,
舊丶时光。

ZxID:666286

等级: 专栏作家
  一生一世一雙人——狼愛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8-11-27 0
              长知识勒~
舊丶时光。

ZxID:666286

等级: 专栏作家
  一生一世一雙人——狼愛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8-11-27 0
          谢谢楼主~
                  辛苦勒~
芬兰小熊

ZxID:413216

等级: 略有小成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8-11-27 0
魔镜向我们展示了“我们心中最深切,最迫切的欲望”。
~~这句话很不错
婳溪

ZxID:13867232


等级: 派派贵宾
老友重逢,人生一乐事。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1-09-23 0
很详细的素材~!谢谢分享~~~    
发帖 回复